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到艺术的本质,英国人贝尔认为,伟大的艺术都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创作并不就是把生活复现出来,最根本的是将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
早期新诗创作忽视形式、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成了闻一多新诗理论中批判最多的内容之一,在《泰戈尔批判》里,闻一多指出:“于今我们的新诗已经够空虚,够纤弱,够偏重理智,够缺乏形式的了。”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中,闻一多借用鲁品提(Rssetti)的名言来表达自己的诗学主张:“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了他的美了。”早期诗人都强调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认为是“写”的,不是“做”的,针对这一创作理念,闻一多多次提出自己的异议,主张诗需要“做”,而不是“写”。在《〈冬夜〉评论》里,闻一多谈到艺术加工的必要性:“一切的艺术应该以自然作原料,而参以人工,一以修饰自然的粗率相,二以渗渍人性,使之更接近于吾人,然后易于把捉而契合之。”在《诗的格律》中,闻一多对胡适“有什么话,做什么诗”的诗歌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说:“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了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一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并进而解释道:“我并不反对用土白做诗,我并且相信土白是我们新诗的领域里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做’诗: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经过一番锻炼选择的工作然后才能成诗。”当然,要想“做”诗变成现实,就得建立一套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美学规范,这或许就是闻一多提出诗的“三美”主张的初衷。
如果说早期缺乏形式规约的中国新诗创作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中的话,那么,在闻一多明确提出诗歌建设的“三美”主张以后,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讲究规范化的自觉时代。闻一多对诗歌形式的强调,对诗歌创作需要修饰和打磨的必要性的阐述,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某种成熟,体现着诗学的现代性特征。
(节选自李乐平《闻一多对中国新诗理论的贡献》)
材料二:
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它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
关于格式,音尺,平仄,韵脚等问题,本刊上已经有饶孟侃先生《论新诗的音节》的两篇文章讨论得很精细了。不过他所讨论的是从听觉方面着眼的。至于视觉方面的两个问题,他却没有提到。当然视觉方面的问题比较占次要的位置。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所以新诗采用了西文诗分行写的办法,的确是很有关系的一件事。姑且无论开端的人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我们都应该感谢他。因为这一来,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诚然,律诗也是具有建筑美的一种格式;但是同新诗里的建筑美的可能性比起来,可差得多了。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是律诗与新诗不同的第一点。做律诗无论你的题材是什么,意境是什么,你非得把它挤进这一种规定的格式里去不可,仿佛不拘是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非得穿一种样式的衣服不可。但是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例如《采莲曲》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昭君出塞》,《铁路行》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最后的坚决》,《三月十八日》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寻找》。在这几首诗里面,谁能指出一首内容与格式,或精神与形体不调和的诗来,我倒愿意听听他的理由。试问这种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在那印板式的律诗里找得出来吗?在那乱杂无章,参差不齐,信手拈来的自由诗里找得出来吗?
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二点。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三点。有了这三个不同之点,我们应该知道新诗的这种格式是复古还是创新,是进化还是退化。
(节选自闻一多《诗的格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创作最为根本的性质是艺术家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而并不是把生活复现出来。
B.闻一多对诗歌形式的强调,体现了诗学的现代性特征,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成熟。
C.闻一多认为,从表面上看,新诗的格律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理解,后者为主,前者为次。
D.在闻一多看来,汉字是象形字,中国人对诗歌的鉴赏领悟来自对汉字字形及诗行的视觉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泰戈尔批判》等文中,闻一多对中国早期新诗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进行了多次批判。
B.闻一多的“三美”论,使中国新诗创作从缺乏形式规约的自发状态进入了讲究规范化的自觉时代。
C.中国最初的新诗尽管不是闻一多所作,但是采用了西文诗分行的形式,已经体现出建筑美的特点。
D.闻一多强调诗歌的形式,并不是说不注重内容,而是追求诗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相调和的美。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
B.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
D.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小星点亮我的桅杆/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新月张开一片风帆(陈梦家《摇船夜歌》)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做诗”与“写诗”的不同之处。
5.材料二中,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与旧体格律诗有哪些不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菊花
杨西京
大军一过轩辕关,萧何勒马东望,前方村口一座茅庵,一缕炊烟摇摇旋旋,飘向正午的长空。
萧何庵前下马,见一瘸腿老伯背向着他,秋阳下,黑亮的脊梁上汗珠滚滚,一条汗巾斜搭在肩上,正围着地锅灶忙活。
茅庵临近驰道。老伯曾是汉兵,随汉王攻进过咸阳,伤残后归乡河洛巩县。前些时,刘项两军鸿沟争锋,汉军大败,不时有伤兵沿路溃退。老伯特地在这搭庵设灶,救助伤兵。
老伯听到马蹄声,扭脸一见来人坐骑,脸上一惊,只见那马浑身雪白,脸骨一侧,三点黑斑,另一侧,半弯黑月,下钩上挑。萧何越鞍而下,那马昂首扬蹄,一派龙驹气魄。于是,迎身而躬,问:“尊下可是汉王帐下萧丞相?”
萧何一愣:“老伯何以知我?”那声音,嘶哑得近于失音。
茅庵后边,一棵高大奇特的皂角树,树身数围,于胸高处陡发五个大杈,主杈刺天,四个支杈发向东西南北,形似“五指托天”,撑起数亩大一片绿荫。绿荫下,一张石桌,上置一黑色陶罐、一摞陶碗,围桌摆列数个石墩。
老伯一瘸一跛,引萧何坐在石礅上,从罐中倒出一碗金黄色凉茶,双手递向萧何:“萧相慢用。”随后,从萧何手中接过马缰:“累马不喂草,汗马不饮水。”遂拉马绕着树荫溜圈,边溜边和萧何说话。
“当今乱世,十村九空,百里难闻鸡鸣,唯萧相在关中之地,大兴仁政,为汉王扫平烽烟而‘足食足兵’。关中百姓传言,尊下骑一匹‘梨花龙驹’,马脸上天赐一黑色‘汉’字,故百姓称其马为‘兴汉龙’。今日一见此马,故知尊下乃萧相。”
老伯一番话,令萧何大为憾动。老伯又问:“萧相喉哑何以如此?”
萧何立身,遥指辕关方向,说:“近日,汉王欲东征项羽,一平天下,此番我从关中带十万新军,援汉王东征。谁知一入中原,军中流行一疾,士卒咽喉奇疼,说话嘶哑,更有重者,口鼻出血,头昏欲倒。三军如此,何以东进?”说罢,满面愁容,又倒出一碗凉茶,一口气饮尽。
老伯呵呵一笑,对道:“中原之地,阴阳克生,天生一疾,地必生一治。前些时汉军伤兵经此而退,亦多有此疾,故老夫在此挖灶煮茶,以疗众苦。”言罢,遂将“梨花龙驹”拴上树荫下的系马桩,桩前一偌大石槽,槽内清水斑亮,槽旁,一堆青草,那马一头扎入石槽,时而狂饮,时而衔草吞嚼。
萧何急问:“先生持何良方,可救我三军?”
此时天已过午,萧何率军寅时出发,已历数个时辰。十月将近,竟不知“秋老虎”仍如此暴烈,日晒风吹,一上午征程扬鞭,喉痛头昏,几欲浑身散架,谁知树荫下竟遇民间高人,精神陡然大振。此时,小秋风拂着满树绿叶,摇着、晃着尺把长的皂角,哗哗啦啦,像无数个扇子在送风,加之连饮数碗这金晃晃的凉茶,顿觉喉内生津,一阵润心沁肺的清凉之气在腹腔游荡,遂起身施礼:“先生教我。”
老伯抬首,手指着树梢悬挂着的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有青有黄、形似短刃的皂角,说道:“‘一棵树,八丈高,上边挂满杀人刀’,此当地百姓言皂角树也。此树结皂角稠密,其年景必凶必欠;皂角稀少,则其年必丰必安。是谓‘皂角稀,家家喜;皂角稠,村村愁’,今秋此树叶茂枝丰,偏皂角稀少,此天兆明示岁当天下一统,百姓大安。”
老伯手指着庵前地锅灶上沸滚着的茶水,道:“这就是天送尊下以救三军之良方。”
老伯起身,引萧何朝百丈之遥的一条小河沟走去,远望,河源处一架山,形似卧狮,狮口处,数道银瀑,泻入沟内,狮山左右,簇峰纵横,潭瀑勾连,峭壁上,红叶鲜亮,松柏缀绿;近看,一道百丈宽的清流,清澈见底,鱼游虾潜,水草盈盈。河畔一道深沟,数个沟汊,长满金灿灿一望无边的野菊花。
老伯引萧何走入野菊丛中,掐数朵野菊,指着茎上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叶片,那菊花苞分瓣,粒小味香,入嘴一尝,甘中带苦,遂对萧何说道:“此菊三特,一则嫩叶可入蔬食用,生调凉拌,烹炒油炸;二则花可作茶养生,入药医病,专治肝热喉毒,医眼肿目疼,清头昏眩晕等。”
老伯虽腿脚不便,却精神奇好。引着萧何沿沟转悠。“三特在此菊自然所赐,生长界限极强。看,一出这沟两侧,虽一篱之隔,所长菊,叶、花、味、功用,与此大不相同。慨此菊得此地地势奇特、日照充足之天时;水出深源、河清似泉之地利;世乱年灾、民皆护植之人和。当今,虽说河畔两侧人家为躲乱多避入深山,然一到节气,仍夜间护菊,或乘夕阳余晖,或借星月之光,三栽四掐头,五月饮水流,六月上草肥,七月除杂莠,八月长优蕾,九月慢采摘,十月正大收……”
萧何边看,边听,心里一阵阵激荡,此去东征,定将辅督汉王,早日还太平于天下百姓啊……
“萧相,目下正当季节,尊下可令三军派人,采摘此菊,熬煮饮用,保三日内,三军消疾,还我汉军龙姿虎威,征东取捷,以安天下。”
萧何大喜过望,“老人家,届时老夫自当奏明圣上,大谢先生和巩县百姓”。
“尊下言重了!”
三日后,瘸腿老伯攀上皂角树主杆高处,骑坐在树杈上,遥望着驰道。
驰道上,车辚辚,马萧萧,粮草辎重,旌旗蔽空,兵锋直指虎牢关……
一年后。河南郡派员来巩,传下一道圣谕:免巩县百姓三年赋税,赐名瘸腿老伯所居村庄为“萧相村”,该地野菊为“萧相菊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相从关中率十万新军援汉王东征,一进中原,士卒咽喉奇疼,说话嘶哑,更有甚者口鼻出血。
B.文章从马蹄声、毛色、马脸等角度描写“兴汉龙”,以马衬人,描写出萧何龙姿虎威的大将形象。
C.“五指托天”使用拟人、比喻和夸张手法描写皂角树的繁茂,为老伯与萧何绿荫下聊天营造环境。
D.文中引用谚语“皂角稀,家家喜”,说明今年天岁吉祥,揭示出老伯迷信、渴望消疾等复杂心理。
7.下列关于“小河沟野菊花”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自小河沟的野菊花植株可作茶养生,入药医病,专治肝热喉毒,医眼肿目疼,清头昏眩晕等。
B.萧何喝了用小河沟野菊花煮的凉茶后不久便喉内生津,可见此菊能入药医病,专治肝热喉毒等症。
C.小河沟野菊花除了药用之外,其嫩叶还可以入蔬食用,生调凉拌或烹炒油炸均可,是难得的食材。
D.小河沟野菊花生长界限极强,它的味及功用等离开了小河沟这里的独特地理环境就会大不相同。
8.文章描写小河沟的环境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瘸腿老伯的性格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大E怒F畏宪G不H敢发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阙,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朝廷。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奋好学,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2)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14.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简王明府①
杜甫
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②。
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
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
君听鸿雁响,恐致稻梁难。
【注】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冬,杜甫避乱成都期间,此时诗人衣食不足。重简:是因上一首诗寄给王明府后,没有回音,故杜甫再寄一首诗以求援。王明府:县令王潜,杜甫的朋友。明府:唐代对县令的美称。②薄寒:微寒。《楚辞·九辩》:“懵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中人:伤害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连用两个疑问句,抒写了诗人对云开雾散、雨过天晴的渴盼。
B.颈联运用反问,抒发了诗人因穷困之状未得改善而产生的愁苦之情。
C.尾联议论鸿雁谋稻粱之难,意在引起王明府对诗人生活之难的关注
D.这首诗基调沉郁顿挫,将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悲”具体化了
16.“冬来只薄寒”一句看似无意之笔,实则匠心独运,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大声疾呼(1)“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2)“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3)“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
工作之初,看着①_____________的顾客,②_____________的商品,张秉贵也曾有过胆怯,学了这个忘了那个,接待顾客时也不熟练,不得不跑去问同事,为此张秉贵一度自卑苦恼。但是张秉贵没有被困难打败,反而迎难而上,不断挑战自己。为了算账快,张秉贵学习了饭馆服务员的口算方法,③_____________,即使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糖果,他也能做到一口报价。为了提高包装速度,他在空闲时间利用碎砖头和瓦片当块点心,用锯末当零点心,用旧报纸当包装纸练习包装,最终将称包捆扎一套糖果的时间由过去的三四十秒提高到12秒,最快达到10.05秒。天道酬勤,凭着过硬的基本功,张秉贵练就了“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功夫。所谓“一抓准”,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18.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机器”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C.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D.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夏季,①北半球多地民众都经历了空前绝后的酷热。②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宣布,③2023年7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⑤地球冰冻圈也正在加速变化。⑥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圈层,⑦包括冰川、冻土、固态降水、海冰、河冰、湖冰等组成。⑧冰冻圈对气候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用,⑨是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核心纽带和关键性因素之一。
A_________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也有直接影响。冰川退缩和多年冻土融化,会降低山地稳定性,并使冰湖的数量增加、面积变大,增加发生山体滑坡、冰川泥石流和洪水的可能性。冰冻圈退缩还会破坏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应对冰冻圈急剧退缩,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是最有效的方法。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冰冻圈发生广泛而迅速的变化。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热量,B______,进而导致冰冻圈退缩。所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仍是减缓气候变暖、减少冰冻圈退缩的主要途径。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央视“朗读者”栏目有这样一段开场白:“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到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岁月;天遇到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
请以“最___________的遇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字数不少于800。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并不是把生活复现出来”错误,原文材料一为“并不就是把生活复现出来”,意为“并不只是”,而非“并不是”。
B.“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成熟”错误,原文材料一为“某种成熟”。
D.“中国人对诗歌的鉴赏领悟来自对汉字字形及诗行的视觉印象”错误,原文材料二为“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
故选C。
2.答案:C
解析:C.“已经体现出建筑美的特点”错误,材料二“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并且还有建筑的美”意思是中国最初的新诗采用了西文诗分行的形式,使得中国新诗具备了能够追求建筑美的基础,而不是说它已经体现出建筑美的特点。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B.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自由抒情诗,不能体现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故选B。
4.答案:①“写诗”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做诗”是对自然生活的加工:对素材的修饰和思想方面的提升。
②“写诗”主张“言语就是诗”,“做诗”要对土语白话加以锻炼选择。
解析:结合“早期诗人都强调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认为是‘写’的,不是‘做’的”可知,“写诗”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结合“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了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写诗”主张“言语就是诗”。
结合“闻一多谈到艺术加工的必要性:‘一切的艺术应该以自然作原料,而参以人工,一以修饰自然的粗率相,二以渗渍人性,使之更接近于吾人,然后易于把捉而契合之。’”可知,“做诗”是对自然生活的加工:对素材的修饰和思想方面的提升。结合“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做’诗: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经过一番锻炼选择的工作然后才能成诗”可知,“做诗”要对土语白话加以锻炼选择。
5.答案:①旧体格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新格律诗可以有层出不穷的格式。
②旧体格律诗的格律与内容没有关系,新格律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
③旧体格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格律诗的格式由我们自己的意志匠心来随时构造。
解析:结合“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是律诗与新诗不同的第一点”可知,旧体格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新格律诗可以有层出不穷的格式。
结合“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二点”可知,旧体格律诗的格律与内容没有关系,新格律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
结合“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三点”可知,旧体格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格律诗的格式由我们自己的意志匠心来随时构造。
6.答案:D
解析:
7.答案:A
解析:
8.答案:①在内容上,小河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此地的野菊花具有与众不同的“三特”,此乃救汉王三军之良方。②在结构上,这是老伯对萧何“先生持何良方,可救我三军”的回答,前呼后应,结构严谨。③在情节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萧何为三军患疾发愁,老伯找到了此良方;这良方为汉王三军消疾,进而才有“旌旗蔽空,兵锋直指虎牢关”。
解析:
9.答案:①对汉忠心。随汉王攻进过咸阳,伤残后归乡河洛巩县,不忘在这搭庵设灶,救助伤兵病疾。②不辞劳苦。秋阳高悬,脊梁上汗珠滚滚,肩上斜搭一条汗巾,围着地锅灶忙活。③平易近人,诚恳待人。老伯一瘸一跛地引萧何坐在石礅上,倒出凉茶请萧何慢用,言行举止表现出他的为人处世态度。④有疗众苦之心。他对萧何说“故老夫在此挖灶煮茶,以疗众苦”。
解析:
10.答案:BDF
解析:句意: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
“吏椎呼之”主谓宾齐全,宾语“之”后B处断开;
“奴醉骂”是一个主谓句,宾语省略,“兢”作下句主语,“兢”前D处断开;
“兢大怒”是一个主谓句,其后F处断开。
故BDF处断句。
11.答案:C
解析:A.正确。编辑,编撰;同“嘱”,嘱咐。句意:能作文章诵诗作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纪念这件事。
B.正确。
C.“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分析错误,“本纪”只是帝王传记;记述王侯将相的是“世家”。
D.正确。句意:班固听说他们发生内乱。/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D.“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错误。原文“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可见是因为受到窦宪战败的牵连而免官的。
故选D。
13.答案:①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
②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之为苦。
解析:①“行……事”,代理……事务;“将”,率领;“虏使”,匈奴使者。译文: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
②“教学”,教诲;“苦”,意动用法,以……为苦。译文:班固不教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以之为苦。
14.答案:①他的弟弟班超疾驰上京,面见皇帝,说明情况;②皇帝看了他的书,被其文思折服,故而任命他为兰台令史。
解析:由原文“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可知,一是有班超“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疾驰上京向皇帝说明情况;二是因为“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即皇帝读到他写的书,为他的文采折服。
“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皇上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为兰台史令。
15.答案:D
解析:D.“将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悲’具体化了”说法错误,本诗作于公元761年杜甫避乱成都期间而《登高》作于公元767年杜甫滞留蔡州期间。本诗早于《登高》而作:且《登高》中“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不是一个“衣食不足”所能具体化的故选D。
16.答案:①照应前句天气之“异”,表现冬天之微寒。
②运用《楚辞·九辩》中的典故,感叹人在“穷愁”之中就连微寒也经受不住。
③为下文向王明府求取资助做铺垫。
解析:“冬来只薄寒”,冬天来了,即使只是微寒,还是很伤害人。照应前文“西南异”的天气变化,表现冬天之微寒。
运用典故,“懵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中人:伤害人。冬天即使只是微寒,还是伤害到了自己。暗示自己处在“穷愁”之中,就连微寒也经受不住。
正因为穷愁潦倒,所以才会为在下文说“君听鸿雁响,恐致稻梁难”,天冷了,过冬的粮食还没有,此处为向王明府求取资助做铺垫。
17.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18.答案:D
解析:文中“机器”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引号表示直接引用;B.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引号表示强调;D.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19.答案:①络绎不绝(来来往往、川流不息);②琳琅满目;③熟能生巧;
解析:①本处是说在工作之初,张秉贵看到客人也曾胆怯,说明他看到的是很多客人,可用络绎不绝”、“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来来往往”,形容来来去去的人很多,很繁华,或者多次来和去交往。“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②本处是形容商品很多,可用琳琅满目”。“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③本处是说张秉贵不断地挑战自己,所以为了算账快,学习了饭馆服务员的口算方法,并且多次训练,可用“熟能生巧。“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
20.答案:①比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比喻成一团火,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张秉贵的服务热情。②排比,“在商店里”“回到家里”“走上工作岗位”三个句子结构一致,强调了热情服务给顾客带来的感受。
解析: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喻体为“一团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秉贵的服务热情。
“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中“在商店里”“回到家里”“走上工作岗位”三个句子结构一致,所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强调了热情服务给顾客带来的感受,让他们在任何地点都感到热乎乎的。
21.答案:A冰冻圈持续退缩(地球冰冻圈加速变化);B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解析:第一空,前文提到冰冻圈对气候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用,后文提到它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也有直接不好的影响,可知此处强调冰冻圈的变化,故填写“地球冰冻圈加速变化”。
第二空,前文提到二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热量,后文提到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仍是减缓气候变暖、减少冰冻圈退缩的主要途径,可知此处强调这些气体对温度的影响,故填写“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22.答案:语句①修改为:北半球多地民众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酷热。(“空前绝后”改为“前所未有”)
语句③修改为:2023年7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在句后加“月份”)
语句⑦修改为:包括冰川、冻土、固态降水、海冰、河冰、湖冰等。(把“组成”删掉,或把“包括”改为“由”)
解析:①搭配不当,“空前绝后”,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强调成就之大,影响之大,不能修饰“酷热”,可改为“前所未有”。
③成分残缺,“7月是……气温最高的”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后加“月份”,或改为:有气象记录以来,2023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最高。
⑦句式杂糅,“包括……”和“由……组成”两套句子结构杂糅在了一起,修改为:包括冰川、冻土、固态降水、海冰、河冰、湖冰等:或把“包括”改为”“由”。
23.答案:例文:
最美丽的遇见
我遇见一棵树。
那是一株槐树。树皮粗犷,纹路深凿,树身暴筋虬结。秋阳照在那一片粗糙的木纹上,竟像炒栗子似的,爆出一片干燥郁烈的芬芳。
在青青的石砖上只站立着这一棵树。但旁边不知哪里来的几股细细的钢丝却硬生生地扎进树身中,戳进心脏的最隐秘之处,呈现一种血的颜色。
皮肤上的汗毛不由地张开,风细细微微地从远处吹来,我闭上眼努力地去触摸风的脉搏。无数的绿色在风里晃荡,翻折,刷刷作响。翅膀的振动,蚯蚓的腹部爬过草叶的窣窣声在一瞬间都被风扯远。我满耳只听见的并不是那种鼓噪的蝉声,而是那绿叶说与云听的呢喃声一一尽管遭遇不幸,却依然坚强地站立在大地上,以风雨为伴,从容而美丽地生存着。那饱满而丰实的生命仿佛一条河流,细细地流淌到更远的地方。
我遇见一个人。
阳光在迷蒙的晨雾中展开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他抱着一捧花,站在路旁。细小的白色花朵藏在绿叶里,他的目光深沉,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柔和,像江南一池微凉的春水。叶脉上犹然含着朝露腻着月光,陈旧而又细腻的香味渗进每一缕叶纹中。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鞋,不吆喝,不抱怨,只是微微笑着。我顺着他温和的目光望去,那是一双黑布白底的鞋,看得出来是依照着脚的形状一层一层迭起来,一针一针缝进去的。穿着这样的鞋,想必心也是暖呵呵的。他终是抬起了头。我看见他的眼睛很亮,那样亮,在浅浅的晨光中,流动着异样光彩。
美,是那花,是那人。我不由走近他。花声更加清晰了。“这花真好,怎么卖的?”“八毛钱一把。”我将硬币放到他掌心处,他将花递给我,与其说是递,不如说是抱。满满的一大捧,就在我的臂弯里绽放着。马路的鸣笛声在花香中愈来愈远,终于,我只能听见花瓣舒展的声音。我将花抱紧,再看向他,生怕他后悔似的。他笑笑,也紧了紧怀中的花。他的目光遂又落回他的布鞋上。所有的过往都被温柔搁置在那双眼里。
我听见呢喃声,来自于我先前所遇见的一棵树。“要坚韧而又温柔地活着。”花香在此刻突然袭入鼻间。我猛一抬头,看见了他。他的身影渐渐与那棵树重合,不再分离,如人一样的树,如树一样的人,是否他们的脚底都有一个根,然后相连着,匍匐在大地深处?
我遇见了一棵树,一个人,那树与人也遇见了我,于是,我们相遇,纠结进彼此的生命中,到最后,绽放最美的光芒,因了这最美丽的遇见。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博白县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一)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