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期末综合测试卷B卷-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424773/0-170927553778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下期末综合测试卷B卷-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424773/0-170927553782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下期末综合测试卷B卷-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424773/0-170927553787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综合说理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阳光是一种复色光
B.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C.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土壤由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组成
2.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物理学家是( )
A.奥斯特B.焦耳C.法拉第D.安培
3.下列科学家及其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
B.拉瓦锡——发现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C.奥斯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D.法拉第——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
4.电话机是美国人 A·G·贝尔于 1876 年发明的。其巧妙地运用了声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电话的工作原理是:当发话者拿起电话机对着送话器讲话时,声带的振动引发空气振动,形成声波,传递到话筒内引发磁体振动产生相应频率的电流,通过电信号传输到另一方的受话器(听筒)处,电流经过时受话器中的磁体按照相同频率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其中涉及到的原理是( )
①电磁感应 ②电流的磁效应 ③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5.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的是( )
①2Ca2+﹣﹣2个钙离子 ②O2﹣﹣2个氧原子 ③2H2O﹣﹣2个水分子
④2H﹣﹣2个氢元素 ⑤N20 ﹣﹣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A.①④⑤B.②④C.①③⑤D.②③
6.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B.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C.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7.下列关于 CO2性质和用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常情况下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CO2能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
C.CO2不溶于水
D.CO2的固体(干冰)可作制冷剂
8.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的化学式为H2O
B.图中物质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3:1
9.关于原子及原子结构发现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汤姆生、卢瑟橘两位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时,元素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10.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11.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
A.火山爆发
B.煤和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C.动.植物的呼吸
D.植物的光合作用
12.在RU 图所示的密闭容器内有一个理想活塞(滑动自如,且密封性绝对可靠)处在容器容积的1/4处;其中,1/4的部分充的是空气,另3/4的部分充的是H2和O2混合气体;当后者用电火花点燃引爆时,活塞先被冲向左边,而当容器内的气体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时,活塞逐渐向右滑边,最终停留在容器容积的1/2处,则原来的H2和O2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体积比可能是 ( )
A.8∶1B.7∶1C.4∶5D.2∶7
13.将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 X。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m 等于 4.0
B.X 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C.X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3∶1
14.采取以下措施对塑料大棚蔬菜产量影响最小的是( )
A.适当提高氧气浓度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D.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15.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挂着上端为N极的条形磁铁,磁铁下方有一通电螺线管,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情况是( )
A.不变B.变大C.变小D. 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6.植物的叶
(1)叶是植物进行 的主要器官,也是散失 的主要器官。
(2)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特征与植物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
叶的结构:叶的形态虽然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基本结构却是相似的,如图所示,一片叶是由 和叶片组成的,叶片是由① 、② 、③ 、⑤ 等结构组成的。
(3)叶的功能:请将图中①~④所标注的叶片结构与A~D相应的功能对应起来。
A.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B.含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输导水分和养料
D.防止水分蒸发和起保护作用
① ,② ,③ ,④ 。
17.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生理和心理发生显著变化。请写出一个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进入青春期,男女变声的过程约持续6一8个月,在此期间要避免大喊大叫,少吃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声带发生病变。声带位于呼吸道的 。
18.现在已经进入用电高峰期,家里的空调有时不能正常启动,电风扇转速变慢.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电路中的用电器增多后,电路中的电流变 ,导线上分的电压变 ,用电器的实际功率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19.如下图是实验室的部分仪器或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用双氧水制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和制取装置是 (填编号),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后, (选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其验满的操作方法是 。
20.各种植物的开花都要求一定的黑暗和光照时间,但“影响开花的关键性因素是黑暗期的长短,还是光照期的长短”并不明确。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苍耳(一种植物)需要每天短于16h的日照才能开花.若日照时间长于16h就不开花,16h的光照是一个临界点。20世纪30年代,有人将苍耳置于不同组合的光照期和黑暗期中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图所示实验中,各组处理的差异(变量)是 。
(2)根据本实验的结果,你认为可以对前人的认识作何修正? 。
21.已知α一氨基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NH2COOH,它可与NaOH反应生成α一氨基丙酸钠,其化学式为C3H6O2NNa,又知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已知它具有下列有关性质:①常态下为白色晶体,含有一分子结晶水,无气味,易溶于水,有肉类鲜味;②在碱性条件下会生成似成非咸、似涩非涩的谷氨酸二钠,鲜味降低;③在150℃时失去结晶水,在210℃时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焦谷氨酸盐,并在270℃左右进一步分解。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1)a氨基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使用味精适宜的条件是 。
22.定量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好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
(1)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下列A、B、C三个实验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填序号)
(2)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广泛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其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主要反应原理为2NaClO3≜ 2X+3O2↑,则X的化学式为 。
(3)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x的值为11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
三、实验探究题
23. 实验室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发生和收集O2的装置,填写在下表中(填字母).
(2)如果用MnO2与浓H2SO4加热制备O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3)选用F装置收集气体时,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反应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②开始反应后,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③收集气体后,将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
(4)实验室用KMnO4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需制备3.2g O2,至少需要消耗 g KMnO4.(已知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
24.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a、b两接线柱间应接入 (选填电流表、电压表或灵敏电流计)。
(2)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每次表盘指针的偏转角度不相同,于是对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作以下猜想:
猜想一: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猜想二:与磁场的强弱有关;
猜想三:与导体的匝数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三,设计的方案是:分别让两个匝数不同的线圈,在如图所示的磁场中水平向左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请对此方案作出评价,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请你说出最终如何判断猜想三是否正确: 。
25.为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小科将金鱼藻置于一烧杯中培养,得到以下实验数据。坐标图表示不同温度下,金鱼藻光合速率(用每小时O2释放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表格表示呼吸速率(用每小时O2消耗量表示)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见,金鱼藻的光合速率与 和 有关。
(2)在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金鱼藻,开始时O2产生较快,但后来O2的释放速度减慢,其最主要原因是 。
(3)金鱼藻在10℃、光照强度为20klx的环境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实际氧气量是 mg。
26.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甲、乙装置内的同种植物大小、生长状况相同.实验前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几小时,再将甲、乙的叶片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清中;将脱色后的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叶片滴加碘液,观察叶色的变化.请分析作答:
(1)实验前把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设置甲、乙两组装置的目的是 .
(3)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甲叶片遇到碘液变蓝色,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通过细胞的 作用,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7. 分析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①可以用于探究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装置②可以用于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 .
(3)装置③中塑料袋内壁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
(4)设置如装置④的多组实验,结果都是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正常萌发,其他的种子均不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 等环境条件.
四、解答题
28.根据国家于2020年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许多饮品店已用纸质吸管代替塑料吸管。纸质吸管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塑料吸管的主要成分聚丙烯的化学式为(C3H6)n。
(1)纤维素是一种 (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填最简整数比)。
(3)计算: 克聚丙烯的碳元素质量与32.4克纤维素的碳元素质量相等。
29.初中科学中常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用磁感应强度(用字母B表示)来描述磁场的强弱,它的国际单位是特斯拉(符号是T),磁感应强度B越大表明磁场越强;B=0表明没有磁场。有一种电阻,它的大小随磁场强弱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电阻叫做磁敏电阻,图1所示是某磁敏电阻R的阻值随磁感应强度B变化的图象。为了研究某磁敏电阻R的性质,小刚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A。
(2)只闭合S1,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 极;闭合S1和S2,移动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流表示数为0.04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由图象可得,此时该磁敏电阻所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为 T。
(3)实验中小刚将电路中电源的正负极对调,发现乙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不变,这表明:该磁敏电阻的阻值与磁场的 无关。
(4)实验中小刚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来改变磁敏电阻所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请你再提供一种改变磁感应强度的方法 。
30.为测定CuCl2和FeCl2组成的混合溶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①取200g混合溶液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143.5gAgCl固体;
②另取原混合溶液各200与含有杂质的废铁用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共做了五组实验,其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分析计算:
(1)表中第三组实验的 m 值为 。
(2)第 组实验恰好完全反应。
(3)铁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4)原混合溶液中 FeCl2 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31.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东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0.0g石灰石放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实验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整个过程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和气体的溶解,石灰石中的杂质也不与稀盐酸反应。求:
(1)产生CO2的总质量为 g。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五、综合说理题
32.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喷射出的液态二氧化碳使火焰熄灭.请解释其中的灭火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答】 A、光的色散实验说明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A正确;
B、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因此空气属于混合物,B正确;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错误。
D、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3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秒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中的(水),气体是指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空气) ,D正确。
故选:C
2.【答案】A
【解答】解: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是第一个发现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有联系的人;
焦耳建立了焦耳定律,提供了对电流通过导体时发出热量的计算.
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安培建立了安培定则,用于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故选A.
3.【答案】B
【解答】A.卢瑟福发现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A错误;
B.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故B正确;
C.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现象,故C错误;
D.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答】当发话者拿起电话机对着送话器讲话时,声带的振动引发空气振动,形成声波,传递到话筒内引发磁体振动产生相应频率的电流,这其实是电磁感应现象;
通过电信号传输到另一方的受话器(听筒)处, 线圈中会产生变化的磁场,这个磁场与受话器中原有的磁场相互作用,受力后将电流变成振动发出声音,这其实是电流的磁效应。
故选D。
5.【答案】C
【解答】解:①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Ca2+可表示2个钙离子,故选项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②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应表示为:2O,故选项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③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H2O可表示2个水分子,故选项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④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H表示2个氢原;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⑤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N20 可表示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选项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故①③⑤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故选:C.
6.【答案】B
【解答】解:A、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故选项说法错误.
D、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答】 A、 通常情况下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不符合题意;
B、CO2密度比空气大,能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 ,不符合题意;
C、 CO2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符合题意;
D、 CO2的固体(干冰)升华时吸热,可作制冷剂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A
【解答】A、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 ,不符合题意;
B、 图中物质乙、丁是氧化物 ,丙为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反应后没有单质,不是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6:44=3:22,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C
【解答】A.汤姆生、卢瑟橘两位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分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保持不变,因此元素的种类不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B
【解答】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进入的水偏少,测定的结果偏小,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铁生锈消耗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是(250-20)mL=230mL,进入水的体积是45mL,即氧气的体积是45mL,因此氧气的体积分数={#mathmL#}45mL230mL{#/mathmL#}≈19.6%,故错误;
C、发热剂的量必须足量,因为只有足量的发热剂才能把氧气消耗完,使结果准确,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正确;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使结果准确,故正确。
答案:B
11.【答案】B
【解答】动植物的呼吸,光合作用维持了自然界空气成分的相对稳定;火山喷发不是常见的污染空气的现象;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及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所以选B
12.【答案】C
【解答】设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分别为x,y.设装置的体积为4a.
(1)假设氢气完全反应,剩余的是氧气,
因为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占总体积的34,
所以x+y=3a ①
2H2+O2→点燃2H2O
2 1
x 0.5x
因为反应后活塞停在容器的1/2处,
说明剩余氧气的量与空气的量相等,即y-0.5x=a ②
①②式联立解得:x=43a,y=53a;
那么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x:y=4:5。
(2)如果氧气完全反应,氢气有剩余,
2H2+O2→点燃2H2O
2 1
2y y
因为反应后活塞停在容器的1/2处,
说明剩余氢气的量与空气的量相等,即x-2y=a ③
①③式联立得到:y=23a,x=73a;
那么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x:y=7:2。
故选C
13.【答案】B
【解答】A、根据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可知,m=3.9+9.6-6.6-2.7=4.2,不符合题意;
B、3.9克苯中碳元素质量为3.9g×7278=3.6g,氢元素质量为3.9-3.6=0.3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6.6g×1244=1.8g,氧元素质量为6.6-1.8=4.8g,水中 氢元素质量为2.7×218=0.3g,氧元素质量为2.7g-0.3=2.4g,二氧化碳与水中氧元素质量总和小于氧气质量,则X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符合题意;
C、 X 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不符合题意;
D、 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6.6g44:2.7g18=1:1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A
【解答】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而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氧气.当增加氧会抑制光合作用,而促进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属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利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会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合成最多的有机物,所以只有A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15.【答案】B
【解答】由图可知,开关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阻变大,电流变小,电磁铁的磁性变小,由安培定则可判断出电磁铁上端为S极,与条形磁铁同名磁极相对,相互排斥,所以选B.
16.【答案】(1)光合作用;水分
(2)叶柄;叶脉;上表皮;叶肉;下表皮
(3)C;D;B;A
【解答】(1)叶片中含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因此也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2)叶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的,其中叶片包括叶脉、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组成;
(3)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是运输水和养分的结构。表皮具有防止水分蒸发和保护作用。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气孔是由保卫细胞组成的,可以打开和闭合的,能够控制外界气体进入叶。同时,根据图需要掌握好各自的结构名称。 ① 是叶脉, ② 上表皮, ③ 是叶肉细胞, ④ 是气孔。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水分 (2)叶柄;叶脉;上表皮;叶肉;下表皮 (3)C;D;B;A
17.【答案】身高突增,体重增加;喉部
【解答】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如出现变声现象,男女变声的过程约持续6一8个月,在此期间要避免大喊大叫,少吃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声带发生病变。声带位于呼吸道的喉部。
18.【答案】大;大;小于
【解答】家庭电路中的所有用电器与输电导线是串联在一起的,当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增多后,所有用电器的总电阻变小,输电导线的电阻不变,由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 )可知:导线上分的电压变大,用电器两端电压减小,低于额定电压,所以用电器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
19.【答案】(1)2H2O2MnO2__ 2H2O+O2↑
(2)BC(或BE);正放;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解答】(1)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原理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为2H2O2MnO2__ 2H2O+O2↑ ;
(2)双氧水制氧气需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B,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可选择C或E收集, 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后,要正放在桌面上,氧气验满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故答案为:(1) 2H2O2MnO2__ 2H2O+O2↑(2) BC(或BE);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20.【答案】(1)黑暗期的长短
(2)影响苍耳开花的关键因素是黑暗期长短,必需大于8小时才开花(或光照16小时时,黑暗期必需长于8小时,苍耳才开花)
【解答】(1)根据实验设计可知变量为黑暗期的长短;
(2)实验中光照时间都是临界点16h,对黑暗期进行了控制发现黑暗期小于8小时的都没开花,黑暗期多于8小时的都开花了,所以可以得出前人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正确结论应该是影响苍耳开花的关键因素是黑暗期长短,必需长于8小时才开花(或光照16小时时,黑暗期必需长于8小时,苍耳才开花)。
21.【答案】(1)CH3CHNH2COOH+NaOH=CH3CHNH2COONa+H2O
(2)在非高温下(非碱性条件)
【解答】(1)由题意可知:a一氨基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a-氨基丙酸钠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化学方程式为: CH3CHNH2COOH+NaOH=CH3CHNH2COONa+H2O
(2)由题意可知,a-氨基丙酸钠在150℃时失去结晶水,在210℃时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焦谷氨酸盐,并在270℃左右进一步分解,所以使用味精适宜的条件是在较低温度下;又因为α一氨基丙酸属于酸,会与碱性物质发生反应,所以要在非碱性条件下使用 。
故答案为:(1) CH3CHNH2COOH+NaOH=CH3CHNH2COONa+H2O ;(2) 在非高温下(非碱性条件)
22.【答案】(1)AC
(2)NaCl
(3)AD
【解答】(1)实验A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实验C中,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都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二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会使总质量减少,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AC。
(2)根据 2NaClO3≜ 2X+3O2↑得到:2Na+2Cl+6O=2X+6O,那么2X=2Na+2Cl,即X=NaCl。
(3)A.根据图片可知,1g+20g+8g=x+10g+8g,解得:x=11g,故A正确;
B.在反应中,水的质量增加了:10g-1g=9g,为生成物;氧气的质量减少了:20g-8g=12g,为反应物,那么氧气和水的质量之比为:12g:9g=4:3,故B错误;
C.综上可知,反应的表达式为:O2+W→CO2+H2O,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11g×3244=8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9g×1618=8g,那么生成物中氧元素的总质量为:8g+8g=16g>12g,所以W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C错误;
D.W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1g-8g=3g,氢元素的质量为:9g-8g=1g,那么得到碳氢的质量之比:3g:1g=12x:1y,解得:x:y=1:4,故D正确。
故选AD。
23.【答案】(1)B;A;D或F
(2)C
(3)①②③
(4)2KMnO4K2MnO4+MnO2+O2↑;31.6
【解答】(1)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F装置收集,故填:B;A;D或F;
(2)如果用MnO2与浓H2SO4加热制备O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C装置,故填:C;
(3)选用F装置收集气体时,
①反应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开始反应后,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收集气体后,将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①②③.
(4)实验室用KMnO4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x 3.2g
316x=323.2g,
x=31.6g,
故填:2KMnO4K2MnO4+MnO2+O2↑;31.6.
24.【答案】(1)灵敏电流计
(2)开关没有闭合;没有控制线圈切割磁感线速度大小不变;;比较指针两次偏转角度,若相差不大,与线圈匝数无关;若相差明显,与线圈匝数有关
【解答】(1)a、b两点接入的电表肯定与金属棒串联,由于产生的电流较小,不容易检测到,所以应该接入灵敏电流计;
(2)该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是: 开关没有闭合;没有控制线圈切割磁感线速度大小不变;
判断猜想三是否正确的方法为: 比较指针两次偏转角度,若相差不大,与线圈匝数无关;若相差明显,与线圈匝数有关 。
25.【答案】(1)光照强度;温度
(2)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
(3)4.35
【解答】(1)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可见,横轴为光照强度,三条曲线具有不同温度,因此金鱼藻的光合速率与光强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2)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金鱼藻,开始时产生氧气较快,但3天后由于水中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光合作用减慢导致氧气生成减慢;要使O2生成量不减,可向水中通入适量的CO2,二氧化碳能直接影响光合作用中的CO2的固定(CO2和C5的结合).
(3)10℃、20KLX的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为4mg/h,呼吸速率为0.350mg/h,故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实际氧气量是4+0.35=4.35mg
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温度(2)CO2逐渐被光合作用消耗而没有及时得到补充(3)4.35
26.【答案】(1)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或转运完
(2)光照;形成对照
(3)淀粉
(4)呼吸
【解答】(1)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植物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或转运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变量就是所要探究的因素,根据实验甲为无色透明的钟罩,乙装置为不透明的钟罩可知,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因此设置甲和乙两组实验装置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3)碘遇到淀粉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从实验可以看出,甲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释放的能量,除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失外,其余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故答案为:(1)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或转运完;
(2)光照;形成对照;
(3)淀粉;
(4)呼吸
27.【答案】(1)二氧化碳
(2)氧气
(3)蒸腾
(4)(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解答】(1)①装置中装入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①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以用于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②可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将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等气体充满试管的一半时取出试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伸进试管内,可以看到,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产生.
(3)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③图中,塑料袋上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4)通过图中内容分析可知,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与暴露在空气中的种子存在唯一的变量﹣﹣水分,其它因素都相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量的水分.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与浸没在水中的种子存在唯一的变量﹣﹣空气,其它因素都相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因此由装置④的多组实验,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正常萌发,其他的种子均不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
(2)氧气;
(3)蒸腾;
(4)(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28.【答案】(1)有机物
(2)2:1
(3)16.8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6H10O5)n 可知,纤维素中含有大量碳元素,应该为有机物。
(2)根据化学式 (C6H10O5)n 可知,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0n:5n=2:1;
(3)设需要聚丙烯的质量为x,
x×12×312×3+1×6=32.4g×12×612×6+1×10+16×5;
解得:x=16.8g。
29.【答案】(1)0.03
(2)S;0.3
(3)方向
(4)改变通电螺线管的线圈匝数
【解答】(1)由图象知,当R没有磁性时,R=100Ω,
根据欧姆定律得,电流表的示数为I=UR=3V100Ω=0.03A
(2)闭合开关S1时,螺线管产生磁性,由安培定则知:左端为S极;
当电流表示数为0.04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
磁敏电阻的阻值为R'=U'I'=6V0.04A=150Ω
由图象知,此时的磁感应强度为0.3T;
(3)小刚将电源的正负极对调,螺线管的磁极发生变化;发现乙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不变,也就是磁敏电阻的阻值不变.这表明:该磁敏电阻的阻值与磁场的方向无关;
(4)已知磁敏电阻的大小随磁场强弱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改变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大小改变螺线管的磁性强弱,间接改变磁敏电阻的阻值.
30.【答案】(1)12.8
(2)四
(3)设 铁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x
CuCl2+Fe= FeCl2+Cu
56 64
6gx 6.4g
56:64=6gx:6.4g
x=93.3%
(4)由铜元素守恒可知,原溶液中氯化铜质量为16g÷64135=33.75g,
CuCl2和FeCl2 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质量为143.5g,
由氯元素守恒可知,氯化铜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质量为33.75g×71135÷,
则氯化亚铁产生的氯化银质量为143.5-71.75=71.75g,
则氯化亚铁质量为71.75g×35.5143.5÷71127=31.75g,
原混合溶液中 FeCl2 的质量分数为 31.75g200g×100%=15.9%;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每6克铁屑完全反应生成6.4克铜,则12克铁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12.8.
(2)由(1)分析可知,第四组实验恰好完全反应。
31.【答案】(1)4
(2)解: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100:44=x:4g
X=9.09g
则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100%≈91%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质量等于10g石灰石的质量和150g稀硫酸的质量,即160g;而剩余物的质量为156g,那么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160g-156g=4g;
(2)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100:44=x:4g
X=9.09g
则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100%≈91%。
32.【答案】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笼罩在可燃物的表面,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灭火
物质
苯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的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6.6
2.7
m
选用药品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H2O2溶液、MnO2
KMnO4
温度(℃)
0
10
20
30
40
呼吸速率(mg·h-1)
0.30
0.35
0.50
0.70
1.10
实验组别
一
二
三
四
五
混合溶液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铁屑质量/g
6
9
12
15
18
析出铜的质量/g
6.4
9.6
m
16
16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4g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4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浙教版第 3 节 低碳生活一课一练,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行为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是,从提倡“绿色环保,下列做法与低碳生活要求相符的是,以下做法中不属于低碳行为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 1 节 健康课后练习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健康的观点中,正确的是,青少年应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第2章 生物与环境第 2 节 种群练习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对种群概念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