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使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下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措施是( )
A. 焚烧秸秆B. 退耕还林C. 烧煤供暖D. 过度包装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
【详解】AC、焚烧秸秆、 烧煤供暖都会增加废气的排放,加重大气污染,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AC错误;
B、退耕还林可以保护森林,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B正确;
D、包装材料的生产、加工、运输等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过度包装会导致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D错误。
故选B。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犀牛的角,由毛状角质纤维组成,主要成分为角蛋白,无骨质成分,为犀科动物所特有。犀牛角内部空心,却格外坚硬和锋利,是其自卫和进攻的有力武器。
2. 下列关于角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角蛋白和血红蛋白组成元素都只有C、H、O、N
B. 高温可改变角蛋白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其变性
C. 构成角蛋白的肽链由氨基酸通过氢键连接而成
D. 角蛋白彻底水解的产物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3.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犀牛角锋利的原因是( )
A. 犀牛角朝着利于生存的方向发生定向变异B. 由于犀牛的角经常使用,所以变得锋利
C. 角锋利的犀牛个体易被保留并繁衍出后代D. 人工选择是造成犀牛角锋利的唯一动力
【答案】2. B 3. 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再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蛋白质具有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不同。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题详解】
A、角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都含有C、H、O、N,血红蛋白还含有铁元素,A错误;
B、高温可破坏角蛋白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其变性,B正确;
C、构成角蛋白的肽链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非氢键,C错误;
D、角蛋白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氨基酸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A、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犀牛的角经常使用,变得锋利,这是拉马克的观点,B错误;
C、角锋利的犀牛个体自卫和进攻能力比较强,易被保留并繁衍出后代,这是达尔文的观点,C正确;
D、人工选择是造成犀牛角锋利的唯一动力,不是达尔文的观点,D错误。
故选C。
4. 乳糖不耐受患者肠道内的乳糖无法被身体吸收利用,进而被部分大肠内的菌群利用,其代谢产物包含较多气体和酸类,导致身体不适。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患者消化道内缺乏乳糖酶
B. 乳糖为肠道菌群提供氮源
C. 乳糖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D. 乳糖耐受和不耐受属于相对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详解】A、患者体内缺乏乳糖酶,因而无法将乳糖水解,A正确;
B、乳糖的元素组成为C、H、O,不含N,无法为肠道菌群提供氮源,B错误;
C、乳糖是动物体内特有的二糖,可水解为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半乳糖,C正确;
D、乳糖耐受和不耐受属于相对性状,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D正确。
故选B。
5. 衰老细胞的凋亡是维持机体组织机能和形态所必需的。衰老细胞通过出芽方式形成的许多凋亡小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形成凋亡小体的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B. 邻近细胞吞噬凋亡小体的过程需要细胞骨架参与
C. 溶酶体与吞噬泡融合,降解吞噬泡内的凋亡小体
D. 细胞凋亡会有内含物释放,引起炎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细胞凋亡过程是首先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出凋亡信息,激活细胞中的凋亡基因,执行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最后变成凋亡小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完成分解。
【详解】A、衰老细胞通过出芽方式形成的许多凋亡小体,体现了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丝组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贯穿至整个细胞质。在真核细胞中,细胞骨架担负着维持细胞形态、组装细胞内部多种组件以及协调细胞运动等多种功能,邻近细胞吞噬凋亡小体的过程需要细胞骨架参与,B正确;
C、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与吞噬泡融合,降解吞噬泡内的凋亡小体,C正确;
D、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不会引起炎症,D错误。
故选D。
6. 脲酶是科学家首次提取到的酶结晶,能催化尿素水解。研究人员测定pH对植物刀豆脲酶和海洋细菌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脲酶的相对活性
B. 脲酶为尿素分子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加快尿素的水解速率
C. 据图分析,碱性条件下海洋细菌脲酶相对活性高于植物刀豆脲酶
D. 探究海洋细菌脲酶的最适pH,可在pH8.2~9.0之间缩小梯度进行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pH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pH后,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详解】A、据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和脲酶的种类,因变量为脲酶的相对活性,A错误;
B、脲酶催化尿素水解,加快尿素的水解速率的机理是降低化学的活化能,B错误;
C、分析图示可知,在pH大于7.8时,海洋细菌脲酶活性大于刀豆的脲酶活性,但在pH=7.4时,海洋细菌脲酶活性小于刀豆的脲酶活性,在pH=7.8时,海洋细菌脲酶活性等于刀豆的脲酶活性,因此碱性条件下海洋细菌脲酶相对活性不一定高于植物刀豆脲酶,C错误;
D、据图可知,海洋细菌脲酶的最适pH在8.6左右,可在pH8.2~9.0之间缩小梯度进行实验,D正确。
故选D。
7. 将噬菌体用32P标记后,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再进行搅拌离心,然后对离心管中的沉淀物、上清液及子代噬菌体进行放射性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含有32P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使其带上标记
B. 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不可能来自大肠杆菌中的RNA
C. 保温时间过短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就会明显增多
D. 该实验用35S或15N进行标记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答案】D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不能直接生活在培养液中,应先使培养液带上标记,这样生活在此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就会带上标记,然后用噬菌体侵染带标记的大肠杆菌,就能使噬菌体带有32P,A正确;
B、32P存在于噬菌体的DNA中,该DNA在大肠杆菌中作为噬菌体复制的模板,而大肠杆菌中的RNA是以大肠杆菌中不带标记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故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不可能来自大肠杆菌中的RNA,B正确;
C、搅拌时间过短会使附着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增多,对上清液中含有的32P的影响不大,C正确;
D、用15N可以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売和DNA,32P只能标记噬菌体的DNA,35S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売,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15N标记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D错误。
故选D。
8.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是指受者的免疫系统对供者移植物的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指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对受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排斥反应与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B.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发生只与细胞免疫有关
C. 一般器官移植如肾脏移植等不可能导致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D. 供者和受者一半以上的HLA相同或基本相同,就不会发生排斥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详解】A、依题意,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是指受者的免疫系统对供者移植物的排斥反应,说明受体的免疫系统把移植物当成“非己”攻击,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A正确;
B、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指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对受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其中起作用的免疫细胞不只是细胞毒性T细胞,因此,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不只与细胞免疫有关,B错误;
C、排斥反应与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有关,移植的肾脏中也可能含有有活性的免疫细胞,若供体和受体的HLA差异大,也会导致移植物抗宿主反应,C错误;
D、在器官移植中,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不同,就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只是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相对来说引起的排斥反应较小,D错误。
故选A。
9. 茅苍术具有消炎、燥湿健脾、明目等功效。目前野生茅苍术资源稀缺,应用生物技术可以有效繁殖和保存茅苍术资源,并有望将其次生代谢产物挥发油产业化生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挥发油是茅苍术生命活动必需的化合物
B. 挥发油产业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固体培养基
C. 可将茅苍术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涨破以提取挥发油
D. 茅苍术不同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新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植株(新植体);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快繁技术、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挥发油是茅苍术的次生代谢产物,不是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A错误;
B、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是从人工培养的愈伤组织细胞中提取某种成分,该过程使用的是液体培养基,B错误;
C、茅苍术细胞是植物细胞,外面是细胞壁,将其置于低渗溶液中不会涨破,所以难以提取挥发油,C错误;
D、茅苍术不同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新个体基因型不一定同,如由花粉细胞和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新个体的基因型就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D。
10. 最大乳酸稳态(MLSS)是在持续运动中血乳酸产生与利用的最高平衡状态,是运动强度划分的一个重要参照。下图是随着运动学强度增大,生理学强度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乳酸增加时,血浆pH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3/H₂CO₃等物质有关
B. 低强度运动时乳酸含量基本不变,说明肌细胞不进行无氧呼吸
C. 高强度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可以为细胞有氧呼吸提供更多O2,排出更多CO₂
D. 乳酸大量积累会使肌肉酸胀乏力,其能在肝脏中再次转化为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细胞中无氧呼吸过程:全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丙酮酸和少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被还原生成乳酸。
【详解】A、内环境的PH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3/H2CO3等缓冲物质有关,乳酸增加时缓冲对会与其发生反应维持稳定,A正确;
B、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含量保存稳定是因为体内有缓冲对等物质,B错误;
C、高强度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可以为细胞有氧呼吸提供更多O2,排出更多CO2,C正确;
D、乳酸转移到肝细胞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转变为丙酮酸,然后再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D正确。
故选B。
11. 部分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由于短期内碘摄入过量会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碘甲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分泌的两种甲状腺激素都是丙酮酸的衍生物
B. 碘甲亢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水平
C.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
D. 下丘脑的某些细胞表面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缺碘导致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抑制(负反馈作用)减弱,使垂体和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对甲状腺的促进作用加强,使甲状腺增生肿大。
【详解】A、甲状腺分泌的两种甲状腺激素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A错误;
B、碘甲亢患者与缺碘患者调节情况相反,由于短期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负反馈抑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进而导致其低于正常水平,B错误;
C、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和垂体细胞,使二者分泌的相关激素减少,因此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和垂体细胞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正确。
故选D。
12. 某哺乳动物的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的发育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④到⑦过程胚胎中的有机物种类减少
B. ①过程中在精子入卵后,卵细胞膜立即发生生理反应
C. ②中的两个极体均产生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D. ⑧时期的胚胎已经出现细胞分化,不能选择⑩时期的胚胎进行移植
【答案】B
【解析】
【分析】受精卵形成后即在输卵管内进行有丝分裂,开始发育。胚胎发育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总体积并不增加,这种受精卵的早期分裂称为卵裂。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可将早期发育的胚胎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桑葚胚、囊胚、原肠胚。
【详解】A、④到⑦过程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呼吸,胚胎中有机物总量减少,种类增加,A错误;
B、①过程中精子触及卵细胞膜的瞬间,发生了透明带反应,B正确;
C、②中的两个极体一个由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另一个是受精后由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释放,C错误;
D、⑧时期是桑葚胚,还没有分化,⑨时期是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分化,⑩时期已经开始着床,与母体建立联系,故不能选择⑩时期的胚胎进行移植,D错误。
故选B。
13. 研究发现用N1-甲基假尿苷替代mRNA中部分碱基U,可提高mRNA疫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遇到mRNA上含有NI -甲基假尿苷的密码子时,大部分核糖体以原来的密码子翻译,但也有少部分核糖体会发生移码,即在mRNA上会向前或者向后移动一个核苷酸,并以新的密码子继续翻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移码导致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B. 核糖体移码产生的蛋白很少,不存在免疫风险
C. N1-甲基假尿苷修饰的mRNA可能会使翻译提前终止
D. 通过对mRNA疫苗接种效果的数据分析,不能证明其安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详解】A、核糖体移码导致的变异是由于mRNA上碱基的改变,而DNA的碱基没有改变,所以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核糖体移码产生的蛋白质不一定少,因为移码可能改变终止密码子的位置,而蛋白质发生改变也存在免疫风险,B错误;
C、N1-甲基假尿苷修饰的mRNA导致核糖体移码,可能使终止密码子提前,从而使翻译提前,C正确;
D、通过对mRNA疫苗接种效果的数据分析,能证明其安全性,D错误。
故选C。
14. 基因A1和A2均位于果蝇的Y染色体上且位置相同(A1控制甲性状,A2控制乙性状)。已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细胞,其三条性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染色体可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为确定A1和A2的相对显隐性,研究者将正常的具有甲性状的雄果蝇与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具有乙性状的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数量众多的F1。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与性别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XYA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YA1=1∶1
B. XXYA2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A2∶XX∶YA2=2∶2∶1∶1
C. 若F1雄性后代表现为甲性状∶乙性状=3∶2,则基因A1为显性
D. 若F1雄性后代表现为甲性状∶乙性状=2∶3,则基因A2为显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果蝇的性别与X和Y染色体的数目比值有关,且只有Y染色体的果蝇致死,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XYA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YA1=1∶1,A正确;
B、XXYA2的个体有3条性染色体,产生配子时两条染色体联会,另外一条随机到一极,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A2:XX:YA2=2:2:1:1,B正确;
CD、正常的具有甲性状的雄果蝇XYA1与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具有乙性状的雌果蝇XXYA2进行杂交,前者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X∶YA1=1∶1,后者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A2:XX:YA2=2:2:1:1,YY个体致死,雄性后代中含有A1或A2的基因型比例XYA1:XYA2:XYA1YA2=2:1:2,如果A1性状为显性性状,则XYA1YA2为甲性状,因此雄性后代表现为甲性状∶乙性状=4:1,如果基因A2为显性,则XYA1YA2为乙性状,因此雄性后代表现为甲性状∶乙性状=2∶3,C错误,D正确。
故选C。
15. 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接在a、b处膜外侧,表2两电极分别接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其中一个电表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1能测定静息电位的大小B. 适当增加刺激强度,乙图峰值增加
C. 表2记录得到的是乙图所示的变化曲线D. 刺激c处,能验证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
【详解】A、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静息时膜电位为0,测静息电位应该是一个接头在膜外,一个接头在膜内,应该是表2,A错误;
B、动作电位的峰值大小与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有关,与刺激强度无关,刺激强度只能决定动作电位能否产生,因此,适当增加刺激强度,乙图峰值不会增加,B错误;
C、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当刺激c点时,表1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可记录得到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C错误;
D、刺激c处,表1和表2都会发生偏转,由此可知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可以验证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D正确。
故选D。
16. 图1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另一个种群中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t2~t3时期与图2中a~b时期种群年龄结构都是衰退型
B. 图2中a、c时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 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对应t2和d
D. 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形增长和“J”形增长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
分析图2: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详解】A、图1中t1~t2时期,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少,但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a~b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
B、图2中a、c时期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B正确;
C、 图1中K值出现的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C错误;
D、图1表示种群的“S”形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再增加,不能用“J”形增长表示,D错误。
故选B。
17. 植物激素,如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和乙烯(Eth)对植物的性别分化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不同激素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和生长素相互拮抗调节该植物性别分化
B. 用生长素合成抑制剂处理对照组会导致雌株比例减小
C. 该植物的赤霉素受体缺失突变体群体中雌株占少数
D. 植物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络调控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赤霉素促进该植株雄株的分化,生长素促进雌株的分化;二者是拮抗作用。
【详解】A、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生长素促进雌株的分化,赤霉素促进雄株的分化,故生长素和赤霉素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该植物性别分化,A正确;
B、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生长素促进雌株的分化,故用生长素合成抑制剂处理对照组,则雌株比例减小,雄株比例增大,B正确;
C、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赤霉素促进雄株的分化,该植物的赤霉素受体缺失突变体群体中雌株占多数,C错误;
D、由题干信息,植物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络调控的,如性别分化受到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和乙烯(Eth)的共同调控,D正确。
故选C。
18. 某二倍体植物(2n=6)的A、a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该植株的正常个体和三种突变体甲、乙和丙的染色体组成如下图所示。假设各种突变体均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为3条时,其中2条正常联会,余下的1条随机分配),产生的各种配子可育且活性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种突变体均为染色体变异,其中乙和丙均有3个染色体组
B. 利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突变体甲的染色体数目及其上分布的基因
C. 正常个体与突变体乙杂交,所得子代中基因型为Aaa个体的比例为1/3
D. 正常个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再与正常个体杂交,得到突变体丙的比例为5/12
【答案】D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类型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变异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观察不到。
【详解】A、三种突变体均为染色体变异,只有其中丙有3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利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突变体甲的染色体数目,观察不到基因,B错误;
C、将基因型为Aa的植株与基因型为Aaa的植株杂交,由于Aaa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1:2:2:1,所以理论上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AAa:Aaa:aaa=1:3:2∶2∶3:1,所得子代中基因型为Aaa个体的比例为1/4,C错误;
D、将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与基因型为Aa的植株杂交,由于AAaa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1:4:1,所以理论上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Aaa:aaa=1∶5∶5∶1,得到突变体丙的比例为5/12,D正确。
故选D。
19. 在外界压力刺激下,大脑“反奖励中心”脑区中的神经元胞外 K+浓度下降,引起神经元上 N、T 通道蛋白活性变化,使神经元输出抑制信号,抑制大脑“奖赏中心”的脑区活动,从而产生抑郁,具体机制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 适量的氯胺酮可以阻断 N 通道的开放,从而缓解抑郁症。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N 通道蛋白的抑制剂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B. 神经元胞外K+浓度下降引起膜电位变化可能引起 N 和 T 通道开放
C. “反奖励中心”脑区的神经元可以向“奖赏中心”脑区输出抑制信号
D. 外界压力刺激使“反奖励中心”脑区神经元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K+通道数目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由图可知,抑郁状态时,N、T通道蛋白打开,根据题目信息,适量的氯胺酮可以阻断N通道的开放,从而缓解抑郁症,所以N通道蛋白的抑制剂可以作为治疗抑郁症的药物,A正确;
B、比较正常状态和抑郁状态的神经胶质细胞可知,外界压力刺激使“反奖励中心”脑区神经元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的K+通道蛋白数目增加,引起K+大量进入神经胶质细胞,同时N、T通道蛋白打开,使细胞输出抑制信号增强,故神经元胞外K+浓度下降引起的膜电位变化可能引起N和T通道蛋白开放,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所以“反奖励中心”脑区的神经元可以电信号方式向“奖赏中心”脑区输出抑制信号,C正确;
D、比较正常状态和抑郁状态的神经胶质细胞可知,外界压力刺激使“反奖励中心”脑区神经元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的K+通道蛋白数目增加,引起K+大量进入神经胶质细胞,D 错误。
故选D。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分)
20. 气孔有利于二氧化碳流入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但同时也是蒸腾作用丧失水分的门户。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在拟南芥气孔的保卫细胞中表达了一种K+载体蛋白(BLINK1),如下图1所示。该载体蛋白能调控气孔快速开启与关闭,而野生拟南芥无BLINK1,气孔开闭较慢。下图2表示拟南芥在一天中连续光照和间隔光照(强光和弱光交替光照)下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据图1分析,转基因拟南芥保卫细胞吸收K+的方式为____________,其气孔能够快速开启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拟南芥叶片光合产物的去向,可采用____________法。由图2可知,间隔光照条件下,转基因植株每升水可产生植物茎的干重大于野生植株,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两种拟南芥在同一试验田中氧气释放速率变化图。
当光照强度为m时,植株A的光合速率与植株B光合速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当光照强度为n时,测得植株A的R酶(R酶是催化五碳化合物和CO2生成三碳化合物反应的酶)的活性比植株B的高,据此推测植株A的光合放氧速率更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叶绿体基质 ②. 主动运输 ③. K+进入细胞后,细胞内浓度升高,细胞吸水,气孔打开
(2) ①. 14CO2的同位素示踪 ②. 在间隔光照下,BLINK1株强光时气孔能快速打开快速吸收CO2,净光合速率快,弱光时气孔能快速关闭减少水分蒸发,而野生株气孔开闭较慢
(3) ①. 植株A的光合速率大于植株B的光合速率 ②. R酶活性高的植株固定CO2形成C3的速率更快,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也更快,从而提高了光合放氧速率,所以植株A的光合放氧速率更快。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在光照条件下,钾离子通过K+通道(BLINK1)进入气孔细胞内,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分析图2:自变量是植株类型(是否含BLINK1)和光照类型(连续光照或者是强光和弱光交替光照),因变量是每单位重量水分干物质量,可以反映蒸腾作用的强弱和气孔的开放程度。
【小问1详解】
植物叶肉细胞进行CO2固定和还原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据上分析可知,钾离子通过K+通道(BLINK1)进入气孔细胞内,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由于K+进入细胞后,细胞内浓度升高,细胞吸水,气孔能够快速开启。
【小问2详解】
植物的光合作用原料是二氧化碳,产物是含碳有机物,故为确定拟南芥叶片光合产物的去向,可采用14CO2的同位素示踪法;
由图2可知,间隔光照条件下,转基因植株每升水可产生植物茎的干重大于野生植株,其原因可能是在间隔光照下,BLINK1株强光时气孔能快速打开快速吸收CO2,净光合速率快,弱光时气孔能快速关闭减少水分蒸发,而野生株气孔开闭较慢。
【小问3详解】
光照强度为m时,植株A和B的净光合作用相等,而A的呼吸作用大于B,而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所以植株A的光合速率大于植株B光合速率;
由于植株A的R酶的活性比植株B的高,R酶固定CO2的速率更快,所以形成C3的速率更快,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也更快,从而提高了光合放氧速率,所以植株A的光合放氧速率更快。。
21. 人体在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这是机体自我保护机制,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在参加冰桶挑战时,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冰水刺激人体皮肤中的__________产生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再沿着传出神经传到皮肤血管,使其收缩,从而降低___________,使皮肤散热量减少。
(2)某人不小心被刻刀割破手指,神经系统会迅速将信号传到大脑皮层的__________,产生痛觉,从而让人意识到身体受到损伤,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痛觉的产生过程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另外,该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还会传到下丘脑,使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从而促进垂体分泌___________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导致心跳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3)某人走路时左脚不小心踩到钉子,足部皮肤受到刺激引起左腿屈曲(屈肌反射),这样可使人避开伤害性刺激,该反射属于__________反射,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在屈肌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足部皮肤破损后,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它的__________(填细胞器)降解病原体,且个体出现炎症反应,表明机体已经启动了__________反应。此外,其抗原还会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为__________细胞,后者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答案】21. ①. 冷觉感受器 ②. 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③. 皮肤血流量
22. ①. 感觉中枢 ②. 不能 ③.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④. 分级
23. ①. 非条件 ②. 需要 ③. 单向 ④. 溶酶体 ⑤. 免疫 ⑥.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小问1详解】
当身体受到冰水刺激时,冰水刺激人体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的形式沿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体温调节中枢处理,再沿着传出神经传到皮肤血管,使其收缩,从而降低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小问2详解】
某人不小心被刻刀割破手指,神经系统会迅速将信号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痛觉,这一过程中,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因此痛觉的产生过程不能称为反射。另外,该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还会传到下丘脑,使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从而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导致心跳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实现的,属于分级调节。
【小问3详解】
某人走路时左脚不小心踩到钉子,足部皮肤受到刺激引起左腿屈曲(屈肌反射),这样可使人避开伤害性刺激,该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如脊髓)的参与,但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但在屈肌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足部皮肤破损后,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它的溶酶体降解病原体。炎症反应的临床表现一般为红、肿、热、痛。炎症反应不只能杀死致病菌,还会破坏人体正常的组织和细胞,也会破坏自身的防御体系,个体出现炎症反应,表明机体已经启动了免疫反应。其抗原还会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后者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22. 水稻(2n=24)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栽培起源于我国。我国的水稻育种经历了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绿色超级稻培育3次飞跃。
(1)水稻育种过程中,培育矮化植株的意义有____(答2点即可)。在人工选择的作用下,某些水稻品种朝着矮化进化,从基因水平看,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____。
(2)体细胞中缺少一条染色体的植株个体称为单体。水稻的高秆(SD1)对矮秆(sd1)为显性,理论上可用纯合高秆植株制备____种单体植株。将所有类型的高秆单体水稻分别与纯合矮秆水稻杂交可确定sd1基因在哪条染色体上,若子代中出现____,则可推断sd1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3)雄性不育株的发现和利用是杂交水稻的重要基础。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WA352编码的WA352蛋白与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COX11互作,共同调控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Rf3、Rf4)可以抑制WA352诱导的不育,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①与雌雄同花植物相比,雄性不育株在杂交育种中的突出优点是____。
②现有甲、乙、两三个品系如表所示,请选择合适材料设计杂交实验判断Rf3与Rf4育性恢复能力的高低。
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
③研究发现,Rf4 恢复育性的能力高于Rf3。为了研究Rf3、Rf4 的作用机理,对甲、乙两品系的基因WA352的表达物质进行了电泳分析,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据图1、图2分析,甲品系水稻育性恢复的机理是____。
【答案】(1) ①. 增加抗倒伏能力;提高收获指数;有效利用水肥;扩大群体数量 ②.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
(2) ①. 12 ②. 高矮:矮秆=1:1(或矮秆)
(3) ①. 避免了去雄的操作 ②. 方案一:甲、乙分别自交后,收集相同数量的植株所结种子,统计并计算结实率;方案二:分别将甲和丙杂交、乙和丙杂交,收集相同数量的植株所结种子,统计并计算结实率 ③. Rf4 基因表达出的RF4蛋白进入线粒体,RF4蛋白使基因WA352转录出的mRNA降解;抑制了WA352蛋白的合成,使其不能与C0X11互作;减少了ROS自由基的生成,避免细胞过早凋亡,使育性恢复
【解析】
【分析】从图中看出线粒体中WA352基因表达,与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COX11互作,促进活性氧自由基爆发,使细胞过早凋亡导致雄性不育。
【小问1详解】
矮化水稻可以增加抗倒伏能力;提高收获指数;有效利用水肥;扩大群体数量;从基因水平看,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
【小问2详解】
水稻的高秆(SD1)对矮秆(sd1)为显性,选择单体高杆和矮杆水稻sd1sd1杂交,如果SD1位于单体的染色体上,则高杆基因型是SD10,子代基因型有SD1sd1和sd10,表现为高杆:矮杆=1:1,如果高杆基因不位于单体的染色体上,则高杆基因型是SD1SD1,子代全为SD1sd1,表现为高杆,由于水稻有12对染色体,所以需要制备12种单体植株。如果子代中出现了矮杆或高矮:矮秆=1:1,则可推断sd1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小问3详解】
①雄性不育株不能产生正常的花粉,所以雌雄同花植物相比,雄性不育株在杂交育种中的突出优点是避免了去雄的操作;
②甲含有2个Rf4,乙含有两个Rf3,为比较Rf3与Rf4育性恢复能力的高低,可以选择自交或测交,即甲、乙分别自交后,收集相同数量的植株所结种子,统计并计算结实率或分别将甲和丙杂交、乙和丙杂交,收集相同数量的植株所结种子,统计并计算结实率。
③根据电泳图,甲品系中不含有WA352mRNA,所以可以推测甲品系水稻育性恢复的机理是Rf4 基因表达出的RF4蛋白进人线粒体,RF4蛋白使基因WA352转录出的mRNA降解;抑制了WA352蛋白的合成,使其不能与C0X11互作;减少了ROS自由基的生成,避免细胞过早凋亡,使育性恢复。
23. 实证生态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检验理论假说;而理论生态学则试图揭示隐藏在自然模式背后的可能机制。
(1)从多样的藻类群落中去掉海胆,会使某一藻类在该群落中占统治地位而藻类的多样性下降;在一个人工池塘中,若放进某种捕食性鱼,会增加浮游生物的多样性。这些事实表明,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
(2)有学者提出“动物集群生活被捕食的概率要比单独生活被捕食的概率低”的观点,依据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
(3)为验证捕食者带来恐惧作用会对被捕食者取食行为产生影响。有学者构建了含有禾本科植物、双子叶杂草(能为蝗虫提供食物和藏身之所)、蝗虫、肉食性蜘蛛(蝗虫天敌)等生物成分的微型生态系统,进行如下实验:在没有肉食性蜘蛛的条件下,蝗虫喜欢取食禾本科植物;_________。补充完善实验思路及实验结果。
(4)科研人员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情况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①据表描述不同放牧条件下和不同深度土壤中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
②长期的重度放牧会降低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1)捕食者通过捕食优势物种,减弱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压力,进而使物种的多样性增大(捕食者通过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2) ①. 种内(间)互助有利于及早发现捕食者 ②. 同种生物群体生活有利于迷惑捕食者,为逃跑赢得时间
(3)在有肉食蜘蛛的条件下,蝗虫主要取食双子叶杂草;在有丧失捕食能力蜘蛛的条件下(胶水粘住蜘蛛的嘴),蝗虫主要取食双子叶杂草
(4) ①. 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轻度或中度放牧区达到最大;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 ②. 长期重度放牧,降低了生产者数量,减少了碳由植物凋落物向土壤的输入;有机碳随畜产品输出生态系统
【解析】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两种:种间关系又分互利共生(如藻类和真菌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地衣,二者密不可分)、原始合作(如海葵和寄居蟹在一起,互惠互利)、种间竞争(如水稻与稗草)、捕食(如狼吃羊)和寄生(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等;种内关系又分种内互助(如蜜蜂之间的合作)和种内斗争(如狼群争抢猎物)等。
【小问1详解】
结合题意分析,从多样的藻类群落中去掉海胆,会使某一藻类在该群落中占统治地位而藻类的多样性下降;在一个人工池塘中,若放进某种捕食性鱼,会增加浮游生物的多样性,上述事实均表明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通过捕食优势物种,减弱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压力,进而使物种的多样性增大(捕食者通过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小问2详解】
“动物集群生活被捕食的概率要比单独生活被捕食的概率低”,提出该观点主要是从种内互助等方面分析,具体可表述为:种内(间)互助有利于及早发现捕食者;同种生物群体生活有利于迷惑捕食者,为逃跑赢得时间。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捕食者带来的恐惧作用会对被捕食者取食行为产生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捕食者的有无,因变量被捕食者的取食行为,据实验材料及预期结果可知,实验假设如下:在没有肉食性蜘蛛的条件下,蝗虫喜欢取食禾本科植物;在有肉食蜘蛛的条件下,蝗虫主要取食双子叶杂草;在有丧失捕食能力蜘蛛的条件下(胶水粘住蜘蛛的嘴),蝗虫主要取食双子叶杂草。
【小问4详解】
①分析表格数据,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轻度或中度放牧区达到最大;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
②长期的重度放牧会降低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可能的原因有:长期重度放牧,降低了生产者数量,减少了碳由植物凋落物向土壤的输入;有机碳随畜产品输出生态系统。
24. 为筛选出能与SARS病毒的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蛋白,研究人员在S蛋白末端添加TAP标签(能特异性地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IgG类抗体结合),再利用该标签在病毒敏感细胞(如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快速纯化出S蛋白及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具体过程如下图。其中XhI、SmaI、EcRI、BamHI表示限制酶,PCMV、T7表示启动子,Kzak序列是翻译起始因子结合位点的编码序列,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r表示复制原点。回答下列问题:
(1)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利用PCR扩增S基因时,应在S基因的5’端引入______序列,3’端删除______的编码序列。为了防止PCR扩增发生突变,常选择高保真的PyrbestDNA聚合酶,该酶具有TaqDNA聚合酶所不具备的3’→5’核酸外切酶活性,PyrbestDNA聚合酶能防止突变的原因是______.
(2)将S基因和TAP序列的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显示两个片段均得到扩增且与预期值大小相一致。再经______证实正确后,将这两个片段经______酶连接定向克隆入质粒pcDNA3.1。
(3)重组质粒pcDNA3.1—S—TAP转染细胞前,需将ver细胞置于37℃、______(填气体条件)下培养18-24h进行传代。将传代的细胞与重组质粒pcDNA3.1—S—TAP以适宜比例混合,在转染试剂的作用下转染细胞(实验组),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还需设置对照实验,具体做法为______。将转染24h的细胞置于载玻片,洗涤、固定后滴加正常人血清稀释液和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稀释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______,则说明S—TAP融合蛋白在ver细胞中得以表达。
(4)通过上述检测发现,S-TAP融合蛋白表达量较低,其原因不可能是______。
A.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ver细胞中大量复制
B.S-TAP融合基因在ver细胞中转录出的mRNA量较少
C.S基因与病毒宿主细胞的基因有不同的密码子偏爱,翻译相应mRNA的tRNA数量不足为增强融合蛋白的表达
研究人员在质粒转染前预先用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ver细胞,表达出的vTF7—3DNA聚合酶和T7RNA聚合酶(能选择性高效激活T7启动子)留存在细胞质基质中发挥作用。请据此解释重组质粒pcDNA3.1-S-TAP和重组痘苗病毒vTF7-3共转染细胞能提高融合蛋白表达效率的原因______。
【答案】(1) ①. Kzak序列和SmaI识别序列 ②. 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 ③. 能切除不正确掺入的单核苷酸,并将其替换成正确的核苷酸
(2) ①. (基因)测序 ②. DNA连接
(3) ①. 95%空气+5%CO2 ②. 使用PCDNA3.1空载体转染细胞,其余操作相同 ③. 出现荧光标记
(4) ①. A ②. 重组痘苗病毒vTF7—3感染ver细胞表达出的vTF7—3 DNA聚合酶和T7RNA聚合酶能选择性高效激活T7启动子,有利于S—TAP融合蛋白基因的转录,利于该蛋白质的表达
【解析】
【分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载体,使它出现一个切口;然后用同种限制酶或能产生相同末端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再利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片段拼接到载体的切口处。
【小问1详解】
Kzak序列是翻译起始因子结合位点的编码序列,根据构建的重组质粒图示可分析,在S基因的上游加入了Kzak序列;为了使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根据启动子的方向、质粒上的酶切位点可知,上游不能用Xhl,故应在S基因的上游加入Smal识别序列;因为S基因和TAP序列需要同步表达才能利用TAP作为S蛋白的标签,二者共用一个启动子,故应去除S基因下游的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Pyrbest DNA聚合酶具有3'到5'核酸外切酶活性,能切除不正确掺入的单核苷酸,并将其替换成正确的核苷酸,故而可防止发生突变。
【小问2详解】
将S基因和TAP序列的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显示两个片段均得到扩增且与预期值大小相一致,下一步要进行基因测序证实是否正确,如果正确,DNA连接酶可将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末端连接。
【小问3详解】
细胞培养的气体条件是95%的空气和5%的CO2。对照组是为了排除空质粒的影响,故应使用PCDNA3.1空载体转染细胞,其余操作相同。将转染24h的细胞置于载玻片,洗涤、固定后滴加正常人血清稀释液和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稀释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出现荧光标记,则说明S-TAP融合蛋白在ver细胞中得以表达,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才能够与TAP标签结合发出荧光。
【小问4详解】
蛋白质表达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A、重组质粒pcDNA3.1-S-TAP在ver细胞中大量复制,与蛋白表达量较低无关,A正确;
B、S-TAP融合基因在ver细胞中转录出的mRNA量较少,模板少,影响翻译出的蛋白质含量,B错误;
C、tRNA在翻译过程中起到转运氨基酸的作用,tRNA数量不足影响翻译的进行,C错误。
故选A。染色体组成
XX
XY
XXX
XXY
XYY
YY
性别
雌性
雄性
致死
雌性
雄性
致死
对照
赤霉素
生长素
浓度(mg/L)
0
50
100
200
30
60
120
雌雄比例(♀:♂)
1.01
0.96
0.75
058
1.23
1.62
1.13
品系
不育基因WA352
核基因型
甲
含有
rf3rf3Rf4Rf4
乙
含有
Rf3Rf3rf4rf4
丙
含有
rf3rf3rf4rf4
放牧强度
土壤有机碳储量/(g·m-3)
0~10cm
10~20cm
20~30cm
30~40cm
无
2264.83
2208.22
2087.53
1913.15
轻度
2688.23
2599.37
2390.30
2016.26
中度
2810.76
2445.04
2196.60
1937.47
重度
2246.72
1984.55
1903.48
1682.68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共10页。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最大乳酸稳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