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页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页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时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悼(dà)念 诅(zǚ)咒 肤(fū)浅 豁(huò)然开朗
    B.嫉(jí)恨 立即(jí) 驱逐(zhú) 卓(zhuó)有成效
    C.诽(fěi)谤 勒(lè)令 估量(liàng) 意识(shí)形态
    D.闭塞(sè) 空(kōng)白 忠(zhōng)心 纷繁芜(wú)杂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毕生 教诲 宗教观念 非同寻常
    B.遵循 爱戴 水乳交溶 坚忍不拔
    C.建树 回敬 永垂不朽 旁证博引
    D.衷心 莱茵 满腔热情 欢渡春节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的同桌以前是一个内向的人,自从老师找他谈话之后,他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②这是一次卓有成效的跨界合作。以“互联网十大学生就业”为切入点,凿破大学生就业坚冰,将“互联网”与“大学生就业”两者融合了起来。
    ③必须承认,这是一只非同寻常的饼盘,盘长十八英尺,宽六英尺。
    ④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终其一生都挺立潮头,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浅尝辄止。
    ⑤尽管是在寒风凛冽的冬日,梅花也能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独自盛开。
    ⑥这块古玉历经千年,但由于历代主人的精心保管,得以永垂不朽。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⑥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______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②地中海美食的特点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混搭,没有了各式大餐______的饮食要求,也绝不会有街头小吃的廉价和简陋,好像有一种乡土的随意性。
    ③近日,昆明“学霸”寝室藏书堪比图书馆的消息惊呆网友,并不宽敞的寝室里竟堆放了5000余册书籍,各种类型的书______,让人叹为观止。
    A.繁文缛节 琳琅满目 繁芜丛杂
    B.琳琅满目 繁芜丛杂 繁文缛节
    C.繁芜丛杂 繁文缛节 琳琅满目
    D.繁芜丛杂 琳琅满目 繁文缛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少电影剧本停留在生活表面,对题材发掘不够深,这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不能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B.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光伏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出现资金链断裂,运营困难,贸易保护主义也随之抬头。
    C.近30年来,验证突破性科学由于所需时间越来越长,科学家往往要在提出理论数十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认可,部分人甚至“等不及”,在获奖前就去世了。
    D.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6.与“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A.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C.“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追问。“老了。”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巴尔扎克葬词
    雨 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⑪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
    B.第④段中的“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
    C.第⑥段中“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
    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赞颂,对死者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
    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9.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⑤段中“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某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竟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2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他们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使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夫夫,对他进行最单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国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并且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摘编自恩格斯《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这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D.作者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1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里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马克思在革命事业中不可企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B.“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用了讳饰的手法,对于马克思的死,作者不忍心直接说出。这种手法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C.“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比喻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未必有一个私敌”用夸张手法表现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
    D.第三自然段“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热烈赞扬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则悼词对马克思夫妇的崇高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他们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B.马克思在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后,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从此两人患难与共,共同抗争。
    C.两则材料都是悼词,能够将议论、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两则材料的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达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13.结合材料一,概述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14.结合材料二相关段落,燕妮生前得到了哪些“补偿”?请概括作答。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________关心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共产主义者同盟在1852年宣告解散。马克思和恩格斯认真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指出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加强国际团结,对抗联合起来的反动势力。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同各国革命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帮助他们学习理论,推动革命的发展。到了50-60年代,随着一场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各国工人阶级运动又高涨起来,________成立了工人自己的组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被更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这些,十分高兴。
    马克思一方面指导、关心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加紧了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写作。恩格斯也常把有关资料寄给马克思,并且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867年4月初,当恩格斯得悉《资本论》第一卷写成的消息以后,马上写信说:“好啊!我终于看到白纸黑字,知道第一卷已经________了!就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欢呼声。”马克思把《资本论》第一卷的手稿交给出版商以后,曾到曼彻斯特恩格斯家中作客。两个人对下一步工作交换了意见,并且商定要在书的附录中做一点补充。恩格斯地________成了这部巨著的第二个校阅者。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它阐述了(①),揭示了(②),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强有力的武器。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非常 连续 脱稿 水到渠成B.尤其 陆续 杀青 自然而然
    C.非常 陆续 脱稿 自然而然D.尤其 连续 杀青 水到渠成
    16.“近代社会的经济法则”“剩余价值学说”是从文中括号内摘出的语句,请根据文段将它们写在下列对应标号后的横线上,并说明理由。
    ①___
    ②___
    理由:__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一方面指导、关心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加紧了他的巨著《资本论》。
    B.马克思一方面加紧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写作,另一方面又关心、指导了工人运动。
    C.马克思一方面加紧了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写作,另一方面又指导、关心工人运动。
    D.马克思一方面关心、指导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加紧了他的巨著《资本论》的写作。
    六、语言表达
    18.按表达要求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
    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 是 逝世 英国伦敦 在
    (1)以“1883年3月14日”为表达重心。
    (2)以“马克思”为表达重心。
    参考答案:
    1.B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诅zǔ;C项,估量(liáng);D项,空(kòng)。故选B。
    2.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B项,交溶 ——交融;C项,旁证博引——旁征博引;D项,欢渡春节——欢度春节。故选A。
    3.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宽敞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结合语句内容“自从老师找他谈话之后,他变得”分析,此处望文生义。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着。使用恰当。
    非同寻常:不同于平常的,指比一般要来得特殊。使用恰当。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结合“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分析,不合语境。
    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使用恰当。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结合“这块古玉历经千年”分析,使用对象不当。
    故选C。
    4.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①句中指错综复杂。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结合“各式大餐”“饮食要求”等分析,选用“繁文缛节”。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事物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结合“各种类型的书”分析,选用“琳琅满目”。故选C。
    5.A
    【详解】试题分析:B项,“出现资金链断裂,运营困难”成分残缺,“困难”后加上“的状况”。C项,偷换主语,将“由于”放至“验证突破性科学”之前。D项,表意不明,前面的问题具有两面性,后面的“此”指代不明,可以指“武力手段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也可以指“武力手段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还可以指“大规模动用武力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也可以指“大规模动用武力不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基本修辞手法的能力。
    C项和例句一样都运用了讳饰;
    A.顶针;B.对比;D.双关。
    故选C。
    7.B 8.A 9. “揪”字强调动作强而有力、随意自如,这里用“揪”字有利于表现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在分析、批判、使用这些素材时毫不费力。 作者使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了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B.“浪漫主义精神”错,应是“现实主义精神”,因为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间喜剧》为人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与莫里哀、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同。
    C.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是语调铿锵、激昂慷慨,而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应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D.这篇葬词的语言应为“语言华丽,有文采”,而非“语言质朴”。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和句子的能力。
    ①“揪”,指的是抓住并拉,此处说“揪过来一些东西”,是指他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写进自己的文章里,赋予虚的事物以具体形象感,化虚为实,同时,“揪”这个动词显得轻松易得,强而有力,社会现象芜杂多变,巴尔扎克却能从中轻松而准确地挑选出写作的素材,来反映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展现出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体察的深刻,能毫不费力地得到素材。
    ②三组“不是……而是”,构成了句式整齐的排比句,让语言更铿锵有力,在内容上能够激昂慷慨地指出了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是说巴尔扎克即使去世,却也依然有光明、永生,这是雨果对巴尔扎克高度的评价,指他的著作与他的精神将流传不朽,所以这组排比句具体而生动。
    10.C 11.C 12.B 13.(1)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2)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3)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
    14.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听到了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也看到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曲解文意,原文第六段的表述是“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并非“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C.“夸张手法”错,说马克思“未必有一个私敌”是事实,不是夸张。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写法的能力。
    B.“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错,原文提到是在报纸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后结婚的。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某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概括出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
    结合“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概括出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
    结合“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概括出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有关“补偿”的内容在材料二的第五段,注意结合“她生前终于看到……她生前终于听到……她生前终于看到……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等内容进行概括表述。
    15.C 16. “剩余价值学说” “近代社会的经济法则” 理由:由原文“阐述了……揭示了……”的提示,再根据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顺序,应先说“剩余价值学说”,再说“近代社会的经济法则”。 17.D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非常”和“尤其”都是程度副词,表示很突出,但是“尤其”突出是在比较中的“更”怎么样。语境讲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心工人运动,但没有将他们和其他人进行比较,故选“非常”,进而排除了BD。
    第二组“连续”指人或事物持续地做什么事;而“陆续”多指人一个接一个地做什么。语境是讲各地工人运动高涨起来“一个接一个地”成立了工人自己的组织,故用“陆续”,故排除A。
    第三组“脱稿”只是说明写完了内容;而“杀青”是交付出版的意思。语境是说写完了,即“脱稿”;后文才有恩格斯将书稿交给出版商的事情。
    最后一组,“水到渠成”,本指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而“自然而然”,意思是自由发展,必然这样。 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语境讲恩格斯成为校阅者是非常自然地事情,没有任何人力干预。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能力。
    语境是说,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要求填的是这部书阐述了什么,揭示了什么。我们的“阐述”往往是具体的东西,揭示的往往是本质的规律的东西,故第一处填“剩余价值学说”,揭示的是“近代社会的经济法则”。上下句之间内在有由浅入深地逻辑关系。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题原句有语序错误,“指导”和“关心”有先后关系,应先“关心”后“指导”,故排除A项。
    而且“关心、指导”工人运动呼应的是上一段最后的内容:各地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并成立自己的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这些,十分高兴。而写作《资本论》是在这些实践斗争的基础上见缝插针地写作,应该放在后面,故排除BC。
    故选D。
    18.(1)马克思是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
    (2)18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重组句子的能力。
    两个小题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表达重心,重组的思路就是围绕重心把词语组织成句子。注意“是”字在句子中往往能起到突出重心的作用,“是1883年3月14日”就突出时间,“是马克思”就突出人物。能理解这一点,问题就不难回答了。当然,注意不能增减词语。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选择题组,语言表达,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课后复习题,共15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0.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复习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背景,文体知识 悼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