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3 发霉与防霉表格教案
展开(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成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
知道现有的防霉技术手段。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的高年段要求。
7.5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7.2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霉,按照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认知结构,展开三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安排学生先后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斑的外显形态和内在结构,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第二个活动,也是本课的主活动,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在学生以往经历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在此部分呈现出一个探究物品发霉条件的参考方案,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给予提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以及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第三个活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一些防霉方法,启发学生对探究结果加以应用,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常见防霉方法的依据,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2课时的情况下教材使用情况如上,在1课时的前提下,可以调换第二个、第三个活动的顺序。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控制变量”实验设计,思维、方法、流程需要进一步熟练;“探
究发霉条件”需要长周期观察、验证;学生持续观察、实验的习惯尚未养成。但是学生对于发霉现象和发霉条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对发霉现象有比较浓厚的探究欲望。从生命视角思考“霉菌的生长”与防霉的观念待进一步强化。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在比较观察到的现象中,说出不同物体上霉斑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通过科学探究,在比较现象中发现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
科学探究:
1.学会设计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敢于试错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存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
2.知道现成的防霉技术手段。
【教学重点】
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在指定探究方案时,组合出不同的条件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至少两种发霉的物体,显微镜,放大镜,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为引导学生初次体验完整科学探究方案设计,将教材内容分为四个环节进行了结构化改造:(1)导入环节,创设“霉菌”情境,唤起生活经验,聚焦研究的问题;(2)观察环节,观察不同实物霉菌,归纳霉菌的相同与不同点;(3)思维环节,通过生活中的防霉手段推测发霉条件,做出假设;(4)探究环节,课堂上集体完成控制变量实验设计,课后完成观察、验证。
本课建议2课时:第1课时完成上述过程任务;第2课时拟安排在连续观察(一周)之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情境导入
1.谈话:每年的梅雨季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位客人。看看这些场景,你们熟悉吗?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
2.交流:我们确定物品已经“发霉”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品有哪些特征?
3.追问: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哪些场景能发现发霉的现象?
4.设问:这些物品上的霉都完全相同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1.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辨认。
2.学生进行回忆,归纳前概念。
3..学生交流,分析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唤醒,引导关注“微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出霉菌的话题及观察任务。 ]
二、观察霉菌
1.讨论:要观察真正的霉菌,你们打算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
2.交流:直接用肉眼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将霉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等方法都是我们准备用到的方法,谁能逐一说说它们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分组观察:
根据需要取用器材;
按约定,规范(安全)操作;
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
4.交流: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靠孢子繁殖的霉菌都会产生丝状的菌丝,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
1.学生观察真实霉菌,进行绘制。
2.通过分享,得知不同种类霉菌,不同器具下霉菌的相同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肉眼、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构建出“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的概念。]
三、防霉讨论
1.交流:在生活中,哪些措施可以防霉?
2.分组讨论:这些防霉措施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3.追问:根据这些科学依据,我们可以得出物品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1.学生回忆,罗列条件进行分析
2.学生观察图片、视频获得提示,修正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对比,快速排除学生前概念中无争议的防霉举措,再针对有疑义的部分重点解答,最后通过分析、综合,直观列出影响霉菌的条件。]
四、探究发霉
1.谈话:在什么样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物品更容易发霉?
2.讨论、汇报:要如何为该实验创设环境条件?哪些保持不变,哪些需要改变,如何改变?
3.交流:根据我们刚刚设计的实验,你能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有哪些吗?
1.学生组合条件,构筑实验基础。
2.学生进行假设,相互质证:如何创设环境条件。
3.学生进行结果假设。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由于课时限制,最后的结论只能采用假设的方式给出。学生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本课学会设计并分析数据。]
五、课后拓展
用剩米饭、馒头或面包培养霉菌,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将设计方案、观察记录以及结论整理在资料袋内,一周后带回课堂汇报、分享。
学生使用自己假设的方案与课后进行亲身实践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亲身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以便第二课时进行总结]
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3 发霉与防霉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2381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3 发霉与防霉教案</a>,共4页。
青岛版 (五四制2017)五年级上册14 发霉与防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2017)五年级上册14 发霉与防霉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学发现,问题聚焦,活动探究,解决问题,回顾课堂,总结提升,拓展活动,探究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4 发霉与防霉优秀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14 发霉与防霉优秀表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