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练习
展开第二单元
课题
5 《大自然的语言》
节次
第2-1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初春莺飞草长,在这美好的时节,八(3)班开展了“读懂大自然的语言,领略二十四节气之美”的综合性活动。小深和小圳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
板块一:“听听大自然的语言”
1.小深负责PPT展示并录音。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róng huà ,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yù 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sù sù 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 shēng nì jì。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加点字是小深没有把握读准的,请帮他注音。
翩( )然 衰( )草连天 风雪载( )途
(2)文段中给出拼音的汉字容易写错,请写出来并提醒小深制作PPT时注意。
róng huà ( ) yùn yù( )
sù sù( ) xiā shēng nì jì( )
和小深一起找出本段表示季节(时间)的词语,在段落中圈出并填写:立春——( )——( )——( ),由此可以让同学们看出本段的写作顺序是( )。
【参考答案】(1)piān shuāi zài
(2)融化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3)夏季,秋天,寒冬,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积累重点字词,了解开头的写作顺序。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新编
2.在帮忙准备时,小圳提出质疑:开头这一段文字富有文学的美感,不像一般说明文语言那般简洁明了,似乎还和本文的说明对象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是小深,请你说说自己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开头第一段语言生动形象,用优美凝练的语言写了一年四季的景象变化,这是事物说明文所运用的生动语言。也是为了更好地引出下文的说明对象——物候,激发读者兴趣。
设计意图:领略生动的说明语言,了解本文引入说明对象的方式。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新编
板块二:探究“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圳展示出以下两个语段与同学们共同探究:
甲: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小深给“传语”“暗示”“唱歌”等词打了着重符号,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些词语,说说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这些”包括哪些?请你结合开头和以上文段,概括“物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杏花的开放的时候,正是人们要耕地的时候;指桃花开的时候,正是人们要撒谷子的时候,布谷鸟叫的时候,正是人们要割麦插禾的时候,“传语”“暗示”“唱歌”用了拟人手法,等词把大自然人格化,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生动地写出大自然的景象变换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大自然的语言就是随着大自然在季节变换时提醒人们的景象:如动植物生长、孕育等现象。
(2)“这些”指上文从春到冬“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现象,这些景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的反应。
设计意图:赏析说明文语言,理解说明对象。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新编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板块三 :探究节气与物候
小圳查到了一些物候资料,如图(一):
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清明的物候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节气物候一般描述了植物、( )、气象等变化。 其中有些认识体现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如田鼠化为鴽(rú,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清明时节田鼠躲到洞中,小鸟出来活动,人们误以为田鼠变成了小鸟。
(2)请你再查查其他节气的物候现象,和家人或者同学们讨论,看看是否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白桐花开放,田鼠躲到洞中,小鸟出来活动,天空会出现彩虹,动物
(2)如:立春三候:一候,东风始解 二候,蛰虫始振 三候,鱼陟负冰
立夏三候:一候,蝼蛄鸣 二候,蚯蚓出 三候, 王瓜生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 二候 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 二候,地始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这些节气物候,整体是准确的。
2.小深给同学们分享了以下资料:
《二十四节气》
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经过观察和总结,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化分为二十四节气(如图二),古人还把在寒暑影响下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 即每个节气三候,如清明三候。(图一)
小深要求:请默写并大声朗诵古人据此编写的一首节气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候,了解传统文化。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新编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新编
3.关于节气和物候,有很多农谚,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你还能写出两个吗?请简要分析农谚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有“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尽管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能歇”“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农谚语言浅显明白晓畅,对于人们的农业生产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开阔视野,关注传统农耕文化。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新编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
课题
5 大自然的语言
节次
第2-2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1.说明方法探究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或者事理,说明文常常会用到一些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用”等,看看上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课文中还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完成表格。
例句
说明方法
作用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
举例子
用北京物候记录的例子,具体地说明物候对农业很重要
“1962年……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①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
③
打比方
④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⑤
⑥
【参考答案】①作比较,列数字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用1962年的植物花期与1961年的对比,列出二者相差的具体天数,具体准确地说明物候记录的作用。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④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有趣,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物候这个说明对象。⑤引用⑥引用了农谚,生动而浅显地说明了物候(这里指布谷鸟的叫声)对于农业的指导。
设计意图:体会说明方法对于说明事理的作用。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新编
2.说明文语言探究
小深说:举例子和列数字都能使说明更加具体准确,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
小圳说:确实如此,这点我很赞同。不过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大约”“左右”这些词也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和严谨呢?
请你结合“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段文字,替小深回答。
小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十天左右”“五六天”看上去是模糊的表达,实际上符合植物的花期不可能绝对准确这一现象,在没法用准确数字时使用约数,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新编
3.说明顺序探究
默读课文第7-10段,在文中圈出标明次序的词语,再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影响物候的因素
_________是纬度
_________因素是经度
_________因素是高下
__________还有古今
(1)在横线上填上表示顺序的词,并说说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呈现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可以看出,本文除了开头的时间顺序外,还有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这些词出现的顺序体现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递减的规律。
还有逻辑顺序,使说明更加清晰有条理。
设计意图:梳理和整体把握,探究说明顺序。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新编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学以致用
1.请运用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初夏,我国一些地方会迎来梅雨季节,但不同地区的梅雨季节的时间却不一样。如以下诗句中所写: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杜甫《梅雨》
补充资料一:柳宗元《梅雨》写于农历三月,当时作者被贬于广西柳州。杜甫《梅雨》中提到的“南京”是指成都。
补充资料二:广西柳州地处北纬23度54分--26度03分,成都地处北纬30度05分--31度26分
请根据以上诗句,为“物候现象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的差异)”补充一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有两首诗,都是描写五月的景象,但景色却大不相同。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除纬度、经度的因素外,还有别的原因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广西柳州与四川成都纬度南北相差6度左右,靠南的柳州在农历三月就迎来梅雨绵绵、梅子黄熟的时节,而靠北的四川成都却要等到农历四月,前后相差约一个月。
(2)还有海拔高下的原因,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天山位置较高,十分寒冷,因此五月根本看不到花开,连春天都未曾来临;而镜湖海拔较低,因此五月时已经荷花开遍,进入夏季。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浙江省《作业本》
2.小圳查找了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资料,分享给大家:
①它启迪我们,顺自然而为,方能事半功倍,五谷丰登;逆自然而行,则必遭其惩罚。但愿这成为二十四节气入“非遗”带给人类的智慧财富。
②喜的是,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性符号,二十四节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与高度重视,其入“非遗”,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③中国老农们了如指掌的二十四节气,如今入了“非遗”,这让人在喜悦之余,也产生了某些感慨。
④令人感慨的是,这个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妇孺皆知且被广泛运用的知识体系,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乃至要列入“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
⑤二十四节气,是人类认识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典范。
⑥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上顺序是错乱的,请帮他重新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说二十四节气入了“非遗”,让人喜悦也产生感慨,你对此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⑥③②④⑤①
解析:先说消息动态⑥,再说感受,喜悦和感慨③②④,最后总结二十四节气的地位⑤,并做出展望①
(2)感想示例:民族的即世界的,二十四节气进入非遗,表明它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但它也面临着“失传”的威胁。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理解和传承。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题目来源:
根据网络文章改编。
初中语文核舟记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a href="/yw/tb_c13932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核舟记习题</a>,文件包含第11课核舟记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docx、第11课核舟记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0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复习题</a>,文件包含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docx、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 这是一份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寒假预习作业(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