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九)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九),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1)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
A.礼节 B.几样礼节
C.礼物 D.礼貌程度
(2)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A.竟然 B.抄近
C.径直 D.拐弯
(3)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
A.某种联系
B.原因、条件
C.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
D.关联、牵涉
(4)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
A.见闻、知识 B.认识
C.胆识 D.阅历
二、综合性学习
2.“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文化发达的标志。在“丝绸之路”这条神奇的通道上。丝路名人、丝路风光、丝路名胜等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像一颗颗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某校团委组织开展以“我眼中的‘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面是这次比赛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宣传本次比赛。校团委决定拟写一则醒目的标语。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四个。组成对偶句。作为比赛标语。
传奇 魅力 神州 传承 丝路
(2)这次演讲比赛定于3月15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学校团委准备邀请语文特级教师李杰担任比赛的点评嘉宾。你以校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应该怎么说?
(3)下面是高倩倩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丝绸之路”是一条舞动的银色飘带。 :她一头系着汉唐盛世。一头连着西方文明;一头系着古长安。一头连着遥远的波斯湾。这里有令后世惊叹的东西方艺术珍宝。有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发明创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的古文字。举世闻名的敦煌。神秘的楼兰古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发掘。[甲]丝绸之路有将近2000余年的历史了。她的魅力是永恒的。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乙]仍然吸收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①结合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句恰当的话。
②[甲]处画线句子前后矛盾。应删去“ ”或“ ”。
③[乙]处画线句子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三、诗歌鉴赏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这两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请说出两首诗歌在体裁方面的不同。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5.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落笔清新秀丽,整首诗充满了唯美的意境,落成之后便被人殷勤传唱,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请说说你对这首诗“诗情画意”的理解。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⑤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⑥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⑧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⑨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⑪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比较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B.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C.物候学是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D.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7.选文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说法?试分析其作用。
①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②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
③“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④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⑤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8.“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句中的“凄凉”一词应如何理解?
9.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10.结合内容,说说选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②随时艺③;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④王税。荒路暧⑤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⑥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⑦欢游诣。
(节选自《桃花源诗》)
【注】①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②菽稷:泛指粮食作物。③艺:种植。④靡:没有。⑤暧:遮蔽。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⑦班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便要还家( )
(4)此中人语云( )
(5)日入从所憩( )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13.两文都描写世外桃源,很多内容是相互照应的,请你分别从两文中找出两处照应的句子。
14.结合【甲】【乙】两文,说一说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首尾长曰八分有奇 奇:零数
B.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C.其船背稍夷 夷:平
D.尝贻余核舟一 贻:遗留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
B.启窗而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中轩敞者为窗/不足为外人道也
D.能以径寸之木/以其境过清
1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B.珠可历历数也:珠子可以一粒一粒的数出来。
C.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D.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中间分说部分按照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进行介绍。
C.作者最为详细的介绍了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表现了核雕品的主题。
D.船尾部分,写舟子的心理和动作。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六、名著阅读
19.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说下面这番话时的故事情节,说说他的行为践行了怎样的人生选择。
走在最后面的是保尔,他已经疲惫不堪,一边走一边拄着铁锹。
冬妮亚跟他并排走着,说:“老实说,看到你这种样子,我真感到很意外。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弄一个比挖土好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当了委员或是相当于委员的首长呢。你的生活怎么搞得这么狼狈啊……”
保尔把铁锹扛到肩上,迈开大步向前走。走出几步之后,他才回答道:“……你用不着担心我的生活,我的生活过得挺好。但是你的生活却变得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
七、作文
20.请以“ 的奥秘”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要求:①补全题目;②选用合理的说明顺序;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 (1)A (2)C (3)D (4)A
2. (1) 示例:传奇丝路。魅力神州 (2)示例:李老师。您好!我是校团委委员××。我校将于3月15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我眼中的‘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想邀请您担任这次比赛的点评嘉宾。您是否有时间参加? (3)①是一条无尽的历史长廊 ②将近 余 ③吸收 吸引
3.甲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言律诗(五律或律诗,都可),乙诗(《送元二使安西》)是七言绝句(七绝或绝句,都可) 4.蕴含真正的友谊不会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这一哲理(带翻译更好,不带翻译只谈哲理也合适)。 5.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的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劝您再喝一杯酒,向西出了阳光,再也没有老朋友了。(谈思想感情)表达了和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或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及对友人的真挚关切之情)。
6.C 7.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举了北京物候记录的例子,把1962年花期和1961、1960年进行比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使说明更真实具体,更有说服力。
8.是指“我”窘境的现状: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外加新伤剧痛,哪儿都去不了。 9.“巨人之发”是指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下来的冰,这里的“小小”与“巨人”形成对比,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宏伟。 10.由冰山的裂纹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与历史悠久,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11.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类 同“邀”,邀请 告诉 休息 1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到。(2)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13.示例:【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乙】文“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照应;
【甲】文“鸡犬相闻”与【乙】文“鸡犬互鸣吠”照应。 14.①环境优美;②生活安宁、富足;③民风淳朴。
15.D 16.A 17.B 18.D
19.为保证木材的输入,保尔带领小分队修筑铁路,在这期间他遇到冬妮娅,有了这番对话。保尔和队员们克服了暴风雪、冻土、匪徒偷袭和伤寒病等困难,按时建成了铁路,践行了他舍身为国,无私奉献的人生选择。
20.参考例文
蚊子的奥秘
炎热的夏天,是蚊子猖獗的日子。白天,蚊子东溜西窜地跟着你转,晚上,它又在你耳边“嗡嗡”乱飞,搅得人们无法入睡。应该怎样消灭蚊子呢?还是让我们先探求一下蚊子的秘密吧。
科学研究表明,蚊子的飞行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着密切关系。哪里二氧化碳浓度高,蚊子就飞向哪里。人们在呼吸时,呼出二氧化碳,这使周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这时,蚊子就会立即随着这股二氧化碳气流,寻找到吸血的对象。
人们根据蚊子的这一特点,研制出了蚊香、驱蚊剂、灭蚊器等驱蚊用品。例如,把点燃的蚊香放在上风,人在下风,这样就能借助空气流动,蚊香燃烧后的气味和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流相混合,就破坏了蚊子的判断力,这时,蚊子叮人就不那么随心所欲了。
有时,人们虽然使用了驱蚊药物,却依然有蚊子来袭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蚊子寻找 吸血对象的方法不只一种,它还有一对可以判断光和颜色的复眼,这使它能在黑暗里自由自在地“作案”。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人们终于发现蚊子喜欢弱光而不喜欢强光和黑暗。这一发现又为人们驱蚊提供了好方法。也就是说只要人们白天穿反射力强的衣服,以过强的反射光刺激蚊子的眼睛,蚊子就不敢来犯了。晚上点起光线微弱的灭蚊灯,也会产生较好的灭蚊效果。
蚊子的活动地点还跟天气有关,蚊子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这也正是夏天蚊子特别多的原因。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通风口放上三个纸筒,分别为:温暖的、潮湿的和既温暖又潮湿的,并把二氧化碳散发在三个纸筒周围,以吸引蚊子。检测结果是温暖筒里有7只蚊子,潮湿的纸筒里有22只,而358只蚊子竟都挤在既温暖又潮湿的纸筒里。这个实验揭开了蚊子喜爱温暖潮湿的生活环境的秘密。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进行驱蚊了。如汗多的人勤洗澡、保持卫生整洁,这样就破坏了蚊子对潮湿的感知度,从而达到避蚊的效果。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与干燥,以尽量减少蚊子的“作案率”等,都是驱蚊的好方法。
所以,尽管蚊子活动猖獗,但只要我们了解了蚊子的秘密,就能想出种种灭蚊驱蚊的好方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一),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五),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