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及其地貌(讲通)
展开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13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及其地貌
考点一 三大类岩石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知识点1 三大类岩石(基础)
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岩浆岩
岩浆沿着岩石圈裂缝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降低、压力变小,冷凝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类型。
“巨人之路”玄武岩石柱
熔岩中有均匀分布冷却中心,冷却中心距离彼此相等,各向中心收缩,形成六方柱状节理,位于北爱尔兰大西洋海岸。
岩浆岩中蕴藏着许多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如铬、镍、铜、金、银、铁、钒、钛、金刚石、铂及铂族金属、钨、锡、钼、铋、铅、锌、铀、钍及稀土等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逐渐转变为砾石、沙子、泥土等碎屑物质,被搬运之后堆积成松散沉积物,经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特点:①具有层理构造
②常含有化石
沉积岩含有非金属矿物,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80%
典例: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75%都是沉积岩
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貌。
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
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
例如,页岩变质成为板岩,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石英砂岩变质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
特点: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
变质岩形成于地壳深处,代表性岩石有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
大理石的名称源于其盛产于中国云南大理而得名
刚性好,硬度高,耐磨性强,温度变形小
为上乘的建筑装饰材料
【小结】
卡帕多西亚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高海拔沙漠的腹地,数亿年前这里的火山喷发,喷吐而出的火山碎屑物和熔岩堆积起来形成了凝灰岩(一种压实固结的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层,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岩石千姿百态,其中头戴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下图为“精灵烟囱”形成及演变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精灵烟囱”的“帽子”( )
A.含有古生物化石B.表面多有气孔
C.发育水平层理D.具有片麻状构造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且稳定的大陆地块。非洲大陆拥有三处规模较大的克拉通,它们形成于几亿年前,其中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克拉通西部未延伸到海岸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非洲克拉通岩石中,多见( )
A.石灰岩B.花岗岩C.玄武岩D.角砾岩
知识点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重点)
这三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软流层;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进一步形成其他岩石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 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岩浆是岩石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在地壳深处经重熔再生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是内力作用。
判读技巧:
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一定是岩浆;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四个框,填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五个框将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也可结合箭头上的地质作用进行判断,外力作用指向的为沉积岩,变质作用指向的为变质岩,重熔再生指向的为岩浆,冷却凝固指向的为岩浆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变式图:
变1:岩浆岩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变2:成为沉积岩可以先变为沉积物,再经过固结成岩环节得到沉积岩。
题型0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英国GelgicalMagazine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家对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宜良红石崖虫的最新研究成果。图a为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化石,图b为岩石圈中三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在图b中,能反映图a所示岩石的代码是( )
A.①B.②C.③D.④
2.小明同学学习了岩石圈物质循环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简图(下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的岩石类型或岩浆,老师阅后,批语:“总体较好,但有一条虚线箭头明显错误”。与喀斯特地貌(石灰岩)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岩石类型和地质作用是( )
A.甲和④B.乙和①C.丁和②D.丙和③
下图为贵州三都县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石蛋(左图),石蛋大小不等。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海洋中,由碳酸钙分子结核压实而成。右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图,其中①②③④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与石蛋一致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1 地壳运动(重点)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如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了解震源、震源深度、震中距、烈度等概念。
题型02 地壳运动
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杜拉萨盆地两侧有断层分布,盆地中部因石膏(CaSO,)分布而形成白色沙丘。这里的钙早期存在于海洋中,后来形成石膏并以晶体的形式沉淀下来。完成下面小题。
海水中的钙变为盆地中石膏的过程中,杜拉萨盆地地质环境演变经历了( )
A.地壳持续抬升B.断裂拉伸下陷
C.先抬升后下沉D.先下沉后抬升
知识点2 岩浆活动(基础)
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如火山口湖、火山岛、火山锥等。
科莫多国家公园由科莫多岛、林卡岛等许多岛屿组成。科莫多岛地形比较崎岖,以圆山为主,最高海拔为735m。科莫多国家公园是印度尼西亚较为干旱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为800~1000mm分旱、雨两季。下图示意科莫多国家公园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科莫多岛的形成原因是( )
A.海面上升B.泥沙沉积
C.珊瑚堆积D.岩浆活动
知识点3 变质作用(基础)
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小结
某区域经历多次地质事件。下图为“该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岩浆活动的次数至少有( )
A.1次B.2次C.3次D.4次
2.千枚岩属变质岩,该地千枚岩的原岩可能为( )
A.黏土岩B.花岗岩C.玄武岩D.石灰岩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以下等方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
风化作用概念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类型
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类型,即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风化物: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物理风化
概念:指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显著,
昼夜温差越大,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包括:a.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热力风化);
b.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
c.岩石卸载(释重)——层裂;
d.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热力风化。
温差风化: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太阳光暴晒,温度升高表层体积膨胀,但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响;夜间,岩石表层逐渐冷缩,内部却因受到白天传导进来的热力影响而膨胀。表里反复地、不均匀地膨胀与收缩,会使岩石产生裂隙,层层剥落,岩石就破碎了。
球状风化: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球形。
冰劈作用:在温度接近冰点的山区,容易产生冻融风化作用,山体岩石的细孔会因为吸收邻近的液态水而不断增大,当温度降低时,水结冰,体积膨胀产生压力,这样的压力引致岩石弱化,最后分裂,形成了大量的碎石。
盐风化:概念: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向岩石背风面运动,在干燥的背风面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在岩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风化穴,这种风化作用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
(4)化学风化
概念: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过程。如含铁矿物在水和空气的作用,氧化成褐色的氧化铁,在丹霞地貌中这种现象常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结合成碳酸,能溶蚀石灰岩。
化学风化的方式可归纳为:a.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c.水解作用;d.碳酸盐化作用;
e.氧化作用。
主要发育在潮湿、温暖环境中,作用广泛而强烈,是自然界主要风化作用之一。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5)生物风化
概念:指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是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
低纬度的炎热潮湿气候区,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温度高,空气潮湿,其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风化作用的影响
a.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b.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c.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题型03 风化作用
哈萨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着成千上万颗神秘“石球”。这些石球直径大多有三四米,主要由沙土组成。有些石球会自然裂开,裂开之后可发现里面有“石蛋”,“石蛋”易碎。读哈萨克斯坦石球景观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哈萨克斯坦石球自然裂开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作用强B.风化作用强
C.冰川作用强D.海浪作用强
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其沉积结构特征蕴含地貌和气候变化的关键信息,倒石堆在高山地区广泛发育。下图为倒石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倒石堆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
A.流水堆积作用B.风力沉积作用C.冻融风化作用D.冰川磨蚀作用
3.倒石堆可能广泛发育在( )
A.横断山脉B.阴山山脉C.武夷山脉D.太行山脉
知识点02 侵蚀作用(重点)
概念: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影响因素:运动状态下的流水、冰川和风力
类型: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和冰川侵蚀。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侵蚀物离开原地,并形成侵蚀地貌。
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侵蚀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为主;冰川侵蚀常见于中高纬和高山地区。
流水侵蚀
作用表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作用结果: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等;形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
分布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风力侵蚀
作用表现: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分类:风蚀作用包括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作用结果: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等;雅丹地貌。
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
冰川侵蚀
作用表现: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川分类: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作用结果: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冰蚀湖(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峡湾。
分布地区: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在高山和高纬地区,这种作用尤为显著。冰川体有巨大的压力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包括冰川刨蚀、冰楔、磨蚀和挖蚀作用。山地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一般处于缓慢移动的状态。它在移动中能够拔起大块岩石,加速岩石裂解,并挟带这些物质一起运动。当冰川消融时,挟带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冰川不断地侵蚀、搬运、堆积,形成冰川堆积地貌
与流水、风等形成的侵蚀地貌相比,山地冰川形成的侵蚀地貌具有陡峭、险峻的特点,长形成刀刃状山脊、多面锥体山峰、U形谷等。
峡湾特点:深入陆地,岸壁陡峭, 水深较大,风平浪静
峡湾是由于冰川把地面刨蚀成巨大的谷地而形成的,当谷底低于海平面时,海水侵入后就形成了沿海地带幽深的峡湾。
海浪侵蚀
作用表现: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作用结果: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等。
分布地区:基岩海岸的滨海地区
侵蚀作用小结:
题型04 侵蚀作用
科尔卡大峡谷位于秘鲁南部,横穿安第斯山,全长90千米,最深处达4160米。峡谷看起来像是安第斯山被一把大刀斩断了的裂缝。下图为科尔卡峡谷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塑造科尔卡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火山喷发、冰川刨蚀作用B.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流水下蚀作用D.风蚀作用、流水搬运作用
如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冰川侵蚀B.风化和风蚀C.海浪侵蚀D.流水侵蚀
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砾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据此完成下题。
3.图示风影沙丘常见于( )
A.沿海沙滩 B.河流两岸
C.绿洲边缘 D.森林内部
4.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在新疆的喀喇昆仑山脉主峰乔戈里峰下,宽阔的谷地便于通行,尘封着数条曾经辉煌的古道。其中的乔戈里古道(西北通向帕米尔高原、东北连接塔里木盆地、东南达青藏高原、向南可进入印度河流域)地处叶尔羌河上游谷地,该谷地自古就是该区域人类居住的“桃花源”,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乔戈里古道宽谷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当地宽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断层下陷
知识点3 搬运作用(基础)
定义: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作用结果:使风化和侵蚀产物离开原地,为堆积作用输送物质。搬运作用是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搬运能力与风、流水和冰川的运动速度直接相关
分布地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占优势;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则是流水的搬运作用表现明显。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水的流速成正比。
知识点4 堆积作用(重点)
定义:被搬运的岩石碎屑物质,在搬运的过程中,因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便堆积下来的作用。
类型: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
影响因素:外力强度变化、夹带物的丰富程度
作用结果:形成各种堆积地貌。
(1)分选性
定义: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大小均匀,磨圆度好,分选性好,大小混杂,棱角分明,分选性差。
流水堆积及风力堆积时对颗粒物具有分选性,即颗粒物大小在堆积时有序沉积,一般粒径大的先堆积,粒径小的后堆积;一般搬运距离越远,分选性越好。
而冰川堆积则没有分选性,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混乱堆积。
重力作用下的堆积物分选性差,不同粒径的颗粒混杂在一起。陡坡的重力崩塌,重颗粒会滚得更远,比较轻的细颗粒会留在坡面上部,形成倒石堆。
流水堆积
定义: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缓,携带的物质堆积。
分布地区: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
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地貌形态:形成冲积扇(出山口)、河漫滩(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风力堆积
定义: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分布地区:干旱内陆及其邻近地区
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地貌形态: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地貌
冰川堆积
定义:冰川携带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
分布地区: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冰川堆积不具有分选性: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磨圆性差
地貌形态: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如冰碛平原、冰碛湖、终碛堤、冰碛丘陵、鼓丘等。
海浪堆积
定义:波浪遇到倾斜海岸,速度减缓。
分布地区:滨海地带
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地貌形态:形成沙滩、沙坝、贝壳堤等海岸地貌。
堆积作用小结:
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堆积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疑点辨析:注意风化与侵蚀两种作用的差异
风化是指岩石多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与风无关。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题型05 堆积作用
土林是一种特殊地貌景观,西藏阿里地区的土林发育最为典型。该地土林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粘土等物质组成。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石风化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D.河湖沉积
2.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B.天气寒冷,暴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D.大气稀薄,光照强
考点四 常见地貌类型
知识点1 喀斯特地貌(重点)
定义: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溶蚀地貌:含有CO2的水,溶解碳酸钙,形成峰林等地表景观。水沿地下裂隙溶蚀,形成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
喀斯特沉积地貌:溶洞形成后,沿裂隙下渗的Ca(HCO3)2 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岩沉淀,形成钟乳石、石柱等。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峰丛是基部完全相连的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多分布于碳酸盐岩山区。
峰丛代表峰林地形中发育较早阶段
当峰丛石山之间的溶蚀洼地垂向发展和扩大时,峰丛的基座被蚀去,成为峰林,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形成过程:喀斯特地面经溶蚀及岩溶塌陷后,形成口大底小的倒锥状的封闭洼地景观。地表水沿可溶岩裂隙密集地段溶蚀而成的是溶蚀漏斗,其深度不大,斗壁和缓,斗缘不明显,外形多成碟状,当进一步向下加深时,斗壁逐渐陡峻并且有明显的斗缘,成为漏斗状;地下可溶性岩溶蚀后会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穴,在重力作用下,覆盖在洞顶上的土层或岩层崩塌,进而形成的则是塌陷漏斗。漏斗底部通常有通道(或落水洞)通往地下,起着集水和消水的作用,并伴有积土、碎石堆积。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形成岩溶湖。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溶洞里的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在溶洞内含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流水沉积
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影响因素)
题型06 喀斯特地貌
(2022·河北卷)小明多次随老师赴太行山某溶洞研学基地考察。他发现,洞外崖壁夏季细流潺潺,冬季冰锥倒悬,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图):(1)前者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后者相反;(2)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前者上部空心、下部实心,后者整体实心;(3)前者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后者纹层上凸。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继续发育,会演变出多种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洞外崖壁水流的直接来源是( )
A.大气降水B.裂隙储水C.植被蓄水D.冰雪融水
2.小明剖析石柱样本时,区分完整石钟乳段和石笋段的可靠依据是( )
A.石钟乳段横切面实心环状B.石笋段外部形态下粗上细
C.石钟乳段纵切面中空管状D.石笋段纵切面微层理上凸
知识点2 风沙地貌(基础)
成因: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分布地区:a.我国主要分布区:西北地区;
b.其他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分类: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风蚀地貌: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风积地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
(1)风蚀地貌
吹蚀: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
磨蚀: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
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流动沙丘是单向斜层理构造。
流动沙丘景观是—种位置可移动的沙丘构成的景观。因地表植被稀少,在风力作用下沙丘易于顺风向前移动,在风向前方形成新沙丘。
固定沙丘为多层弧形层理构造。
沙粒不断地从迎风坡向背风坡搬运,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
河岸、湖畔地区沙丘(水岸沙丘/天漠现象)的形成过程:
物质条件:河流中上游地区含沙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堆积于河流、湖泊地区。
水文条件:枯水期,河流、湖泊沿岸地区泥沙裸露且干燥。
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出露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再经过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岸、湖畔形成沙滩或沙丘。
雅鲁藏布江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
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降水少,河流水位降低,河床河沙露出水面;
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
风沙活动的条件:
1.物质条件——沙源
(1)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将泥沙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堆积。
(2)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
2.动力条件——大风
(1)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2)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
①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没有阻挡。
②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
③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
(3)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4)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3.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4.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根据沙丘形状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鄱阳湖受我国季风气候影响,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b)。图中湖泊西侧分布着一座由松散沙粒组成的沙岭沙山。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鄱阳湖西侧湖畔沙山的沙源主要来自( )
A.西北地区沙漠B.东南沿海海滩
C.枯水季节湖滩D.周边地区农田
2.推测图中沙山成因及主要形成季节( )
A.流水沉积,冬春季B.流水沉积,夏秋季
C.风力堆积,冬春季D.风力堆积,夏秋季
3.根据图中沙山位置判断沙山形成的季节该地盛行风向为( )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知识点3 海岸地貌(基础)
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分类:a.侵蚀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成因:岸边岩石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形成的
b.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类型。其他还有沙嘴、离岸堤
成因: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的
海蚀地貌
①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②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③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海积地貌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
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靖海湾是典型弧形砂质海岸。该地区偏东风频率较高。2005年该地开始修建靖海火电厂,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电厂主厂区、防波提等。下图为靖海湾附近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靖海湾弧形砂质海岸形成的主要外力是( )
A.径流B.潮汐C.波浪D.洋流
知识点4 冰川地貌(基础)
定义: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分类:a.侵蚀地貌: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峡湾、冰蚀湖等
成因: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包括冰川刨蚀、冰楔、磨蚀和挖蚀作用,冰川体有巨大的压力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
b.堆积地貌:冰碛地貌
成因: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的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终碛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磨圆度好 D.棱角明显
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01 雅丹与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图。据此完成下题。
1.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地貌形成的大致过程是( )
A.沉积—抬升—侵蚀
B.侵蚀—抬升—沉积
C.侵蚀—下沉—沉积
D.沉积—下沉—侵蚀
5.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大风地区,该地貌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缓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D.陡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知识点拨: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以新疆罗布泊雅丹附近最为典型,故名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它不是发育在基岩上,而是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以新疆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雅丹”原是维吾尔语 ,意为“陡峭的小丘”,后来用它来泛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泊沉积地层;
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或流水的侵蚀。
水上雅丹地貌是先形成雅丹地貌,后被水淹没
“丹霞地貌”指的是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故有“流水丹霞”之说。
顶平、身陡、麓缓,明显的水平层理构造,是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
2010年8月1日,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这六个来自亚热带湿润区的丹霞地貌景观系统代表“中国丹霞”,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地表流水的冲蚀、磨蚀、垂直地表发育的构造节理是主要成因之一。
形成过程:流水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02 其他以外力作用为主的特殊地貌
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我国青藏高原是世界重要冻土分布区之一。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多年冻土层退化,表层土壤水分下渗,遇冷发生冻结,形成冰楔,后在反复冻融作用下,冰楔体积逐渐变大,造成地表凹凸不平,形成洼地并发育出热融湖塘。热融湖塘一旦发育便会快速下沉、扩大,直至与附近的河流或盆地相连接。下图示意热融湖塘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冰楔与冻胀丘形成的季节分别是( )
A.冬季 秋季B.夏季 冬季C.冬季 夏季D.夏季 春季
2.相较于环北极圈地区,我国青藏高原热融湖塘数量更多,其原因主要是( )
A.降水量更丰富B.太阳辐射更强C.温差变化更大D.地势起伏更大
3.与热融湖塘一旦发育便会快速下沉、扩大关联性最大的因素是( )
A.湖水B.微生物C.海拔D.土壤
知识点拨:
(1)热融洼地
热融洼地是因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种洼地。这种塌陷过程类似喀斯特过程,而塌陷原因和温度有关,故称热力喀斯特。
(2)石海
在寒冻风化作用下,岩石遭受崩解破坏,形成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形成石海。
石海形成的条件:
(1)气温常在0℃上下波动,日温差大,并有一定湿度,使岩石沿节理反复寒冻崩解;
(2)地形平坦,使寒冻崩解的岩块不易顺坡移动而保存在原地;
(3)坚硬而富有节理的块状岩石,在寒冻作用下常崩解成大块岩块,得以保留在原地。
(3)石河
在山坡上寒冻风化产生的大量碎屑滚落到沟谷里,堆积厚度逐渐加大,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运动,形成石河。
(4)冰核丘
冻土层中常夹有未冻结层,未冻结层中的水在地下慢慢移动、聚集并凝结成冰体,使地面膨胀隆起,形成以冰为核心、地面有数十厘米至数十米高的土层或泥炭的小丘,称冰核丘(或冻胀丘)。冰核丘多为圆形椭圆形,顶部扁平,多发育方向不一的张裂隙,周坡较陡。
(5)石环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
石环的形成:
①垂直分选→使岩块被抬举到表面
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造成物质分选形成的。
②水平分选→顶面岩块向四周移动,并汇集成环边
水平方向的分选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
冻胀时,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冻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大,故形成一个微凸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
解冻时,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粗砾下部也融化时,粗砾则不能回到原来位置,只好向四周较低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
(2023·新课标卷)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D.丰富的泥沙
(2023·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内蒙古高原
4.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2023·新课标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D.风力搬运考点分布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命题趋势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23浙江6月,3题,2分
2020天津卷,4题,3分
区域认知: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综合思维: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基础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地理实践力: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人地协调观: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观点。
近五年高考中直接考查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高,题型多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为主,一般以景观图、坐标图、区域图、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内地作用与地貌
2023全国甲卷,8题,4分
2023浙江1月,13-14题,4分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3全国乙卷,7-8题,8分
2023全国甲卷,37题,24分
2023浙江6月,14题,2分
2023新课标卷,7-8题,9题,12分
2023海南卷,12-13题,6分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
浆
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
积
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层理结构,含有化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
质
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表
现
形
式
地
壳
运
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如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
作用因素
典型区域
作用结果
示例图
流水
湿润、半湿润区的坡度较大的地区
水蚀地貌,如沟谷、瀑布、峡谷(V形谷)等;喀斯特地貌,如天坑、溶洞、地下暗河、石林等;丹霞地貌;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风蚀柱、风蚀洼地等;雅丹地貌
冰川
高纬或高山地区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冰蚀湖,如北美五大湖、芬兰加拿大的湖泊;峡湾,如挪威峡湾
海浪
海岸地区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类型
形式
发生区域
风力搬运
作用
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沙粒为主;滚动及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
河流搬运
作用
悬浮形式;跳动、滚动和滑动形式
湿润、半湿润地区
冰川搬运
作用
在冰床上被推移;夹持在冰川内或叠置冰面上随冰川的运动一起被搬运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和高纬度地区
类型
流域中的位置
形成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继续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形成于河
流入海口
当挟带大量泥沙的河流注入海洋时,如果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如果海潮侵蚀弱,也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分布
作用因素
典型区域
作用结果
示例图
流水
湿润、半湿润区的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地区
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漫滩等
风
干旱、半干旱区
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形成
冰川
高纬、高山地区及冰川滑过地区
冰碛地貌、冰碛湖(如日内瓦湖)、终碛堤、鼓丘等,如波德平原、东欧平原的形成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海浪
海岸地区
海积地貌,如沙滩、贝壳堤、沙嘴等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0讲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0讲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通),文件包含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义原卷版docx、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9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9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通),文件包含第09讲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义原卷版docx、第09讲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8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8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讲通),文件包含第08讲大气环流与气候讲义原卷版docx、第08讲大气环流与气候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