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获奖课件ppt
展开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蚀作用。地表的松散沙粒或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风沙中的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摩擦或撞击,或在岩石裂隙中进行旋磨。
风蚀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改变岩石形态,天长日久,就会形成风蚀柱、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垄槽等地貌。
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孤立的柱状岩石)
1. 议一议,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
①盆地边缘有河水和洪水带来的沙石堆积;②区域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侵蚀地表带走细颗粒物质,留下粗大砾石覆盖地面后形成戈壁滩。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沉积后固结成岩
地壳运动或河湖干涸,使其出露地表
定向风吹蚀和流水冲刷,加宽加深沟槽
纵向沟槽切割沟槽,形成柱状雅丹体
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①湖泊沉积地层(湖相沉积)②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冲刷
雅丹地貌是干旱区常见地貌之一。下图是柴达木盆地“水上雅丹”地貌的景观图。该地貌的组成岩石主要来自于湖底沉积物,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而形成“水上雅丹”。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化学风化B.冰川沉积C.岩浆活动D.风力侵蚀2.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C.①→②→④→③ D.②→④→③→①
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坡度相对和缓。
推测鲸背状雅丹迎风一面坡度陡还是缓,为什么?
蠕移:粒径较大的砂粒会随着风力的牵引作用,沿着地面发生滑动或者滚动。跃移:粒径较小的砂粒的沉积物会以跳跃的方式前移,是风力搬运的最主要形式。悬移:细而轻的砂粒在风力的吹扬下,悬浮在气流中移动,是风力搬运距离最远的方式。
沉积规律: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下来,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在风沙搬运的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如山体阻挡,或地面草丛、建筑物阻碍),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会对风沙流产生影响,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含义: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称为风积作用。
如何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 背风坡?在图上用箭头标注风向。
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
沙丘是否一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不一定。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多沙的河谷地带,也往往会有沙丘的分布。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便是其中之一。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
(1)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10分)
雅鲁藏布江上游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携沙多; (2分)河流流经该河段,因河谷展宽,流速放慢,泥沙在河滩和沙洲沉积; (2分)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大面积裸露,为沙丘的形成提供沙源; (2分)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携带大量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2分)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2分)
七连屿位于西沙群岛东北部,由分布于两个碳酸盐台地之上的八个砂岛组成,均为珊瑚岛。岛屿近岸有平行于海岸的堆积沙体,沉积的海滩沙年龄多为千年以内。部分岛屿在沿岸沙滩基础上还发育了沙丘。七连屿常年处于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交替控制下,季风对沿岸沙滩的分布及不同季节的面积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沙岛形成过程中,植被起着关键作用,促使沙岛面积不断扩大。下图示意七连屿位置和七连屿诸岛发育过程示意图。
(1)简述七连屿上沙丘的形成过程。
①珊瑚礁发育受风浪,潮汐,台风等影响,珊瑚礁发生破碎,粒径逐渐变小,形成沙粒;②沙砾被海水搬运堆积,形成沙滩;③低潮位时,沙滩出露,经风力搬运沉积形成沙丘;
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据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最厚之处可达400余米),它集中了地球上70%的黄土,是世界上最大、最厚、最连续的黄土覆盖区。
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大风,往往风卷尘土,遮天蔽日。粗大的砾石残留原地,形成了戈壁;颗粒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形成了沙漠;而颗粒较细的尘土,则随风东移南下,当风力减弱或遇到山脉阻挡时,便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累积,形成了这样深厚的黄土层。
据图推测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形成的可能原因。
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黄土由粗变细,按颗粒大小可分为三个带,即西北部的沙黄土带、中间的典型黄土带和东南部的黏黄土带。
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西北地区的沙尘,遇到山脉的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黄土高原土质特征:黄土层深厚、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黄土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很强。
据图推测黄土高原表面的千沟万壑形成的可能原因。
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宽阔、四周被流水侵蚀成沟壑
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呈长条状的山梁
:风力沉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成因:
黄土颗粒细,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很发育,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利于耕作,该地农垦历史悠久。现在,黄土高原平坦耕地不到1/10,地块狭小分散。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全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2)人为因素: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主要有: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的自然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南小河沟流域采用鱼鳞坑增加树木成活率。即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减少坡面侵蚀,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下图)。
鱼鳞坑是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排列,且上下鱼鳞坑呈品字状交错分布。成片的坑群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是作为陡坡地(45°)植树造林的整地工程。
分析鱼鳞坑内利于水土保持的原因。
①鱼鳞坑分段拦截地表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②鱼鳞坑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了地表径流;③鱼鳞坑呈品字形,分散了地表径流;④坑内拦蓄雨水、沉积泥土,利于植被生长,增强了坡面保护。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保塬,护坡,固沟)
缓坡:修筑梯田陡坡:鱼鳞坑沟谷:打坝淤地,治沟造地
(2020全国卷I)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整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完整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3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完整版ppt课件</a>,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外力的表现形式,固结成岩,水蚀作用,实验演示,1下切侵蚀,主干梳理,景观欣赏,2溯源侵蚀,瀑布与河流的溯源后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3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一等奖ppt课件</a>,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定向,素养导引,外力作用概述,太阳辐射能,提纲携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生物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3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品课件ppt</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定向,素养导引,影响地表形态的力量,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课时一,挤压碰撞,张裂分离,“地球上的伤疤”,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课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