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1页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2页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3页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4页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5页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6页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7页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8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共42页。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本课关键句: 学会运用归纳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叩问创新思维之门。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1.从命题内容上看,不完全归纳及常见错误、归纳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方法及常见错误是考查的重点;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有所考查;3.命题常从生活逻辑的情境出发,重点考查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方法。
    1.归纳推理是通过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思维过程。2.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3.只要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就能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3.归纳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4.归纳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5.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纠错: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必然推理。
    纠错:要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除了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以外,还需要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纠错: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个别。
    纠错:演绎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归纳推理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
    纠错:在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在完全归纳推理中,前提考察了一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无一遗漏,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性联系,推出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
    5.只要具备一定事实材料,不完全归纳推理就可以得出一般性结论。6.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是人们自身的需要。7.类比是一种修辞手法。8.类比推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9.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前提中确认的属性可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10.类比推理主要是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
    纠错:只根据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
    纠错: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贡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纠错: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纠错: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
    纠错: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纠错: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1.类比思维方法的特点是什么?类比推理的含义是什么?2. 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是什么?3.类比与比较、比喻有什么区别?4.类比推理的实质是什么?5.什么是模拟方法?模拟方法的实质是什么?6. 类比推理的具体方法有哪些?7.如何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8.类比推理的作用有哪些?9.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1.什么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类型?2.完全归纳推理含义?特征?保证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3.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依据?种类?特征? 容易犯的逻辑错误? 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4.因果联系的含义?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5个
    ①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②不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核心考点一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微型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短篇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中篇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长篇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是小说形式的全部对象。◇所以,所有的小说都是有故事情节的。
    ◇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的温度会升高。◇由此可知,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
    通过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它们进行整理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如:问卷调查)
    这样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具有概括性)
    2.完全归纳推理:(1)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2)特点: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而是必然推理。
    (3)局限性:人们无法对每个对象,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认识对象复杂性——人的精力、能力和认识条件的有限性)
    这就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
    3.不完全归纳推理:(1)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2)必要性:①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②思维具有能动性,人们只考察认识对象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到一般性结论。(3)特点: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关系。(4)逻辑错误: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如守株待兔)
    根据事物情况多次重复,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由部分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使用方便,节约时间)局限性:一旦发现相反情况,这种推理的结论就会被推翻。但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是用它概括出来的
    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因为它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局限性:但科学分析本身仍然受到主客观条件(如,研究者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当时的科技水平等)制约。例:大学生科研小组对该大学的近百名优秀学生开调查得出结论:“成绩优异者一般都有良好的家庭关系。 ”他们认为,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成绩优异。
    (5)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类型
    (6)意义: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7)提高可靠程度的方法:
    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要求:①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考察的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②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
    A.求同法:(1)含义: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2)特征:异中求同。有不同场合,只有一种情况是相同的,其他情况都不同。(3)逻辑结构:
    例:甲、乙、丙三户人家都报告说,家人发生了呕吐、昏迷现象。警察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各不相同,饮食也不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情况也不同,但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他们同饮一口井的水。井水可能是引起呕吐、昏迷的原因。
    逻辑结构:a现象出现有A、B、C情况; a现象出现有A、D、E情况;a现象出现有A、F、G情况;a现象出现有A、H、I情况; 所以,A是a现象的原因。
    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B.求异法:(1)含义: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正反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2)特征:同中求异。有正反场合,只有一种情况是不同的,其他情况都相同。(3)逻辑结构:出现了a现象的场合①,叫作正面场合;没出现a现象的场合②,叫作反面场合。
    例:在两块田里种上品种数量都相同的西红柿苗。给第一块田施加镁盐,而不给第二块田施加,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结果第一块田比第二块田多产出了10千克西红柿。所以,第一块田产量高的原因是由于加入了镁盐。
    逻辑结构:场合1:有先行现象A、B、C,出现有被研究现象a;场合2:有先行现象B、C,没有出现被研究现象a;所以,A是a现象的原因。
    C.共变法:(1)含义: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个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2)特征:求量的变化。运用共变法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只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两种共变现象之间才有因果联系;第二,有因果联系的共变关系,也往往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了这个限度,共变关系也将消失。(3)逻辑结构:
    例:对一个物体加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温度不断升高,物体的体积会不断膨胀。由此,人们得出结论:物体受热与物体体积膨胀有因果联系。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体温计、气压表等。
    逻辑结构:场合1:A1、B、C,有现象a1;场合2:A2、B、C,有现象a2;场合3:A3、B、C,有现象a3;所以,变化因素A与a现象有因果关系。
    D.求同求异并用法:(1)含义: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正事例组),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负事例组),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2)特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次求同,一次求异)。(3)逻辑结构:
    例: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注意到:得脚气病的往往是富人,穷人患此病的很少。他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后发现,穷人的劳作、生活等情况各有差别,但穷人的食物中多米糠、麸皮;富人的生活情况也各有差别,但富人吃的精米白面都把糠、麸皮去掉了。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治疗脚气病,果然有效。
    【特别提醒】求同求异并用法不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相继运用,它是通过两次类似求同法,然后再用类似求异法得出结论。
    求同→穷人吃糠、麸,少得脚气病
    求异→吃糠、麸,少得脚气病; 不吃糠、麸,多得脚气病
    求同→富人不吃糠、麸,多得脚气病
    E.剩余法:(1)含义: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2)特征:余果求余因。一般用来判明复杂事物的因果联系。运用剩余法应当注意剩余情况A可能只是现象(a、b、c、d)复合原因的一部分,而不是现象a的原因。(3)逻辑结构:
    例:小童感觉自己左腮下部有疼痛感,食欲不佳。医生观察小童的左腮下部,皮肤外表没什么异样;扁桃体也没有红肿现象:用高温蒸煮杀菌过的筷子轻点扁桃体,也没有疼痛感,蘸取几粒盐轻点扁桃体,也没有疼痛感,即判断扁桃体没有发炎。第二天,小童再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发现他左腮下部略有肿大,又听小童说班上有学生得了流行性腮腺炎而停课回家休息,随即判断小童很可能是此病。后来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
    【特别提醒】①求异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比求同法大,应用的范围也更广泛,时常被用来验证求同法的假定和推测。②求同求异并用法是一种观察的方法,它的结论的可靠性不如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相继运用。③共变法与求同法、求异法相比有它的优点:首先,共变法不但能求出原因,并且还能找出因果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一个函数关系;其次,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不能用求异法,可用共变法,因为有些现象是无法被消除的或者不容易被消除的(此法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应用)④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所得的结论都是或然性的。在运用时,应当注意其合理性,努力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将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
    1.摩擦生热的结论,那就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摩擦都生热;
    4.我国科学家发现,当太阳上的黑子大量出现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不那么多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不那么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很少时,长江流域的雨量也就少。
    5.研究发现,体育竞赛中过度紧张会影响成绩,考试中焦虑情绪会影响水平的发挥,上台演讲时紧张情绪会使人丢三落四,所以,紧张心理对临场发挥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2.摩擦生热的结论,锯片不锯木头时不热、锯木头就热;
    3.摩擦生热的结论,那就是锯一会儿微热,锯时间长就烫手。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关系
    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并不一定正确,还需要由演绎推理来验证。所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归纳、演绎、再归纳、再演绎,螺旋上升,使理论越来越发展。
    特征:前提真,结论一定真。
    特征:前提真,结论可能真,也可能假。
    (2023·江苏高考真题)春天的微风中飘散的不仅仅有花粉,一些植物病毒也可以借着花粉在花与花之间传播。某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在农业区采集的花朵携带着100多种不同病毒的基因组片段,而来自人类活动较少的草原上的花朵仅携带12种病毒。该团队认为,如果一块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就可能使更多的病毒寄居在这里。得出这一结论是运用了( )A.求同法  B.求异法 C.类比推理 D.演绎推理
    【解析】B:由题述信息可知,在植物病毒可以借着花粉在花与花之间传播这一相同条件下,与人类活动较少的草原上的花朵携带较少病毒情况相比,农业区植物寄居的病毒更多是被考察的现象,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是差异因素,从而得出农田的植物物种趋于同质化与农业区植物寄居的病毒更多存在因果联系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求异法,B正确。
    (2022·海南高考真题)小海通过上游泳课发现,自己在10℃的水中可游0.5小时;在15℃的水中可游1小时;在18℃的水中可游1.5小时;在21℃的水中可游2小时。小海因此得出结论:游泳时间长短和水温高低有关。小海得出此结论的推理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类比法
    【解析】A:求同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反映的是游泳时间长短和水温高低相关,未存在明显的一个共同因素,A不符合题意。B: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明显未体现求异法,B不符合题意。C:共变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小海得出“游泳时间长短和水温高低有关”运用的是共变法,C正确。D:材料反映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而非类比推理,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 核桃形状酷似人的大脑,因此吃核桃补脑。这一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西班牙某研究所做了实验,研究人员邀请771名中学生,每天食用30克核桃仁。100天后,学生的注意力功能、流体智力(如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水平都有所提高,而且吃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6个月后,学生的反应时间减少了11.26毫秒,流体智力评分增加了1.78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症状评分减少了2.18分;另一项数据显示,学生的α-亚麻酸指标升高了0.03%。研究人员因此认为,正是核桃富含的α-亚麻酸在大脑的发育中起了作用。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材料中使用了哪些推理类型;实验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2)举出一个理由,对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答案】(1)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或答出“不完全归纳推理”);共变法。(2)①除了吃核桃,可能还吃了其他对认知能力等产生影响的食物。②除了吃核桃,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并且也在发生变化。③可能存在样本容量不足,实验跨度时间过短等情况。④可能难以确认α-亚麻酸指标升高,与人的认知能力等的提高存在因果关系。⑤可能因为吃核桃而获得心理暗示,从而对多动症等各项评分产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1.类比思维方法的特点是什么?类比推理的含义是什么?2.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是什么?3.类比与比较、比喻有什么区别?4.类比推理的实质是什么?5.什么是模拟方法?模拟方法的实质是什么?6.类比推理的具体方法有哪些?7.如何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8.类比推理的作用有哪些?9.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实质和作用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一般→一般;一类→另一类)
    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P65)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
    核心考点二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不能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则,就容易犯“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如:按图索骥
    用已经认识的某个或某类事物去推断尚未认识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
    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运用类比推理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
    ◇建筑师在盖房时可以对照设计图;◇教师备课可以看各种参考书;◇所以,学生在考试时可以看教科书及相关材料。
    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具有属性d
    化肥中所含的主要养分是钙、镁、氮、磷、钾,这些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而且,化肥呈粉末或液体状态时,植物更容易吸收。石煤渣中也含有较多的钙、镁、氮、磷、钾,把石煤渣磨成粉末,植物也容易吸收。所以,我们可以把石煤渣磨成粉末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
    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模拟方法(仿生学所运用的主要方法)专门研究和模仿生物的构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进的技术装置。
    ①结构类比(模型类比)——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 ②功能类比——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 ③条件类比——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请思考:下列类比是在对象之间“比”什么?①由蜘蛛结网,到不需要在深水处建筑桥墩的吊桥。②由儿童刮木听声的游戏,到听诊器的发明。③由苍蝇两翅后的平衡棒(楫翅),到新型导航仪器——振动陀螺仪的发明。④由人工培育珍珠,到人工生产牛黄。
    ①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相同或相似属性的量)
    ②相同属性接近本质属性: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即:属性的相同或相似的程度)
    ③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与结论属性相一致: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如果类比的根据中出现了与推论相排斥的属性,那么,即使相同或相似属性再多,推理也必须放弃。(即:防止犯“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举例:①人们在研制新药时,往往在老鼠、狗、兔子等动物身上做试验,因为这些动物比其他动物与人类有更多的相同或相似属性;如果用低等动物做试验,则因其与人类的相同属性较少,难以得到可靠的结论。②在科学史上,人们曾用月球与地球相类比,它们有许多相同属性,由此推出月球上也有生物。但后来人们发现月球昼夜温差很大,并且没有空气和水,根本不适宜生物生存,因而推翻了月球有生物的论断。
    ①前锋的作用: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②纠正认识中的错误:在日常论证说理中,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为了论证和说明某种事实或原理,人们往往需要寻找另一种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已经得到承认的事实或原理,通过类比来使某种事实或原理得到论证和说明。
    (1)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实质:都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2)作用:①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②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
    ③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有自身的价值。P67
    ①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应该是真实的;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②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
    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要求:①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②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③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特别提醒:归纳与类比推理方法(要求)的比较
    (一)含义(二)种类(三)方法
    1.正确进行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2.不完全归纳: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一)含义(二)逻辑结构(三)客观依据(四)特征(五)逻辑错误(六)与比较、比喻的对比(七)方法:模拟方法——仿生学;结构类比、功能类比、条件类比。(八)提高可靠程度的要求(九)作用
    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
    1.完全归纳推理:含义、特征2.不完全归纳推理:含义、特征、逻辑错误、类型
    有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思维素养和科学思维水平
    有助于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论证辨识谬误纠正错误
    (2023年浙江高考真题)漫画《相似》(作者:张昕)告诉我们( )①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类比的可靠性越高 ②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类比的可靠性越高③事物的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④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②③:漫画中树与树之间、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似,也有差异,可知事物的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在进行类比时,既要看到事物的相同或相似属性,又要看到它们的属性之间的差异性,它们的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类比的可靠性越高,②③符合题意。①:漫画体现的是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而不是强调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①不符合题意。 ④:漫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没有体现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023年江苏南京)从“酱香冰淇淋”到“酱香拿铁”,今年各种“跨界爆款”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最新推出的“国酒+巧克力”,更因风味独特,刚上架就受到消费者热捧。奶茶企业甲由此认为“万物皆可跨界”,只要做好“跨界”战略就能取得成功,于是推出了“奶茶+运动鞋”的新饮品,试图“复制”之前的成功,结果市场反应平平,甚至有消费者评论道:“突然觉得奶茶有了些奇怪的味道。”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甲企业未能成功的原因。
    【答案】甲企业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①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需要考察更多的对象来提高可靠程度。甲只根据三两件事实就得出自认为可靠的一般性结论,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从而导致失败。②“跨界”战略应该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甲企业错误地把“跨界”战略当成是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混淆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两个概念。③类比推理也是或然推理,运动鞋与食品的属性差异较大,甲企业盲目“跨界”影响了消费者的饮用感受,犯有“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最终导致市场反应平平。
    (2023·北京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体验中轴线的可及之美,某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研学线路,其中“中轴线古树之旅”考察了分布在故宫、景山等10处区域的古树名木,既能亲近自然又能感受历史,获得了全校好评。 一位学生也希望设计一条“好评”线路,于是对照“中轴线古树之旅”规划了一条“中轴线骑行之旅”,从永定门出发,骑车一路向北,途经正阳门、故宫、景山、万宁桥、钟楼。指导老师建议,应将交通的便捷性和沿途的安全风险考虑在内,才能有效提升体验感。 (3)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识别材料中学生所运用的推理类型,并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该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

    相关课件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这是一份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解析B,解析C,解析A,类比推理的含义及依据,类比推理的方法,类比推理的逻辑错误,类比推理的作用,解析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课 学会归纳类比推理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这是一份第七课 学会归纳类比推理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共1页。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课件 -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这是一份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课件 -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共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