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古诗文背诵默写。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4)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6)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7)遥看是君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8)中庭生旅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答案】 ①.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 八百里分麾下炙 ③. 回首向来萧瑟处 ④. 也无风雨也无晴 ⑤. 半竿斜日旧关城 ⑥. 吾视其辙乱 ⑦. 望其旗靡 ⑧.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⑨. 松柏冢累累 ⑩. 井上生旅葵
【解析】
【详解】古诗文默写时注意根据要求填写,不添字,不丢字,不写错字。本题注意下列字词容易写错:衡、雁、麾、炙、萧瑟、竿、辙、靡、寡、冢、葵。
二、阅读。
(一)(12×2=24分)
2. 课内文言字词。
(1)肉食者鄙___________(2)弗敢加也___________(3)神弗福也___________
(4)忠之属也___________(5)可以一战___________(6)彼竭我盈___________
(7)朝服衣冠___________(8)孰视之___________ (9)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_
(10)朝廷之臣莫不畏王___________(11)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12)期年___________
【答案】 ①.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 夸大。 ③. 保佑。 ④. 类。 ⑤. 凭借。 ⑥.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⑦. 穿戴 ⑧. 同“熟”,仔细 ⑨. 认为……美 ⑩. 没有谁 ⑪. 间或,偶然 ⑫. 满一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确定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
(1)大意: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大意: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加:夸大。
(3)大意:神是不会保佑您的。福:作动词,保佑。
(4)大意: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属:类。
(5)大意: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以:凭借。
(6)大意: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7)大意: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服:做动词,穿戴。
(8)大意:邹忌仔细地端详他。孰:通假字,同“熟”,仔细。
(9)大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美:意动用法,认为……美。
(10)大意: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莫:没有谁。
(11)大意:还不时地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
(12)期年:满一年。期:读音是jī,周年或满一定的时期。
(二)(6分)
古诗鉴赏。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 下列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 “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 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4. 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答案】3. B 4. 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0多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解析】
【3题详解】
B.“侧面写出”不正确,“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的情景,并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理解诗歌的主旨,要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
本诗写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归家的老兵,回到家中所看到的景象。选取了“松柏”“坟墓”等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去;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已无人居住的残破、凄凉;而“采葵持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看”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极。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常年的战争造成的,字里行间,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流露出对战争的憎恶,反映了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的社会现实。
(三)(21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避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第八卷·不战》)
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观】①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___________ 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岳阳楼记》)
(2)【食】①后果食尽夜遁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马说》)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B. 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
C. 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D. 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以计屈,难以力争。
(2)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
8. 结合选文,说说太宗“一战大败”刘武周的原因。
【答案】5. ①. (1)①观察,看 ②. ②景象 ③. (2)①粮食 ④. ②同“饲”,喂养 6. C
7. (1)容易用计谋使他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2)他们的粮草耗尽,必定自己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
8. “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汝见识与我相合”,可见太宗与道宗都对敌我当前形势有准确的判断;“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采取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来避开敌军锋芒;“乌合之徒,莫能持久”,巧用计谋,不与敌军立即展开决战而是消耗对方粮草,使之不战自败。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①句意: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观:观察,看。
②句意: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观:景象。
(2)①句意: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食:粮食。
②句意:喂养的人不能使千里马发挥最大潜能。食:同“饲”,喂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根据句子的大意和句子结构来恰当断句。
本句中,“远来”作“彼”的宾语,不能分开;“不绝”作“粮饷”的宾语,不能分割。“皆不可与战”是“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之意,放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我们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此句断句为: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量字字落实,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本题注意下列重点词语:
(1)易:容易屈:使动用法,使……屈服。争:争胜。
(2)竭:耗尽。擒:擒获。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太宗“一战大败”刘武周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以守待攻、以守为攻”的战略思想。首先是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准确判断:敌人乘胜前来挑战,其锋锐不可当,硬拼难于取胜,用计取胜则较容易。太宗与道宗不谋而合;其次是战术上的充足准备:“今深沟高垒”,采取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来“以守待攻”;最后是实施“以守为攻”打持久战的作战策略:“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相持一段时间以后,敌人果然粮尽,在夜间逃跑,唐太宗下令追击,追至介州,一战将其全部歼灭。
【点睛】译文:
大凡战争,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我们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
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用计谋使他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现在我们采取固守深沟高垒的方针,便可挫杀敌人锋芒;敌人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
(四)(2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织藤编竹兴味长
(彭敏艳)
①山村雨后,水满花乱波浪滚,鱼跃虾跳螃蟹肥,砍竹破篾织竹篮。门前溪里卧着鱼篓子,村居春日妙趣横生。尤其是织藤编竹。
②这或许与我儿时浸泡在竹编的时光里有关。我爷爷擅长竹编,他破出的竹篾片片薄而均匀,非常完美地拉抻出竹箴的柔韧,编成的家用竹具形态优美且坚固耐用。
③我常常看爷爷把砍下来的新鲜竹子去掉枝丫,露出竹子光溜修长的身躯,接着破成一捆捆大小、长度一致的细长蔑条。做簸箕耳的时候,要用火烤过竹条,才能弯出自己想要的弧度。烤竹条的时候,竹子的清香先是变得愈发浓郁,随后便掺上烟火的味道。我极喜欢它,总是贪婪地闻着。
④后来竹编被赐予一个诗意的名字——“非遗”,可惜爷爷已经无从知晓。这次回乡,听说要与“指尖上的非遗”相约,枯黄的记忆再度枝繁叶茂,于是欣欣然前往。
⑤将到目的地时,天空应景飘起了雨。跨入工作间,清香萦怀。竹木芒藤编或横或卧或斜或挂,仪态万千地在这恭候来客。造型就更不必说了,或小巧精致,或大气磅礴,或在线条上下功夫,或在纹理上细斟酌,或在构造上花心思,或在点缀上做文章。
⑥织样师傅一边和我们聊他的编织人生,一边飞快地转动双手。捏、扭、拉、按、翻、织……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弹跳的音符,在织样师的手里如山间乡野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淌。纵横交错的白藤在他手里翻过来覆过去,最终在他手里一寸一寸长成精致的白藤篮。
⑦织样师傅从事竹木芒藤编行业三十多年了。初学竹编时,手常常英勇负伤:破竹蔑时的刀割,编织时的刺划。旧伤疤还没好,又添新伤疤,双手横横竖竖伤痕累累。他伸出双手,堆叠的老茧,深深浅浅的陈年伤痕触目惊心。
⑧他一笑,将我们的惊恐淡化在嘴角:“凡事有了经验,心里便有了分寸,手也就顺带长了眼。”
⑨“吃那么多苦没考虑过放弃吗?”
⑩“放弃?”他停下手,目光聚焦到窗外一个虚无的点,“从来没有考虑过。想得最多的是怎样编得更好、编得更快、编出新花样。”
⑪只那么一瞬间的暂停,织样师傅的双手又开始它们的弹跳。师傅黝黑的脸上镀了一层厚重的生活的原色,那是一种历尽千帆后的宁静安详与饱经风霜的糅合。
⑫一个成品竹编篮子要经过砍竹、去枝叶、破蔑、选蔑、编织、剪余、印染等一系列工序。在长久的诞生过程中打磨成完美的结构,需要耐心去对待,就像等待一朵云敞开它的怀露出明净的天蓝色那样令人着迷,更像等待田野里的青色的禾苗褪去青涩换上金黄的霓裳,浑身上下散发着成熟的稻香气息。在编竹篮的同时,织样师傅也把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烟火况味编织成一朵褶皱的花,那样执着而迷人。
⑬一万多个日夜,从竹编到木编再到芒竹与白藤的编织,从实用的农村簸箕、菜篮、筛子、箩筐到今天的挎包、摆件、藤蓝、花篮;从单一的样式、笨拙的形貌到复杂的图案、别致的构造、优美的线条;从国内市场到远销美国、东南亚;那是一场漫长的燃烧的裂变,一些东西被烧焦,一些东西在生成。
⑭ “不由经纬力,安有卷舒劲。”编织如此,生活亦如此。只有经得起大打磨,才诞生出大美。
⑮约莫3个小时,一个有着细致绵密的条纹的白藤挎包就完美诞生了。织样师傅仔细地修剪着挎包的边边角角,末了他深情地注视着挎包,仿佛我们都是透明的存在。
⑯一些读不清的东西正在织上这深情的目光,或许是未来的期许,或许是当下生活的边边角角,它们尽在这份深情里织出了长长久久的兴味。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语言细腻优美,极具韵味,如第①段就用生动语言写出了山村雨后的景致。
B. 尽管多次受伤,但是织样师傅也从没想过放弃,他想编得更好、更快,编出新花样。
C. 竹木芒藤编的造型丰富多样,编织者只在线条、纹理、构造、点缀等方面下功夫。
D. 文章最后一段照应标题,点出了在织藤编竹中织出长长久久的兴味,引发读者思考。
10.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和⑫段“烟火味”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11.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捏、扭、拉、按、翻、织……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弹跳的音符,在织样师的手里如山间乡野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淌。(赏析加点词)
(2)他一笑,将我们的惊恐淡化在嘴角:“凡事有了经验,心里便有了分寸,手也就顺带长了眼。”(赏析句子)
12. 文章第⑭段引用诗句“不由经纬力,安有卷舒劲。”有什么作用?
13. 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织藤编竹兴味长”中“兴味”一词的内涵。
【答案】9. C 10. 第③段的“烟火的味道”是说做竹编时烤竹条的味道,这个味道是可以闻到的(清香的、浓郁的),“我”很喜欢这个味道;第⑫段中的“烟火况味”是说竹编中融入了生活的琐碎,这种味道包含着生活的阅历和经验,还有打磨的耐心和执着,也有对织样师傅的赞美之情。
11. (1)用“捏、扭、拉、按、翻、织”几个动词,将编织藤篮的动作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表现了编织流程的复杂以及织样师傅编织动作的娴熟流畅,表达了对织样师傅技艺的赞美之情。
(2)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织样师傅对自己手上伤痕的淡然,从侧面表现了竹木芒藤编技术的难度和织样师傅从事这一行业的时间之久(经验丰富)以及他对这一行业的热爱。
12. 引用诗句,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强了知识性和可读性;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编织技术的赞扬和热爱,告诉我们只有经得起生活的磨砺,才能成就真正的大美,点明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13. (兴味的本意是指兴致、兴趣和意味,这里是指蕴藏在竹编里的快乐和趣味。)
“兴味”一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织藤编竹技艺的简单介绍和织样师傅精湛技艺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爷爷的怀念,对织样师傅高超的竹编技艺的赞美,对织样师傅用竹编技艺创造美好生活的赞颂。
“兴味”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生活只有经得起大打磨,才诞生出大美;传统工艺制作不仅需要耐心、细心,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匠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技艺,应该不断被尊重、保护和传承。(意思对即可)
【解析】
【9题详解】
C.“只在线条、纹理、构造、点缀等方面下功夫”表述有误。根据文章第⑤段“造型就更不必说了,或小巧精致,或大气磅礴,或在线条上下功夫,或在纹理上细斟酌,或在构造上花心思,或在点缀上做文章”可知,“只在线条、纹理、构造、点缀等方面下功夫”的说法绝对,不合文意。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思想情感。体会赋予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要抓住重点语句,并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第③段中“烤竹条的时候,竹子的清香先是变得愈发浓郁,随后便掺上烟火的味道。我极喜欢它,总是贪婪地闻着”一句中“烟火的味道”,是指竹篾经火烧后散发出的特别的味道,清香而又浓郁。“极喜欢”“贪婪地闻着”表达了“我”很喜欢这种味道,也表达了孩童时的我对竹编工艺的喜欢。
第⑫段“在编竹篮的同时,织样师傅也把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烟火况味编织成一朵褶皱的花,那样执着而迷人”中的“烟火况味”,是经过生活打磨后的一种烟火况味。这种味道融入了生活的琐碎,包含着生活的阅历和经验,有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包含了对织样师傅的赞美之情。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和句子。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手法等加以赏析。
(1)加点词语“捏、扭、拉、按、翻、织”是对织样师傅的动作描写,不同的编织动作体现编织藤篮的不同程序;这几个动词,排在一起,一气呵成,也体现了织样师傅编织动作的娴熟和优美;同时也借助这几个动词,表达了对织样师傅编织技艺的赞美之情。
(2)“他一笑”的神态描写,将原本在我们看来是“触目惊心”的惊恐淡化了,表现出织样师傅对自己“堆叠的老茧,深深浅浅的陈年伤痕”早已不放在心上,也间接的体现出织样师傅从事此行业三十多年的艰辛与不易;“凡事有了经验,心里便有了分寸,手也就顺带长了眼”是语言描写,他微笑着诉说,朴实的话语更让我们看到他面对生活苦难的从容、淡然,从侧面也表现了他对这一行业的热爱。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引用的诗句作为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析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就文章内容而言,可丰富文章的内容,彰显文章的文化底蕴,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就读者而言,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就情感而言,既便于情感的抒发,表达赞美之情,又能揭示生活的哲理。
文中引用的诗句承接上文,是对第⑬段“一万多个日夜,从竹编到木编再到芒竹与白藤的编织,从……到……”内容的高度凝练,既丰富了文章内涵,又增强了知识性和可读性;诗句言简意赅,韵味无穷,更能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再结合下句“编织如此,生活亦如此。只有经得起大打磨,才诞生出大美”可知,引用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编织技术的赞扬和热爱,表现了只有经得起生活的磨砺,才能成就真正的大美,点明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13题详解】
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的含义,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词语的语境义;除此之外,要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进而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题目中的“兴味”即兴致、趣味之意,在文中具体指蕴藏在竹编里的快乐和趣味,以及由此体现出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从表层意义来说,第②段“与我儿时浸泡在竹编的时光里有关”及“爷爷擅长竹编”表明,“兴味”蕴含着对爷爷的怀念之情;第⑥段“捏、扭、拉、按、翻、织……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弹跳的音符,在织样师的手里如山间乡野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淌”等对织样师傅竹编技术的描写,抒发对织样师傅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从深层意义来说,第④段“后来竹编被赐予一个诗意的名字——‘非遗’”,“竹编”是一门传统的工艺。从事竹木芒藤编行业三十多年的织样师傅,“从来没有考虑过。想得最多的是怎样编得更好、编得更快、编出新花样”表明,“兴味”还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技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哲理层面来看,第⑭段“编织如此,生活亦如此。只有经得起大打磨,才诞生出大美”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生活只有经得起大打磨,才诞生出大美。
(五)(6分)
14. 名著阅读。
那来军正是A,在马上大喝道:“兀那婆娘走那里去?”一丈青飞刀纵马,直奔A,A挺丈八蛇矛迎敌。两个斗不到十合,A卖个破绽,放一丈青两口刀砍入来,A把蛇矛逼个住,两口刀逼斜了,赶去,轻舒猿臂,款扭腰,把一丈青只一拽,活挟过马来。宋江看见,喝声彩,不知高低。A叫军士绑了,骤马向前道:“不曾伤犯哥哥么?”宋江道:“不曾伤着。”便叫李逵:“快走!村中接应众好汉,且教来村口商议,天色已晚,不可恋战。”黑旋风领本部人马去了。A保护宋江,押着一丈青在马上,取路出村口来。
(1)“A”是___________(填人名),选段出自《水浒传》中的___________(填情节)
(2)有人说《水浒传》的作者“好像对于女性颇不同情”“为人抱不平,而没有为女人抱不平”,请结合一丈青这个人物为这种观点举证。
【答案】(1) ①. 林冲 ②. 宋公明两打祝家庄
(2)示例一:以扈三娘为例,她不仅拥有美貌,而且拥有一身本领,却被擒上梁山,一家老小被杀,并在宋江的安排下违背自己的意愿嫁给王英。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不同情。
示例二:以潘金莲为例,她本是财主张大户家的一个美貌侍女,张大户垂涎她的姿色遭到拒绝,记恨在心,张大户违背她的心意将她嫁给武大郎,导致她最终走向罪恶与毁灭。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不同情。
(其他的如林娘子、金翠莲的逆来顺受,潘巧云外形的美与内心的丑,顾大嫂、孙二娘缺少女性特征,王婆等中老年妇女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把握。
①选文之前的情节是:“宋江拍马望东而走,背后一丈青紧追着……一丈青正赶上宋江,待要下手……只见树林边转出十数骑马军来……那来军正是豹子头林冲”,最终扈三娘被林冲活捉,而“丈八蛇矛”恰是林冲的武器。结合选文“在马上大喝道”“挺丈八蛇矛迎敌”可知,此人是林冲。
②节选的语段出自《水浒站》第四十八回,题目是“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两打祝家庄”。这一回的故事梗概是:宋江引三路兵来到独龙冈前,两路兵把住祝家庄前后门。一丈青扈三娘捉了王矮虎,林冲捉了扈三娘。晁盖派吴用前来助战,宋江表示破敌决心。故此空填:宋公明两打祝家庄。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为观点举证。首先要熟知原著的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再结合题干的主要观点论述。
众所周知,《水浒传》中的女性是非常少的,而且里面的女人几乎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要为作者“好像对于女性颇不同情”的观点举证,就要结合原著中的一位女性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示例一:以一丈青扈三娘为例,她不仅拥有美貌,更有一身本领。可是却被擒上梁山,一家老小也被李逵所杀。在宋江的安排下,她又嫁给王英为妻。王英绰号“矮脚虎”,不仅外貌上远不如扈三娘,而且在武艺方面也不如她。从品性上讲,王英又是一个好色之徒。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王英都没有资格做她的丈夫。而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说,是作者不同情女性的表现。
示例二:以潘金莲为例,人们往往只关注她与西门庆通奸、毒杀武大郎的情节,却忽略了她的遭遇。她本是财主张大户家的一个使女。张大户垂涎她的姿色却遭到她的拒绝,记恨在心,于是将她嫁给武大郎为妻。这样的遭遇何尝不令人心生怜悯呢?一个被剥夺了婚姻自主选择权的底层女性,在愚昧与情欲中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不得不说,作者对于女性的确颇不同情。
再比如:母夜叉孙二娘从小跟父亲拦路抢劫,结亲后同丈夫张青在孟州道十字坡一起经营黑店,杀了人卖人肉馒头,既凶悍又泼辣;母大虫顾大嫂,与丈夫孙新居住在登州东门外十里牌,家中不但开酒店,还杀牛放赌。后来进入祝家庄作卧底,最终与梁山兵马里应外合,攻破了祝家庄。期间,顾大嫂作为女眷,一直在后院保护,并在破庄时杀尽庄中妇人。
其他的女性,比如林娘子、金翠莲的逆来顺受,潘巧云外形的美与内心的丑,王婆等中老年妇女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等都可说明作者“好像对于女性颇不同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和综合运用,四岁至七岁的儿童,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完成下表, 阅读《煤的对话》,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阅读,写作,阮小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