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九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九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徽,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幅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事业。
(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划线句有改动)
(1)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① 改为
② 改为
(2)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修改: 。
二、综合性学习
2.有同学说,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读流行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校准备就此问题开展一场辩论赛。
(1)假如你班是反方代表,你方观点是:
(2)假如你是反方代表的主辩人,请简要陈述支撑你方观点的理由。(至少写出两条,50字左右)
你方观点的理由是:
三、诗歌鉴赏
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这首诗虽是短篇,却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原因之一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复杂变化。诗篇以欢乐宴饮起笔,接着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心绪急转,表现诗人内心的 ;中间四句,运用象征和典故,展示了诗人心理上 变化交替;结尾句,经历了前文的反复回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 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4.为了纪念李白,全国多处建有他的雕像。下面几个雕塑,你认为哪一个最符合《行路难(其一)》中李白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理由。
甲 乙 丙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 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甲】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种;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乙】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丙】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
5.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
6.下面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如果还原到文中去,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7.请从邓稼先、闻一多两人中任选一人,结合所学课文概述其相关事迹,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不少于80字。
别具特色的打树花
①随着春节临近,蔚县大街小巷里的年味儿日渐浓郁。“树花广场”上聚集了不少人,超大鼓风机正在高速运转,大型炼铁炉里火苗子蹿个老高,师傅们还不停地往炉膛里添炭加铁。有人不禁就要问了,他们这是干什么?
②原来,他们在“打树花”。
③“打树花”是河北蔚县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人们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
④“打树花”这一习俗还有着独特的渊源。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溶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⑤炼铁水是“打树花”最主要的准备工作。铁水用白口生铁、焦煤和青石三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经过高温炼成,每场表演将用去生铁1200多斤、焦煤四五百斤以及青石料若干。炼好的铁水温度高达1600多度,随着不断加温,铁水从排渣口喷涌射出,还没表演已经蔚为壮观。
⑥“打树花”的场面既刺激又宏大。正式开始前,广场上举行了一段民俗表演。随着鼓声雷动,灯笼舞和跑旱船首先展现,最为庄严的要数“祭炉”仪式,表演者在巨大的炉筒造型前膜拜,然后用动感的舞步表达对新一年风调雨顺的祈福。夜幕降临,匠人们把砸碎的铁器装入炉中,为晚上的活动做着准备。待滚烫的铁水被倒进城墙前面的盆子里,一位师傅就上场了。在鼓风机的作用下,上蹿的火苗和炉底被吹出的炭花跃跃欲试,打树花活动即将开始。打树花铁水的温度可以高达1300多摄氏度,稍不注意就会烫伤,所以打树花都是由经验丰富而且胆识过人的高手艺人操作。他们表演的时候戴上用水浸湿的帽子,并且把老羊皮袄反过来穿在身上,这样可以防止被飞溅出来的铁花烫伤。只见艺人把手中在水中浸泡了3天的柳木勺子伸向铁水,火苗子一下就蹿了起来。当他把一勺铁水奋力抛洒向城墙的时候,一颗颗珍珠般大小的红色水珠“哗”的一下,炸成了一簇簇小伞状的金黄色火花,顺着城墙向远处四散开来,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片惊呼。
⑦“打树花”作为一项古老技艺,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蔚县打树花”连同“蔚县古壁画”“蔚县常平仓”两大文化遗产项目一起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8.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典型的逻辑顺序,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打树花”的。
9.认真阅读文章第⑥段,写出“打树花”的具体过程。
→炼铁水→舀铁水→
10.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人们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11.选文第⑤段“铁水用白口生铁、焦煤和青石三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经过高温炼成”中,加着重号的“按照一定比例”为什么不能删掉?
五、作文
12.雨是精灵,雨是多情物,请你采用第一人称,把雨的不同情致作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抒情性文章。
要求:①抓住雨的特征,运用多种手法进行生动描写;②写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内心感受;③语言要生动形象,形式求新;④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乙】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①,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②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③。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④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勒兵:操练士兵。②末:解决问题的下策。③夫椒:地名。④保栖:退守。
1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①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
②往来而不绝者 绝:隔绝
③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④且以报越 报:报答
⑤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 伐:讨伐
⑥遂兴师 遂:于是
A.①②③⑥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④⑤⑥
14.请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15.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B.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C.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D.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
16.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甲文第二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太守因何而醉?
(2)乙文中越王为什么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用原文回答)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资料链接】
材料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材料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西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下一白 一: (2)及下船 及:
(3)从武林门而西 西: (4)余游西湖始此 始:
18.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冷雪后西湖的冷寂。
B.最后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本文写于明亡之后,可是作者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对迷人的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19.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20.“独钓寒江雪”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21.《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七、名著阅读
22.阅读艾青的两首诗,完成表格。
提出论点:A__________
第①段:“燃”的内涵
第②段:“燃”对人生的意义
论述论点:B__________
第③段:C__________
第④段:再平凡的人也能“燃”起来
第⑤段:D__________
总结论点:
第⑥段:“燃”起来吧,不要辜负生命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阳光在远处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嘻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方法归纳
《我爱这土地》
《阳光在远处》
方法一 ①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桂林。
本诗写于1932年2月3日,苏伊士河的一艘客船上。22岁的海外游子在辛劳中奔波。一边打工,一边读书,一次又一次经受了异国他乡的世态炎凉。
方法二:关注主要意象
土地
②
方法三:关注关键语句
③
暗的 旅客的心啊。
参考答案:
1. 徽 微 幅 副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
2. (1 )阅读经典名著更利于提升我们的素养。 (2)示例:经典名著是一个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生命观。如《论语》《孟子》②经典名著有励志作用,看后使人们振奋、坚强,有助于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
3. 悲愁、苦闷、抑郁 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 高昂乐观、积极昂扬 4.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乙最符合李白形象。雕塑乙中腰间佩剑,双手背后,极目远眺,能够表现他具有远大志向;同时,人物站在船头,大船风帆展开,人物衣摆飘动,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展露无余。所以,我认为乙最符合。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丙最符合李白形象。雕塑丙中人物右手高举,大袖翻飞,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显得自信而张扬;人物背后的圆环,我觉得像一轮太阳,让人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句子。所以,我认为丙最符合。
5.A.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B.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C.有理想的人能“燃”起来。D.再苦、再累、再痛的人也能“燃”起来。 6.乙处;作者在此处引用名言,指出人生因为有了理解而火热。这个句子将理想比作“一团火”,生动形象地表述出人生因为理想而有了奋斗的动力。是对前句的有力支撑。 7.示例:闻一多先生因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足不下楼,废寝忘食,完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结出累累硕果。
8.打树花的历史、名称的由来、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场面及渊源。 9. 举行“祭炉”仪式 抛洒铁水 10.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树花的样子及其壮观程度。 11.“按照一定比例”起限制作用;说明了铁水所需的白口生铁、焦煤和青石三种原料所占分量不同,有具体要求,删去后表意不清楚,不符合实际;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2.范文:
下雨
中午,我还在午睡,还在床上伸懒腰,从窗外模模糊糊地传来“淅淅沥沥”的声音。我想一定是下雨了。
这可是极好的,下雨的天气是我最喜欢的,小雨中的漫步,看起来,都充满了诗意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开始喜欢上下雨天。下雨天,真好!下雨时天是灰蒙蒙的,犹如水墨画般,引人无数遐想。我喜欢假期里下雨,我可以窝在家里,静静地透过窗户凝视着雨中这不一样的世界。
我更感谢老天爷,在这不用上学的日子里下了一场小小的雨,他仿佛懂得:今天孩子们不用上学,该是下雨的时候啦!以前总认为,下雨天就是天空在哭泣,在宣泄心中的压抑。现在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也不太去追究到底天为什么会“掉水”。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看到下雨,我的脑海中竟会想到这句诗,虽然楼房这里没有池塘,没有青蛙。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我的脑海中却浮现出这幅场景。
有人跟我说过,在雨中漫步最能思考人生的问题。但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总感觉下雨总会烘托出一种忧伤的场景,总认为是老天在哭,本来就忧伤的世界,这个时候,你却偏偏要到雨里去思考问题,真的有用吗?这个时候的你,思考问题的答案一定是反面的吧。
所以,我只喜欢在雨后去道路上漫步。在下雨后,就会期待,期待雨停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会猜测,猜测会不会有七彩的彩虹?虽然我生活的城市的空气并不清新,不太可能会有彩虹,但给人一种遐想也是不错的。
13.B 14.1)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2)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 15.C 16.1)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2)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
17. 全 等到 往西走,向西去 开始 18.D 19.(1)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喝完茶,就划小船进入西湖。 20.两个“独”字,都表现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1.《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
《初至西湖记》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22. 关注时代背景 阳光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三),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