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中职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PPT课件+练习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公开课可用】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石头城》+《青玉案·元夕》(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公开课可用】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石头城》+《青玉案·元夕》(课件),共39页。
《石头城》刘禹锡 字梦得,中唐诗人。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名篇。 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石头城即现今的南京,旧称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石头城》 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注释:1.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2.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即南京)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3.周遭:环绕注释:4.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5.旧时:指汉魏六朝时。6.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首句借山写故国。“在”有“江山依旧在”的意味。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 次句借助水写故国。“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石头城历经六代豪奢,而今城已荒废,昔日的繁华难觅踪影。写潮水的“寂寞”,实际是写人心的悲凉。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在”、“回”这两个字起到了动静、虚实结合,前后呼应的作用。“在”说明群山依旧起伏,虎踞龙盘的姿态未变;而城却已空,北面的江潮依旧打着城根,却只有寂寞的退回,一“在”一“回”表现了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了作者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前面两句写江山如旧,而今城已荒废。视角是横向的,由周围的山到周围的水。接着写月照空城,也就是月光下的石头城。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淮水”:即横贯石头城的秦淮河。杜牧在《秦淮河》中写道:“烟笼寒月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就描写出了当时王公贵族们还在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情景。“旧时月”:即见证过“繁华景象”的月亮,是的,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都城却不是原来繁华的都城。月亮用见证了沧桑历史,诗人借此寄托了心思。然而,历史终将过去,昔日的辉煌而今已经是萧条,诗人的伤感之绪油然而生。“女墙”:即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这里代之城墙。意思说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还是照过空城的城墙,照在这昔日繁华的石头城。也就是说,不因为现在已经成了空城而月光照就不照在城墙上,就不照在这石头城上。月光依旧,城空萧条,到处一片寂静。其中,一个“还”(“仍然”或者“仍旧”之意)很妙,不但把月光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而且也更好地暗示了石头城昔日夜晚繁华,今日的萧条清冷,真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小结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小结 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目录新中式山水新中式山水新中式山水新中式山水知人论世壹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解读全词贰写作背景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创作了这首元夕词。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元夕:词标题,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即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一说形容灯多。上阕注释: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一说即排箫。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上阕注释: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富创意,夸张、比喻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烘托元宵灯会的热闹气氛。花千树、星如雨: 把花灯比喻成千万棵花树,把烟火比喻成流星,形容彩灯、烟花之盛。写出了元宵夜火树银花的繁华景象,渲染了元宵之夜的欢闹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含蓄而又生动。过片中的“笑语盈盈暗香去”也使用了这个修辞手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用了“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使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像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宝马拉着的彩车奇香四溢,都是来观灯的富贵人家。悠扬的箫声四处回荡,皎洁的明月渐渐西斜,鱼龙彩灯欢快飞舞,通宵达旦不觉困乏。上阕译文: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上阕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上阕小结: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蓦(mò)然:突然,猛然。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下阕注释: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女子们打扮得似玉如花,蛾儿雪柳头上遍插,笑语盈盈地走过,一路上香气飘洒。我焦急地把她寻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回也不见她。突然间我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稀疏之处发现了她。下阕译文: 下阕专门写人。这个遗世独立的“人”其实是一个“美人”意象,寄寓其上的感情丰富而深刻。美人具有其独特寓意始于屈原。屈原用美人来譬喻君主,表达自己对君王的忠心。词人所找寻的人与周围的“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格格不入,却能让词人千百度地寻觅,则其必也是一个美人,纵使不是外表美貌,也必然有吸引词人的其他特质。既是美人,则辛弃疾对她的爱慕之深也是不言而喻的了。下阕小结:总结全词叁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声的情景。这些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仅仅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的孤勇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而那笑语欢声的一群观灯者,则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石头城》刘禹锡 字梦得,中唐诗人。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名篇。 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石头城即现今的南京,旧称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石头城》 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注释:1.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2.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即南京)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3.周遭:环绕注释:4.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5.旧时:指汉魏六朝时。6.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首句借山写故国。“在”有“江山依旧在”的意味。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 次句借助水写故国。“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石头城历经六代豪奢,而今城已荒废,昔日的繁华难觅踪影。写潮水的“寂寞”,实际是写人心的悲凉。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在”、“回”这两个字起到了动静、虚实结合,前后呼应的作用。“在”说明群山依旧起伏,虎踞龙盘的姿态未变;而城却已空,北面的江潮依旧打着城根,却只有寂寞的退回,一“在”一“回”表现了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了作者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前面两句写江山如旧,而今城已荒废。视角是横向的,由周围的山到周围的水。接着写月照空城,也就是月光下的石头城。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淮水”:即横贯石头城的秦淮河。杜牧在《秦淮河》中写道:“烟笼寒月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就描写出了当时王公贵族们还在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情景。“旧时月”:即见证过“繁华景象”的月亮,是的,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都城却不是原来繁华的都城。月亮用见证了沧桑历史,诗人借此寄托了心思。然而,历史终将过去,昔日的辉煌而今已经是萧条,诗人的伤感之绪油然而生。“女墙”:即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这里代之城墙。意思说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还是照过空城的城墙,照在这昔日繁华的石头城。也就是说,不因为现在已经成了空城而月光照就不照在城墙上,就不照在这石头城上。月光依旧,城空萧条,到处一片寂静。其中,一个“还”(“仍然”或者“仍旧”之意)很妙,不但把月光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而且也更好地暗示了石头城昔日夜晚繁华,今日的萧条清冷,真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小结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小结 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目录新中式山水新中式山水新中式山水新中式山水知人论世壹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解读全词贰写作背景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创作了这首元夕词。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元夕:词标题,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即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一说形容灯多。上阕注释: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一说即排箫。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上阕注释: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富创意,夸张、比喻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烘托元宵灯会的热闹气氛。花千树、星如雨: 把花灯比喻成千万棵花树,把烟火比喻成流星,形容彩灯、烟花之盛。写出了元宵夜火树银花的繁华景象,渲染了元宵之夜的欢闹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含蓄而又生动。过片中的“笑语盈盈暗香去”也使用了这个修辞手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用了“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使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像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宝马拉着的彩车奇香四溢,都是来观灯的富贵人家。悠扬的箫声四处回荡,皎洁的明月渐渐西斜,鱼龙彩灯欢快飞舞,通宵达旦不觉困乏。上阕译文: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上阕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上阕小结: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蓦(mò)然:突然,猛然。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下阕注释: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女子们打扮得似玉如花,蛾儿雪柳头上遍插,笑语盈盈地走过,一路上香气飘洒。我焦急地把她寻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回也不见她。突然间我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稀疏之处发现了她。下阕译文: 下阕专门写人。这个遗世独立的“人”其实是一个“美人”意象,寄寓其上的感情丰富而深刻。美人具有其独特寓意始于屈原。屈原用美人来譬喻君主,表达自己对君王的忠心。词人所找寻的人与周围的“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格格不入,却能让词人千百度地寻觅,则其必也是一个美人,纵使不是外表美貌,也必然有吸引词人的其他特质。既是美人,则辛弃疾对她的爱慕之深也是不言而喻的了。下阕小结:总结全词叁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声的情景。这些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仅仅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的孤勇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而那笑语欢声的一群观灯者,则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