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理解性默写练习系列0228(分篇编排,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理解性默写练习系列0228(分篇编排,附参考答案)第1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理解性默写练习系列0228(分篇编排,附参考答案)第2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理解性默写练习系列0228(分篇编排,附参考答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理解性默写练习系列0228(分篇编排,附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理解性默写练习系列0228(分篇编排,附参考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谏太宗十思疏》,《师说》,《论语•十二章》,《劝学》,《屈原列传》,《阿房宫赋》,《六国论》,《种树郭橐驼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谏太宗十思疏》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有好的开端的君主诚然多,然而“______”,之所以会这样,并不在于“难易”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很多君主处于忧虑之中,便竭尽诚意来对人,得志之后,其便“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4)小刚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漫话成语,巧学文言》的学术论文,文中提到了我国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诗文,比如“善始善终”就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
    (5)《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 6)期中考试之后,小刚想选一句名言作为座右来铭勉励自己保持初心,他想起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喜爱狩猎时应想到“_____________”;担心意志松懈就该想到“_____________”。
    二、《师说》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
    (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
    (3)《师说》开篇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托古言事,与当时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气形成对照,令人警醒。
    (4)【2022年北京卷】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全国1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6.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语•十二章》
    1.《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一定要意志坚定,因为他们任务艰巨且路途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二章》中,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意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满足饮食的温饱和居住的安逸,而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4.《十二章》中,君子和小人对于“义”与“利”的不同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6.《十二章》中,强调人与人相处之时,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四、《劝学》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
    4.《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为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屈原列传》
    1.《屈原列传》中指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称赞《离骚》“言浅意深”,描写寻常事物但意旨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表达的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品行清正,所以不被污浊官场所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屈原的志向节操,认为其光辉灿烂堪比日月。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屈原列传》中,作者写屈原不被尘世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屈原列传》中,写《离骚》借古代有为君主来讽刺当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刺世事。”
    8. 用比喻强调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尘世污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阿房宫赋》
    1、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中的建筑“ , ”,就像蜂房水涡一样。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的建筑既各依地势而有不同,又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
    3、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 ”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 ”。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来描写空中的复道。
    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
    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正是因为秦的统治让天下的百姓“ ”,才使阿房宫有了“ , ”的结果。
    7、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把秦始皇享乐时的乐声与百姓的市井语言进行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知顾惜百姓。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的句子是: , 。
    9、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其中,他用“ ”与耕田的农夫对比,用“ ”与机上的织女对比。
    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 ”,阿房宫中的栏杆“ ”。
    1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
    七、《六国论》
    1. 苏洵用精妙的比喻“ , ”,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2.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 ”。
    3. 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 , ”,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
    4.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 ”,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 ”,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5.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 ”,那么一定会会出现“ ”的结果。
    6. 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 , ”,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7. 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 , ”,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8. 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 , ”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
    9.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 ”。
    10.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八、《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 , , , ”,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2.《种树郭橐驼传》中,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 , , ”,因此必然遭致“ ”的恶果。
    3.《种树郭橐驼传》中,“ , 。 , ”是郭橐驼植树的管理经验。
    4.《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 , , ”,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5.《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 ”。
    6.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逊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 。
    7.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到,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 , , 。
    8.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9.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在种树的“易土”与“培土”方面存在不够,其具体表现在: , , 。
    10.文章结尾写出了问者“ , ”的惊喜。
    九、《伶官传序》
    1.《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 , , 。”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 。
    3.《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 !”
    4.《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
    5.《伶官传序》中,从“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 , ”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观点鲜明,催人警醒。
    8.《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 ? , ?”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附:参考答案
    一、《谏太宗》
    (1)能克终者盖寡 (则)纵情以傲物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或“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7) 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 则思慎始而敬终
    二、《师说》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古之学者必有师 (而)耻学于师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论语•十二章》
    1.《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一定要意志坚定,因为他们任务艰巨且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十二章》中,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意相同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满足饮食的温饱和居住的安逸,而应该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4.《论语》中,君子和小人对于“义”与“利”的不同态度的两句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在《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6.《十二章》中,强调人与人相处之时,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两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在《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四、《劝学》
    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6.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为善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五、《屈原列传》
    1.《屈原列传》中指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的两句是:_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_。
    2.司马迁称赞《离骚》“言浅意深”,描写寻常事物但意旨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表达的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品行清正,所以不被污浊官场所容的两句是: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_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两句赞美屈原的志向节操,认为其光辉灿烂堪比日月。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6.《屈原列传》中,作者写屈原不被尘世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的两句是: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7. 《屈原列传》中,写《离骚》借古代有为君主来讽刺当朝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8. 用比喻强调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尘世污浊的两句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六、《阿房宫赋》
    1、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中的建筑“盘盘焉, 囷囷焉,就像蜂房水涡一样。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的建筑既各依地势而有不同,又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
    3、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 蜂房水涡”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来描写空中的复道。
    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正是因为秦的统治让天下的百姓“ 不敢言而敢怒 ”,才使阿房宫有了“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果。
    7、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把秦始皇享乐时的乐声与百姓的市井语言进行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知顾惜百姓。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的句子是: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
    9、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其中,他用“ 负栋之柱”与耕田的农夫对比,用“ 架梁之椽”与机上的织女对比。
    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 多于周身之帛缕 ”,阿房宫中的栏杆“多于九土之城郭”。
    1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
    七、《六国论》
    1. 苏洵用精妙的比喻“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2.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3. 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
    4.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封天下之谋臣”,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礼天下之奇才”,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5.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并力西向 ”,那么一定会会出现“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结果。
    6. 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7. 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8. 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
    9.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八、《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2.《种树郭橐驼传》中,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3.《种树郭橐驼传》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植树的管理经验。
    4.《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5.《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6.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逊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7.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到,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8.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9.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在种树的“易土”与“培土”方面存在不够,其具体表现在: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10.文章结尾写出了问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惊喜。
    九、《伶官传序》
    1.《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伶官传序》中,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观点鲜明,催人警醒。
    8.《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0226(共10组,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0226(共10组,附参考答案),共5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理解性默写全汇总(分篇编排,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理解性默写全汇总(分篇编排,附参考答案),共28页。

    高中语文2024届新高考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0126(共五篇,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新高考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0126(共五篇,附参考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阿房宫赋》,《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赤壁赋》,《项脊轩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