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
展开课题
观察土壤
单元
3
学科
科学
年级
4
教材分析
岩石与土壤是地壳表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教材首先指导学生对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接着是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到土壤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会分出不同的层次,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基。
学情分析
土壤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 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及基本特征并不了解。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由 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目标解读: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颗粒(小石子、沙)、动植物的残体(小草、小虫)、水分(湿湿的)以及腐殖质(有气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目标解读:通过采集土壤、宏观观察土壤(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沉积实验等方法细致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聚焦:土壤里面有什么呢?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土壤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很重要,对人类也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质疑: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和根系的固定地;还为一些动物的生长提供了保护所。绝大多数的植物都在土壤中生长起来。土壤究竟由哪些物质构成?怎样为各种生命提供营养呢?
土壤的作用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土壤的主体来源于风化的岩石颗粒,形成几厘米厚的新土大概要数百甚至上万年的时间,因此保护好地球上的土壤就显得极为重要。
温故知新
激趣导入
讲授新课
探索一:猜测土壤的组成。
探索二: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
1、采集土壤。
在校园或田野里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案。
注意事项:(1)防虫咬、防农药、防溺水,必须有大人的陪同才能去野外!
(2)集体采集时,如果使用有尖角的工具,一定注意不要打闹,以免碰伤同学。
(3)采集到的土壤标本要分别收集到瓶子中,并标明采集地点。
(4)采集时不要伤害到土壤里面的动植物。
(5)采集完结后记得洗手哦!
2、观察土壤。
实验目的:观察土壤中包含哪些物质。
实验材料:白纸、放大镜、牙签、水、玻璃杯、小棒等。
实验步骤:(1)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2)先闻一闻土壤的气味,再用手摸一摸土壤。
(3)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
(4)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用肉眼直接观察可以发现土壤中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还有落叶、枯叶和一些小石块;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土壤中有颗粒大小不同、颜色不均匀的颗粒。
(2)闻一闻土壤,有一种泥土的气味。用手摸一摸土壤,摸起来是微微湿润的。用手捻一捻,土壤里有许多捻不碎的小石子和沙。
(3)土壤被晾干后,比之前更容易捻碎,土壤的颗粒也更容易被分开。
(4)把土壤倒入水中还未搅拌时,会看到很多气泡冒出来;搅拌后,土壤颗粒会随着水一起运动,静止一段时间后土壤颗粒先后沉淀下来并分层,大的颗粒在下,细小的颗粒在上。水面上有一层黑色物质和动植物残体,用小棍挑一点黑色的物质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细腻的。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1)因为土壤中生活着一些土壤生物,所以取来的新鲜土壤中会有活的小动物或动植物残体。土壤中含有小石子、沙和黏土,这些都是岩石碎裂形成的。
(2)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有味道的;土壤摸起来是湿润,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3)干燥的土壤更便于观察其组成的各种颗粒。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少还小的粉砂,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以上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4)看到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搅拌后大小颗粒分层现象更加明显,大的颗粒先沉淀,在下方,细小的颗粒后沉淀,在上方,水面上漂浮的黑色物质是腐殖质。
实验结论:土壤中除了生物及其遗体外,还有(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
事物档案馆:土壤动物与土壤生物
土壤动物
科学家们通过辛勤的工作,迄今已经从土壤中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它们默默无闻地分解着生物遗体,改变着土壤的肥力。如果土壤缺少了它们,粮食、蔬菜就不能生长,花草、树木就会枯萎死亡,我们人类也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播放视频《土壤生物》
对教师所提问题展开回答。
分组实验并记录
温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点解新疑。
科学探索求真知,名师点拨解疑难。
研讨探究
研讨一: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把水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用小棒搅拌后,水变得很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我们明显地看到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并分成了几层。下层是大颗粒,越往上颗粒越小,说明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黑色的物质和动植物残体,说明土壤中还含有腐殖质和动植物残体。
研讨二:根据观察和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小结: 根据我们的观察,土壤中有沙子、泥土、石块、黏土这些各种大小的岩石碎块;有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还有水分、空气等多种物质。
研讨三:你对土壤有哪些新认识?
小结:我们以前对土壤的印象是模糊的,认为土壤就是一些“土末”,通过观察和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土壤是由很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科学词汇:土壤分层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一般把土壤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表土层是受耕作、施肥、灌溉、犁压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为20-30厘米。心土层位于表土层以下,厚度为20-30,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一层。底土层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厚度不一,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颁布较少,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
讨论交流
相互交流共分享,集体讨论达共识。
拓展延伸
观察植物生长繁茂的地方,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拓宽领域探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课堂练习
幻灯呈现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土壤的组成成分实验中,水壤出现分层需要长时间的静置,因此,课前就要完成,课上可用录像呈现实验过程,重在观察结果。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8.岩石、 土壤和我们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6169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8.岩石、 土壤和我们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索,研讨,合作探究,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7.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6169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7.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索,研讨,合作探究,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6169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我们在哪里能找到岩石,岩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