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九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五)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九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五),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拔动人们的心xián( )。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 , 。cháng( )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墨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3)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二、综合性学习
2.请你参加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题目。
(1)【探究内涵】下面材料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涵,请简要概括这三个方面。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具有丰富内涵。
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
(选自《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2)【采访提问】如果鲁迅、梁启超、艾青三位作家来到“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场,请你围绕活动主题,结合所学课文(《故乡》《敬业与乐业》《我爱这土地》),向其中一位作家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3)【发表感言】李明在活动结束时写下了关于“自强不息”的感言,请你仿照划线部分,再写一句。
卑微的小草正因为学会了坚强,最后成了原野;羸弱的树苗正因为懂得了坚强,最后成了森林; 。茫茫人海中,或许我们只是沧海一粟,难道我们要因为渺小而妄自菲薄?我们要矢志不移地奋斗,以自强铸就明日的辉煌!
三、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②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②阑干:纵横错落。
3.从体裁看,【甲】诗是 ,乙诗是 。从内容看,这两首诗写了 (季节)的景物。
4.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早行”,虽诗中没有一个“早”字,但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早行”,请从【甲】【乙】两诗中各举一例说明。
5.两首诗写的虽都是“早行”,但表达出的感情各有不同。他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有盈盈腰
韩 银
清代人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云淡风轻,对月赏梅,苏小妹、苏东坡、黄庭坚三人论诗,小妹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若联作五言句,各于中间加腰,以何为妙?”东坡沉吟捋须,哦曰:“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佳。”小妹笑云。黄庭坚思忖良久,拱手试云:“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亦不佳。”小妹又笑云。东坡、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转向小妹,看小妹……小妹又是一笑,轻轻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山谷复吟、品鉴,皆叹神妙。
小妹之联语有何佳妙呢?我以为,“扶”者,轻巧细腻,有动人心扉之感;“失”者,出人意料,笔意却是在“得”,正所谓“月失梅,梅得月”。诗眼,常常在一字之妙。在此联句中,“失”字用得格外传神,在“淡月”和“梅花”之间夹上“失”字,使读者由诗境进入了画境,沐浴在淡淡的月色之中。
咀嚼“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所勾画的奇妙境界,我不断想那字句,想那字句中的风情,想那风情中的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微风与细柳、淡月与梅花各有依恋、各表情结。说不清是轻风的“嬉闹”好,还是淡月的“窥望”美,那种爱的默契一样发生在微风与细柳、淡月与梅花之间,“如泉水般轻声流淌”。这两对“情人”心心相印的神妙情感,完全融在天籁的静谧中,似可捉到又很难抓握,似在远远又像在眼前。心中不期然——闯出我的另一新句:“轻风梳细柳,淡月印梅花。”
复吟“轻风梳细柳,淡月印梅花”,真的很美。一字挪移,遍地风流,流动的是机妙,是深恋。
(选自《散文选刊》)
6.“诗有盈盈腰”的“腰”指什么?
7.文章以“诗有盈盈腰”为题,有何作用?
8.苏小妹的“扶”和“失”字比黄庭坚的“舞”和“隐”字好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9.请在不改变大致诗意的基础上,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为五言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勿陷“惯性思维”泥潭
①一根小柱子、一截细链子,缘何能拴得住千斤重的大象?原来,大象幼年时被驯象人用铁链绑在柱子上,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象逐渐把顺从当作习惯,虽然长大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束缚,但它早已失去了拥抱自然的意愿。可以说,拴住大象的并不是铁链,而是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
②“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经过实践检验的习惯,能减少从无到有的探索成本,让人们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但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妨碍人们创新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被惯性思维主导,以线性逻辑或单一视角看待复杂的事物,其实是片面的、静止的、僵化的。马谡一意孤行,因坚持“居高临下,以一当十”的教条而痛失街亭;苏轼只看到菊花敢与秋霜鏖战,便主观认为“秋花不似春花落”,殊不知“黄花也可遍地金”。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以为“一招鲜吃遍天”、拿旧瓶装新酒,很容易造成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谬误。也正因此,统揽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以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避免陷入“惯性思维”的泥潭。
③惯性思维常常躲在人们身后,非经认真省察难以摆脱。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无视具体实际,把所有“惯例”都当玉律,奉所有“经验”都为圭臬①。或是决策不深入实际,全凭主观经验“拍脑袋”;或是调研走“规定路线”,看“盆景式”典型;或是推动工作全凭开会发文,狠抓落实就要检查评比……不关心工作落实实际效果,不顾及群众反响究竟如何,因循“老皇历”,惯守“旧套路”,流于表象、疏于本质、惰于思考、怠于实践,长此以往,只会裹足不前、落后于人。
④“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能否打破格式化、套路化的惯性思维,关键就看能不能以问题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既应着眼现实,不唯上、不唯书,冲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从不可为中寻得可为,从熟视无睹中窥见机遇;又当勇于破除自我设限,善于革新方式方法,主动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像鹰一样换羽振翅,像蝶一样破茧成长。
⑤解放思想,堪称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冲破惯性思维,不为传统所拘、不为定式所累、不为经验所缚,我们定能聚合更多改革新动能。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注】①圭臬(guī niè):是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仪器,引申为某种事物的标尺、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做出决定或判断等。
(1)关于第②段论证方法及作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运用引用论证,强调要有好习惯,否则将受坏习惯牵制陷入“惯性思维”的泥潭。
B.运用对比论证,多角度论证了以线性逻辑或单一视角看待复杂事物是会出问题的。
C.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惯性思维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D.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脱离实践将会导致主观判断错误。
(2)第③段“惯性思维常常躲在人们身后,非经认真省察难以摆脱”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常常”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3)我们曾经学过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在第⑤段后补写一段话,说说你的观点。要求:至少运用到三个成语,150字左右。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①领②滁州,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乃至无讼③以听。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因凿石引泉,酾④其流以为溪。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以环之。予状而述曰:自有此山,便有此泉。山不过十仞,溪不袤数丈,怪石皑皑,涌湍潺潺。洞壑无底,云兴其间。仲春气至,万木华发。公登山乐,乐者毕同。无小无大,乘兴从公。公举觞酒,酒酣气振。舍瑟咏歌,同风舞雩。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节选自独孤及《琅琊溪述》,有删改)
①右庶子:皇帝的侍从官。②领:治理。③讼:案件。④酾(shī):疏导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 伛偻:老人
B.太守之乐其乐 乐:以……为乐
C.故居多暇日 故:旧的、原来的
D.乘兴从公 从:跟随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然则北通巫峡
B.宴酣之乐 常寄傲此山之下
C.醒能述以文者 以右庶子领滁州
D.而不知人之乐 予状而述曰
13.下列对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幼卿和欧阳修都是滁州的地方官,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均作出了造福一方的政绩。
B.李幼卿和欧阳修都做过滁州的知州,都有相同的雅趣喜好:寄情山水,开怀畅饮。
C.两文都提到了“乐”,都写到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歌舞之乐、禽鸟之乐等。
D.李幼卿和欧阳修都有与民同乐的情怀,两文都写到了他们与百姓其乐融融的画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暮冥冥 薄:迫近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C.增其旧制 制:规模
D.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快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或异二者之为 太守之乐其乐也
C.而或长烟一空 上下一白
D.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
1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⑤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17.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六、名著阅读
18.小华发现,可以根据相同的时期,将不同诗歌组合成诗歌群,提高阅读效率,比如:
“抗战时期”诗歌群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12月28日夜)
《我爱这土地》(1938年11月17日)
《黎明的通知》(1940年)
《给太阳》(1942年3月11日)
请你选择一个意象,结合诗句,从时代特色、意象含义、诗人情感等角度赏析。
A.土地
B.太阳
七、作文
19.本文鲁迅先生分别写了二十年前后的闰土和杨二嫂,对比手法将人物刻画的非常传神。请你选择班级中两位在外貌、性格、爱好、言行习惯等某一方面有较大差异的同学来进行对比描写。字数应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1)弦 徜
(2)拔——拨 墨——默
(3)参考示例:她如清澈的甘泉,滋润干涸的心田;她似闪烁的星辰,照亮暗淡的夜空。
2.(1)示例:①强烈的历史责任感;②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精神;③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2)示例一:艾青先生,读了您的《我爱这土地》,我们深受感动,看到今天强大昌盛的祖国,您有什么想告诫我们的吗?
示例二:梁启超先生,您在《敬业与乐业》中告诉我们要“敬业”和“乐业”,那么您认为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呢?
(3)示例:渺小的水滴正因为做到了坚强,最后成了海洋
3. 律诗 绝句 秋和春 4.【甲】诗中的晨起、鸡声、霜,都说明了一个早字。【乙】诗中的露侵、晓寒、星斗阑干,都说明了一个早字。 5.【甲】诗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乙】诗表达了作者对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之情。
6.诗眼。 7.运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统领全篇;行文线索。 8.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庭坚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9.示例1:西辞黄鹤楼,三月下扬州。远影碧空尽,长江天际流。示例2:故人辞黄鹤,花月下扬州。孤影碧空尽,唯见天际流。
10.(1)C
(2)示例:不能删去。因为“常常”指“经常”,表示事情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这里指“惯性思维”无处不在,如果删去,就不能更好地表现“惯性思维”存在的经常性。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罗迦·费·因格在他的文章里提出了一个让人振聋发聩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陷入惯性思维的泥潭,只能以一种僵化、呆板的思维去看待问题。造成这样恶果的原因是我们一叶障目、因循守旧,不能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走出惯性思维的泥潭,就必须革故鼎新,锐意进取,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这样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1.C 12.B 13.C
14.D 15.C 16.A 17.(1)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2)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18.示例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这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土地”这个意象,都写到了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如《我爱这土地》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并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来抒写诗人以及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示例2:《黎明的通知》《给太阳》这两首诗中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运用“太阳”“火把”的意象,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如《给太阳》,以讴歌太阳来讴歌伟大的时代,“太阳向我滚来”一句,写出了太阳以势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展开了恢弘的画面,指明历史是不可阻挡的,光明必将到来。
19.示例:我们班有一对好朋友,被老师戏称“哼哈二将”,因为他们俩实在太搞笑了。甲同学身材高大,体型较胖,面色黝黑。他性格粗犷,乐于帮助同学,是个热心肠,他还有个口头禅“闪开,让我来!” 乙同学身材瘦小,面庞白嫩,纤细得就像一株寒风中的小草,弱不禁风的,他是我们班的“智多星”。和邻班的拔河比赛中,排兵布阵的是乙同学,冲锋陷阵的是甲同学。总之,正是因为有了这对“黄金搭档”,我们班不仅在拔河比赛中拔得头筹,而且每天还充满了欢声笑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五),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五),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五),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