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全册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案
展开1.物理观念
(1)认识熔化与凝固,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规律,并会用图像表示。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科学思维
(1)能利用熔化、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4.科学态度和责任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
2.难点: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理解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各线段表示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物质存在哪三种状态?那么物质在这三种状态下可以相互转化吗?这一节我们来学习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物态变化。
(二)新课教学
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教学情境: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将冰块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知识归纳: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熔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
猜想与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不变或不断上升。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从下往上”的顺序组装实验器材。
(2)点燃酒精灯,采取水浴法(使海波或石蜡受热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或石蜡)的状态变化情况,仔细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3)待海波(或石蜡)的温度变化时,每隔1分钟记录1次,把温度值填在表格中。
(4)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海波(或石蜡)熔化前后的温度—时间图像。
(5)分析作出的图像,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1)海波和石蜡熔化时都需要吸热。
(2)海波熔化时温度不变,石蜡熔化时温度升高。
(3)海波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3.晶体与非晶体
教学情境:晶体与非晶体是按什么来分类,其熔化特点是什么?
知识归纳: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常见的晶体:金属、冰、食盐、石墨等。
(2)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常见的非晶体:玻璃、石蜡、松香、沥青、橡胶等。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①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②非晶体的熔化特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说明: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必须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4.凝固
教学情境:海波和石蜡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导学生将凝固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
(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2)晶体凝固的条件。
知识归纳:
(1)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晶体的凝固特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虽然继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非晶体的凝固特点: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继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4)晶体凝固的条件:一是温度必须降到凝固点,二是继续放热。
说明: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既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
拓展:判断晶体、非晶体的方法:
①从有无熔点来判断。
②从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
③从熔化图像来判断。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或石蜡)的温度/℃
海波(或石蜡)的状态
2021学年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进行新课,凝固,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