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第二十章 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425037/0-170927684147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全册教案
物理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2)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知道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
2.科学思维
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3.科学探究
学生通过做能量转移和转化的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4.科学态度和责任
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能量的转化现象和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接受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判断能量的转化、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难点: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一假期,我们会去逛公园放松心情,而荡秋千便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荡秋千时若不加外力自己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那么怎样才能使秋千越荡越高?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多种形式的能量
教学情境: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化学能和核能是其中的两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93~194页的内容,理解什么是化学能和核能?
总结:
(1)化学能是由于化学反应而产生的能量。
(2)核能是由于核反应,物质的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的能量。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小实验,让学生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通过这些现象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a.来回摩擦双手;
b.在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袋口,放在阳光下;
c.将连在小电扇上的太阳电池对着阳光;
d.用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再靠近细小的纸片。
分析:在a实验中,双手会感到热,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b实验中,温度计示数升高,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在c实验中,小电扇转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在d实验中,细小纸片被吸起,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生活现象:“打台球”的场景中,白色球碰到红色球时,白色球停止,红色球开始运动起来。
分析:白色球的能量转移到红色球。
知识归纳: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移与转化的。
说明: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各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
3.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情境:(1)演示将乒乓球从一定高度下落,为什么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越来越低?损失的能量到哪儿去了?能量是否在不断消灭?
(2)把烧热的金属块,投到冷水中,感觉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温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阅读教材第197页的内容,思考讨论“永动机”为什么不能制造出来?
知识归纳: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说明: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能量“转移”时能量的形式并没有变化,但能量所在物体发生变化。
4.能量转移与转化的方向性
教学情境:阅读教材第197页能量转移与转化的方向性的内容,老师讲解归纳知识点。
知识归纳:能量转移与转化具有方向性。
说明: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不是什么能量都可以利用,能量的利用是有条件的。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学互研,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跟进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