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古诗词鉴赏专项-【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四川适用)
展开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
浦。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字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①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作装饰品。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②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
(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作者通过远岸、残雨、天空、鸥鹭、渔灯、船、村庄、短樯、风亭月榭、杜鹃等意象, 营造了迷蒙冷清、萧疏淡远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前路的迷茫感、漂泊江湖的孤独感、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离别的痛苦之情。
(2)本词哪句话写得最好?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最强音是“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这几句,紧接上文。乡思正浓,归日无期,而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杜宇不识人心,却劝人返,则无情而似有情;人不能归,而杜宇不谅,依旧催劝,徒乱人意,则有情终似无情。以听杜宇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侧动人,用意层层深人,一句紧接一句,情深意婉而下笔有力,读来浸人心腑。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送桂州严大夫
韩愈
苍苍森八桂①,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②。
远胜登仙去,飞鸾③不假骖④。
[注]①八桂:桂州的别称,因桂树大片成林、桂花满地得名。②甘,同“柑”。③鸾:凤凰鸟。④骖(cān):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这里作动词用,驾的意思。
(1)在作者看来,严大夫即将要去的桂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桂林山川特产秀美奇异,风俗人情迷人,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意,表达了作者的祝愿与不舍。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桂州的?
答案:运用了渲染、比喻、直抒抒情的手法。此诗首联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苍苍森八桂。”八桂而成林,把那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胜地的魅力点染出来。颔联以高度的概括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江水比作青罗带,把青山比作碧玉簪,表现了桂林之水的澄清、飘逸,山的峭拔、秀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热爱之情。颈联写桂林迷人的风俗人情;尾联直抒胸臆,友人到桂林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赠卫八处士①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回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③黄梁。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④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①本诗作于759年春,此时,安史之乱已持续三年多。48岁的杜甫在回华州途中拜访了故友卫八处士。②参与商:星座名,参星在西而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此。③间:掺合。④故意:故交的情意。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通过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之感。
(2)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用典。商参二星东西相隔,此出彼没,永不相见。②比喻。借“参与商”喻朋友相见之难;因难得相见,而更无限珍惜今夕聚首灯前,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后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③本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易真切。如“鬓发各已苍”写出主宾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写出了卫八儿女成行的家庭景象。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①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②,南山③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①错:镀镶,装饰。②天汉滨:汉水边。③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
(1)简析“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民谣作比,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抒发了誓死抗金的豪情。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丈夫”形象?
答案:诗歌塑造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形象,他品行高洁、才能卓越、落寞惆怅但胸怀大志并有着豪迈气概的不可屈服的意志。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骆宾王
边烽警榆塞①,侠客度桑乾②。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③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注]①榆塞: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兵30万击退匈奴的侵犯,收复了河套失地,“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②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③临:临摹。
(1)诗的中间两联突出了侠客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突出了侠客英姿飒爽、武艺非凡和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诗人在领联中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这里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颈联进一步表现 “侠客”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 连星人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这里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2)赏析“桃花照玉鞍”中“照”字的妙处。
答案: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这里不正面描写人,而是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
答案:“裊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
答案:这首诗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女主人公本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浣溪沙①
姜彧[yù]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②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①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yù]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②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
(1)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通过描写山水的清秀和林木的繁茂,抒发了作者想摆脱俗世的喧嚣,早日寄身山林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全词,赏析“草香沙暖净无泥”一句。
答案:作者写岸边的春草与沙滩。调动各种感官,从嗅觉、视觉和触觉,写草言其“香”,写沙称其“暖”与“净”,两字同上句的“滴”字一样,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一处远离尘嚣的山水胜境清晰,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登单于台①
张蠙[pín]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②晓不开。
[注]①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军登临此台。②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
(1)颔联是如何紧扣题目描写景物的?
答案:颔联紧扣题目“登”字,描写了登高远眺所见景物。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之上的缘故,表现出诗人的喜悦情感。
(2)“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有人说把“疑雷”改为“如雷”更准确,你觉得呢,为什么?
答案:不改更好。虽说两句都运用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但“疑雷”,不只运用比喻,更能传神地写出诗人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所以用“疑雷”更好。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鱼不传书。古代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里指音讯全无。②攲(yǐ):倾斜。单枕:孤枕。③烬(jìn) :灯芯烧尽成灰。
(1)全词是如何突出主人公的“恨”的?
答案: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借景抒情,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全诗着力揭示思妇内心的思想感情,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由分别-远别-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 将一层、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越来越深刻、凄绝,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
(2)请简析下阕词前两句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情景交融。“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深入细腻地刻画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诗人借景抒情,描写思妇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古从军行①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②风沙暗,公主琵琶③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劫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生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④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④蒲桃:即葡萄。
(1)“白日登山望烽火……公主琵琶幽怨多”这四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案:作者通过白日、黄昏、山、河、战士、风沙、刁斗声、琵琶语等景象营造了紧张、肃穆、凄凉的意境。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人汉家”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最后两句话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同时在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年年” 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横塘
范成大
南浦①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①南浦:泛指送别之处。南浦在屈原的《九歌.河伯》中有:“子交子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的《别赋》中有:“送君南浦, 伤之如何?”于是后人便以南浦指代水边的送别之所。
(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案:诗人选取了绿川、石桥、朱塔等景物描绘了横塘春天的景色,这一切是那么美丽,但这些事物却是离别的见证物,为送别的气氛平添了三分冷清凄凉。
(2)“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春天的南浦披上了绿装,把一条河都染绿了,石桥和朱塔静静地伫立着,显得那么的轻盈和美丽,让人流连,诗人借这些典型的景物,抒发了离别之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注]。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①“锁”字是诗眼。②“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之内,无法泄露。③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只得白白消逝。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运用了反衬手法。②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③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已。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注]。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流萤: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传说腐草化萤。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主人公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首诗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女子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表现了女子独守空房百无聊赖的孤独寂寞和苦闷心情,委婉曲折地表达渴望夫妻团圆的愿望。
(2)“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天阶夜色凉如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景传情。“天阶” 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通过阴冷的“天阶”和“凉如水”的“夜色”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凉。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上阙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初夏景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由庭院到室内,由景到人。先写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人屋内,再写室内的景和人。“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
(2)简析文中的主人公形象。
答案: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作者主要通过人物活动来展现主人公形象,细节描写十分精彩。“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得十分生动。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案:这首诗选取了江雨、小草、鸟、杨柳、江堤等意象描绘美轮美奂的江南春景:江雨霏霏,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江堤杨柳茂密如同烟笼,营造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氛围。
(2)“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答案:“空”字最好,“空”白白地,徒劳地。六朝往事如梦,繁华的台城早已破败,只剩春鸟悲啼。一个“空”字,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 “梦”字,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传达出诗人历史兴衰的感慨,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钓台
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注]。
[注]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当年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年少时与刘秀同游学,后刘秀登基遣使屡聘,不受,耕于富春山终卒。
(1)试赏析“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答案:“巨舰”指得是向往财富极力去获取财富的人,“扁舟”指通过结交认识权贵从而获取名利的人。这两句渲染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的多和繁忙,对后两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起到了反衬作用,并描绘出当时社会追逐名利的现象,道出了诗人自己挣脱不开追求名利贪图钱财的社会,同时也是不愿为追求名利贪图钱财的社会所束缚,体现出诗人洁身自好,不图名利的情操。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达了对严子陵拒绝高官厚禄、不求荣华富贵品行的敬佩与赞叹,也道出了诗人自己挣脱不开追求名利贪图钱财的社会,同时也不愿为追求名利贪图钱财的社会所束缚,体现出诗人洁身自好,不图名利的情操。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
答案: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2)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答案:这首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①非新里,章华②即旧台。
习池③凤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①冠盖:里名,得名于汉宣帝时。②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③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当时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1)赏析颔联中“横”“接”两字的妙处。
答案:“横”字写出楚山连绵挺拔,“接”字写出汉水浩森纡回; “横地出”“接天回”以动写静,表现出楚山与汉水的气势与动感。
(2)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借景抒情,写景气势磅礴,饱含着作者登高送目时激荡豪迈之情。②反衬,“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山水旷远,境界阔大,反衬出自我渺小孤独的悲凉之情。③用典,运用“冠盖”“章华”的典故,借古抒怀,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不满之情;运用“习池”典故,抒发归隐无处、前程迷茫的悲观失落之情。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怅诗
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注]子满枝:双关语。既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1)这首诗“怅”字统摄全诗,诗人“怅”什么?
答案:“怅”春归太早、寻春去迟、狂风无情、落红遍地。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这首诗通篇采用比拟手法,“春花”其实就是诗人“心中女子”的化身,诗人用“春花”的艳丽比喻少女的美丽,以“寻春”比喻寻访所爱之人,用“春花”的凋零比喻少女的嫁人,以绿叶成荫、子满枝头比喻女子结婚生子,形象生动,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怅恨之情。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2个小题。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林暗草惊风”这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林暗草惊风”,这句话语言简明丰富,其中“惊”字最传神,林边、暗夜、风吹、草动,营造氛围,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惊”,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的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这一典型情节,刻画了一位武艺高强、临危不乱、遇险不慌、英勇善战的将军的形象。
专题05:古诗词(文)默写(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 这是一份专题05:古诗词(文)默写(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古诗词文默写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原卷版docx、专题05古诗词文默写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成语(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 这是一份专题03:成语(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3成语专项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原卷版docx、专题03成语专项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2:字形(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 这是一份专题02:字形(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2字形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原卷版docx、专题02字形练-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河南适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