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B卷)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10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4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2年9月17日13时35分至15时3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航天员陈冬先后成功出舱。如图为“问天全景摄像机拍摄的航天员出仓画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神舟十四号所在天体系统不属于(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
2. 出仓后航天员看到的天空背景为黑色,其主要原因是( )
A. 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B. 无太阳辐射
C. 太阳辐射全部被大气吸收D. 太阳辐射被云层反射
3. 推测问天实验舱舱外航天服应( )
①耐高温②耐高压③防强风④防辐射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4. 神舟十四号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 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B.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C. 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D. 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当我们仰望太阳,看到太阳是一个明亮的圆盘。在日全食时,这个明亮的圆盘被月球遮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望远镜观测到的玫瑰色太阳大气层是( )
A. 光球B. 色球C. 日冕D. 辐射区
6. 在我们看到的“明亮圆盘”上的太阳活动现象是( )
A. 黑子B. 耀斑C. 日珥D. 太阳风
如图为“大西洋8月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海水的( )
A. 温度、盐度、密度B. 密度、盐度、温度
C. 密度、温度、盐度D. 盐度、密度、温度
8. 影响海洋表面水温高低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海洋深度D. 人类活动
9. 下列关于海水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纬度海区海水温度一定相同
B. 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C. 各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D. 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读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M处地貌是由( )作用形成的
A. 风力堆积B. 风力侵蚀C. 流水侵蚀D. 海浪侵蚀
11. 图中①岩层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后冷却凝固形成岩层,据此判断①②③三岩层按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应是( )
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②③①D. ③②①
12. 如果在③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则③岩层可能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B. 古生代C. 中生代D. 新生代
13. 下图为“四地景观图”。关于四地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冰川地貌B. 乙—风蚀地貌
C. 丙—风积地貌D. 丁—海岸地貌
读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根据如图a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 )
A. 在北半球,甲处有暖流经过B. 在北半球,甲处有寒流经过
C. 在南半球,甲处有暖流经过D. 在南半球,甲处有寒流经过
15. 如图中b③处附近是由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世界性大渔场,它的名称是( )
A. 北海渔场B. 北海道渔场C. 纽芬兰渔场D. 秘鲁渔场
16. “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奔流入海,一部分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段描述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有( )个
A 3B. 4C. 5D. 6
我国北方苹果种植园在苹果成熟后期往往会沿果树间铺设反光膜,用于改善果实颜色和品质。图为我国北方苹果园铺设反光膜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沿果树间铺设反光膜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是( )
A. 太阳辐射减弱B. 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C. 地面辐射减弱D. 大气削弱作用增强
18. 沿果树间铺设反光膜可以改善果实颜色和品质的原因是( )
A 改善光照条件,增强光合作用B. 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呼吸作用
C. 提高土壤温度,减轻冬季冻害D. 增大昼夜温差,提高果实糖分
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示意拉萨某地节能房(图中甲、乙、丙、丁为可控开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白天,节能房中鹅卵石可以( )
A. 减弱大气辐射B. 减弱大气逆辐射
C. 增强太阳辐射D. 增强地面辐射
20. 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冬季为了减少屋内耗能应( )
A. 甲、乙打开,丙、丁关闭B. 乙、丁打开,甲、丙关闭
C. 甲、丁打开,乙、丙关闭D. 乙、丙打开,甲、丁关闭
上海市打造“雨水银行”,让“天落水”循环使用。下图为“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题目。
21. 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 水汽输送B. 降水C. 下渗D. 植物蒸腾
22. 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
①缓解城市内涝②改善地下水水质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剧热岛效应( )
A. ③④B. ①④C. ②③D. ①②
2023年12月18日晚,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多省震感明显,造成房屋倒塌,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要间隔约12秒才会倒塌,即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和系数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
C. 地震的震级D.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24. 为减轻地震造成的危害,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①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②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③地震多发区应设立避难场所④地震发生时乘电梯迅速外逃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25. 以下与地震属于同一类型的自然灾害是( )
A. 洪涝B. 滑坡C. 台风D. 流感
26. 泥石流灾害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 沿着沟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
B. 朝沟谷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势低的地方
C. 垂直于沟谷方向逃离,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
D. 原地不动,等看清泥石流的准确前进方向再做决定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以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大小各异的泥质彩塑闻名于世。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崖壁上,崖体是由砾石、细沙通过钙质胶结在一起的砾岩。下图为敦煌莫高窟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莫高窟文化遗产保存较完好的气候原因主要是
A. 紫外线丰富B. 风沙侵蚀少C. 气温低D. 空气干燥
28. 莫高窟只有泥质彩塑,没有石刻雕像。制约莫高窟采用石刻雕像的因素主要是
A. 地形类型B. 岩石性质C. 崖体高度D. 地质灾害
29. 破坏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侵蚀B. 风力堆积C. 风化作用D. 流水侵蚀
读如图“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 该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景观是( )
A. 九寨沟风光B. 三峡风光C. 桂林山水D. 长白山天池
31. 该地区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 岩石有风化裂隙B. 岩石中含有化石
C. 岩石具有层理结构D. 岩石具有可溶性
32.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下图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在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的原因主要是( )
A. 区域小气候变干燥B. 林木密集,截留雨水
C. 坡面涵养水源能力弱D. 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
第Ⅱ卷(综合题,共36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3. 读如图“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八大行星的名称。
A:____,E:____。
(2)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级天体系统。
(3)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
34. 如图为“某沿海局部示意图和表层水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等压面判断,此图出现的时间为____(填“白天”或“夜间”),此时该地形成的风是海陆风中的____风。
(2)A海域表层洋流加右图所示,根据性质可判断为____流,它对沿岸城市气候的影响为____。
(3)在A海域人们发现有明显的潮汐现象,该现象是由于日、月引潮力引起的海面____运动。利用海水涨落的水位差,人们可以利用潮汐来发电,以解决部分生产生活用能要求。利用潮汐发电,一天可以发____次。
35. 如图反映四种植物的特征。根据图中提示,完成下列要求。
(1)A、B、C、D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态,其中反映骆驼刺特点的是____,反映荷花特点的是____。
(2)根据图中信息,图中字母最能反映中亚地区植物形态的是B和____,该地气候____,为适应这种气候特征,植物叶和根系特征分别是____、____。
36. 读如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甲的地貌类型是____,是由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由M到N颗粒物的大小排列是____(对“砂石”“砾石”“黏土”进行排序)。
(2)乙图所示地貌是____,成因是____,多分布于我国____地区。
37. 读如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震波在地下2900千米处的传播特点是____,____。
(2)指出不连续界面的名称。B____。
(3)指出地球圈层的名称。H____。
38. 读如图“某地风向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____,③____。此图表示地区在____(填“南”或“北”)半球。
(2)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原因是____。
39. 如图甲图为“理想土壤物质组成示意图”,乙图为“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甲图中决定土壤肥力最重要的成分是____(填序号)。
(2)乙图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填字母)层;C层代表的土层名称是____,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
昭通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地理(B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10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4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2年9月17日13时35分至15时3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航天员陈冬先后成功出舱。如图为“问天全景摄像机拍摄的航天员出仓画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神舟十四号所在天体系统不属于( )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
2. 出仓后航天员看到的天空背景为黑色,其主要原因是( )
A. 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B. 无太阳辐射
C. 太阳辐射全部被大气吸收D. 太阳辐射被云层反射
3. 推测问天实验舱舱外航天服应( )
①耐高温②耐高压③防强风④防辐射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4. 神舟十四号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 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B.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C. 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D. 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答案】1. D 2. A 3. C 4. A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空间站从地球出发进入太空,绕着地球进行运转,故其位于等级最低、范围最小的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和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宇宙空间中,大气稀薄,无大气对太阳辐射(尤其可见光部分)的散射,所以天空背景是黑色,A正确;宇宙空间中,太阳辐射强烈,B错误;宇宙空间中,大气稀薄,没有云层分布,几乎没有吸收和反射作用,C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宇宙为真空环境,无强风,也无气压,②③错误;太空无大气层保护,太阳辐射没有经过削弱会直接照射到宇航员,温度极高,所以舱外航天服需耐高温,①正确;宇宙空间物质会有强烈的辐射,故舱外航天服需防辐射,④正确。综上,①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地球的大气层从地面到高空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故神舟十四号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故选A。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部分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波长较短的蓝光被散射出来,肉眼可见。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多为橘红色,是因为波长较短的蓝光基本被散射完了,留下波长较短的红橙光。阴天时天空仍是明亮的,也是大气散射的结果。
当我们仰望太阳,看到太阳是一个明亮的圆盘。在日全食时,这个明亮的圆盘被月球遮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望远镜观测到的玫瑰色太阳大气层是( )
A. 光球B. 色球C. 日冕D. 辐射区
6. 在我们看到的“明亮圆盘”上的太阳活动现象是( )
A. 黑子B. 耀斑C. 日珥D. 太阳风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光球层。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它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1 %,平时由于地球大气把强烈的光球可见光散射开,色球便被淹没在蓝天之中,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色球层,在日全食时,月球遮住了光球层后,人们才能看到色球层,色球层因温度它放射出的可见光波长较短,多蓝紫色光,所以呈玫瑰色,B正确;日全食时,光球层被月球遮挡住了,A错误;日冕发出的可见光极少,很难观察得到,C错误;辐射区不是太阳大气层,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当我们仰望太阳,看到太阳是一个明亮的圆盘,这个“明亮圆盘”是太阳大气层最里面的光球层,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A正确。耀斑出现在色球层,日珥和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
如图为“大西洋8月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海水的( )
A. 温度、盐度、密度B. 密度、盐度、温度
C. 密度、温度、盐度D. 盐度、密度、温度
8. 影响海洋表面水温高低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海洋深度D. 人类活动
9. 下列关于海水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纬度海区海水温度一定相同
B. 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C. 各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D. 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答案】7. C 8. A 9. D
【解析】
【7题详解】
世界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故③为盐度;世界海水的密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增,①为密度;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递减,②为温度,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②为温度变化曲线,低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热量也多;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热量也少,所以影响温度曲线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A正确;地面辐射对表层海水的影响小,海洋深度影响是海洋垂直的海水温度,人类活动不是影响大洋表层平均温度曲线出现图示变化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所以选A。
【9题详解】
同纬度海区海水温度受洋流等影响因素,海水温度不一定相同,A错误。表层海水到1000米左右,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在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的传导、对流影响较小,BC错误。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原因是夏季太阳辐射强,水温高,冬季太阳辐射弱,水温低,D正确。故选D。
【点睛】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1)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2)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特点:海水表面温度受季节影响、纬度制约以及洋流性质的影响。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在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的传导、对流影响较小。
读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M处地貌是由( )作用形成的
A. 风力堆积B. 风力侵蚀C. 流水侵蚀D. 海浪侵蚀
11. 图中①岩层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层,据此判断①②③三岩层按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应是( )
A. ①②③B. ①③②C. ②③①D. ③②①
12. 如果在③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则③岩层可能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
A. 前寒武纪B. 古生代C. 中生代D. 新生代
【答案】10. B 11. C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M处地貌是典型的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风力堆积会形成新月形沙丘,A错误。流水侵蚀会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C错误。海浪侵蚀会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等地貌,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③岩层位于②岩层之上,②比③要老,①岩层破坏了②③两个岩层,故①岩层最新,因此①②③三层的新老关系从老到新是②③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恐龙是中生代的典型动物,如果在③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则③岩层可能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故选C。
【点睛】岩层的新老关系。在岩层地质剖面图上,一般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方,后形成的岩层在上方,若侵入到某个岩层,则该岩层已经存在才能被侵入,说明被侵入的岩层一定比侵入的岩层先形成。
13. 下图为“四地景观图”。关于四地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冰川地貌B. 乙—风蚀地貌
C. 丙—风积地貌D. 丁—海岸地貌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甲为峡谷,属于流水侵蚀地貌,A错误;乙为河曲地貌,是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形成的地貌,B错误;丙为洪(冲)积扇,属于流水堆积地貌,C错误;丁为海蚀柱,属于海岸侵蚀地貌,D正确。故选D。
读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根据如图a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 )
A. 在北半球,甲处有暖流经过B. 在北半球,甲处有寒流经过
C. 在南半球,甲处有暖流经过D. 在南半球,甲处有寒流经过
15. 如图中b的③处附近是由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世界性大渔场,它的名称是( )
A. 北海渔场B. 北海道渔场C. 纽芬兰渔场D. 秘鲁渔场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等温线由北向南递减,为南半球,AB错误;根据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向一致,可知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为暖流,C正确,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③处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形成的北海道渔场,故选B。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气候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②对渔场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和有上升流的海区,营养物质丰富形成渔场。③对航行的影响:顺洋流可加快航速;寒暖交汇处多大雾,不利于海运安全;洋流携带来自高纬度的冰山也影响海运安全。④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16. “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奔流入海,一部分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段描述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有( )个
A. 3B. 4C. 5D. 6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描述的是蒸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描述的是降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从海洋到陆地,描述的是水汽输送;“融化后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奔流入海”,描述的是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描述的是下渗。共有5个环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我国北方苹果种植园在苹果成熟后期往往会沿果树间铺设反光膜,用于改善果实颜色和品质。图为我国北方苹果园铺设反光膜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沿果树间铺设反光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是( )
A. 太阳辐射减弱B. 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C. 地面辐射减弱D. 大气削弱作用增强
18. 沿果树间铺设反光膜可以改善果实颜色和品质的原因是( )
A. 改善光照条件,增强光合作用B. 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呼吸作用
C. 提高土壤温度,减轻冬季冻害D. 增大昼夜温差,提高果实糖分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苹果成熟后期沿果树间铺设反光膜,导致地面反射率增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C正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密度和成分等有关,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削弱作用均与大气密度和成分有关,反光膜对太阳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削弱作用影响小,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沿果树间铺设反光膜,可以增强对太阳光的反射,改善果园光照条件,进而增强果树光合作用,改善果实颜色和品质,使苹果着色均匀,A正确;反光膜铺设并不会提高土壤肥力,B错误;反光膜的铺设会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降低土壤温度,加重冻害,C错误;反光膜不会增大昼夜温差,D错误。故选A。
【点睛】无色地膜,具有保温保墒功能,可明显提高地温,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加速土壤有机质的腐化过程,提高肥效,保水抗旱,促进作物早熟、高产。
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示意拉萨某地节能房(图中甲、乙、丙、丁为可控开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白天,节能房中鹅卵石可以( )
A. 减弱大气辐射B. 减弱大气逆辐射
C. 增强太阳辐射D. 增强地面辐射
20. 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冬季为了减少屋内耗能应( )
A. 甲、乙打开,丙、丁关闭B. 乙、丁打开,甲、丙关闭
C. 甲、丁打开,乙、丙关闭D. 乙、丙打开,甲、丁关闭
【答案】19. D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能够增强地面辐射,给房内空气供给更多热量,D正确。地面辐射增强,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增多,大气温度升高,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均增强,A、B错误。太阳辐射的强弱取决于太阳本身,不受下垫面的影响,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冬季气温低,为了减少屋内耗能,应使屋内热气流入、冷气流出。白天鹅卵石升温快,气流受热上升至丙,应关闭丙、打开乙,让热气流入屋内;同时关闭甲,减少室内热气流失;打开丁,让屋内较冷气流流出补充鹅卵石上方流失气流,气流再受热上升至乙,形成热力环流,减少屋内耗能。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是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多的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热少的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上海市打造“雨水银行”,让“天落水”循环使用。下图为“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题目。
21. 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 水汽输送B. 降水C. 下渗D. 植物蒸腾
22. 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
①缓解城市内涝②改善地下水水质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剧热岛效应( )
A. ③④B. ①④C. ②③D. ①②
【答案】21. C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促进了水分的下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C对;对水汽输送无影响,A错;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是对已经降落的雨水进行利用,并没有干预降水的过程,B错;雨水储蓄后可以为城市绿地提高水源,利于城市绿地发展,影响植物蒸腾,但“过滤并储蓄雨水”本身对植被蒸腾影响不大,D错。故选C。
【22题详解】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将雨水存储起来,可以减少内涝发生,①正确;地表水通过“雨水银行”的过滤下渗到地下,改善地下水水质,②正确;“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可能降低汛期江河水位,③错误;“雨水银行”有助于绿地发展,会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错误;综上,①②正确,故选D。
【点睛】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如调水工程;水库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植树造林、铺设渗水砖、人工降水等有利方面;地面硬化、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等不利方面。
2023年12月18日晚,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多省震感明显,造成房屋倒塌,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要间隔约12秒才会倒塌,即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和系数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
C. 地震的震级D.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24. 为减轻地震造成的危害,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①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②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③地震多发区应设立避难场所④地震发生时乘电梯迅速外逃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25. 以下与地震属于同一类型的自然灾害是( )
A. 洪涝B. 滑坡C. 台风D. 流感
【答案】23. D 24. A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横波产生的危害远大于纵波,所以12秒是黄金逃生时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搭乘电梯是错误的,一旦被困电梯里,将危及生命,④错误;①②③表述正确。故选A。
【25题详解】
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和地震同属于地质灾害的是滑坡,B正确。洪涝、台风属于气象灾害,流感不属于自然灾害,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26. 泥石流灾害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 沿着沟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
B. 朝沟谷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势低的地方
C. 垂直于沟谷方向逃离,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
D. 原地不动,等看清泥石流的准确前进方向再做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泥石流一般沿着沟谷从高处往低处快速流动,发生泥石流时是不能沿着沟谷奔跑的,应该尽快远离沟谷,最好朝着与沟谷垂直的方向逃往地势较高处,AB错误,C正确。泥石流发生速度快,原地不动,等着看清泥石流的准确前进方向再做决定危险性大,D错误。故选C。
【点睛】遇山洪、泥石流如何逃生的问题:山洪和泥石流是山地地形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山洪和泥石流都发生在山谷。在发生山洪和泥石流逃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横穿山洪和泥石流区;2、以路程最近为原则;3、逃往高处,即最近的高低或山脊处。这样即可以节省体力,又能尽快逃生。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以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大小各异的泥质彩塑闻名于世。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崖壁上,崖体是由砾石、细沙通过钙质胶结在一起的砾岩。下图为敦煌莫高窟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莫高窟文化遗产保存较完好的气候原因主要是
A. 紫外线丰富B. 风沙侵蚀少C. 气温低D. 空气干燥
28. 莫高窟只有泥质彩塑,没有石刻雕像。制约莫高窟采用石刻雕像的因素主要是
A. 地形类型B. 岩石性质C. 崖体高度D. 地质灾害
29. 破坏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侵蚀B. 风力堆积C. 风化作用D. 流水侵蚀
【答案】27. D 28. B 29. C
【解析】
【27题详解】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崖壁上,敦煌地区气候干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区,空气干燥(反映的是气候的湿度水分情况)便于壁画、泥质彩塑等文化遗产的保存,D对。紫外线丰富辐射变大,更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A错。敦煌地区风沙侵蚀大,B错。气温低反映的是气候的温度情况,反映不了湿度情况,不是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C错。故选D。
【28题详解】
从材料可知,崖体是由砾石、细沙通过钙质胶结在一起的砾岩。石刻雕像对岩石的硬度等因素要求高,而砾岩不利于制作石刻雕像,所以岩石性质是制约莫高窟采用石刻雕像的主要因素,B对。地形类型含有崖壁,即一般都是在山地地形中,并不会决定是泥质和石刻,A错。崖体高度和地质灾害情况无法从材料信息中推断出其制约影响,C和D错。故选B。
【29题详解】
敦煌在莫高窟我国的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因此以风力作用为主。具体来看,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过程往往漫长而平静,较少能看得见)的结果,符合其破坏特点,C对。风力侵蚀的对象包括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土壤、岩屑等等,外力作用过程相对较短,不符合其破坏特点,A错。风力沉积是指在风的行径途中,物质由于携带物自身重力而沉降下来,一般不受地形限制,和壁画受到破坏的外力作用关系不大,B错。当地降水较少,流水侵蚀弱,D错。故选C。
读如图“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 该人民币票样展示景观是( )
A. 九寨沟风光B. 三峡风光C. 桂林山水D. 长白山天池
31. 该地区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 岩石有风化裂隙B. 岩石中含有化石
C. 岩石具有层理结构D. 岩石具有可溶性
【答案】30. C 31. D
【解析】
【30题详解】
九寨沟风光多瀑布,故A错误;长江三峡地势雄伟险峻,B错误;长白山天池是火口湖,不是河流,D错误;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C正确。故选C。
【31题详解】
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的结果,D正确。喀斯特地貌跟岩石有风化裂隙、含有化石、具有层理结构无关,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二十元人民币的背景:漓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景优美的桂林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而20元人民币的取景就是桂林阳朔漓江;这里应该是兴坪古镇的码头附近,黄色的石壁倒映在江中,将山水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32.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森林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下图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在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的原因主要是( )
A. 区域小气候变干燥B. 林木密集,截留雨水
C. 坡面涵养水源能力弱D. 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坡面的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干燥化,D正确;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A错误;林木密集截留雨水利于增加土壤含水量,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增强坡面涵养水源的能力,C错误。故选D。
【点睛】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持碳氧平衡,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重要作用。
第Ⅱ卷(综合题,共36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3. 读如图“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八大行星的名称。
A:____,E:____。
(2)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级天体系统。
(3)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
【答案】33. ①. 水星 ②. 木星
34. 两 35.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36.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解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及运动特征,天体系统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八大行星是指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读图可知,A是水星,E是木星。
【小问2详解】
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太阳系和地月系两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图中可以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小问4详解】
图中反映出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34. 如图为“某沿海局部示意图和表层水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等压面判断,此图出现的时间为____(填“白天”或“夜间”),此时该地形成的风是海陆风中的____风。
(2)A海域表层洋流加右图所示,根据性质可判断为____流,它对沿岸城市气候的影响为____。
(3)在A海域人们发现有明显的潮汐现象,该现象是由于日、月引潮力引起的海面____运动。利用海水涨落的水位差,人们可以利用潮汐来发电,以解决部分生产生活用能要求。利用潮汐发电,一天可以发____次。
【答案】34. ①. 白天 ②. 海
35. ①. 暖 ②. 增温增湿
36. ①. 周期性升降 ②. 4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沿海局部示意图和表层水温分布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等压线和等压面的判读、洋流性质、潮汐现象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与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等压面可以判断出城市气压低,海洋气压高,此图出现的时间应为白天,白天城市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故此时该地形成的风是海陆风中的海风。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A海域应为北半球,该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该洋流为暖流,暖流对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小问3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潮汐现象是由于天体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潮汐可以用来发电,以解决部分生产生活用能问题。利用潮汐发电,早晚各两次,故一天可以发4次。
35. 如图反映四种植物的特征。根据图中提示,完成下列要求。
(1)A、B、C、D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态,其中反映骆驼刺特点的是____,反映荷花特点的是____。
(2)根据图中信息,图中字母最能反映中亚地区植物形态的是B和____,该地气候____,为适应这种气候特征,植物叶和根系特征分别是____、____。
【答案】35. ①. D ②. A
36. ①. D ②. 干旱 ③. 叶小(或呈针状) ④. 根系发达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四种植物的特征为背景材料,涉及植被类型及影响植被的因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A、B、C、D四种植物形态,其中A、D反映骆驼刺的是D,因为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根系发达,叶子很小;反映荷花特点的是A,A表示叶子很大,根系不发达。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A、B、C、D四种植物形态,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形态有B和D。判断依据是: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土壤多呈中性到碱性反应,植物叶子小,而根系发达。
36. 读如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甲的地貌类型是____,是由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由M到N颗粒物的大小排列是____(对“砂石”“砾石”“黏土”进行排序)。
(2)乙图所示地貌是____,成因是____,多分布于我国____地区。
【答案】36. ①. 冲积扇 ②. 出山口(山麓地带) ③. 砾石、砂石、黏土
37. ①. 沙丘 ②. 风力堆积作用 ③. 西北干旱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冲积扇和沙丘为材料,涉及沉积作用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甲的地貌类型是冲积扇地貌,是由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出山口,从上游到下游,随着河流搬运能力的下降,颗粒大的砾石先沉积,然后是砂石,最慢沉积的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故由M到N颗粒物的大小排列是砾石、砂石、黏土。
【小问2详解】
乙图所示地貌是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多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例如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旱,沙丘广布。
37. 读如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震波在地下2900千米处的传播特点是____,____。
(2)指出不连续界面的名称。B____。
(3)指出地球圈层的名称。H____。
【答案】37. ①. 横波(E波)消失 ②. 纵波(F波)突然减小
38. 古登堡面 39. 地幔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里面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地震波穿越2900千米处的古登堡界面时,由于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外地核是液态,故横波(E波)消失,纵波(F波)突然减小。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B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D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位于地壳到地核之间,为地幔。
38. 读如图“某地风向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____,③____。此图表示地区在____(填“南”或“北”)半球。
(2)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原因是____。
【答案】38. 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 地转偏向力 ③. 北
39. ①. N ②. 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钟的风向图为背景材料,涉及近地面的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小问1详解】
近地面的风会同时受到三个力的影响,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即为图中的①;二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即为图中的③;三是摩擦力,即为图中的④;这三者综合起来进行力的合成就形成了近地面的风即为②,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因水平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为北半球。
【小问2详解】
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可以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判断风力大小,等压线密集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据图可知,M、N两地相比,N地比M地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39. 如图甲图为“理想土壤物质组成示意图”,乙图为“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甲图中决定土壤肥力最重要的成分是____(填序号)。
(2)乙图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填字母)层;C层代表的土层名称是____,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
【答案】39 ② 40. ①. A ②. 成土母质层 ③. 风化作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理想土壤物质组成示意图”与“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土壤的组成、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甲图中①表示矿物质,②表示有机质,甲图中决定土壤肥力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即②。
【小问2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乙图中A位于土壤的最上层,属于有机层,其有机质含量最高。C层位于母岩层之上,表示成土母质层,主要受风化作用所形成。
2024昭通一中教研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B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昭通一中教研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B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推测问天实验舱舱外航天服应, 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海水的, M处地貌是由作用形成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9页。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B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B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B卷docx、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B卷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