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16专题)全国通用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专题05:科技-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06:沟通-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8:传统-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9:责任-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0:选择-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07:思辨-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思辨-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共7页。
真与假,是与非,强与弱……睁眼看世界,低头思人生。初中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看待和分析一件事情时,要学会运用辩证法的思维。这样才可能得出全面而正确的结论。正所谓刀越磨越光,道理越辩越明,清晰缜密的思维,独立准确的判断,都是思辨的靓丽色彩。
思辨类的作文题目在每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都会有所涉及。比如,2019山东济南卷命题作文“走向深处”,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2016辽宁大连卷话题作文“远与近”,思辨性很强,引导考生思考生活现象,远的往往是空间距离,近的往往是心灵的距离;2015湖北咸宁卷命题作文“是苦也是乐”,要求考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写作此类作文题目,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了换位思考,你会发现,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丽,生活原本可以如此丰富,精神原本可以如此充实;二是理解思辨的意义,不会思辨,就只能人云亦云,危害不浅;三是注重思辨的过程,思辨,既要思考又要辨析,先思考后辨析,最后在思与辨中,沉淀下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总之,这类作文命题的着重点在于引导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去分析问题,获得深刻的感悟。
【命题猜想】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药物,医治了病痛的同时,也有一些副作用;科技,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些祸端;娱乐节目,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影响了一些人的价值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以“ 是把双刃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点拨] 本题在题目中明确指出,凡事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并列举了相关实例。从文题来看,本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选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佐证。需要注意的是,分析事物的利与弊时,我们一定要深入探究,全面思考,抓住大家都比较了解的方面展开论述,这样更容易引起阅卷者的共鸣,而不能如蜻蜒点水般泛泛而谈。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群同学在讨论“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的问题,一位同学说:“写作应该说真话,抒真情,因为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另一位同学说:“可我们的经历太简单,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如果总是说真话抒真情,就有可能干篇一律,写不出新意。”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写作的时候就经常虚构,虚构出来的文章,有时候得分也蛮高的。”
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仔细阅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题目有三层意思:①写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②写作可以虚构:③写作既可以说真话、抒真情,也可以虚构。
材料中,第一位同学的观点与第三位同学的观点是对立的,其实是一种辩证的观点。写作文不是简单地复述生活,而应该追求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文学创作是不排斥虚构的。面对“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这个问题,正确的观点应当是写作既可以说真话、抒真情,也可以虚构。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写,文章的主旨应该要比材料中的原话更深刻,更具典型性。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看到我的快乐,
就像庄子看到了鱼。
你不是庄子,
我不是鱼。
上述诗句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阐述观点。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写作点拨] 这道材料作文题很有新意,材料只是一首短诗,却极具思辨性。“庄子”和“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你非庄子,我非鱼,你自然更不知道我的快乐。筒单理解就是,我们每个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能切身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弄明白“你”是不是真的看到了“我的快乐”以及“我”是不是真的快乐。只有弄清这两点,才能写好这篇作文。
【佳作示范】
名利是一把双刃剑
从古到今,人似乎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淡泊名利,在红尘中找一方净土,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一类追求名利,一生劳苦奋斗,只求名利双收。
泰戈尔说过:“鸟翼系上黄金,鸟便永远不能再在天空翱翔了。”我们辛辛苦苦奋斗一生,创下辉煌的事业,在被人歌颂、受人景仰后,我们的内心真的就能安稳了吗?难道就不需要一个认可和一份嘉奖吗?名利是一把双刃剑,剑舞得好,便可青史留名,富贵安宁;剑若伤人,便遭人唾骂,会遗臭万年。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英雄豪杰在名利场中枉送性命,也不知多少人为了名利焦头烂额,愁肠百结。人性太软弱,经不起名利的折磨。你汲汲于富贵,就会被富贵搅得寝食难安;你贪恋酒色,就易跌进酒色的陷阱;你追求声名,就会为声名所累……原本平静的生活就因内心对名利的贪求而腐朽变质,原本纯洁的灵魂就因受不了名利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但是当我们事业有成而获得大家的认可时,当我们用辛勤的双手创下可观的财富时,当我们凭智慧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时,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拒绝这一切?拒绝名利?名利可以激发人不断拼搏付出,名利可以给人精神鼓励与寄托,只要做到对名利的追求适可而止,名利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
名利是一把双刃剑,世间最荼毒身心的莫过于“名利”,但世间最充满诱惑与感召力的,也莫过于“名利”。名利当前,我们可以选择淡泊隐退,潇洒自在地过着清贫的生活,我们也有权去追求名利,将其视为奋斗的目标、心灵的向往。
名利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需要刻意拒绝它,排斥它,也不能一心想要占有它。本着纯洁的操守恰当地追求,抑或怀着大度洒脱的胸襟放弃,生活终将变得美好。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文章。文章观点明确:名利既可以让人们青史留名、富贵安宁,也可能让人遗臭万年,遭人唾骂。层次清楚,先阐述名利的利害,最后谈面对名利应抱以什么样的态度。
真情实感,见于细微
“动人者,莫过于情;感人者,莫过于心。”这句话告诉我们,文贵有真情。真情首先源于亲身经历的事,毕竟经历过才会有真感悟。故为文者,必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细小处发现真情。感人的往往是生活中细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尽管细小,也能打动人。有些同学担心,我们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哪会有感人的事件可以写呢?其实,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感人的真情细节,而是缺少发现细节的眼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搀扶着走在洒满余晖的林荫道上;苦苦等着孩子回家的父母伫立在风雨中的街口;笑容满面的孩子蹒跚学步、挥动小手……这些细小的画面令我们“怦然心动”。只要我们学会“抓拍”,将这些生命的影像记录在心灵的底片上,等到写作的时候,它们就会成为源头活水,迅速转化为文章的“动情点”。
细节处表现真情。喜欢画面的同学,会有这样的认识,同样的材料、工序,不同的人画出来的画会有区别。画家如果观察细致,就会描绘得细致,出来的画面便会引人入胜。郑板桥经常观竹、画竹,他笔下的竹子便有了灵性,栩栩如生,赏心悦目。这是什么原因呢?差别就在细节处。成功者描摹出景物的细节和神韵,失败者只绘表象。这就是神似与形似的区别。写文章也是如此道理,细节往往表现出真情。就拿耳熟能详的《背影》一文来说,此文能成为歌颂父爱的经典,就在于作者对父亲反复叮嘱熟识的茶房、努力地爬上月台、买橘子、抱起橘子走上车等细节描写细腻,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得鲜活感人。
个性处渲染真情。“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个性的,写作同样也是个性的。冰心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这句话说的便是写作的至理,个性化的东西才可能成为永恒的经典。我们之所以爱阅读冰心的文字,也是因为她的作品的语言极具个性化,文字清新隽秀,笔调轻灵活泼,读后心头不觉升起一种“不绝如缕,乙乙欲抽”的感觉。
生活似乎平淡无奇,但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可以将心中的感动流淌于笔端,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
点评
这篇议论文紧扣写作要求,从“细小处发现真情” “细节处表现真情” “个性处渲染真情”三个维度论述中心论点。不仅如此,还引用了有关写作的名人名言和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又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达到透彻说理的效果。另外,对《背影》中细节的引用,相当精彩传神。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理解的行为太多太多。人们往往只看到某些事物表面的利益,却看不到在利益的背后,还有一种超越利益的价值存在。很多人习惯于以自己的得与失去衡量他人的得与失。其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因为缺钱而编写了一部话剧,上演不久便风靡全国。国王观看了之后,决定给他一份年金,却被卢梭严词拒绝。这种连国王面子都不给的行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卢梭说:“如果我要了这份年金,真理就完蛋了,自由就完蛋了,民主就完蛋了。从此,我就要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靠阿谀奉承过日子。”
诚如卢梭所言,即便是再丰厚的年金,在自由和尊严面前也是无足轻重的。世俗的偏见和不解,只能衬托出卢梭内心的纯净与高贵。自由和尊严在卢梭的价值尺度上,是难以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的。
确实,能够坚守自己梦想的高地与心灵的净土,不被世俗的价值观浸润与同化的,自古以来就不乏其人。古有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弃官还乡,归隐田园。
今有从耶鲁大学毕业,自愿去基层奉献青春的“最美村官”秦玥飞。这位村官坦言,他别无所求,只想得到自己内心的满足。然而,几乎每一位到访者都曾请求他亮出耶鲁大学毕业证书,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耶鲁学子与普通村官在身份上相差十万八千里,实在难以重叠在一个人身上。
其实,不单是现实生活,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也向我们传达着“追求梦想,不被世俗左右”的思想。《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放弃自己可观的财富去海上航行,历经艰险磨难,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巨大满足;<悲惨世界》里的主教米里哀不仅原谅了冉·阿让的背叛,还将银器送给了他,从而换得了冉·阿让的新生;《沼泽地》中那位从未正面出现甚至被人们视为疯子的艺术家,在他人的不屑与鄙夷中表现出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高贵灵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不能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追梦者的行为,大多数世人眼里的悲剧,往往却是追梦者孜孜以求的喜剧以及人生境界。
点评
观点明确,振聋发聩。“予非鱼,安知鱼之乐”,人们的追求并不是谁都可以理解的,需要透过表象探究背后的实质。作者的观点高屋建瓴,让一切世俗者汗颜,可见作者思考的深度。
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卢梭、陶渊明、秦玥飞等人为了追求梦想,努力奋斗,不同流合污,精神世界纯净可人。还有《一千零一夜》《悲惨世界》《沼泽地》等名著中的人物,同样有着自己的心灵追求,这些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成功不必趁早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以及对方辩友:
大家好!在今天这个辩题为“成功是否要趁早”的辩论会上,我支持的观点为:成功不必趁早。
首先,“早”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曾激励了很多人。这句话确实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是不是变成了“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同样是早起,为什么一个是“有的吃”,一个是“被吃”呢?我想这恰恰证明了:“早“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就如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所认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成功不必趁早。
其次,成功才是硬道理。支持“成功要趁早”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但我认为,时代可以仓促,但成功不能仓促!无论是天赋异禀,还是勤奋刻苦,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积累和沉淀中,达到质的提升,抑或是在灾难和困苦中实现崛起。
成功不必趁早。回看过去,曾经的中国科技水平不如人,经济状况不如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如人,基础建设也不如人,与经过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的其他国家相比,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中国不是第一个引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国家,也不是成功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国家,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但是过去的失败不代表将来的失败,不是最早成功的不代表就不能成功!也正是这些失败的历史,让中国能够彻底崛起,走向今天的成功。正如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由3G的跟跑阶段到4G的并跑阶段,再到如今5G的领跑阶段,中国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和领先,中国的发展历程证实了成功不必趁早。
也有些人早早地收获了成功,但很快便销声匿迹了。方仲永便是一个典型!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尽管时代是仓促的,但我们应该在仓促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取得最终的成功,因为成功不必趁早!
以上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以“成功不必趁早”为论点,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的基础上,首先论证“‘早’是一把双刃剑”,然后论证“成功才是硬道理”,并在此基础上论证“成功不必趁早”的观点。论证中引用中国曾经的落后与如今的发展成就,对比鲜明,分析全面,颇有说服力。此外,文章还善用感叹句,感情强烈;句式灵活多变,错落有致。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效果。
真与假,是与非,强与弱……睁眼看世界,低头思人生。初中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看待和分析一件事情时,要学会运用辩证法的思维。这样才可能得出全面而正确的结论。正所谓刀越磨越光,道理越辩越明,清晰缜密的思维,独立准确的判断,都是思辨的靓丽色彩。
思辨类的作文题目在每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都会有所涉及。比如,2019山东济南卷命题作文“走向深处”,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2016辽宁大连卷话题作文“远与近”,思辨性很强,引导考生思考生活现象,远的往往是空间距离,近的往往是心灵的距离;2015湖北咸宁卷命题作文“是苦也是乐”,要求考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写作此类作文题目,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了换位思考,你会发现,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丽,生活原本可以如此丰富,精神原本可以如此充实;二是理解思辨的意义,不会思辨,就只能人云亦云,危害不浅;三是注重思辨的过程,思辨,既要思考又要辨析,先思考后辨析,最后在思与辨中,沉淀下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总之,这类作文命题的着重点在于引导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去分析问题,获得深刻的感悟。
【命题猜想】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药物,医治了病痛的同时,也有一些副作用;科技,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些祸端;娱乐节目,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影响了一些人的价值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以“ 是把双刃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点拨] 本题在题目中明确指出,凡事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并列举了相关实例。从文题来看,本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选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佐证。需要注意的是,分析事物的利与弊时,我们一定要深入探究,全面思考,抓住大家都比较了解的方面展开论述,这样更容易引起阅卷者的共鸣,而不能如蜻蜒点水般泛泛而谈。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群同学在讨论“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的问题,一位同学说:“写作应该说真话,抒真情,因为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另一位同学说:“可我们的经历太简单,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如果总是说真话抒真情,就有可能干篇一律,写不出新意。”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写作的时候就经常虚构,虚构出来的文章,有时候得分也蛮高的。”
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仔细阅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题目有三层意思:①写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②写作可以虚构:③写作既可以说真话、抒真情,也可以虚构。
材料中,第一位同学的观点与第三位同学的观点是对立的,其实是一种辩证的观点。写作文不是简单地复述生活,而应该追求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文学创作是不排斥虚构的。面对“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这个问题,正确的观点应当是写作既可以说真话、抒真情,也可以虚构。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写,文章的主旨应该要比材料中的原话更深刻,更具典型性。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看到我的快乐,
就像庄子看到了鱼。
你不是庄子,
我不是鱼。
上述诗句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阐述观点。
要求: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写作点拨] 这道材料作文题很有新意,材料只是一首短诗,却极具思辨性。“庄子”和“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你非庄子,我非鱼,你自然更不知道我的快乐。筒单理解就是,我们每个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能切身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弄明白“你”是不是真的看到了“我的快乐”以及“我”是不是真的快乐。只有弄清这两点,才能写好这篇作文。
【佳作示范】
名利是一把双刃剑
从古到今,人似乎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淡泊名利,在红尘中找一方净土,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一类追求名利,一生劳苦奋斗,只求名利双收。
泰戈尔说过:“鸟翼系上黄金,鸟便永远不能再在天空翱翔了。”我们辛辛苦苦奋斗一生,创下辉煌的事业,在被人歌颂、受人景仰后,我们的内心真的就能安稳了吗?难道就不需要一个认可和一份嘉奖吗?名利是一把双刃剑,剑舞得好,便可青史留名,富贵安宁;剑若伤人,便遭人唾骂,会遗臭万年。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英雄豪杰在名利场中枉送性命,也不知多少人为了名利焦头烂额,愁肠百结。人性太软弱,经不起名利的折磨。你汲汲于富贵,就会被富贵搅得寝食难安;你贪恋酒色,就易跌进酒色的陷阱;你追求声名,就会为声名所累……原本平静的生活就因内心对名利的贪求而腐朽变质,原本纯洁的灵魂就因受不了名利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但是当我们事业有成而获得大家的认可时,当我们用辛勤的双手创下可观的财富时,当我们凭智慧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时,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拒绝这一切?拒绝名利?名利可以激发人不断拼搏付出,名利可以给人精神鼓励与寄托,只要做到对名利的追求适可而止,名利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
名利是一把双刃剑,世间最荼毒身心的莫过于“名利”,但世间最充满诱惑与感召力的,也莫过于“名利”。名利当前,我们可以选择淡泊隐退,潇洒自在地过着清贫的生活,我们也有权去追求名利,将其视为奋斗的目标、心灵的向往。
名利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需要刻意拒绝它,排斥它,也不能一心想要占有它。本着纯洁的操守恰当地追求,抑或怀着大度洒脱的胸襟放弃,生活终将变得美好。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文章。文章观点明确:名利既可以让人们青史留名、富贵安宁,也可能让人遗臭万年,遭人唾骂。层次清楚,先阐述名利的利害,最后谈面对名利应抱以什么样的态度。
真情实感,见于细微
“动人者,莫过于情;感人者,莫过于心。”这句话告诉我们,文贵有真情。真情首先源于亲身经历的事,毕竟经历过才会有真感悟。故为文者,必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细小处发现真情。感人的往往是生活中细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尽管细小,也能打动人。有些同学担心,我们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哪会有感人的事件可以写呢?其实,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感人的真情细节,而是缺少发现细节的眼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搀扶着走在洒满余晖的林荫道上;苦苦等着孩子回家的父母伫立在风雨中的街口;笑容满面的孩子蹒跚学步、挥动小手……这些细小的画面令我们“怦然心动”。只要我们学会“抓拍”,将这些生命的影像记录在心灵的底片上,等到写作的时候,它们就会成为源头活水,迅速转化为文章的“动情点”。
细节处表现真情。喜欢画面的同学,会有这样的认识,同样的材料、工序,不同的人画出来的画会有区别。画家如果观察细致,就会描绘得细致,出来的画面便会引人入胜。郑板桥经常观竹、画竹,他笔下的竹子便有了灵性,栩栩如生,赏心悦目。这是什么原因呢?差别就在细节处。成功者描摹出景物的细节和神韵,失败者只绘表象。这就是神似与形似的区别。写文章也是如此道理,细节往往表现出真情。就拿耳熟能详的《背影》一文来说,此文能成为歌颂父爱的经典,就在于作者对父亲反复叮嘱熟识的茶房、努力地爬上月台、买橘子、抱起橘子走上车等细节描写细腻,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得鲜活感人。
个性处渲染真情。“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个性的,写作同样也是个性的。冰心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这句话说的便是写作的至理,个性化的东西才可能成为永恒的经典。我们之所以爱阅读冰心的文字,也是因为她的作品的语言极具个性化,文字清新隽秀,笔调轻灵活泼,读后心头不觉升起一种“不绝如缕,乙乙欲抽”的感觉。
生活似乎平淡无奇,但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可以将心中的感动流淌于笔端,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
点评
这篇议论文紧扣写作要求,从“细小处发现真情” “细节处表现真情” “个性处渲染真情”三个维度论述中心论点。不仅如此,还引用了有关写作的名人名言和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又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达到透彻说理的效果。另外,对《背影》中细节的引用,相当精彩传神。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理解的行为太多太多。人们往往只看到某些事物表面的利益,却看不到在利益的背后,还有一种超越利益的价值存在。很多人习惯于以自己的得与失去衡量他人的得与失。其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因为缺钱而编写了一部话剧,上演不久便风靡全国。国王观看了之后,决定给他一份年金,却被卢梭严词拒绝。这种连国王面子都不给的行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卢梭说:“如果我要了这份年金,真理就完蛋了,自由就完蛋了,民主就完蛋了。从此,我就要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靠阿谀奉承过日子。”
诚如卢梭所言,即便是再丰厚的年金,在自由和尊严面前也是无足轻重的。世俗的偏见和不解,只能衬托出卢梭内心的纯净与高贵。自由和尊严在卢梭的价值尺度上,是难以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的。
确实,能够坚守自己梦想的高地与心灵的净土,不被世俗的价值观浸润与同化的,自古以来就不乏其人。古有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弃官还乡,归隐田园。
今有从耶鲁大学毕业,自愿去基层奉献青春的“最美村官”秦玥飞。这位村官坦言,他别无所求,只想得到自己内心的满足。然而,几乎每一位到访者都曾请求他亮出耶鲁大学毕业证书,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耶鲁学子与普通村官在身份上相差十万八千里,实在难以重叠在一个人身上。
其实,不单是现实生活,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也向我们传达着“追求梦想,不被世俗左右”的思想。《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达,放弃自己可观的财富去海上航行,历经艰险磨难,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巨大满足;<悲惨世界》里的主教米里哀不仅原谅了冉·阿让的背叛,还将银器送给了他,从而换得了冉·阿让的新生;《沼泽地》中那位从未正面出现甚至被人们视为疯子的艺术家,在他人的不屑与鄙夷中表现出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高贵灵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不能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追梦者的行为,大多数世人眼里的悲剧,往往却是追梦者孜孜以求的喜剧以及人生境界。
点评
观点明确,振聋发聩。“予非鱼,安知鱼之乐”,人们的追求并不是谁都可以理解的,需要透过表象探究背后的实质。作者的观点高屋建瓴,让一切世俗者汗颜,可见作者思考的深度。
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卢梭、陶渊明、秦玥飞等人为了追求梦想,努力奋斗,不同流合污,精神世界纯净可人。还有《一千零一夜》《悲惨世界》《沼泽地》等名著中的人物,同样有着自己的心灵追求,这些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成功不必趁早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以及对方辩友:
大家好!在今天这个辩题为“成功是否要趁早”的辩论会上,我支持的观点为:成功不必趁早。
首先,“早”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曾激励了很多人。这句话确实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是不是变成了“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同样是早起,为什么一个是“有的吃”,一个是“被吃”呢?我想这恰恰证明了:“早“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就如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所认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成功不必趁早。
其次,成功才是硬道理。支持“成功要趁早”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但我认为,时代可以仓促,但成功不能仓促!无论是天赋异禀,还是勤奋刻苦,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积累和沉淀中,达到质的提升,抑或是在灾难和困苦中实现崛起。
成功不必趁早。回看过去,曾经的中国科技水平不如人,经济状况不如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如人,基础建设也不如人,与经过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的其他国家相比,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中国不是第一个引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国家,也不是成功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国家,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但是过去的失败不代表将来的失败,不是最早成功的不代表就不能成功!也正是这些失败的历史,让中国能够彻底崛起,走向今天的成功。正如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由3G的跟跑阶段到4G的并跑阶段,再到如今5G的领跑阶段,中国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和领先,中国的发展历程证实了成功不必趁早。
也有些人早早地收获了成功,但很快便销声匿迹了。方仲永便是一个典型!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尽管时代是仓促的,但我们应该在仓促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取得最终的成功,因为成功不必趁早!
以上是我的观点,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以“成功不必趁早”为论点,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的基础上,首先论证“‘早’是一把双刃剑”,然后论证“成功才是硬道理”,并在此基础上论证“成功不必趁早”的观点。论证中引用中国曾经的落后与如今的发展成就,对比鲜明,分析全面,颇有说服力。此外,文章还善用感叹句,感情强烈;句式灵活多变,错落有致。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效果。
相关试卷
专题14:审美-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 这是一份专题14:审美-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共6页。
专题12:劳动-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 这是一份专题12:劳动-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共6页。
专题10:选择-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 这是一份专题10:选择-2024中考作文冲刺热点押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