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物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15,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物理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问答,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的标志是禁止自行车行驶,是为了安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是限重标志,是为了桥的安全,故B不符合题意;
C.图是禁止鸣笛的标志,是为了减少噪声的污染,属于环境保护,故C符合题意;
D.图表示的是此地距厦门还有20k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动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A. 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 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D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最新小初高试卷自由下载,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解析】
【详解】A.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人耳听不到,但声波可以在空气中才传播,故A错误;
B.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超过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听不到,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故B错误;
C.不论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都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声波除了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D正确。
故选D。
3. 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声速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纹锁就是利用了声音的这个性质。
故选C。
4.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形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A. 小孩对着山壁喊话B. 蝙蝠探测飞行中的障碍
C. 工人用电钻钻墙D. 路旁安装隔音壁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小孩在山谷里对着山壁喊话时,会有回声现象,不是超声波,不符合题意;
B. 蝙蝠发出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此范围是大多数是超声波,因为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所以可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符合题意;C. 电钻钻墙壁发出的声音能够听到,会产生难听的噪声,不是超声波,不符合题意;D. 路两旁安装隔音壁是为了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决此题要知道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而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人类听不到超声波的频率声音,结合题意看人耳能否听到声音,凡是能够听到的都不是超声波的声音频率范围.
5.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城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 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 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 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探测仪收集到声音信号是通过建筑物等废墟传递出来的,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幸存者发出的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与外界噪声的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其次,各种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音色也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的听觉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幸存者不能听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白天噪声较大,会对救援人员听探测仪的声音造成干扰,所以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6. 下面列出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措施,其中可以防止噪声污染的是( )
A. 城市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
B. 在嘈杂环境中居住的居民,安装双层玻璃
C. 超车时,超车司机鸣喇叭
D. 张聪同学在晚上听音乐时,将音量开得很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城市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但不是噪声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
B.安装双层玻璃,玻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从而减弱噪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B符合题意;
C.鸣喇叭属于噪声污染,而不是防治噪声的污染,故C不符合题意;
D.听音乐时将音量放大,是噪声污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 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实验室很难创造真空环境,因此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一般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为声音具有能量,喇叭发出的较强声音的能量可以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课堂上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学生耳朵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 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上在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他身旁向前快速驶去,则
A. 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 B. 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
C. 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 D. 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以车为参照物,小明和小华相对于车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小明和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故A正确,C错误;
B、以小华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小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明相对于小华是运动的;故B错误;
D、以小明为参照物,小华相对于小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后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9. 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A. 量程3m,分度值1mmB. 量程10m,分度值1dm
C. 量程30cm,分度值1mmD. 量程15cm,分度值0.5mm
【答案】A
【解析】
【详解】量程一定要超过人的身高,所以量程30cm、量程15cm不行;分度值1mm、分度值1dm显然应该是1mm.
10.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
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 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A
【解析】
【详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不能说成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故选A.
11.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6m/sB. 6.25m/sC. 6.75m/sD. 7.5m/s
【答案】B
【解析】
【详解】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要用整个路程除以全程所用的时间.晓燕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12. 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②③B. ①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②图象表示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静止状态;③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④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 )
A. 甲车向东开动,乙车不动
B. 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西开动
C. 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是以大地为参照物
D. 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小张看到树木向西移动,则小张及甲车相对于树木应向东运动;而乙车中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是因为两车处于相对静止状态,速度是相同的,此时小李以自己为参照物,看到小张不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 车站上,坐在火车里的乘客从窗口发现有两列火车沿相反的方向运动,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乘客坐的火车和看到的两列火车中一定有两列在沿相反方向运动
B. 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在运动
C. 三列火车可能沿同一方向运动
D. 三列火车中可能有一列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BC.当三列火车同方向、速度不同运动时,如果乘客所坐的车速度处于中间,那么,他就会看到另两列火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乘客所坐的车相对于地面静止,两列火车向相反方向运动,乘客会看到两列火车沿相反的方向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min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min,那么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是 ( )
A. 2 minB. 1 minC. 0.375 minD. 0.5 min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扶梯长为s,则扶梯的速度v1=,
人的速度v2=,则由v=得:
t====22.5s=0.375min.
.
16. 一列火车以10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一乘客以2米/秒的速度从车头方向走向车尾方向。若乘客走了24秒,则在这段时间内人相对于地面走的距离为( )
A. 48mB. 192mC. 240mD. 288m
【答案】B
【解析】
【详解】乘客与车运动的方向相反,则相对于地面而言,乘客的运动速度
由得,在这段时间内人相对于地面走的距离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7. A、B两辆车以相同速度V0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在前,B车在后.在两车上有甲、乙两人分别用皮球瞄准对方,同时以相对自身为2V0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如不考虑皮球的竖直下落及空气阻力,则
A. 甲先被击中B. 两人同时被击中
C. 乙先被击中D. 皮球可以击中乙而不能击中甲
【答案】B
【解析】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详解】两车速度相同、同向行驶,两车相对静止,若以车为参照物,两人相对静止.两人以相对自身为2v0初速度水平射出,两人同时被击中.
故选B.
18. 如图所示,属于晶体凝固图像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故C符合题意;
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 要使物体冷却,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一些是因为( )
A. 冰的温度比水低,可以使物体温度降的更低一些
B. 冰比水凉
C. 水凝固要放热,可以使物体温度降的更低一些
D. 冰熔化成水吸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0℃的冰与0℃的水的冷热程度是一样的,用0℃的冰冷却物体,冰吸收物体的热量首先熔化成0℃的水,比用0℃的水直接冷却物体多了一个冰熔化吸热的过程。 所以要使物体冷却,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些。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0. 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
A. 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40℃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C. 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70℃
D. 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10℃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发烧状态可以达到40℃,故A符合题意;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低于0℃,在-5℃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与沸水相同,在100℃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最低在0℃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 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答案】空气柱
【解析】
【详解】用力吹,柳笛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
22. 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去”,是_____为参照物的.如果他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骑行3km用了10min,则他骑车的速度为_____km/h.
【答案】 ①. 自行车(或“自己”) ②. 18
【解析】
【详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说明树和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改变,所以选自行车为参照物;
他骑车的速度是:
.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速度公式的计算以及如何判定物体的状态,知道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如图甲、乙),其中甲是_____;乙是_____.
【答案】 ①. 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②. 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
【解析】
【分析】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少运动快;二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运动快
【详解】由图甲可知,三人运动的时间相同,而三人通过的距离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由图乙可知,三人通过的路程相同,但三人运动的时间不同,所以此图是利用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24. 2011年11月3日1时23分,“神舟八号”到达“天宫一号”30米停泊点,开始以0.2米/秒的相对速度向“天宫一号”缓缓靠拢对接。
(1)从30米的停泊点到相互接触共耗时_________秒。
(2)对接完成后,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是_________的。
【答案】 ①. 150 ②. 静止
【解析】
【详解】(1)[1]由速度公式可知,从30米的停泊点到相互接触共耗时
(2)[2]对接完成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结成一体同步运动,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是静止的。
25. 正在修建的杭瑞高速公路通车后,铜仁到思南鹦鹉溪段的里程是162km.汽车按规定时速行驶,从铜仁到鹦鹉溪需1.5h,则汽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km/h,合_____m/s。
【答案】 ①. 108 ②. 30
【解析】
【详解】[1][2]汽车的平均速度
v==108km/h=108×m/s=30m/s
26. 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速度为85___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按照这个速度走完255k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__。
【答案】 ①. km/h ②. 3h
【解析】
【详解】[1]小型轿车在高速的速度一般为80~120km/h,所以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速度为85km/h。
[2]按照这个速度走完255k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为
27.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
①在AB段是__________态,在由A到B的过程中,物质吸收热其温度___________;
②BC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态;在由B到C的过程中,虽然不断加热,但是温度________________;
③CD段是_______________态;
④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固 ②. 升高 ③. 固液共存 ④. 不变 ⑤. 液 ⑥. 0℃
【解析】
【详解】①[1]由图象可知:AB段该物质处于温度升高阶段,未达到熔点,故处于固态,吸热,温度升高。
②[2]BC段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物质是固液共存状态,温度保持不变,但必须从外界需要吸热。
③[3]CD段上全部熔化后,处于液态。
④[4]BC段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所对应温度0℃即为物质的熔点。
28. A、B两种物质受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其中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温度,横坐标表示加热的时间。你能根据图像获得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三条信息)):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B为晶体,熔点为80℃ ②. A为非晶体 ③. B熔化时间为4min
【解析】
【详解】(1)[1]由图可知,B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80℃不变,则B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80℃。
(2)[2]A物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确定的熔点,是非晶体。
(3)[3]从图中可以看出B物质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9min完全熔化完,所以其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为
t=9min-5min=4min
三、实验探究题:(第28题3分,29、30题各6分,31题10分,共25分)
29. 下面是测量热水温度的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
A、选取合适的温度计,观察它的测温范围和分度值;
B、估计待测水的测温度;
C、让玻璃泡和待测水充分接触;
D、取出温度计;
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录温度值。
【答案】BACED
【解析】
【详解】估测是温度测量时常用的步骤,一般放在正式测量之前,目的是为了选择适合的温度计;选好温度计就可以将感温泡浸没热水中进行测量,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并且读数时不能将其从液体中取出;读完结果并记录后,就可以整理仪了。因此正确的实验步骤是BACED。
30.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选用冰和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冰和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冰放到盛有___________烧杯中,把蜡放到盛有___________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选填“温水”、“热水”)
(2)为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大的物块还是较小的物块?___________;
(3)图是___________(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_____℃。
(4)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_____。
【答案】 ①. 温水 ②. 热水 ③. 较小的物块 ④. 冰 ⑤. 52 ⑥. 吸收热量
【解析】
【详解】(1)[1][2]冰的熔点低,因此可放入温水中,而蜡是非晶体,需要不断升温、不断熔化,因此最好放入热水中。
(2)[3]为了使冰和蜡的受热更均匀,应选用较小的物块,并最好不停搅拌。
(3)[4][5]由图可知表示该物质温度升高到0℃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是晶体的熔化特征,所以是冰的熔化图象,右图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水银柱在50℃以上1小格处,所以读数为52C。
(4)[6]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不能吸收热量,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能从热水中吸收热量,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吸收热量。
31. 阅读下面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是_____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为__________。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_____为什么?_____
【答案】 ①. 10 ②. 20 ③. 7500m ④. 8700m ⑤. 不能 ⑥. 月球表面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2)先算出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两者的距离;首先算出1分钟内潜艇B通过的距离,根据声波频率的变化分析出潜艇AB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计算出二者之间的距离。
(3)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
【详解】(1)[1][2]人耳能听到20Hz到20000Hz,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即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10kHz到20kHz之间的声音。
(2)①[3]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
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②[4]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
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3)[5][6]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声呐技术无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点睛】本题综合性很强,考查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计算距离时,注意回声测距需要计算单程的长度。
32.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课本中所涉及的探究实验中,有些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例如:___________。
【答案】 ①. A ②. B ③. C ④. A ⑤. D ⑥. F ⑦. 80 ⑧. 1.02 ⑨. 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 ⑩.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
【详解】(1)[1][2][3]要验证猜想一,应控制琴弦的长度、材料相同,改变琴弦的横载面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应选A、B、C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4][5][6]要验证猜想二,应控制琴弦的材料、横载面积相同,改变琴弦的长度,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应选A、D、F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7][8]要验证猜想三,应控制琴弦的长度、横载面积相同,改变琴弦的材料,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应选E、G、H三根琴弦进行实验,故表中所缺数据分别是80、1.02。
(3)[9]要验证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需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故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
(4)[10]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课本中所涉及的探究实验中用到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还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
四、问答、
33.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声音?
【答案】蝴蝶翅膀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而蚊子的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
【解析】
【详解】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Hz是超声波.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5—6Hz,是次声波,人耳听不见;而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500—600Hz,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们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五、计算题(第33题5分,34题6分;)
34. 在一根长为884m的铁管一端重重敲击一下,在铁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两次声音,声音的间隔2.43秒.声音在铁管里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答案】5200m/s
【解析】
【详解】解:声音传播的路程s等于铁管的长度,即
s=884m,
设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为v铁,声音在铁管中传播时间为t铁,则
s=v铁t铁
即
884m=v铁t铁 ①;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
s=v空t空=340m/s×t空,
即:
884m=340m/s×t空 ②;
由题意知
t空﹣t铁=2.43s ③;
由①②③解得
v铁=5200m/s.
答:声音在铁管里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点睛】人第一次听到的是从铁管中传播的声音,第二次听到的是从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列方程求解
35. 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米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40米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答案】10m/s
【解析】
【详解】已知鸣笛处距离山崖
s=700m,
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的距离
s1=40m,
根据题意可知声音传播的距离:
s2=2s-s1=2×700m-40m=1360m,
已知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t==4s,
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
v1= =10m/s.
答: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0m/s.序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______
_______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34,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物理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物理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