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01 声现象(测试) (全国通用)
展开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答案】D。
【解析】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 )。
A.铁管、水、空气 B.水、空气、铁管 C.空气、水、铁管 D.水、铁管、空气
【答案】A。
【解析】声音会分别沿着固体水管、水、空气向另一端传播,由于声音在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即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故在另一端的人先听到由固体水管传来的声音,其次是通过水传来的声音,最后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如图所示,这是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A.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相同,故音调不相同;波形图略有不同,是音色不同,故B错误;
C.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振幅不相同,响度不相同,故C错误;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4.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频率小于2000Hz的声音人们都能听到;
B.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来定位;
C.“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
D.防噪耳塞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A.低于20Hz的声称为次声波,人耳不能听见,故A错误;
B.因为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强的特点,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工作的,故B正确;
C.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不能使心脏的振动幅度增大,故C错误;
D.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噪耳塞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B。
5.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B.物体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D.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答案】A。
【解析】A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故A正确、D错误;
B.响度是由物体的振幅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故C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声音的利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超声波清洗眼镜 B. 收听广播
C. 倒车雷达 D. 大象间的交流
【答案】A。
【解析】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收听广播、倒车雷达、大象间的交流,都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在马路旁或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可以削弱噪声的影响,这种做法( )。
A.不能控制噪声;
B.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
D.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噪声的控制可以从三个环节来进行:声源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的接收处;马路旁或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是利用的从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强弱,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听到上课铃响同学们都走进教室;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
【答案】D。
【解析】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听到上课铃响同学们都走进教室,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是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为了使正在上课的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下面的方法无效或不合理的是( )。
A.学校附近所有车辆禁鸣喇叭;
B.在教室周围种植灌木;
C.门窗玻璃换成真空夹层双层玻璃并紧闭门窗;
D.每个学生都佩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答案】D。
【解析】A.学校附近所有车辆禁鸣喇叭,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是合理的办法,故A不符合题意;
B.在教室周围种植灌木,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合理的办法,故B不符合题意;
C.门窗玻璃换成真空夹层双层玻璃并紧闭门窗,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合理的办法,故C不符合题意;
D.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成都市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机场路上(一段平直的)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此路段限速为100km/h。如图所示,汽车正在向放置在机场路上的测速仪水平匀速驶离,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1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超声波信号第一次被汽车反射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正在朝着测速仪的方向运动;
C.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为1.7s;
D.该汽车速度为163.2km/h,超速了
【答案】C。
【解析】A.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6s=102m
故A错误;
B.由题意:汽车正在向放置在机场路上的测速仪水平匀速驶离,故B错误;
C.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所用时间t=t-t1+t2=1.5s-0.3s+0.5s=1.7s
故C正确;
D.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1s=170m
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时行驶的距离s′=s2-s1=170m-102m=68m
行驶68m所用的时间t′=t=1.7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40m/s=40×3.6km/h=144km/h
144km/h大于100km/h,故超速,144km/h163.2km/h,故D错误。
故选C。
11.如图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所研究问题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甲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B.乙图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
C.丙图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
D.丁图快拨和慢拨梳齿
【答案】A。
【解析】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B.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研究的是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研究的是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研究的是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综上所述A所研究问题与其他三个不同。
故选A。
12.小明假日去旅游的时候,看到繁忙的道路两边有时会有玻璃幕墙,这引发他对幕墙的作用产生了许多的猜想。观察图,他的猜想中正确的是( )。
A.美化道路;
B.防止大风天气影响车辆行驶安全;
C.增加司机两边的视野;
D.减弱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答案】D。
【解析】繁忙的道路两边有时会有玻璃幕墙,附近有住宅区,是为了减弱车辆的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在传播途径减弱,故选D。
13.下列是对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的说明,其中正确的是( )。
A.图甲,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图乙,汽车安装倒车雷达,通过红外线探测车后方的障碍物;
C.图丙,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D.图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可以直接面对面进行对话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汽车安装倒车雷达,通过超声波探测车后方的障碍物,故B错误;
C.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改变了哨内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振动快慢发生了变化,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
D.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因为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进行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4分)
14.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听到传来的钟声,是靠 把声音传过来的,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答案】振动;空气;介质。
【解析】[1]由于一切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所以钟声是钟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2][3]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人能听到钟声,是靠空气把声音传过来的。
15.一个小昆虫翅膀每分钟振动2400次,则频率是 Hz,人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讲课的声音,是因为不同老师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答案】40;能;音色。
【解析】[1][2]某种昆虫翅膀每分钟振动大约2400次,一分钟等于60秒,可知,即40Hz;一般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40Hz在这个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能够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3]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我们能分辨出不同老师讲课的声音,是因为不同老师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16.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 ,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答案】弹起来;振动;空气;不能。
【解析】[1][2][3]小明敲响乙音叉时,空气把乙音叉的振动传递给甲音叉,甲音叉也会振动,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4]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17.如图是我国青年钢琴演奏家朗朗正在演奏钢琴。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观众就算闭眼聆听也能辨别出是钢琴演奏而非是其他乐器,这是由于不同乐器的 不同。
【答案】音调;音色。
【解析】[1]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琴弦的长度,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观众就算闭眼聆听也能辨别出是钢琴演奏而非是其他乐器,由于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
18.人对着山崖呼喊能听到回声,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与人到山崖的距离有关,人对前后两个声音的分辨时间差约为0.1s,估算人距离山崖至少需要 m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在研究声音传播时,发现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 (选填“大”或“小”)。
【答案】17;大。
【解析】[1]要想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则声音从人出发,传播到山崖再传到人的耳朵,需要时间至少为0.1s,则此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为
人距山崖的距离为
[2]实验表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大。
19.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 而产生的;人耳听不见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 Hz;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 。
【答案】振动;20000;大象。
【解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和动物能发声是由发声部位振动产生的。
[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3]因为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而图中的大象听觉频率是1~20000Hz,正是在此范围之内,而人和海豚听觉频率都不在此范围内,所以大象最先感觉到。
20.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图),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 处控制噪声。
【答案】空气;音调;声源。
【解析】[1]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朵,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而声源和人耳之间的介质是空气,故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朵。
[2]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空气柱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3]禁止车辆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1.如图所示,我市夷陵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 处减弱噪声。
【答案】响度;声源。
【解析】[1]噪声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响度,所以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的是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大小的单位是分贝。
[2]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提醒司机该路段不能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题(8分)
22.(5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该乒乓球被反复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
(2)如图所示,用音槌敲响右边的音叉乙,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在 (选填“桌面”、“小槌”或“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3)此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
【答案】弹开;振动;空气;能量;转换法。
【解析】(1)[1][2]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4]用音槌敲响右边的音叉乙,音叉乙振动发声,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该音叉振动发声,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3)[5]此实验把音叉的微小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振动,利用了转换法。
23.(3分)某实验小组用一把钢尺、示波器、话筒等仪器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a.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b.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c.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使用步骤b中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钢尺的振动快慢会改变,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 的高低。如果示波器上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 次。
(2)三个步骤中实验小组记录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按照步骤从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是下列四个选项中的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答案】音调;3600;B。
【解析】(1)[1]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表示,而音调的高低取决于频率: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2]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为60Hz,即物体1s振动60次,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次数为
60×60=3600(次)
(2)[3]步骤b与步骤a相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则钢尺振动的音调相同;步骤b中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振动幅度增大,所以步骤a与b对应的波形图分别为乙、甲;步骤c和b相比,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步骤c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短,钢尺振动的更快,频率更高,所以步骤c对应的波形图是丙,所以按照步骤从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是乙甲丙,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四、计算题(9分)
24.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从山崖驶向大桥(如图所示),火车头在距桥头240m处鸣笛,鸣笛8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1)请计算火车的速度。
(2)请计算大桥的长度。
(3)从火车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声音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4)火车鸣笛时,车头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
【答案】(1)30m/s;(2)750m;(3)2720m;(4)1240m。
【解析】(1)火车的速度
(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则大桥的长度
(3)从火车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声音通过的路程
(4)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
所以。
答:(1)火车的速度为30m/s;(2)大桥的长度为750m;(3)从火车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声音通过的路程是2720m;(4)火车鸣笛时,车头到山崖的距离是1240m。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01 声现象(8题型)(练习) (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01 声现象(8题型)(练习) (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1声现象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01声现象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声现象(知识+考点+分层练习)--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全预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1 声现象(知识+考点+分层练习)--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全预测(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1声现象原卷版docx、专题01声现象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声现象(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 声现象(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1声现象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01声现象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