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案,共6页。
课题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举例说明肺泡适用于气体交换特点
能力目标:在观察图片、数据、文字等资料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出肺泡适用于气体交换特点,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能通过概念图的梳理,建构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得出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逐步形成 “物质与能量”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
1.能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出肺泡适用于气体交换特点,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能通过概念图的梳理,建构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得出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逐步形成 “物质与能量”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联系旧知识,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回忆旧知识: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明确本节课研究主题: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它在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进入肺里发生了那些变化?
我们继续探究: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分析数据和实验
明确吸入气和呼出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有差异。
(1)数据分析:
由肺内呼出的气体,从种类上来看与吸入的气体相同,但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已经改变,主要是氧气减少,而二氧化碳增加
(2)实验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两瓶中的澄清石灰水都会发生浑浊,但是接触呼出气体的甲瓶中澄清石灰水浑浊程度更大。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它的特性,由以上现象表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比较多的二氧化碳。
(3) 错误观点辨析:
分析:该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这个说法对吗?
这个说法不正确。在分析吸入气和呼出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呼出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因此,以上结论错误。
3.资料分析
明确呼出气和吸入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有变化的原因——气体扩散
(1)比较肺肺泡气、吸入气、呼出气中气体的容积百分比: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氧气和和二氧化碳在肺泡里实现了气体交换。
(2)厘清原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气体是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扩散。
具体地说: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
肺泡中的氧分压高于该处血液中的氧分压,因此氧从肺泡向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扩散
肺泡中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该处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因此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向肺泡扩散
4.梳理结论
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的气体扩散实现的。
血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5.分析资料,结合旧知识,尝试解释:
血液和组织细胞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吗?
此处发生气体交换的原理什么呢?
血液中的氧气进入到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血液中
原理依然是:气体扩散
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内的氧分压低于血液中的氧分压,而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压
因此,氧由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向组织扩散,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向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扩散。
这就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认识肺泡适宜气体交换的特点
6.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再次认识一下外界空气进入身体的过程
(1)外界空气先通过呼吸道,经过呼吸道处理后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气管中由软骨做支架,保证气体通畅
气管中的腺细胞分泌粘液,使气管湿润,同时粘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从而起到清洁、湿润的作用
气管中还有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的摆动,把外来的细菌尘粒等和粘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也起到清洁的作用
(2)通过呼吸运动进入到肺
吸气和呼气我们称之为呼吸运动,它是依靠呼吸肌(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肋骨,胸骨,胸椎组成)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实现。
由于肺有弹性,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外界气体就被吸入
由此可见: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是与胸腔的结构特点息息相关
(3)在肺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观察图片:
尝试推测出肺泡的与完成气体交换这一功能的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肺泡数目众多,大大增加气体交换的表面积
肺泡的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丰富的血流能够及时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气体只需要通过两层细胞就可以进行交换
(4)迁移运用:
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并在组织细胞处再完成一次气体交换
推测:毛细血管的结构特征
分布广:有利于扩大交换的面积
管壁薄:有利于交换
口径小:血流速度极慢,使交换充分
构建概念图,建立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 “物质与能量”观
7.建立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 “物质与能量”观。
观察图片可知: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了物质交换。
我们已经知道来自呼吸系统的氧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中,那营养物质又是从何而来呢?
人体的组织细胞为什么需要营养物质和氧气呢?
营养物质自然来自于消化系统,营养物质也通过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中
人体不断从生物圈获取各种营养物质,除了组成细胞外,还能利用吸进的氧,氧化细胞内一部分有机物,释放其中的能量,以满足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
拓展延伸:
为什么氮气不能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人体血液中呢?
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作用。而这个氧气的搬运工不与氮气结合,因此氮气在气体交换过程中变化不大。
氧气,空气主要组分之一,我们已经知道这种生命攸关的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约为21%。那么空气中的氧气过多对人类来说会不会更有利呢?
不是,会引起氧中毒
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为什么还是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氧气的来源大部分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从而使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有些地区氧气含量就是比较低,例如到高原地区,在该地区生活的人为什么没有出现缺氧的症状?
氧气缺乏时,人类会分泌一种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英文简称EPO)。EPO可以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红细胞。
2019这三位科学家发现缺氧促进人体分泌EPO的这个“开关”是一种叫做缺氧诱导因子(简称HIF)的物质。三位科学家为我们了解氧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发现也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人体呼吸的全过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三课时教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