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5节欧姆定律(1)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414068/0-17091087258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华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5节欧姆定律(1)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414068/0-170910872589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华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5节欧姆定律(1)教学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414068/0-170910872591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4章 电与电路5 欧姆定律教案
展开课题
欧姆定律
单元
第4章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年级下
学习
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
(2)、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同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认识科学方法应用的重要性。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欧姆定律;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欧姆定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思考:同一灯泡为什么用两节干电池比一节干电池亮的多?不同规格的家用灯泡为什么亮度不同?
这表明通过灯泡的电流与灯泡两端的电压以及灯丝的电阻是有一定关系的。
学生思考回答
让学生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有一个初步认识,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活动:检验欧姆定律
(1)实验目的:探究一段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不同阻值的电阻多个、导线若干、开关等。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保持R不变,改变U,研究 I 跟U的关系
保持U不变,改变R,研究 I 跟R的关系
(4)实验步骤
(一)、研究同一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关系
①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接线时,开关要先断开,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有效电阻最大处。
注意:电压表选用0~3V量程,并联在定值电阻R=10Ω的两端;电流表选用0~0.6A。
②闭合开关,缓慢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同时注意观察电压表,当电压表达到某一示数时,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增大到某一值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
④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重复上述操作,把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入表一中。
观看视频
表一
试验次数
电阻R/Ω
电阻两端电压U/V
通过电阻的电流I/A
1
10
0.6
0.06
2
10
1
0.1
3
10
1.5
0.15
4
10
2
0.2
思考讨论:分析以上数据,你能总结什么结论?
由以上数据可知导体的电阻不变时,"U" /"R"的比值为定值
结论: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二)、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①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先使用阻值较小的5Ω定值电阻;
②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注意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当电压达到某一值时,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③换用阻值为10Ω的定值电阻替换原电阻,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保持不变 (与上次相同)。
④换用阻值为10Ω的定值电阻替换上述电阻,重复上述操作;把测得的数据填入表二中。
观看视频
表二
试验次数
电阻两端电压U/V
电阻R/Ω
通过电阻的电流I/A
1
3
5
0.6
2
3
10
0.3
3
3
1.5
0.2
思考讨论:分析以上数据,你能总结什么结论?
由以上数据可知导体的电压不变时,IR的乘积为一个定值
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思考讨论:分析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所得结果,把它综合起来写出你所得到的结论。
实验结论
电阻不变时(同一导体)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不变时 ,导体中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练习:为了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量的关系,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
A.先使其中的两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另一个量的变化规律;
B.先使其中的一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另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C.同时研究三个量的相互关系;
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
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该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该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
2、欧姆定律的公式
用公式表示: I=
变换公式:U=IR R=
单位:I安(A)、U伏(V)、R欧(Ω )。
I表示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用U表示该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用R表示该段电路的电阻。
思考讨论1: R=这个式子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式子实际上表示了电阻的定义:即在相同电压下,通过电流较小的导体的电阻较大,表明这一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比较大。利用这个式子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定导体的电阻。
思考讨论2:从公式 R=你发现测量电阻的方法是什么?
测量电阻的方法:从公式R=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求导体的电阻,只需要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量出该导体的电压和电流,就可以求出该导体的阻值了。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
思考讨论3:对公式R=你是如何理解的?
对公式R=理解:只是一个计算式,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流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不能单纯理解成正比或反比(没有物理意义!)。
练习: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可以测导体的电阻。由此式得出“一段导体的电阻和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的推论.此推论正确吗?
答:( ) (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
答案: 错误; 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与电流电压大小无关.
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1)欧姆定律是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2)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指同一段导体、同一时间内三者间的关系。
巩固提升
1.欧姆定律反映了一段导体中 ———— 跟 ————、电阻之间的三量关系,它是用———————— 方法得到的定律(选填“理论推导”或“实验研究”)。
答案:电流;电压;实验研究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 )
A.U=IR B.I=UR C.R=U/I D.I=U/R
答案:D
3.关于定值电阻的导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与电流、电压大小无关
D.导体两端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答案:D
4.根据欧姆定律I=U/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小;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C.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这段导体中的电流就越大;
D.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答案:C
学生动手实验
观看视频思考并填入表中
交流讨论并总结出实验结论
观察图片思考并填入表中
交流讨论并总结出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
学生阅读课文说出欧姆定律及其公式
学生对公式变形
阅读课文思考讨论1: R=这个式子表示的意义
思考讨论对公式R=的理解
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
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锻炼学生的讨论交流能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锻炼学生的讨论交流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记忆能力
锻炼学生对公式的灵活掌握能力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知识理解能力
加强学生对公式的透彻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
巩固欧姆定律有感知识
课堂小结
1.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该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该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2、用公式表示: I=
变换公式:U=IR R=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电阻跟电压、电流无关,不存在正、反比关系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板书
4.5欧姆定律
一、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活动:检验欧姆定律
2、结论:电阻不变时(同一导体)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不变时 ,导体中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该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该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 =
变换公式:U=IR R=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电阻跟电压、电流无关,不存在正、反比关系
八年级下册4 眼的成像原理 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a href="/kx/tb_c9552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4 眼的成像原理 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视力缺陷,眼的成像原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章 光3 凸透镜成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a href="/kx/tb_c955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章 光3 凸透镜成像教案及反思</a>,共3页。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光3 凸透镜成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下册<a href="/kx/tb_c955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章 光3 凸透镜成像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望远镜与显微镜,观察显微镜光学系统的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