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01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02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鹫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有一种不无影响的说法,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 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 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 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 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 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 “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 “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A
    3. B 4. 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
    ②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
    ③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
    5. 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
    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③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
    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古代诗人”“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错误。由原文“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知,“他们”代指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所以“古代诗人”扩大范围,并且是“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总把……联系在一起”不当。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如果……就……”错误。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选项假设不成立。
    C.“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错误。由原文“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可知,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
    D.“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错误。由原文“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可知,“注重格律”不是基本标准。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分论点一是“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性)”。
    A.强调继承的重要性。
    B.可以支撑分论点一。
    C.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
    D.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把握能力。
    材料三一共四段,第一、二两段提出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一些论者的观点。第三段从“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两个角度反驳一些论者的观点来对论点进行论述,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方式上,属于立论和驳论。
    在论证“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时列举了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的例子,是运用例证法。在论证“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时,引用了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中说的“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并列举了从《诗经》和《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格律,以及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的例子。这是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正大是杜甫诗歌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可知,新诗的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
    由原文“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由“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可知,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
    由原文“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可知,新诗创作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批评
    [德]丹尼尔·克尔曼
    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
    “对不起,”他的邻座放下了报纸,开口道,“您是不是瓦根巴赫?”这是个大胖子,蓄着黑胡子,眼镜片后面的黑眼珠瞪得老大。
    “是。”
    “啊。”这个男人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瓦根巴赫向窗外看,明亮的光线让他不舒服。
    “我经常看到您,”邻座说,“在剧场里,还有电视上。那个节目,《音乐时代》,是您主持的吧?”
    “《音乐时刻》。”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
    “啊,对,是《音乐时刻》。我太太经常看。两个星期前我们还去看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真巧,是不是?”
    “您是,”瓦根巴赫问,“想要签名?”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他的手自然而然地伸向外套口袋,去掏签名照片。
    “啊不,谢谢。不要。”
    瓦根巴赫僵住了。
    “您要知道,”那男人说,“我并不是粉丝。”
    “请恕我直言,”那男人说,“我觉得您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的表演太表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有几次您索性演不下去了,大家都发现了。还有您的手势——干什么要那样胡乱挥舞?对不起!”
    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
    那男人抬起头:“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没有礼貌!”
    “没事。”瓦根巴赫说,“每个人都有——这是他的权利——自己的品位,是不是?”
    那男人耸耸肩膀,又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
    “太业余了,”那声音又说,“我是说两星期前的《华伦斯坦》。老天,您知道吗?您把他演成了一个小丑,您是怎么想的呀?还有您的出场……”
    “怎么了?”瓦根巴赫喊起来。他睁开了眼睛。那个出场是让他非常得意的,他排练了很久,也因此被交口称赞。
    “没什么,”那男人说,“没什么。对不起。”他舔舔嘴唇,翻看报纸。
    “那个出场是我表现最好的一瞬间!不管您信不信!”
    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他感到头晕。
    “您不舒服吗?”
    “不……我很好!”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姐,想要一杯咖啡或是别的提神的东西。但是不知怎的空姐连个影儿也不见。
    “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挣的钱够多了呀。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何必如此贪心,以声誉为代价,以……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
    “嘿!”瓦根巴赫叫道。
    空姐站住了。
    “一杯咖啡!”
    “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
    “拜托,”瓦根巴赫说,“给我一杯咖啡吧!”
    “对不起,这是规定。”
    “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
    “不知道。”她转身走了。
    瓦根巴赫摸索着把安全带扣好。他感觉到飞机在下降,他看到窗下玩具般的景物越来越接近,房屋在长高,显现出更复杂的形状,发动机的声音似乎更响了,一架直升机在他们下方飞过,飞机摇摆起来。恐惧感扼住了他的呼吸。飞机停住了。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他解开安全带,猛地站起身来。地面似乎在摇摆。他头晕得厉害。他的邻座抬头看他:他的胡子闪着湿润的光,他的头发乱糟糟的,他的眼睛又黑又圆。
    门开了,他可以出去了。头还是很晕。他深呼吸,尽量快步走。穿过一条又一条走廊,穿过明亮的大厅,走到提取行李处。传送带送来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箱子。他的箱子到了,他抓住它,提起来,走向出口。两扇门自动开了。
    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他猛地转身。是飞机上的邻座。
    “请您,”邻座说,“请原谅!”
    “什么?”
    “您知道吗,”他说,“我是因为害怕。我害怕坐飞机。真可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所以我有时……您能理解吗?其实我觉得您很不错。没那么差劲。比如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面。当然算不上有多好,不过……在第二幕里您的表演就不是那么讨厌!尽管……”
    瓦根巴赫转过身,举起一只手。但是没有出租车停下。他觉得很热,他出了汗。
    一辆出租车停下了。他拉开车门跳上去,说出了酒店的名字。酒店房间太小,也不舒服。
    他放下箱子,想了想,拿起了电话听筒。迟疑了几秒,他拨了号,凭记忆拨的,是他的助理的号码。
    “喂,”他说,“是我。我到了。我们的日程是怎样安排的?”
    他听了一分钟。对他说话的是一个兴奋的被电流扭曲的声音。
    “好的,”他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瓦根巴赫是一档电视栏目的主持人和演员,他在乘坐飞机前往演出地的途中,遭到了邻座善意的批评。
    B. 从邻座一眼认出瓦根巴赫可以看出,邻座是一个十分关注瓦根巴赫演出的人,他对瓦根巴赫的批评句句入骨。
    C. 瓦根巴赫随身携带签名照片,蛮横地要咖啡,与人说话口气很冲,都显示出他没有接纳别人批评的度量。
    D. 小说最戏剧性的一笔是邻座为了掩饰自己坐飞机的胆怯对瓦根巴赫的表演予以批评,却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
    7.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次描写邻座“舔嘴唇,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眼睛”,这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
    B. 瓦根巴赫“被交口称赞”的出场在邻座眼中一无是处,可见瓦根巴赫的周围大都是赞美之音,突然的批评让他愤怒不已。
    C. 邻座因恐惧坐飞机而不停地与瓦根巴赫交谈,甚至不惜诬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
    D. 小说以《批评》为题,不仅指邻座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与价值追求的评判,更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8. 小说中的瓦根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本篇小说叙事都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自负,傲慢。当文中的邻座男人与他搭讪时,他首先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粉丝搭讪的目的是要签名,回答口气很冲;对于空姐没有给他拿咖啡,他认为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会破例。
    ②有较强的克制力。在整个过程中,他不愿意说话,即使对方喋喋不休地对他的表演肆意品评,他只是用少量的语言回应。
    ③懂得反省,及时改正。在经历了这次航班之后,他反省自己的表演生涯,最终对助理提出“毁约”的问题。
    9. ①对话形式简洁直接,描写生动传神,凸显人物性格。这种形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人当时的口吻、神态及心理等。
    ②突出矛盾冲突,情节引人入胜。文中邻座男人喋喋不休的批评,瓦根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让情节在紧张有序中向前发展。
    ③照应题目,突出主题。小说以“批评”为题,文中大量的对话都是邻座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的批评之语,而结尾处以瓦根巴赫与助理的对话收束全篇,让人们看到那些在金钱与名利中穿梭的人内心的觉醒,深化小说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善意”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从批评的内容看,毫不客气甚至有人身攻击。
    B.“批评句句入骨”不准确,从后文看,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恐惧。
    D.“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错误,不是“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而是改变了瓦根巴赫对这类活动的看法。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甚至不惜诬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表述有误,文中这个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评价有很强的客观性,虽出于恐惧而言,但并非完全是诬蔑与诋毁,因此谈不上“卑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一杯咖啡”“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给我一杯咖啡吧” “‘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不知道’她转身走了”等分析,不想跟粉丝说话,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姐,想要一杯咖啡,但是空姐拒绝了,瓦根巴赫是自负、傲慢的。
    结合“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等分析,他的举动,对方的喋喋不休的评论,他极少回应,突出其有较强的克制力。
    结合“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分析,他反省自己的表演生涯,突出其懂得反省,及时改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本文的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巴赫乘坐飞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对话和神态描写,特别是对话描写简洁直接而又生动传神刻画了巴赫的形象,比如在邻座的男土与他搭讪时,他认为是他的粉丝,回答口气很冲;对于空姐没有给他拿咖啡,他认为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会破例,用沙哑的声音问空姐“您知道”“我是谁吗?”,简洁直接而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巴赫是一个自负而有傲慢的人,给人一种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的主要矛盾和情节都是在对话中展开,巴赫等上飞机,坐下,打算闭上眼睛来克服他的恐惧感。可是他的邻座的那人认出他是瓦根巴赫,是《音乐时刻》的主持人。巴赫认为自己遇到了粉丝,不想理睬,直接问是不是要签名,且把手伸向外套口袋。可是邻座男士马上表示“啊不,谢谢。不要”,巴赫僵住了。然后邻座的男人喋喋不休地对他的表演和主持进行了批评,且问巴赫“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而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自己,让故事情节在对话中紧张而有序向前发展。
    且这里邻座男人的喋喋不休的批评正好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批评”。还有文章的结尾以巴赫和助理之间的对话来结束文章,文章的结尾巴赫对助理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说明巴赫接受了邻座男土的批评,在金钱与名利中觉醒过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三、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刘禹锡传》《新唐书·刘禹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
    B. 禁中指皇帝、后妃、重臣等居住的地方,因禁卫森严,一般人不得任意出入,也可称为禁内。
    C. 宰相是对我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与丞相不相同。
    D. 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禹锡才能出众,曾得重用。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议国事,他提出的建议都得到认可。
    B. 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到任又改任连州刺史,在外任职多年。
    C. “先考中进士科,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和“名望和位置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这两件事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刘禹锡有才华。
    D. 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晚年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歌文章当时没人能够超越,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并写道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2)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14. 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
    (2)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使州府用来增设学校,另一半交给太学,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
    14. 原因: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而是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
    解决措施: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太学,增加教育投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祝。
    “十年”是刘禹锡在朗州的时间,应紧跟上句,应在“年”后断开,排除B、D;
    “鼓舞”是击鼓起舞,地点在“淫祠”,即不合典礼的祠庙。因而,“每淫祠鼓舞”是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应在“舞”后面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重臣等居住的地方”错误。禁中不是重臣居住的地方,而是专指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臣下不得任意出入。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错误,原文“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文中的意思是“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另外,序中并未提到“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居”,处于;“殊”,不同;“无可与言者”,省略句,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
    (2)“籍”,登记;“可以”,可以用来;“具”,置办。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原因:
    由原文“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可知,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原因是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而是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
    解决措施:
    由原文“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可知,刘禹锡认为应当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太学,增加教育投资。
    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他擅长写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在太子身边做事。刘禹锡尤其受王叔文的赏识提拔,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顺宗即位,朝廷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而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量议论,他所说的王叔文没有不听从的。后来王叔文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任连州刺史,走到中途,再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祝。元和十年,刘禹锡被从武陵召回朝廷,宰相又打算任命他作郎官。这时刘禹锡作了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些讥刺朝政的意思,宰相不高兴了,所以刘禹锡又被外任播州刺史。诏书发下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刘禹锡有母亲健在,但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如今播州在西南极远处,人迹罕至。他的老母亲肯定不能前往,那么和儿子当是生死永别。请求宽免一下他,稍稍将他迁移近处安置。”于是改授连州刺史。刘禹锡又离开京城十多年的时间,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刘禹锡常常叹息天下学校衰败,于是上奏记给宰相说:“议论的人认为天下士人太少,但不知道培养人才之道的情况,事实是育才之路滞塞不畅,并不是天下没有人才。如今房舍毁坏,学生门徒减少,这不是学官不努力,原因在于没有钱物供他们使用。如今州县都在春秋上丁日到孔子庙祭奠,这种礼仪不合古制,也不是孔子的本意。请下令叫礼官博士议论这事,不准天下州县花费钱财用牲牢进行祭祀,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使州府用来增设学校,另一半交给太学,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当时宰相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刘禹锡晚年和太子少傅白居易关系友好,诗歌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说:“彭城刘梦得,是位诗中豪杰。其诗锋芒外露,很少有人能抵挡。我不自量力,常常冒犯他。大凡互相配合的声气相同,互相争论的力量相当。一来一往,欲罢不能。”刘梦得还曾作有《西塞怀古》等诗,被江南文人称为佳作,虽名望和位置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会昌二年七月逝世,追赠户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①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伎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①枻,同“楫”,船桨。②沙棠,一种名贵的树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超世绝尘、自由美好的理想化世界,令人向往。
    B. 五、六句诗人自比海客,借黄鹤之典,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
    C. 七、八句用语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
    D. 九、十两句,表现了诗人挥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形象。
    16. 本诗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有消极之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 B 16. ①这两句诗不能说是消极的人生态度。②“功名富贵”承上文楚王之“台榭”,“若长在”带着嘲讽的意味,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富贵的鄙薄;③诗人这两句话在一定层面上表达了遭遇人生变迁的郁郁不平,但更多表现出的蔑视功名和坚守高尚人格的洒脱不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B.“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错误。五、六句的意思是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的与白鸥嬉游。所以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已经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自己的逍遥的生活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自由,所以并不是要表达自己想要随仙人出世的愿望。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两句的意思是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否定,所以不能说是消极的人生态度。
    尾联“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中“功名富贵”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常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富贵的鄙薄。
    本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并且将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认为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诗人最后两句话在一定层面上表达了遭遇人生变迁的郁郁不平,但更多表现出的是蔑视功名和坚守高尚人格的洒脱不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 ”,就不会失败。
    【答案】 ①. 己所不欲 ②. 勿施于人 ③.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④. 江月年年望相似 ⑤. 常于几成而败之 ⑥. 慎终如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施、已、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自2010年第一次执行任务以来,共参与301次救援任务。恶劣天气下,于惊涛骇浪之中解救遇险者;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 ① ,宋寅和同事们的工作是与死神较量。令宋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任务发生在2016年12月。那是她担任机长以来,救人人数最多也是最难的一次。
    2016年12月,有一艘渔船起火,船上有10人被困。宋寅带队执行任务时却收到新消息:因海浪过大,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等靠近搜救目标时,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和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大风中的救生员像秋千一样越荡越高,随时会碰触到着火船只的障碍物导致生命危险。 ② 之际,宋寅和团队默契配合,不断选择合适的作业位置,以最快的速度将10名受困人员全部救起。
    无论是大雾笼罩的凌晨,还是风雨交加的深夜,宋寅和她的团队都需要克服恶劣天气和各种③ 的困难,飞向险境完成搜救任务。从事这样的高危工作,经常需要直面生死,有没有恐惧或退缩的瞬间?“来不及害怕,海上搜救飞行需要快速高效。如果按秒来计算的话我已经承担且规避了1100万次可能发生的风险。”宋寅说。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概括此次救援面临的困难有哪些,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迎难而上(挺身而出) ②千钧一发 ③难以预料(突如其来)
    19. ①受困人员多;②偏离坐标远;③气象条件差;④直升机油量有限;⑤烟雾增大。
    20. ①比喻。②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救生员在大风中越荡越高的危险状态,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文中写“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是要表达不畏艰险、顽强工作的精神。据此可以填入“迎难而上”或者 “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种较大的责任或冒较大的风险)。
    第二空,此处是表达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可以使用“千钧一发”。千钧一发: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第三空,此处是形容当时情况无法预料,或者情况突然,出乎预料。可以填入“难以预料”或“突如其来”。难以预料:很难预先想到。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从“船上有10人被困”可知当时受困人员多;
    从“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可知当时气象条件差;
    从“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可知,当时偏离坐标远;
    从“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可知,直升机油量有限;
    从“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可知,当时的救援场景中烟雾增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将“大风中的救生员”比喻为“秋千”,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
    “大风中的救生员”剧烈飘荡,越荡越高,这与“秋千”具有相似性,因此构成了比喻。运用这一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当时救生员所处的危险状态,突出了救援时的艰难,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行为。这一比喻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现了当时的场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夜里的钟声客船上的人听得很清楚呢?除了晚上比较寂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声音发生了折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① ,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白天地面温度比较高,气温是向上递减的。这说明白天在竖直方向上温度分布有差别,因此 ② 。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向上弯曲,也就是说,声音在比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寒冷的空气中快,( )。在结霜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 ③ ,这样声音在地面附近就能传播得比较远,因此寒山寺里的钟发出的声音,才会清楚地传到江面的客船上。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B. 然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
    C. 因而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D. 何况声音在白天不会沿地面传播很远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
    【答案】21. C 22. ①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产生了声音的折射现象
    ③因而使声音向下折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空缺处是对上文的总结,“声音在比较暖和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寒冷的空气中快”交代原因,括号处交代结果,上下文语境是因果关系,据此排除假设、转折、递进关系,排除ABD。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由“温度每上升或下降5摄氏度,声音的速度随之上升或下降3米/秒”可知,该句在说温度与声音速度的关系呈正比,因此应填“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与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一类的句子。
    第②处,由“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靠近地面部分比离地面远的传播得快,声音传播的路径向上弯曲”可知,该句是说声音会改变方向,空缺处应填入“产生了声音的折射现象”一类的句子。
    第③处,根据“在结霜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而离地面远的空气温度比较高”和前文可知,声音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播,因此填写“因而使声音向下折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师傅在带徒弟过程中总是强调要理解工艺、理解过程,在清晰理解基础上,师傅才让徒弟雕刻、加工。徒弟经常会出现错误,师傅总是让他回想当初的讲解。师傅认为,理解清楚,雕刻加工才不会出现问题。徒弟学了多年才能够独当一面,创新出自己的作品。
    理解、实践和创新,适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根深叶茂,创新之花常开
    如果一个人不实践、不创新,那么他一定不会进步,也一定不会成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才能开辟新的世界。——题记
    实践和创新好比科学家们在前人研究成果上改进提升,创造出了新的方案,使之更快捷、更精准。军事家们通过分析以前的战例,研究出了新的作战方案。我们把以前的游戏方案升级创造,发现了新的游戏技巧,总而言之,言而简之,实践和创新无处不在。
    但是一开始就实践吗?不然,实践之前必须要先理解,理解是实践的基础。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此基础上讲创新。
    记得以前折纸飞机时,我总是按照别人的折叠方法来折,可折出的飞机虽然外形美观,但没飞多远就像失去翅膀的小鸟一样一头撞在地上,除此之外,折叠的方法也十分复杂,容易忘记。后来我慢慢理解,慢慢领悟,反复尝试,造出了一种新型飞机,这种飞机虽然外形不太好看,可飞起来效果还不错,而且折叠方法也十分简单。这种飞机玩了不久,我就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飞机的机翼太过柔弱,飞一会儿就散架了。我找来一些较硬的广告纸来折飞机,增加了机翼的硬度,我设计研发的新飞机飞的又稳又远。
    刚开始学游泳时,总是在岸上练习动作,不下水游。那时,我总是夸张的按照教练教的动作去做——“收、翻、蹬、夹”,蹬起腿来恨不得变成劈叉,每个动作在岸上看起来都很标准,可我一下水亲身实践就出现问题了,不管我怎样游都游不走,仿佛全身被铁链锁住了一样,动弹不得。可其他队友游起来却既轻盈又快速,只有我,还在傻傻的用这种夸张至极陆地动作,不仅游起来慢不说,而且十分费力,才刚游了一圈,我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哪还有精力来加速度?看看和我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一个个都进入了中高级别的泳道,甚至有些比我晚学的队员都比我游的速度快了,我不禁伤心起来,爸爸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让我用心领会动作要领。慢慢的,我发现,游泳时的动作不能太过夸张,更不能死板硬套,动作要连续流畅,要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的节奏。掌握这几点后,我在泳池中反复的练习,游泳水平突飞猛进。
    看来,任何事只有不断实践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如果我们要实践、要创新,那么这两句诗无疑是最好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师傅带徒弟是先强调“理解”,然后再做雕刻、加工的“实践”,徒弟犯了错误师傅总是让他再“理解”当初的讲解,最后经过多年的“理解”“实践”,徒弟能够独当一面,创新出自己的作品。由此提取出“理解”“实践”“创新”这三个概念。
    我们要理解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强调的是“理解”这个概念,“理解”是“实践”的基础,“理解”不好,“实践”容易出问题。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必须重视“理解”。只有“理解”“实践”到位了,才能够“创新”。因此,作文应该建构“理解”与“实践”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深入到“创新”层面。
    写作时要先强调“理解”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解”的运用和深化。比如我们学钓鱼,先学如何甩杆、如何观察水漂等,再去“实践”,实践过程又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再深入的过程;实践过程不断犯错,同样能够促使我们对理解更加深入;在反复不断的“理解”和“实践”中我们才能钓到鱼,最后成为高手。然后再分析它们与创新的关系,只有理解到位,反复实践,最后的创新才是水到渠成。
    立意:
    1.理解是实践的根基,实践是创新的土壤。
    2.根深叶茂,创新之花常开。
    3.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催生创新。
    相关试卷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模拟测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模拟测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模拟测试: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模拟测试,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