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表格式+平铺式)
小学科学2 微小的生命体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2 微小的生命体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微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3.知道微生物的广泛存在以及它们具有的多样种类和形状,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教材分析】
《微小的生命体》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的第二课时。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不同的动物或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物种也存在个体差异。本课带领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生物——微生物。但学生对“微生物”这个词缺乏理解,本课要从细胞结构、生存方式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微生物”的概念,认识微生物广泛存在且具有多样性,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本课教学内容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由“大”到“小”地观察,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第二部分,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及其特征。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观察各种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微生物有多种形状,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的多样性。第四部分,在认识不同各类微生物的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第五部分,通过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运用和改进工具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第六部分,引导学生从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属于微生物。第七部分,采用视频介绍的形式,指导学生制作“小水塘”,让微生物在自制的水塘中的水中大量繁殖,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不同的动物或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物种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观察、表达能力。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等实验习惯,对所观察记录的现象和阅读的文本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对未知世界有很强的探究欲。同时,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的思辩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观察与阅读分析,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微生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知道列文虎克是第一位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辩证地思考。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描绘不同微生物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制备好的“小水塘”,电子显微镜,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传统显微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小水塘”
1.教师:上课前,老师到公园的池塘里取了些水(教师准备已提前制备好的“小水塘”),你能看到杯子里有些什么吗?
2.学生:观察并汇报(预设:腐烂的落叶、沙土……)。
3.教师:请你继续用放大镜观察,还能看到什么?
4.学生:观察并汇报(预设:一些絮状物……)。
5.教师:如果让你再继续观察,你猜猜还能发现什么?你准备用什么工具观察?
6.学生:汇报(预设:浮游生物、微生物,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观察工具的变化(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由大到小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对微小生命体的观察兴趣。]
二、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1.教师:用显微镜来观察微生物,你准备怎么做?
2.学生:汇报
预设1:取一滴水滴在截玻片上,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预设2:水滴上还要盖上盖玻片。
预设3:多余的水份要吸掉。
3.教师:同学们可以制作临时装片来进行观察,为了保护物镜,待观测物要盖上盖玻片。
4.播放微课《制作临时装片》。
5.学生:分组制作简易装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在记录单上绘制所观察到的微生物(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介绍所观察并绘制的微生物形态特点。
7.教师:将电子显微镜连接到屏幕投影。
8.学生:交流并归纳微生物的特征。
9.师生共同小结: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结构简单,没有头、脚 、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教师有意地培养,提高微生物密度,以便学生用显微镜发现水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进而观察和归纳微生物的特征,为后续的认知冲突做好铺垫。]
三、认识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
1.教师:刚才我们观察到几种不同的微生物,但是微生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它们可不仅仅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些(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的微生物图片,如菌类、病毒类,引导学生辨识)。
2.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微生物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判断自己观察到的可能是什么微生物,并进行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微生物形态各异,他们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多种微生物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微生物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四、认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
1.教师: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在水中发现了微生物。它们只生活在水里吗?
2.学生:
预设1:土壤中也有微生物的存在。
预设2:空气中也有微生物的存在。
3.播放微课《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4.通过视频你了解到什么?
5.学生:
预设:微生物无处不在,甚至一些极寒、极热的地方都有微生物的存在。
6.教师:微生物分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微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利用微课让学生认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
五、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1.教师:微生物是谁最早发现的呢?
2.学生:汇报(预设:列文虎克)
3.教师:播放微课《列文虎克与显微镜》(发明和改进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等贡献)。
4.学生:谈谈从视频中了解了哪些信息?“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事例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5.教师:安东尼·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在一生当中,他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并制造了400种以上的显微镜,其中只有9种至今仍有人使用。从视频中我们了解到,他不但会使用工具进行观察,还能不断改进工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不但有更清晰的手持显微镜,还有高倍显微镜,乃至于电子显微镜。
[设计意图:从扩大知识面和科学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渗透一些科学史的内容,介绍列文虎克发明和改进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并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
六、辨识真核微生物
1.教师:同学们,微生物的世界真是奇妙。它们一定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吗?有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微生物吗?蘑菇、木耳也属于微生物,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
预设1:蘑菇和木耳属于真菌,即真核微生物。
预设2:它们拥有细胞壁。
预设3:它们没有头、脚 、眼睛,也没有根、茎、叶。
3.师生共同小结:蘑菇和木耳这类真菌,它们虽然“体型”较大,但它们结构简单,繁殖快,和其他微生物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一般被视为微生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属于微生物。]
七、课后作业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很多同学一定也想自己寻找小区周围的池塘,看看这些池塘里有什么样的微生物。但要注意安全,必须有大人陪同才可以去取!还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小水塘”,培养三周后再取水样到学校观察(视频介绍“小水塘”的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制“小水塘”,鼓励学生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板书设计】
2.微小的生命体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微生物 形态:多样性
分布:广泛性
【知识要点】
1.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列文虎克是第一位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
【课堂流程图】
(由“大”到“小”,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兴趣)
观察“小水塘”
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认识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
认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
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辨识真核微生物
制作“小水塘”
(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微生物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渗透科学史,引导学生认识运用和改进工具的重大意义)
(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归纳微生物的特征)
(思考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认识其分布的广泛性)
(从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属于微生物)
(鼓励和引导学生持续开展探究活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16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15 升旗的方法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13 撬重物的窍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