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3.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因此,历来的教科书,都将分类作为学生学习“数与计算”的准备知识,安排在准备课中。新教材基于《课程标准》编排了“分类与整理”这一单元,将分类和统计结合起来,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
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分类思想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例2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分类,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
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切统计的起点。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编排,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了学生。
基于教材的内容安排和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如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初步体会统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分类的目的和作用,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经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过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结果。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数学活动经验较少,但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学生的思维建构需要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为依托和支撑,生动地情境创设、有趣地学具操作等教学设计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地掌握分类方法,为将来学习统计打好基础,在教学时我注重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学习素材,突出分类的生活实际需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交流中探索。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启发法、对比分析法、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
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动手的体验、思考的时间、交流的机会、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充分体会分类整理的实际意义,学会自主统计分析数据。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有:动手操作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学生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享受“动手分类”的乐趣,体验研究探索的喜悦,分享讨论交流的收获。
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通过学生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件出示学生爱吃的零食的图片。
老师去超市买了一堆零食,有鲜虾片,还有洋葱圈。大包、小包的我各选了一些。刘老师一共买了多少包零食呢?
这时学生会想到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按照零食的不同种类计算,也就是4+3=7,另一种是按照大包和小包来计算,也就是2+5=7。
老师再适时启发:“为什么都是解决一共有几包零食的问题,方法却不一样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观察的角度不同,分类的方法就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就不同。从而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对分类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遇到过的分类现象,如超市物品分类、垃圾分类、房间物品分类摆放等,通过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分类场景,使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实际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分类可以使生活变得整洁、方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分类的思想。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学具的运用能够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供强有力的依托,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我首先出示一堆颜色、形状各异的气球,然后抛出问题:我想知道每种气球有多少个?我得怎么办呢?
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分类,而且能够发现可以按照两种不同的标准来分,也就是既可以按照颜色来分,也可以按照形状来分。
接下来就由学生实际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并尝试记录分类结果。老师提出操作要求:
每张桌子上有一个这样的信封,信封里就有这些气球的图片,下面请同位两个人合作,先把气球按照形状分一分,然后数一数,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分类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学生分类整理后,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分类方法。
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种是一堆一堆的分,一种是分完后一行一行的摆。
这里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分法的区别。第二种分法相对于第一种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一眼看出每种气球的多少。
在这里为了让学生体会象形统计图一一对应摆放的优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出示第二幅图)
师:刚才同学们说通过看长短就能看出哪一种多,哪一种少。
这里也有一副作品,这两行一样长,也就是葫芦形和心形一样多对吗?你们不是说看长短吗?怎么又不行了?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要想一眼看出每种气球数量的多少,在摆的时候就应该一一对应的去摆。以此对学生做出有效的、严谨的操作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分类整理的习惯。
接下来老师借助学生统计的结果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本结构。
咦,多了一个心形气球,在图中应该放在哪里呢?表又应该怎么修改呢?如果多一个小兔子形,在图中应该放在哪里呢?表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使学生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关系,打通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知虽然都是增加一个气球,心形是增加一个,小兔子形是增加了一类。所以对于图和表的改变方式也是不同的。
接下来通过例2,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生活情境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出示情境图,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看,很多小朋友和家长都来到了公园门口,你能把这些人分分类吗? 你想怎么分?
这时学生想到了很多种分类标准,按照男女分、按照家庭分、按照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分等等。
接着老师进行情境切换。
看,大家要进游乐园了,他们来到了售票处,我应该选择按什么标准分类呢?
学生自然就想到了为了方便买票,应该按照大人、孩子来分类。
然后,再切换情境。
大家来到了水上乐园,要去更衣室了,我们应该怎样分类呢?
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应该按照男女来分类。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要根据不同的生活情境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体会到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老师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人按不同的标准整理在下面的表中,你会整理吗?刚才的气球老师都给你剪好了,图中的这些人可没有剪下来,你想怎样整理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想到了用圆形、三角、正方等简单符号来代替复杂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符号意识,使学生学会了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图形,经历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渗透了统计方法,为下面的统计教学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然后,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根据选定标准,选择喜欢的符号进行分类整理,自主设计简单的统计表,并汇报交流整理的结果。
在学生展示交流时,教师可以寻找学生中的不完美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强调画图时要数准确、不遗漏,可以数一个划一个。当用符号统计时,特别要注意一一对应的去画。
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对比两个不同的统计结果。
师:都是对这群人进行分类,观察一下分类整理的结果,你发现什么了?
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的时候,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是不论怎么分,这群人的总数是不变的。 从而发现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体会其中的“同与不同”,引发学生对于分类的深层次思考。
本节课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全课小结,总结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所得,进一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上半部分呈现的是学生用象形统计图的形式对例1中的气球分类的情况,下半部分是学生用简单统计表的形式统计整理的结果。这几幅图由浅入深地体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展示了本节课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3. 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下册3. 分类与整理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发兴趣 引发问题,自主探究 开启智慧,合作交流 达成智慧,活用知识 激活智慧,回顾全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3. 分类与整理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3. 分类与整理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发兴趣 引发问题,自主探究 开启智慧,合作交流 达成智慧,活用知识 激活智慧,回顾全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3. 分类与整理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3. 分类与整理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发兴趣 引发问题,自主探究 开启智慧,合作交流 达成智慧,活用知识 激活智慧,回顾全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