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拓展模块八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完美版教学课件ppt
展开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孙(子思,名极)的再传弟子。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 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那块麻 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 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 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 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 的思想。
先迁于坟,再迁于市,后迁于学
《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本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 孟 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特别害怕秦国,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梁惠王主要与孟子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孟子是否做了直接回答?
问题: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间接以喻作答:王好战,请以战喻。
翻译第一段回答:梁惠王为什么关心百姓的多少?
战国中期,社会混乱,礼制崩坏。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争野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动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
翻译第二、三、四段,回答: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回答?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翻译第五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翻译第六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
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结构严谨。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 “不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九 兰亭集序/王羲之一等奖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a href="/yw/tb_c401987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九 兰亭集序/王羲之一等奖教学ppt课件</a>,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文体知识,作者简介,王羲之,逸闻趣事,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羲之爱鹅,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七 鸿门宴/司马迁优秀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a href="/yw/tb_c401986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七 鸿门宴/司马迁优秀教学ppt课件</a>,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文化常识,我国史书体例,故事背景,听读正音,梳理情节,曹无伤,理清关系,品读赏析,第一段交代了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四 西安这座城/贾平凹优质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a href="/yw/tb_c401985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四 西安这座城/贾平凹优质教学ppt课件</a>,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知人论世,走进古城,西安人,城墙赫然完整,街巷方正对称,四合院排列有序,餐具粗瓷海碗,质朴大方悲喜分明,少言多行沉默善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