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第1页
    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第2页
    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定事实。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两者是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但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血缘社群构成的家族,当人口繁殖扩大到一个程度,就要向外扩张土地。但每个家庭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内向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就是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就如同我们的籍贯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但很多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因为想成为村里人,第一要在村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权受氏族的保护,不能自由买卖。所以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并不能插入这村落社群中,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可是就在这个特性上却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倚赖于相互间都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欠了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社会关系是以人情来维持的,亲属间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这就是商业。所以商业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起来的。
    在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就是“陌生”人、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有删改)
    材料二:
    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
    存在决定意识。不过意识有相对独立性,打下血缘宗族出身印记的“圈子情结”会横向位移,从乡村走向各行各业各阶层。
    一入“小圈子”,最须讲究“义气”。义气的优点是注重情谊,缺点是只重情谊。你看古代推崇的“义士”,有很多其实彰显的是圈内之谊亦即投桃报李的个人情义,缺乏大义,不够正义。专诸、荆轲不就是如此?
    亲不亲,圈上分。费孝通是深刻的,他从“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不是见外了么”的寻常话语中,分辨出其间具备“现代社会的阻碍”之必然性。
    现在,一个“陌生人社会”,概括出农耕小生产转入工业大生产时代的人际交往特征。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界,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有纠纷找法律”成为共识,欲找老兄老友老关系,难矣哉。难找,他还是使劲儿找。这时熟人社会的经验,或曰“圈子情结”,会发生纵向位移。但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契约不立、规则虚化,无劳而厚俸,建功却无酬,行为评价的不确定性陡增,人们难以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则公平竞争何可期,工作怎能搞得好?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摘编自司徒伟智《“圈子情结”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随着人口繁殖,每个家庭向外开垦的机会就会不断扩大,社群分裂成为必然。
    B.如果分出去的游子能够在荒地上开垦,并且繁殖成新的村落,新地缘的形成也就必然会促生新的血缘。
    C.“小圈子”讲究义气,只重情谊,缺少大义,不够正义,不懂是非,只根据圈子来判定,选边,站队。
    D.作为意识形态的“圈子情结”表现出它的相对独立性,在陌生人社会中虽难有立足之地却依然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于斯,死于斯”,将人与地联在一起,有血缘关系的生活之地成了灵魂的寄托。
    B.商业活动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就是说血缘社会是不会发生贸易的。
    C.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它虽然是血缘的投影与反映,但是更多地信奉信用与法律。
    D.“圈子情结”纵向位移是指熟人社会形成的“圈子情结”在当今社会继续存在使用。
    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血缘社会”稳定性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地位固定B.子填父籍C.相互馈赠D.当场算清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的区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而在他担任总裁的50多年里,他没在通用公司结交一个朋友。请根据材料的观点,解读斯隆的行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暮鼓
    铁凝
    ①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②黄昏的光线让她心情放松,四下里的景物尚能清晰可辨,却已不那么咄咄逼人。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③她相信科学的生活方式能保护或者延长人类基因染色体中那个“端粒”。端粒长则寿命长。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她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啦、刺啦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④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吸着烟走着路,被烟呛得一阵阵咳嗽不止。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⑤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形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⑥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⑦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⑧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⑨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⑩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筐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⑪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饭后的奖赏。
    ⑫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以及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⑬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⑭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⑮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环境描写关联全篇,烘托“她”美人迟暮的心理。“她”与年龄较劲,注意外在衣着和面容,实则是为不可逆的年龄而焦虑、烦恼。
    B.文中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老头”拖着铁锨制造噪音,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是为后文赞美其精神张本。
    C.小说中描写母子吃胡萝卜的情景细腻传神,“拍打拍打”“蹭蹭”“掏出”“递给”“挡了挡”“抢先咬”,表现母亲舐犊情深和儿子的孝顺。
    D.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于朴素简练中呈现平凡无华的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价值流向,极富有艺术魅力。
    7.文中多处用意象来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艺术美感,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昏”,交代了出行时间,亦意味着光线的柔和。只因不容易伤害“她”容貌让“她”放松。
    B.“哈伦裤”,象征“她”尽力挽留美好青春的办法。表现了“她”拒绝影响青春容颜的行为。
    C.“胡萝卜”,比喻自然贴切,带来温暖和希望。唤醒了“她”的少年记忆,有助于揭示主题。
    D.“鼓声”,是黑暗中会所的演奏,更象征着临近黑暗结束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
    8.文中第④段为什么描写“他”一连串流畅的吸烟动作及外貌特征?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曾说:“我企盼在各种各样的不容易之中给读者以希望,这希望也可以在表现失望中获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0.文本一画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而或不A达B于事C识D其大矣E而或不F知G其细H舍问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人”,有一般人、大多数人、大家之意。“今之众人”中的“众人”指大多数人。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惑”指疑惑,“则耻师焉,惑矣”中的“惑”指糊涂。
    C.“就有道而正”中的“就”指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词义相同。
    D.“夫子贤之”中的“贤”指认为⋯⋯很贤能,与“则耻师焉”中的“耻”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师说》中连用纵比、自比、横比三组对比,层层深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倡导从师问道解惑。
    B.刘开在《问说》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
    C.虽向“等于己者”发问无所获,但向“贤于己者”“不如己者”发问会有所得,同时,“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
    D.两篇文章观点明确,语言风格古朴,作者都倡导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打破门第等级。他们的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不一致。请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苏秀道中
    【南宋】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插秧歌
    【南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曾几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形成对比。盼望久已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复苏了。选“梦回”这一时刻,更显意外之喜。
    B.第三句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第四句化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虽用前人的成句,但贴切眼前景事,与首联一意相贯。
    C.“千里稻花应秀色”句运用了虚写,诗人想象千里稻花是一派青绿,生机勃勃,抒发了久旱逢甘霖,秋收有望的欣喜之情。后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欣喜的心情。
    D.尾联用了衬托手法,写无田者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丰收有望的喜之情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更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政绩的自豪之情。
    16.两首诗都写雨抒怀,两者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词中的“猿”意象大都营造意境寄寓情感。如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借猿啼营造悲苦凄清气氛;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猿啼凄清的环境: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则借猿啼表达凄凉之情。
    (3)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字称人,表达对英雄的赞佩,有亲切之感。
    (4)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并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 ① ),这就叫做轻重倒置。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 ② )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18.“随随便便”“马马虎虎”是从文中括号内摘出的词语,请根据文段写在下列对应的标号后的横线上,并说明理由。(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写成“其结果,往往是到处害人”,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 ①___?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 ②___(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的(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又比较低下。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阳节改为老人节)。 ③___,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B.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反对党八股》)
    C.钟扬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了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被称为“钟大胆”。(《“探界者”钟扬》)
    D.分析义项间的相互关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因梦想而激扬。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青年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①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解析:A项“每个家庭向外开垦的机会就会不断扩大”说法有误,原文为“每个家庭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B项“新地缘的形成也就必然会促生新的血缘”无中生有,原文中“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就是否定了空间的分离。”;C项两个“只”过于绝对化,原文为“你看古代推崇的‘义士’,有很多其实彰显的是圈内之谊亦即投桃报李的个人情义,缺乏大义,不够正义。”)
    2.B(解析:B项“血缘社会是不会发生贸易的”错误,只不过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
    3.D(解析:D项“当场算清”等于绝交,这是在血缘社会之外出现。)
    4.①社会基础:血缘社会基础是血缘,地缘社会基础是地缘。②变化速率:血缘社会变化慢(稳定),地缘社会变化快。③权力义务:血缘社会是人情往来,互助合作;地缘社会是权力与义务的清算。④行为态度:血缘社会是拒绝商业的,讲感情;地缘社会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讲理性。(1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
    5.①此举是去“圈子”化,树契约化。②“圈子”是血缘社会的遗迹。它讲人情,讲互助。斯隆若在公司交友会让领导与员工之间失去边界,影响他做出客观的决策。③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法治社会,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公司立契约、讲理性,才能久盛不衰。(1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解析:“拍打拍打”“蹭蹭”“掏出”“递给”“挡了挡”“抢先咬”,是母亲的动作,没有表现儿子的孝顺。)
    7.A(解析:“黄昏”,光线让她心情放松,四下里的景物尚能清晰可辨,却已不那么咄咄逼人。这时不会有人注意到她脸上的雀斑,意味着她在别人眼中看起来还很青春。“只”绝对化)
    8.①无论是一连串流畅的吸烟动作描写,还是外貌特征,都想表明对方是老年男性无疑。(“摸出”“腾出手点着”“狠狠吸了一大口”“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齐耳短发是灰白色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②与后文年轻人喊“妈”形成反差,使情节具有戏剧性。(“她”一直笃定性别是“老头”的人,竟然“是个老太太,是——妈。”)③表现了农民工生活的艰辛,丰富了母亲的形象(像父亲一样艰辛劳作的坚韧顽强的品格),既符合实际生活,又引人深思,利于主题的表达。(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9.①“各种各样的不容易”“失望”在文中指“她”生活优渥,却有着焦虑年龄的烦恼。农民工母子衣着寒碜,饮食粗陋,工作繁重。
    ②“希望”指“她”从打工母亲身上感受到人已暮年却坚韧顽强、从容淡定、坦然乐观的品格(写“她从喑哑、有点憋闷的暮鼓中听出了勇敢”亦可)。农民工母子在平凡的互动瞬间(儿子对辛劳母亲急切的挂念与关心、农民工母子间的自然和亲昵、母子争让大胡萝卜等等琐碎的日常),显现着不平凡的美好和希望。
    ③作家通过关注富足都市暮年女性年龄焦虑及农民工生活的艰辛,传递着温暖与希望,揭示了人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生活态度。(1点2分,3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EH(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原文译文:(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11.A(解析:A选项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指大多数人有误,应是一般人。)
    12.C(解析:C项中“向等于己者发问无所获”有误,由原文中“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可知,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这也是收获。即向“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发问都会有所得)
    13.(1)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关键点:“所以”,原因;“圣”,圣人;“愚”,愚人;“其”,大概。1点1分,共4分。)
    (2)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关键点:“德性”,品德修养;“归”,归结;“先于学”,状语后置句,在“学”的前面。1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14.《师说》则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问说》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写出1点1分,写出2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解析:“更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政绩的自豪之情”错,无中生有。)
    16.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或对农人的关心)(2分)异:曾诗抒发降雨(丰收有望)的喜悦之情。(2分)杨诗抒发了对农人在雨中吃苦耐劳品格的赞美(或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同情)。(2分)(共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7.(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8.①随随便便(1分)②马马虎虎(1分)
    理由:(1)“随随便便”指不多加斟酌,怎么方便就怎么做。①处语境是强调写文章做演说对人的影响,是突显出思想上重视,不可轻重倒置,故填写“随随便便”(1分)(2)“马马虎虎”是“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的意思。②处之前“不多看几眼”是突显出行为上不仔细,根据语意,故填写“马马虎虎”。(1分)
    19.答案:①手法角度:原文引用“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形象点出了害人的具体原因。②语体角度:原句“仿佛像个才子”似褒实贬(讽),形象生动,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③情感角度:原句更能突显出对缺乏责任心写文章做演说者的反对与抨击。(写出①②两点中1点就给2分,写出第③点给2分)
    20.C(解析:“四时八节”,特定称谓。A“发扬国光”,反语;B“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引用俗语;C“钟大胆”,特定称谓;D“线索”,特殊含义)
    21.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②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③但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沿用。(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因梦想而激扬。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青年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材料二: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相关试卷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中说,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