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作者,解题,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言积累,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主题概括,深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把握文中句子的语气特点。
    4.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5.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作者
    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三、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都被冷落,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四、解题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我们学习过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所加,“马说”即是谈马、论马。《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五、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出示带有停顿的幻灯片,然后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译读积累学生合作分段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然后再幻灯片上进行解释。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3.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交流重点词句,然后翻译全文。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六、文言积累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才美不外见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
    (3)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3.一词多义
    (1)之(2)其(3)以(4)而
    七、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文章开头,哪句话阐述了“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写出了千里马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第一段: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文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无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浅薄(排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愚昧蛮横食马者:平庸浅薄愚昧无知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八、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感叹语气
    九、主题概括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十、深入探究
    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昏庸无能的统治者
    《马说》评测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二、阅读下文,完成 6~10 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8.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9.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10.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二、
    参考答案
    一、1.C(sì)2.(1)shí吃/sì通“饲”,喂(2)马鞭子/用鞭子打(3)表反问/表感叹 3.D 4.B 5.D
    二、6.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7.“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8.“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9.略 10.B
    教学反思
    《马说》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韩愈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我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准确到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教学目标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课堂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目标的理解透彻,学生在原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综合的分析,灵活的运用,并对古今人生观进行了有个性的评价。可以说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教学目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从而保证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亲身参与教学活动,在较高认知层面进行了情感体验,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二、教学过程有条不紊,轻松和谐课堂从开始就渗透了轻松、和谐的理念。学生的积累背诵,师生间的交流感悟等多向交往,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乐于主动建构知识,才乐于动脑动口,敞开心扉。在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频繁,教和学和思路清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虽然有的同学的答题思路离题较远,但我都能亲切的给予指导,尤其在课的后半部分论述作者的人生观时,学生表现的更为活跃,学习欲望也更为强烈,发言的渴望溢于言表,这时学生的思维才是最活跃的,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这样的课堂表现是教师的教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如涓涓细流浸人心脾。
    三、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创新意识较强本堂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方法多样,讨论、交流、探究、合作等方式互相交融,既新颖多样又环环相扣,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严谨,又有活泼的音符流淌其中。课堂用语规范、简洁而不失幽默,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语言融于一体,呈现出鲜明的教学风格。
    四、教材挖掘透彻,选材恰当正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之际,选取《马说》一文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学生对比古今两种不同的人才观后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有了“毛遂自荐”的激情与豪迈,使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这都体现出选取的教学内容恰当、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我在教本课时基本采用的是较传统的教法,今后可以借鉴其他老师拓展和写作两环节的教学方法,尽管条件有限,也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让自己的教学丰富起来。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口语交际训练,课前检测,导入新课,作者知识及背景介绍,预习及自主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马说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马说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指导提示,讲解要点1,讲解要点2,讲解要点3,讲解要点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