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1页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2页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6页,共16题。全卷满分120分(含全卷书写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作文不能另加附纸。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表现!
    一、研读艾青诗歌,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6分)
    艾青和他的诗
    1. 同学们围绕艾青诗歌特点展开了讨论,请你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艾青是中国现当代诗人,但他明显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充满正能量:早期多写国家民族苦难与反抗,后期多赞美社会文明与正义。
    小文:是的,艾青始终葆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创作很好地体现了范仲淹倡导的精神追求:“(1)________,(2)________。”
    小语:在艺术手法上,他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色,明显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壮美的画面,令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著名的两句:“(3)________,(4)________。”
    小文:他善于借用意象来表达情志,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这样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比如“(5)________,(6)________。”
    2. 读艾青短诗《礁石》,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免费下载
    【答案】1.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 大漠孤烟直 ④. 长河落日圆 ⑤. 示例:乡书何处达 ⑥. 归雁洛阳边
    2. ①. (1)示例:全诗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礁石”象征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诗歌形象明朗纯净,洋溢着一种昂扬奋发的乐观精神。 ②. (2)秋天很美
    红枫遍野,丹桂飘香,
    空气醉得一塌糊涂,
    野菊摇曳,几许秋韵,
    点染层层秋山秋天,适合迷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注意:忧、漠、圆。
    (5)(6)空答案不唯一。示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题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艺术特点。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诗,只有两节八句,但是,这首八句组成的简短的抒情诗,却用了比拟、象征等好几种写作手法,创造了歌一样的旋律、画一样的景色、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意蕴。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这首诗给人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海洋。第一节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恶浪“无休止”的“扑”,是为反衬出礁石的坚定、顽强的抗争性格。第二节通过正面描写礁石的外貌、神态,活画出它的百折不回、乐观从容的伟大形象。全诗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去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笑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这种存在,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诗歌形象明朗纯净,洋溢着一种昂扬奋发的乐观精神。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案不唯一。
    示例:秋天很美
    细雨缠绵,如烟似雾
    露珠凝成点点乡愁
    月华似水,铺陈回家的路
    秋天,适合思念
    二、(7分)
    读下面诗歌,完成学习任务。
    游道场山何山①
    [宋]苏轼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从山水窟②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③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④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⑤。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⑥,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选自《湖州乡土语文读本》)
    【注释】①道场山何山:两山都在湖州城南。道场山因南朝梁时如讷禅师筑庵于山而得名,何山因东晋吴兴太守何楷曾在此筑读书堂而得名。②山水窟:风景佳胜之处。苏轼《将之湖州戏赠莘老》:“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③陂湖:湖泊、湖泽。④石齿:这里指齿状的石头。元好问《少室南原》诗:“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⑤瑶席:美称,指供坐卧之用的席子。⑥翠云鬟:这里指妇人美发般的翠色山峦。杜牧《山石榴》:“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3. 结合诗歌内容,分别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所表达的情感。
    (1)出山回望翠云鬟
    (2)山中对酒空三叹
    4. 有人建议将诗中“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一句作为道场山景区的广告宣传语。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答案】3. (1)示例:“回”字写诗人出道场山时回望山上美景,既是赞美道场山美景,也表现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示例:“空”写诗人自己不能山居读书,只能对酒感慨的无奈,也从侧面突出山美。
    4. 示例1:我认为合适。诗人来自山水窟里却对此山看不足,突显道场山的风光独特的魅力;苏轼是宋代著名诗人,历代备受尊崇,选用他的诗句有号召力,便于宣传道场山。
    示例2:我认为不合适。虽然苏轼的这句诗赞美了道场山,但写得较为笼统,并没有具体写出此山的风光。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①“出山回望翠云鬟”句意是:走出道场山后深情回望,美人秀发般的翠色山峦仍在眼前。回,回头。通过“翠云鬟”的美景和“回”这一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赞美,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②结合“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和“我今废学不归山”,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高人夜读书的景象的羡慕,山中的鹤鸣声在夜半依然回荡。然而,诗人自己放弃了学业,没有回到山中,而是对着酒杯空空叹息。空,徒然;强调了时间的空虚和漫长,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惆怅。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山的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抒发了珍惜人生美好时光的感悟。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广告宣传语。作答时可选择赞同或不赞同,理由可从诗句的内容和广告宣传语的要求来分析。
    例如:我认为合适。“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的意思是:我从余杭那样的山水名胜中来,仍然对道场山的美景百游不厌,流连忘返。用余杭那样的山水名胜作比,更突出了道场山的风景秀美,吸引游人来登临观赏。所以,这两句诗作为景区的广告宣传语是合适的。
    又如:我认为不合适。广告宣传语要求指向明确、语言凝练、有号召力。诗句“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没有突出道场山景区的特色风光,指向不够明确。
    三、(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
    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①,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如元代虞韶的《日记故事》,搜集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描写儿童才智的小故事。又如始撰于明代的《龙文鞭影》,虽看似为典故大全,但对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蒙的途径。这类作品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
    ⑥另外,不能认为只要是描写儿童的作品,就属于儿童文学。像左思《娇女诗》、李商隐《骄儿诗》等以儿童入诗,情感真挚、刻画逼真、手法多样,但这不是儿童文学,因为这些诗只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用成人的笔触来描写孩子,表达的是成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唤起的是与诗人身份、环境相近的那些人的共鸣。现在我们用这类作品来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⑦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既适合儿童阅读,又符合儿童接受能力,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西游记》中的部分篇章等。不过,这部分作品不是专为儿童编写、创作的,它们可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经过加工后可供今天的儿童阅读,但不能直接称为“儿童文学”。
    ⑧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因此,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但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说中国古代不存在儿童文学是不客观的,只能说,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不是完全契合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和体系,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没那么丰富,数量也没那么繁多。
    (选自《文艺报》)
    【注释】①发现“儿童”:认识到儿童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
    5. 能够依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正确推断是( )
    A. 中国古代的童谣都可作为古代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
    B. 《北京儿歌》《孺子图歌》可称为古代儿童文学作品。
    C. 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作品只能是儿童文学作品。
    D. 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诗歌不宜出自成年诗人之手。
    6. 对于“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一论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有力证据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7. 下面故事是否可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请选一项,根据上文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方正》)
    B.《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水浒传》)
    C.《武松血溅鸳鸯楼》(《水浒传》)
    【答案】5. B 6. 观点:中国古代存在儿童文学。
    证据:①《古今风谣》等书中的部分童谣,内容、形式都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是儿童文学。
    ②蒙书专为儿童编写,其中一类有文学性,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
    7. 示例1:选A,不可以。因为《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以儿童入文,但这个故事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用成人的笔触来描写孩子,表达的是成人对于“礼”“信”的认识,不符合儿童的心理。
    示例2:选A,可以。因为《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以儿童入文,七岁元方的机智、聪慧让故事富有趣味,这样短小的故事可以作为儿童机智应对的例子,让儿童学习。
    示例3:选B,不可以。李逵的母亲虽为老虎所害,但是李逵一怒之下砍死了四只老虎,连幼虎也不放过,无视动物的生命,这样的复仇手段特别残忍,不适合给儿童阅读。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A.有误,结合文章第④段“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可知,并非“中国古代的童谣都可作为古代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
    C.有误,结合文章第⑤段“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可知,并非“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作品只能是儿童文学作品”;
    D.有误,结合文章第④段“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可知,成年是让你也能创作出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第⑥段“另外,不能认为只要是描写儿童的作品,就属于儿童文学。像左思《娇女诗》、李商隐《骄儿诗》等以儿童入诗,情感真挚、刻画逼真、手法多样,但这不是儿童文学,因为这些诗只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审视孩子,用成人的笔触来描写孩子,表达的是成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唤起的是与诗人身份、环境相近的那些人的共鸣”可知,并非“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诗歌不宜出自成年诗人之手”,而是“不宜用成人的视角审视孩子”;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点提炼和论据概括。
    第一问:结合第⑧段“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且适宜儿童接受的文学作品,因此,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但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可概括回答为:中国古代存在儿童文学。
    第二问:结合文章第④段“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可概括为:①《古今风谣》等书中的部分童谣,内容、形式都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是儿童文学;
    再结合文章第⑤段“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如元代虞韶的《日记故事》,搜集有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描写儿童才智的小故事。又如始撰于明代的《龙文鞭影》,虽看似为典故大全,但对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蒙的途径。这类作品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可概括为:②蒙书专为儿童编写,其中一类有文学性,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作品。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B.《黑旋风沂岭杀四虎》选自于《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李逵回家见母,母双目失明,李骗母说做了官,接母到山上享受。哥哥李达回家,揭穿李逵秘密,并去财主家要领人捉拿李逵。李逵给他留下一锭大银,背着母亲走了。李达领人亦不去赶。至沂岭,给母取水,不料母亲被虎所吃,一怒之下,连杀子母四虎,被众猎户发现迎至曹太公庄上。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李逵的勇猛和无畏,还体现了其孝顺和莽撞的性格。
    C.《武松血溅鸳鸯楼》出自于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武松一向在快活林帮施恩看场子,谁知有一天孟州城的都监,姓张的,派人带了贴子来请武松往州里走一趟。他是牢城管营与差拨的上司,武松只好跟着去到州城。拜见已毕,张都监对武松爱敬有加,并许将来把丫环玉兰配给武松。武松受此殊遇,誓愿报效张都监。有天晚上武松正在月下舞棒,听得墙外有人喊捉贼。武松心想张都监如此待我,他家里有贼我一定要帮他打捉。于是提了棒就往前厅奔去,谁知倒被都监家奴给拿下。都监及时出现,在武松房里搜出了平时都监的亲戚送给武松的一些金银细软于是把武松绑赴官府,再次发配,目标恩州牢城。途经飞云浦,两个公人正想和对面来的蒋门神的两徒弟下手杀害武松,倒被武松一刀一个解决。武松问出一切都是蒋门神和张都监的奸计,蒋门神仗着姐夫张都监的势力又夺回了快活林,所以一定要杀武松解恨。于是武松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心道:不杀得张都监,如何出得这口恶气!回到张都监家里,男女老少一个不留,直杀到后花园鸳鸯楼,将张都监和另一个狗官(张团练)也杀死,拿过桌上的酒壶猛灌一通,然后蘸血在墙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示例:选C,不可以。武松识破蒋门神等的奸计,血溅鸳鸯楼,表现了他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但是武松也存在滥杀无辜的缺陷,而且这样的复仇手段太残忍,不适合儿童阅读。
    四、(16分)
    读下面小说,完成学习任务。
    乞丐
    屠格涅夫①
    ①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②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③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④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⑤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⑥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⑦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⑧“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⑨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选自《文摘书摘》)
    白菜汤
    屠格涅夫
    ①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②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③那母亲在家里。
    ④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⑤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很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
    ⑥“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
    ⑦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以后,她很悲痛,她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⑧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⑨“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出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
    ⑩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选自《青春文学月刊》)
    【注释】①屠格涅夫:出身贵族,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被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其小说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
    8. 《乞丐》中乞丐和《白菜汤》中的农妇都是不幸的人,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里?请分别答出两点。
    9.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乞丐》中的乞丐没有迫切的物质需求,只有深层的精神需求,从“这也应当谢谢啦”这句话可看出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B. 《白菜汤》中的地主太太也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当她得知农妇的不幸遭遇后,便在农妇儿子下葬的那一天主动去探望农妇。
    C. 《乞丐》和《白菜汤》两篇小说都善于抓住细小的故事情节,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简约,却能产生十分动人的艺术效果。
    D. 《乞丐》和《白菜汤》两篇小说都体现了屠格涅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穷人、不幸者、弱势群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10. 屠格涅夫是语言大师,他小说的字里行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请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2)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
    11. 《乞丐》《白菜汤》分别运用第一、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如果将这两篇小说的叙事视角互换,你觉得好吗?请发表你的观点,并根据小说内容和链接材料阐述理由。
    【链接材料】
    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有多种,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视角。小说的叙述视角与作品创作意图之间有内在联系,选择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易于理解,也更便于表达感受和见解。但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叙述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答案】8. 乞丐的不幸表现在他贫穷、有疾病、衰弱、孤独。
    农妇的不幸表现在她失子、丧夫、贫穷、孤独、不被人理解。 9. A
    10. (1)“挡”一方面表现乞讨者极度需要救济,下定决心希望得到帮助;//另一方面也看出“我”被乞讨者突然挡住去路感到突兀,但是“我”并不恼火,而是握住了乞讨者的手,这也表现“我”的善良。
    (2)“耸了耸肩”表现太太对于穷人的行为不屑、鄙视,//也表现她不能真正地理解、尊重穷人。
    11. 示例:不好。《乞丐》选用第一人称主要用来突出“我”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能让读者共鸣,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白菜汤》用第三人称,冷眼旁观,客观地描写人物,冷静地审视人物,不露声色地透露着人与人之间因身份、地位之间的差别不能真正相互理解的寒意。如果互换,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乞丐》第②段中的“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可知,乞丐的不幸表现了他贫穷、有病、衰弱。文中的他孤身一人,故还有孤独。
    根据《白菜汤》中的“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可知,农妇的不幸表现在她失子、丧夫、孤独。
    根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可知:贫穷。
    根据“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可知,不被人理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第⑤段“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可知,乞丐有迫切的特质需求,所以才会执着地等待着从我这里要出一些钱来。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挡”是一个很突然,也很冒昧的动作。结合第⑤段“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可知,他极度需要救济与施舍,所以才会挡住我的道路,决心从我这里得到一些钱和帮助。联系第⑥段中“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可知,对于乞丐的无礼与冒昧,我没有生气,反而因为自己没有带钱而愧疚,握住了他的手,这也表现了我的善良。
    (2)“耸了耸肩”常表示对他人的轻视与不屑。联系后句“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可知,这个动作表现了她对农妇的理解,几粒盐怎么能比自己儿子的生命不重要呢?所以这个动作表现了她不能真正的理解和尊重穷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称选用。
    《乞丐》用第一人称叙事,文中的“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联系材料中的“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易于理解,也更便于表达感受和见解”可知,运用第一人称,更有利于突出我的主观感受,从而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白菜汤》用第三人称。联系材料中的“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可知,运用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地叙述故事,透露出农妇与地主太太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能做到真正的互相理解与尊重。
    如果互换人称,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15分)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甲】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⑤!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⑥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⑦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⑧!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黔敖:齐国富商。②蒙袂:用衣袖蒙着脸。辑屦:身体沉重迈不开步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奉:同“捧”,端着。⑤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喂。⑥惟:因为。⑦从:跟随。⑧微与: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乙】
    秦西巴纵麑
    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①,使秦西巴②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③。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麑(ní):小鹿。②秦巴西:是孟孙的家臣。③太子傅:太子的老师。
    12. 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至于斯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B. 从而谢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C. 纵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D. 孟孙逐秦西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13. 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第(1)句限断三处,第(2)句限断两处)
    (1)其 嗟 与 可 去 其 谢 也 可 食。
    (2)夫 秦 西 巴 有 罪 于 君 今 以 为 太 子 傅 何 也?
    14. 你最喜欢上面甲、乙两文中的哪一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15. 如果从上面文言文中选一篇与屠格涅夫《乞丐》《白菜汤》组成一个阅读单元,你认为哪一篇更合适?请结合各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2. D 13. (1)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2)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
    14. 示例(1):我喜欢黔敖,因为黔敖在齐国闹饥荒的时候,为饥饿的人提供食物,这可以看出他的善良。黔敖作为一个富商,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在遭到饥饿者的拒绝后,主动跟饥饿者道歉,懂得尊重与理解他人,这更突显人性之光。
    示例(2):我喜欢秦西巴,因为他听见小鹿的母亲哀鸣,就不忍心,把小鹿给放了,秦西巴不顾自己的处境,选择救一只弱小的动物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可贵之处:能珍爱和理解弱小的生命。
    15. 示例:我认为选甲文更合适。甲文与《乞丐》《白菜汤》故事内容均与尊重与理解这一主题有关。但是,每个故事又有不同之处,可以在比较阅读中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黔敖作为富商,不仅能给饥饿者以食物,同时也能尊重与理解饥饿者;《乞丐》一文中的“我”,虽然不能给予乞讨者物质上的帮助,但也能尊重与理解乞讨者,给予乞讨者精神上的安慰;而《白菜汤》中的太太,虽然同情穷人的处境,但是,她不能真正理解与尊重穷人,对穷人表现出鄙视与不屑,这与黔敖、“我”形成反差,有利于读者人与人之间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与理解。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都翻译成“这”;
    B.相同,都翻译成“道歉”;
    C.相同,都翻译成“给”;
    D.不同:赶走/追逐;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1)句意:如果他主动邀请(喂食)是可以接受的,主动道歉也可以吃。“其嗟与”与“其谢也”句式一致,“可去”与“可食”句式一致,故可断为: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2)句意:秦西巴虽然有对不起您的地方,但现在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呢?“今”是时间状语,其前面应断开,“何也”是问句,故可断为: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拓展运用。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如选黔敖,可谈他作为富商但能尊重与理解他人。如选秦西巴,可谈他爱护动物,珍爱小生命。
    示例:我最喜欢乙文中的秦西巴。因为他在看到小鹿的哀求后,不忍心将其母亲分离,于是放走了小鹿。这显示出他有一颗慈悲的心和对他人的同情。尽管后来孟孙生气并赶走了他,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善良本性,没有被愤怒和报复的欲望所动摇。一年后,孟孙认识到他的价值,邀请他担任太子的老师。这说明秦西巴的善良和正直最终得到了认可,他的行为得到了奖赏。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坚持正义和善良最终会得到回报。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
    甲文《嗟来之食》讲述了一个饥饿的人因为不愿意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而最终饿死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尊严与生存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对尊严的坚持。屠格涅夫的《乞丐》讲述了一个富有的面包商在面对一个乞丐的乞求时,最初拒绝了乞丐的要求,但在回家后发现自己的银匠正在为乞丐制作一个银十字架,于是他改变了态度,给了乞丐更多。《白菜汤》则是讲述一个贫穷的母亲在面对饿肚子的女儿时,尽管不舍,仍然给了女儿一碗白菜汤,展现了母爱的伟大。这两篇文章都展现了人物在面对困境和他人请求时的内心挣扎和选择,以及对尊严、同情和道德的探讨。《嗟来之食》与这两篇文章的主题相呼应,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尊严和道德选择。因此,将《嗟来之食》作为与《乞丐》《白菜汤》组成的一个阅读单元,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这些主题。而乙文讲述了孟孙和秦西巴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知人善用,与《乞丐》《白菜汤》的故事主题不太一致。故选甲文更合适。
    【点睛】参考译文:
    【甲】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食物,用来供给路过的饥饿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脚步沉重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拿着饮料,说:“喂!来吃吧!”那个饿者抬起眼睛看了看他,说:“我只是因为不愿吃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但他仍然拒绝吃,最终饿死。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唉!如果他主动邀请(喂食)是可以接受的,主动道歉也可以吃。”
    【乙】鲁国的贵族孟孙打猎得到了一只小鹿,让秦西巴带回家。小鹿的母亲跟在后面叫唤,秦西巴看到它那么可怜,就放它走了。小鹿跟着母亲离开了。孟孙生气地说:“我猎获了那只小鹿,你为什么放它走?”秦西巴回答:“我只是不忍心而已。”孟孙就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孟孙召他回来担任太子的老师。身边的人问:“秦西巴曾经对您有罪,现在为什么让他担任太子傅呢?”孟孙说:“秦西巴因为一只小鹿都不忍心,又怎么会损害我的儿子呢?”
    六、写作(50分)
    16. 按要求写作。
    微笑是一种喜欢,一种豁达,一种担当;微笑着前行,日子更明媚,风雨成风景,逆行即前行。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例文:
    微笑着前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前行,使我的人生更精彩。雏鹰经历一次次的折翼和努力,最终翱翔于蓝天之上;春草竭尽全力地冲破泥土,最终为大地增添了一抹春色。人生,因为努力前行而变得更加绚丽,更加多姿多彩。只有不断地努力向前,最终才能为人生绘出一幅完美的画卷。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一颗笑对生活、努力前行之心。
    曾经的我以为,“努力”这个词离我很远很远。在我已经过去的生活中,一直像是生活在舒适圈,没有得到过太高的荣誉,也没有跌倒过太深的低谷。那时的生活,百无聊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了初中,让我的所有发生了翻天的改变:作息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学习方式的不同,以及各种考试令我措手不及。一直等到我真正适应了这种生活之后,已经是和别人有了一个学期的距离。
    于是,在第二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发誓一定要更拼搏更努力,缩小和别人的差距。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我付出了许多我曾经根本不敢想不敢做的行动:每天尽早赶到教室背书、做题;缩短一切的活动时间,不停刷题,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就趴在桌子上默默地掉几颗金豆子,然后擦擦泪水,继续做题。就这么一天天地坚持下去,一直到了考试时间,从第一次月考到期中考试一直在进步,拿到了那个我认为遥不可及的年级第一。
    事实证明,我的拼搏、我的努力都不是白费的。我发现在这一天天的努力奔跑、追赶中,我变得越来越自律,生活作息规律,一年前那种舒适圈的生活早已不见。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道理:笑对生活,努力前行,才会更加精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去拼搏、去努力、去奔跑、去追赶,纵使最终结果不尽人如意,我们也可以骄傲地说:我拼搏过,我无悔。
    拼搏不会让我变成最好的人,但可以让我成为最精彩的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材料的主旨是“微笑”。“微笑”是一个非常开放且富有情感色彩的主题。可以从微笑作为一种积极情感的表达,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和他人的角度来写。比如,微笑作为一种简单却强大的交流方式,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或者是微笑如何帮助我们在困难中保持乐观。除了直接表达微笑的积极意义外,也可以深入探讨微笑背后的含义。例如,探讨在不同文化中微笑的意义,或是分析微笑背后隐藏的情感,如强颜欢笑的苦涩,或是微笑背后的勇气和坚持。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谈微笑,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描述微笑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如何通过微笑来克服生活中的挑战,或是通过微笑来建立自信和积极态度。
    2.构思选材。文体适合写记叙文。选材上,我们可以写生活中最熟悉的家人、朋友、老师对你的微笑,这微笑代表安慰、鼓励和支持,从而来表达美好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也可以写自己或他人的微笑,用微笑化解矛盾与仇恨,用微笑传递信任与关爱,用微笑构建美丽与和谐,从而来展现微笑的美妙。自我方面,可以写“我”战胜学习、生活困难时露出“微笑”,体现了“我”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家庭方面,可以写“我”深夜学习时,妈妈总是默默地送来一碗鸡蛋羹,看着“我”的微笑,妈妈脸上也露出幸福的笑容,体现母爱的无私伟大及家庭的温馨。写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微笑”的过程描述中,学会使用细节描写,尤其是人物的神态、心理细节描写。文章应紧扣“微笑”一词,展开想象,有力地深化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同时还应在文章开头紧扣文题,引起下文,照应结尾,使文章首尾圆合,意蕴更加凸显。也可以选择一些社会现象或话题来阐述微笑的意义,写成议论文。例如,你可以选择描述人们在面对疫情等困难时期时如何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或者如何通过微笑来传递正能量和温暖。这些社会现象或话题可以让你从更广泛的角度来思考微笑的价值和意义。艾青的诗
    学习任务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选自《艾青诗选》)
    (1)请任选一个角度,分析《礁石》一诗的艺术特点。
    (2)请任选一个你熟悉的事物,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可仿写《礁石》,也可自创;4~6行即可。

    相关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七年级语文31pdf、七年级语文答案20240124docx、七年级语文期末质量监测答题卷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九年级语文pdf、3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阅卷docx、九年级语文质量监测答题卷1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八年级语文31pdf、八年级语文答案docx、八年级语文质量监测答题卷1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