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挖空练习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阿房宫赋 + 六国论)(附参考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11836/0-170908080476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挖空练习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阿房宫赋 + 六国论)(附参考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11836/0-170908080478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挖空练习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阿房宫赋 + 六国论)(附参考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11836/0-170908080480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挖空练习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阿房宫赋 + 六国论)(附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挖空练习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阿房宫赋 + 六国论)(附参考答案),共6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阿房宫赋》(一)挖空练习阿房宫赋 杜牧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覆压( )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骊山北( )构而西( )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 )回,檐牙( )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涡,矗( )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 )何虹?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 )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 )来于秦。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 ),宫车过也;辘辘( )远听,杳( )不知其所之( )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缦立( )远视,而望幸( )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 )掠其人,倚叠( )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 )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 )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 )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 ),多于( )九土( )之城郭;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 )敢怒。独夫( )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 )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 )自哀,而后人哀( )之;后人哀之而( )不鉴( )之,亦使后人( )而复哀后人也。(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4.《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5.《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 , ”。6.《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7.《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 , ”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10.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秦灭六国之后穷奢极侈的生活,其中“_________”,比在露天谷仓里的谷粒还多;“___________”,比天下的城池还多。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国如果能够爱护百姓,不会很快灭亡,“____________,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___________?”13.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__________”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14.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汲取古人的智慧,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告诫我们“____________,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以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我们“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六国论》(一)挖空练习六国论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 ,战不善,弊( )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 )或( )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 )之外,小( )则获邑,大( )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 ),暴( )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 )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 )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 )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句式: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 )谗( )诛(句式: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与秦相较( ),或( )未易量(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 )日( )削月( )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句式: ),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句式: )(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1.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2.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3.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____________”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____________”。4.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5..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6.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_______”,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_______”,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7.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_______”,那么一定会出现“______”的结果。8.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9.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附:参考答案一、《阿房宫赋》(一)六王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四海一(统一),蜀山兀(光秃),阿房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覆压(覆盖)三百余里,隔离(遮蔽)天日。骊山北(从北边,名词作状语)构而西(向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河水盛大的样子,一说为缓缓流动的样子),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萦绕)回,(曲折),檐牙(屋檐翘出如牙齿的部分)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盘盘焉(盘旋的样子),囷囷焉(曲折回旋的样子),蜂房水涡,矗(矗立)不知其几千万落(座)。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雨雪停止,天放晴)何虹?高低冥迷(分辨不清),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一)。妃嫔媵(陪嫁的人)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君王及后妃所乘的车)来于秦。朝歌夜弦(弹琴),为秦宫人。明星荧荧(明亮的样子),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突然使人惊骇,突然响起),宫车过也;辘辘(车行的声音)远听,杳(远)不知其所之(动词,到……)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娇媚),缦立(久立)远视,而望幸(宠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动词做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韩魏之经营(动词做名词,同上文的“收藏”),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抢劫、掠夺)掠其人,倚叠(堆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平底的浅锅)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连续不断,到处都是),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重量单位,极言细微),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比)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椽子),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有棱角的样子。这里形容钉头突出),多于在庾(谷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门槛),多于(比)九土(九州)之城郭;管弦呕哑(声音嘈杂),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并列)敢怒。独夫(失去人心的统治者)之心,日益骄固(骄横顽固)。戍卒叫(指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攻占),楚人一炬,可怜(可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灭族,动词)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依次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空暇)自哀,而后人哀(以……为哀)之;后人哀之而(转折)不鉴(以……为鉴)之,亦使后人(后来的人)而复哀后人也。(二)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5.《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6.《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7.《阿房宫赋》中“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10.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秦灭六国之后穷奢极侈的生活,其中“钉头磷磷”,比在露天谷仓里的谷粒还多;“直栏横槛”,比天下的城池还多。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国如果能够爱护百姓,不会很快灭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3.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蜂房水涡_”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4.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汲取古人的智慧,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告诫我们“事不目见耳闻_,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以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我们“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六国论》(一)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战不善,弊(弊病)在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赠送财物)。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相继灭亡),率(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用攻占的方法取得)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同“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容数量极少)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拿)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安稳)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矣。至于(以至于)颠覆,理(名状,按照道理)固宜然。古人云:“以(用)地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正确)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终)继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免于灭国)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义(名状,坚守道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名状,在……之后)亡,斯用兵之效(效果)也(判断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谗言)诛,(被动句)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天数、命运),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较量),或(或许)未易量(轻易判断)。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名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状,向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名词作动词,吞下)咽(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日(名状,一天天地)削月(名状,一月月的)割,以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同“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降低身份)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二)1.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5..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6.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封天下之谋臣,”,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礼天下之奇才”,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7.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并力西向,”,那么一定会出现“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结果。8.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9.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阿房宫赋》(一)挖空练习阿房宫赋 杜牧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覆压( )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骊山北( )构而西( )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 )回,檐牙( )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涡,矗( )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 )何虹?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 )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 )来于秦。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 ),宫车过也;辘辘( )远听,杳( )不知其所之( )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缦立( )远视,而望幸( )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 )掠其人,倚叠( )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 )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 )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 )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 ),多于( )九土( )之城郭;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 )敢怒。独夫( )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 )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 )自哀,而后人哀( )之;后人哀之而( )不鉴( )之,亦使后人( )而复哀后人也。(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4.《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5.《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 , ”。6.《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7.《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 , ”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10.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秦灭六国之后穷奢极侈的生活,其中“_________”,比在露天谷仓里的谷粒还多;“___________”,比天下的城池还多。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国如果能够爱护百姓,不会很快灭亡,“____________,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___________?”13.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__________”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14.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汲取古人的智慧,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告诫我们“____________,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以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我们“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六国论》(一)挖空练习六国论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 ,战不善,弊( )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 )或( )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 )之外,小( )则获邑,大( )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 ),暴( )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 )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 )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 )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 )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句式: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 )谗( )诛(句式: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与秦相较( ),或( )未易量(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 )日( )削月( )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句式: ),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句式: )(二)名句理解性默写练习1.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2.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3.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____________”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____________”。4.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5..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6.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_______”,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_______”,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7.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_______”,那么一定会出现“______”的结果。8.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9.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附:参考答案一、《阿房宫赋》(一)六王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四海一(统一),蜀山兀(光秃),阿房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覆压(覆盖)三百余里,隔离(遮蔽)天日。骊山北(从北边,名词作状语)构而西(向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河水盛大的样子,一说为缓缓流动的样子),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萦绕)回,(曲折),檐牙(屋檐翘出如牙齿的部分)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盘盘焉(盘旋的样子),囷囷焉(曲折回旋的样子),蜂房水涡,矗(矗立)不知其几千万落(座)。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雨雪停止,天放晴)何虹?高低冥迷(分辨不清),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一)。妃嫔媵(陪嫁的人)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君王及后妃所乘的车)来于秦。朝歌夜弦(弹琴),为秦宫人。明星荧荧(明亮的样子),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突然使人惊骇,突然响起),宫车过也;辘辘(车行的声音)远听,杳(远)不知其所之(动词,到……)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娇媚),缦立(久立)远视,而望幸(宠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动词做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韩魏之经营(动词做名词,同上文的“收藏”),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抢劫、掠夺)掠其人,倚叠(堆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平底的浅锅)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连续不断,到处都是),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重量单位,极言细微),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比)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椽子),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有棱角的样子。这里形容钉头突出),多于在庾(谷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门槛),多于(比)九土(九州)之城郭;管弦呕哑(声音嘈杂),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并列)敢怒。独夫(失去人心的统治者)之心,日益骄固(骄横顽固)。戍卒叫(指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攻占),楚人一炬,可怜(可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灭族,动词)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依次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空暇)自哀,而后人哀(以……为哀)之;后人哀之而(转折)不鉴(以……为鉴)之,亦使后人(后来的人)而复哀后人也。(二)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5.《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6.《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7.《阿房宫赋》中“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10.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秦灭六国之后穷奢极侈的生活,其中“钉头磷磷”,比在露天谷仓里的谷粒还多;“直栏横槛”,比天下的城池还多。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国如果能够爱护百姓,不会很快灭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3.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蜂房水涡_”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4.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汲取古人的智慧,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告诫我们“事不目见耳闻_,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以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我们“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六国论》(一)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战不善,弊(弊病)在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赠送财物)。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或(有人)曰:六国互丧(相继灭亡),率(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用攻占的方法取得)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同“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容数量极少)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拿)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安稳)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矣。至于(以至于)颠覆,理(名状,按照道理)固宜然。古人云:“以(用)地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正确)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终)继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免于灭国)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义(名状,坚守道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名状,在……之后)亡,斯用兵之效(效果)也(判断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谗言)诛,(被动句)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几乎)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行刺),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天数、命运),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较量),或(或许)未易量(轻易判断)。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名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状,向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名词作动词,吞下)咽(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日(名状,一天天地)削月(名状,一月月的)割,以趋于亡。为(治理)国者无(同“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降低身份)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二)1.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5..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6.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封天下之谋臣,”,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礼天下之奇才”,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7.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并力西向,”,那么一定会出现“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结果。8.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9.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