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4春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件、课后练习及答案多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春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达标检测卷(人教版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春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达标检测卷(人教版必修2),共12页。
第6章达标检测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B.自然选择是由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答案】B【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C、D不符合题意。2.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洲附近的太平洋中,由13个主要岛屿组成。下图所示的三种鸟生活在该群岛,均以树干中的昆虫为食。图a表示啄木鸟,图b表示夏威夷食虫鸟,图c表示加拉帕戈斯金丝雀。对这种鸟喙多样性的合理解释是( )A.地理隔离 B.用进废退C.自然选择 D.定向变异【答案】C【解析】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三种鸟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从而导致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鸟喙具有多样性。故选C。3.下列关于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不仅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B.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因素C.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直接传递给后代的并不是性状,而是基因D.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了【答案】B【解析】通过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并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A正确;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还有突变和基因重组等,B错误;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而不是性状,C正确;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4.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C.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答案】C【解析】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B正确;长期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不同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情况不同,所以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D正确。5.(2023·湖南长沙阶段练习)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世代传递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A、aa、Aa的基因型频率B.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可以改变基因频率C.A基因频率为0.5时,AA、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D.该昆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在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Ⅰ随a基因频率的增大而下降,对应AA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曲线Ⅱ随a基因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对应aa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曲线Ⅲ对应Aa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正确;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可以改变基因频率,随机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 B正确; A基因频率为0.5时,a基因频率为0.5, 由图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且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相等,都为0.25, C正确;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该种群a基因的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说明了该种群在进化, D错误。6.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C.42% D.21%【答案】C【解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种群1中AA=64%、Aa=32%、aa=4%,种群2中AA=36%、Aa=48%、aa=16%,则二者合并后,AA=50%、Aa=40%、aa=10%,所以A=70%、a=30%,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2×70%×30%=42%。7.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蛾被保留,浅色桦尺蛾被淘汰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答案】C【解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蛾被保留,而浅色桦尺蛾被淘汰,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能体现生物在进化;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能体现生物在进化;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不能体现生物进化,故选C;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能体现生物在进化。8.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B【解析】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而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D错误。9.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B.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C.同一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D.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答案】A【解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且被海洋隔开,这样不同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使不同种群地雀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同,最终使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这标志着形成了不同物种的地雀,A正确。10.研究者采集稻田稗草,根据其与水稻相似程度分为拟态组(MIC)和非拟态组(NMC),比较影响植株分孽(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的基因A的部分复等位基因及分孽角分布情况,结果如下表。注:分蘖角较小的植株更挺拔,与水稻更相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重组会直接影响种群中A1基因的频率B.在人类除草行为的定向选择下,稻田稗草发生了进化C.MIC中分蘖角较小的稻田稗草不易被拔除,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概率更高D.与NMC相比,MIC中A基因的多样性较低,表明其经历了选择【答案】A【解析】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频率,A错误;在人类除草行为的定向选择下,稻田稗草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能体现生物在进化,B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 与NMC相比,MIC中A1基因频率和分蘖角较小的植株比例均较大,这是因为分蘖角小的稻田稗草不易被识别而被保留下来的缘故,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概率更高,C正确;与NMC相比,MIC中A基因的多样性较低,这是人类意愿为主的人工选择导致的结果,D正确。11.我国新疆和内蒙古存在4种野生扁桃,新疆野扁桃、蒙古扁桃、长柄扁桃和西康扁桃,它们同为桃属植物。研究发现,四种扁桃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可通过测定DNA碱基序列判断四种扁桃的亲缘关系B.四种扁桃可能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C.降水和气温会影响四种扁桃的进化方向D.生活环境越相似的扁桃亲缘关系越近【答案】D【解析】可通过测定DNA碱基序列判断四种扁桃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DNA序列相似度越高,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四种扁桃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四种扁桃可能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B正确;降水和气温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四种扁桃的进化方向,C正确;亲缘关系与遗传物质有关,扁桃的DNA序列相似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与其生活环境无关,D错误。12.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答案】D【解析】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②和③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为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13.考古学家发现,长尾巴恐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其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鸵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B.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D.在窃蛋龙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答案】B【解析】“翅膀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成前肢”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窃蛋龙与鸟类有密切渊源”且该恐龙前肢和尾巴都有羽毛,头顶有鸡冠,所以两者的基因库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种类的窃蛋龙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14.下列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B.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A正确;存在地理隔离的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如果环境条件相差不大,也可能不会导致生殖隔离,若人为地将不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群放在一起,则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并不断扩大差异,将最终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15.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答案】D【解析】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A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D正确。16.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瑞典进化遗传学家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协同进化B.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的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C.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不同【答案】B【解析】狼为肉食性动物,经人类长期驯化得到的狗为杂食性动物,由于人类食物以淀粉类为主,导致人喂给狗的食物也以淀粉类为主。经长期的选择过程,不适应这种饮食结构的品种被淘汰,适应的品种被保留下来。可见,在长期驯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定向的选择而不是定向的变异。17.在某一地区,生物学家发现两个形态特征相近而鸣叫声音不同的青蛙种群。生物学家将这两个类型的青蛙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取得受精卵,发现绝大多数的受精卵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死亡。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类型的青蛙( )A.存在地理隔离 B.存在亲缘关系C.属于同一物种 D.存在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合同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由题意知,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取得的受精卵绝大多数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死亡,表明这两个类型的青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A、B、C错误。18.下图为人的上肢、江豚的胸鳍、鼬鼠的前肢、马的前肢和蝙蝠的翼的示意图。这些器官的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但通过解剖比较发现。都由同种类型的骨骼组成。这一事实为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了( )A.化石的证据 B.比较解剖学的证据C.胚胎学的证据 D.分子水平的证据【答案】B【解析】通过比较解剖学分析人的上肢、江豚的胸鳍、鼬鼠的前肢、马的前肢和蝙蝠的翼可知,它们都由同种类型的骨骼组成,这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祖先,但因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这是生物具有共同祖先在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B正确,A、C、D错误。19.人的胚胎在发育初期出现鳃裂,由此可以说明( )A.人胚胎早期用鳃呼吸 B.人的肺由鳃发育而来C.人与鱼类的亲缘关系最接近 D.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答案】D20.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B正确;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的“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21.(12分)如图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根据此图解完成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问题。(1)此图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在生存斗争中,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被淘汰 (3)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累积加强(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解析】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变异,箭头有多个方向,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表示淘汰的个体;没短线的箭头就是保留的个体,只有一个方向,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有的变异个体被淘汰,说明不能适应环境,是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累积加强。22.(14分)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如图,p曲线表示1.5亿年前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答案】(1)c 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2分)(2)a a的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最相似(2分)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4)突变和基因重组(2分) 自然选择(2分) 隔离(2分)【解析】(1)在a、b、c三个群体中,c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理由是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a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理由是a的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性状最相似。(3)S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4)要形成新物种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三个环节。23.(14分)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1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________,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____作用。(5)种群1和种群2中的甲虫只含A和a两种基因,发现种群1中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种群2中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据此判断种群1和种群2所处的环境____________(填“差别较大”或“基本相同”)。【答案】(1)基因库 遗传(基因) (2)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2分) 基因频率 (3)基因交流(2分) 生殖隔离(2分) (4)1 选择 (5)基本相同(2分)【解析】(1)种群1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2)基因突变能形成新的等位基因,故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1。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5)种群1的AA=24%,aa=4%,则Aa=72%,所以基因频率为A=60%,a=40%。种群2中Aa=48%,aa=16%,则AA=36%,基因频率为A=60%,a=40%,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相等,所以所处环境基本相同。等位基因种类分蘖角/度在MIC中所占百分比/%在NMC中所占百分比/%A139.87015A251.1419A361.5264A450.502A556.301交配(♀×♂)①×②②×①①×③③×①②×③③×②交配率/%08624618精子传送率/%0000100100
第6章达标检测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B.自然选择是由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答案】B【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C、D不符合题意。2.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洲附近的太平洋中,由13个主要岛屿组成。下图所示的三种鸟生活在该群岛,均以树干中的昆虫为食。图a表示啄木鸟,图b表示夏威夷食虫鸟,图c表示加拉帕戈斯金丝雀。对这种鸟喙多样性的合理解释是( )A.地理隔离 B.用进废退C.自然选择 D.定向变异【答案】C【解析】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三种鸟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从而导致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鸟喙具有多样性。故选C。3.下列关于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不仅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B.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因素C.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直接传递给后代的并不是性状,而是基因D.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了【答案】B【解析】通过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并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A正确;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还有突变和基因重组等,B错误;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而不是性状,C正确;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4.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C.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答案】C【解析】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B正确;长期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不同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情况不同,所以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D正确。5.(2023·湖南长沙阶段练习)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世代传递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A、aa、Aa的基因型频率B.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可以改变基因频率C.A基因频率为0.5时,AA、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D.该昆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在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Ⅰ随a基因频率的增大而下降,对应AA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曲线Ⅱ随a基因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对应aa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曲线Ⅲ对应Aa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正确;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可以改变基因频率,随机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 B正确; A基因频率为0.5时,a基因频率为0.5, 由图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且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相等,都为0.25, C正确;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该种群a基因的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说明了该种群在进化, D错误。6.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C.42% D.21%【答案】C【解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种群1中AA=64%、Aa=32%、aa=4%,种群2中AA=36%、Aa=48%、aa=16%,则二者合并后,AA=50%、Aa=40%、aa=10%,所以A=70%、a=30%,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2×70%×30%=42%。7.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蛾被保留,浅色桦尺蛾被淘汰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答案】C【解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蛾被保留,而浅色桦尺蛾被淘汰,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能体现生物在进化;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能体现生物在进化;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不能体现生物进化,故选C;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能体现生物在进化。8.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B【解析】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而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D错误。9.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B.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C.同一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D.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答案】A【解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且被海洋隔开,这样不同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使不同种群地雀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同,最终使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这标志着形成了不同物种的地雀,A正确。10.研究者采集稻田稗草,根据其与水稻相似程度分为拟态组(MIC)和非拟态组(NMC),比较影响植株分孽(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的基因A的部分复等位基因及分孽角分布情况,结果如下表。注:分蘖角较小的植株更挺拔,与水稻更相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重组会直接影响种群中A1基因的频率B.在人类除草行为的定向选择下,稻田稗草发生了进化C.MIC中分蘖角较小的稻田稗草不易被拔除,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概率更高D.与NMC相比,MIC中A基因的多样性较低,表明其经历了选择【答案】A【解析】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频率,A错误;在人类除草行为的定向选择下,稻田稗草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能体现生物在进化,B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 与NMC相比,MIC中A1基因频率和分蘖角较小的植株比例均较大,这是因为分蘖角小的稻田稗草不易被识别而被保留下来的缘故,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概率更高,C正确;与NMC相比,MIC中A基因的多样性较低,这是人类意愿为主的人工选择导致的结果,D正确。11.我国新疆和内蒙古存在4种野生扁桃,新疆野扁桃、蒙古扁桃、长柄扁桃和西康扁桃,它们同为桃属植物。研究发现,四种扁桃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可通过测定DNA碱基序列判断四种扁桃的亲缘关系B.四种扁桃可能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C.降水和气温会影响四种扁桃的进化方向D.生活环境越相似的扁桃亲缘关系越近【答案】D【解析】可通过测定DNA碱基序列判断四种扁桃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DNA序列相似度越高,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四种扁桃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四种扁桃可能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B正确;降水和气温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四种扁桃的进化方向,C正确;亲缘关系与遗传物质有关,扁桃的DNA序列相似度越高亲缘关系越近,与其生活环境无关,D错误。12.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答案】D【解析】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②和③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为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13.考古学家发现,长尾巴恐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其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鸵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B.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D.在窃蛋龙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答案】B【解析】“翅膀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成前肢”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窃蛋龙与鸟类有密切渊源”且该恐龙前肢和尾巴都有羽毛,头顶有鸡冠,所以两者的基因库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种类的窃蛋龙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14.下列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B.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A正确;存在地理隔离的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如果环境条件相差不大,也可能不会导致生殖隔离,若人为地将不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群放在一起,则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并不断扩大差异,将最终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15.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答案】D【解析】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A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D正确。16.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瑞典进化遗传学家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协同进化B.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的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C.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不同【答案】B【解析】狼为肉食性动物,经人类长期驯化得到的狗为杂食性动物,由于人类食物以淀粉类为主,导致人喂给狗的食物也以淀粉类为主。经长期的选择过程,不适应这种饮食结构的品种被淘汰,适应的品种被保留下来。可见,在长期驯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定向的选择而不是定向的变异。17.在某一地区,生物学家发现两个形态特征相近而鸣叫声音不同的青蛙种群。生物学家将这两个类型的青蛙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取得受精卵,发现绝大多数的受精卵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死亡。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类型的青蛙( )A.存在地理隔离 B.存在亲缘关系C.属于同一物种 D.存在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合同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由题意知,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取得的受精卵绝大多数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死亡,表明这两个类型的青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A、B、C错误。18.下图为人的上肢、江豚的胸鳍、鼬鼠的前肢、马的前肢和蝙蝠的翼的示意图。这些器官的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但通过解剖比较发现。都由同种类型的骨骼组成。这一事实为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了( )A.化石的证据 B.比较解剖学的证据C.胚胎学的证据 D.分子水平的证据【答案】B【解析】通过比较解剖学分析人的上肢、江豚的胸鳍、鼬鼠的前肢、马的前肢和蝙蝠的翼可知,它们都由同种类型的骨骼组成,这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祖先,但因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这是生物具有共同祖先在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B正确,A、C、D错误。19.人的胚胎在发育初期出现鳃裂,由此可以说明( )A.人胚胎早期用鳃呼吸 B.人的肺由鳃发育而来C.人与鱼类的亲缘关系最接近 D.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答案】D20.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B正确;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的“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21.(12分)如图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根据此图解完成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问题。(1)此图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在生存斗争中,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被淘汰 (3)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累积加强(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解析】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变异,箭头有多个方向,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表示淘汰的个体;没短线的箭头就是保留的个体,只有一个方向,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有的变异个体被淘汰,说明不能适应环境,是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累积加强。22.(14分)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如图,p曲线表示1.5亿年前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答案】(1)c 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2分)(2)a a的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最相似(2分)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4)突变和基因重组(2分) 自然选择(2分) 隔离(2分)【解析】(1)在a、b、c三个群体中,c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理由是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a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理由是a的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性状最相似。(3)S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4)要形成新物种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三个环节。23.(14分)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1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________,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____作用。(5)种群1和种群2中的甲虫只含A和a两种基因,发现种群1中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种群2中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据此判断种群1和种群2所处的环境____________(填“差别较大”或“基本相同”)。【答案】(1)基因库 遗传(基因) (2)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2分) 基因频率 (3)基因交流(2分) 生殖隔离(2分) (4)1 选择 (5)基本相同(2分)【解析】(1)种群1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2)基因突变能形成新的等位基因,故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1。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5)种群1的AA=24%,aa=4%,则Aa=72%,所以基因频率为A=60%,a=40%。种群2中Aa=48%,aa=16%,则AA=36%,基因频率为A=60%,a=40%,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相等,所以所处环境基本相同。等位基因种类分蘖角/度在MIC中所占百分比/%在NMC中所占百分比/%A139.87015A251.1419A361.5264A450.502A556.301交配(♀×♂)①×②②×①①×③③×①②×③③×②交配率/%08624618精子传送率/%0000100100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