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通)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原卷版).docx
    • 讲义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解析版).docx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原卷版)第1页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原卷版)第2页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原卷版)第3页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解析版)第1页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解析版)第2页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解析版)第3页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通)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通),文件包含第19讲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原卷版docx、第19讲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19讲 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
    考点一 气象灾害
    知识点1 洪涝灾害(重点)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自然灾害的成灾必备条件: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受灾体:人员、财产、资源等。
    自然灾害的类型(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类):
    ①气象灾害:洪涝、旱灾、台风、寒潮、风沙等;
    ②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③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
    ④生物灾害:蝗灾、虫灾、生物入侵等。
    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分析: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本身的强度大小。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自然灾害的危害:
    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②带来各种间接的损失;
    ③影响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
    洪涝灾害
    (1)洪涝: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看: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成因
    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
    ②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③大量河道、湖泊被淤塞、填埋,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④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
    时空分布: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多发;易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
    危害
    (7)洪涝防治措施
    工程性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①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③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非工程性措施
    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题型01 洪涝
    2021年7月,干旱了无数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突发创纪录洪水,300平方千米的沙漠变成了湖泊。气象专家指出,新疆沙漠腹地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已成为我国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区域。下图示意塔克拉玛干沙漠位置及其相关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21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沙漠洪水”的原因是( )
    A.台风过境降水异常
    B.温带气旋活动频繁
    C.西南季风势力增强
    D.暴雨叠加融雪洪水
    2.在此次沙漠洪水中,损失最为严重的是( )
    A.农田水利设施
    B.城镇公共设施
    C.居民房屋设施
    D.油田基础设施
    3.近年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的增加有利于( )
    A.提高河湖水位,发展内河航运
    B.增加土壤水分,改善生态环境
    C.改变气候类型,减轻干旱程度
    D.优化水热组合,扩大耕作规模
    【答案】1.D 2.D 3.B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可知,西北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因此,2021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出现“沙漠洪水”的原因是暴雨叠加融雪洪水。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不受台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温带气旋也不会频繁出现。第2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出现“沙漠洪水”,受影响最大的是位于沙漠中的油田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公共设施和居民房屋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受沙漠洪水影响不大。第3题,近年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增加,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改善生态环境。新疆气候类型没有改变,仍然是干旱地区,河湖水位提高不多,航运条件不好,水资源仍是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知识点2 旱灾(重点)
    (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旱灾。
    (2)多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注意:干旱≠旱灾
    我国严重的旱灾出现在东部季风区,而不是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关键是对“灾”字的理解,所谓“灾”,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受灾体少,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受灾体,不能形成大的破坏,所以干旱地区不一定是旱灾严重地区。
    旱灾的成因
    旱灾的危害
    (5)分布
    世界: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
    ①空间上: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②时间上:我国的干旱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6)我国旱灾的主要类型、分布及成因
    东北与华北比,春旱程度弱
    原因:纬度较高,春季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春季积雪融化,缓解旱情;春季地下冻土层融化,土壤墒情好;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
    华北:旱灾频繁、严重
    原因: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还未到达,降水少;
    ②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③春播季节,农业需水量大;
    ④人口、城市稠密,生活生产需水量大;
    ⑤水污染、水浪费严重。
    防御措施
    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
    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
    ③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④营造防护林;
    ⑤改进耕作制度;
    ⑥跨流域调水。
    题型02 旱灾
    骤旱是土壤湿度急速降低的现象,历时通常仅有几天,但极易给农业带来严重损失。广西7、8月份骤旱发生频次较高。据此完成1、2题。
    1.与其他时间相比较,广西7、8月份发生骤旱频次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频次高 B.降水总量小
    C.土壤保水性能差 D.蒸发蒸腾量大
    2.广西7、8月份骤旱发生过程中( )
    A.土壤透气性降低 B.蒸发蒸腾量减小
    C.太阳辐射减弱 D.气温降低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降水频次高使得土壤湿度大,不会产生骤旱;广西属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大;土壤保水性能较稳定,不会在7、8月突变;广西所处纬度低,7、8月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易导致土壤骤旱。第2题,骤旱发生时,降水偏少,太阳辐射增强,土壤水分不断蒸发,土壤湿度不断降低,导致蒸发蒸腾量逐渐减小,且土壤透气性升高,从而导致气温升高。
    知识点3 台风(基础)
    (1)概念:在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洋面上形成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分布
    全球约有30%的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而这些热带气旋中约有80%会发展成台风。
    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①较高的水温(26℃以上)
    ②源源不断的充沛水汽
    ③水平方向上一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垂直方向上一空气强烈辐合上升
    台风的形成过程:
    ①热带或副热带海区,由于水面温度高,加热近洋面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
    ②热带低压形成后,外围空气水平方向不断向中心汇集上升,同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
    ③垂直方向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促使气流进一步上升,底层气压进一步下降,气流旋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形成台风。
    台风结构
    台风中心即台风眼,无风,晴朗
    我国台风灾害
    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
    地区: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时间:多发于夏秋季节。
    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台风形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主要影响海南、广东、广西。
    ②西北路径:台风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主要影响台湾、福建、浙江。
    ③转向路径:台风形成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后转向向东北方向移动,对我国影响相对较小。
    台风的利弊分析
    不利影响(危害):
    ①狂风:吹倒房屋、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②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③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有利影响(益处):
    夏季我国江淮地区伏旱,炎热干燥,台风带来的凉风起到消暑降温的作用;带来的雨水能缓解伏旱的不利影响,提供大量的淡水资源,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台风引起的潮水会将江河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吸引鱼群集聚,提高捕鱼量。
    台风防避措施
    ①加强台风监测与预报、预警;
    ②加强宣传,提高人们防台抗台意识;
    ③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船舶及时入港,做好防风措施;
    ⑤加固建筑物;
    ⑥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
    ⑥加固门窗,从危险建筑物中撤离。
    台风是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会对过境海区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台风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对于海洋环境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选取(20°N-25°N,127°E)的海域,研究1521号超强台风“杜鹃”对海水温度的影响。图1示意该台风移动路径及剖面位置,图2示意该台风过境前和过境时剖面M-N的海水温度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与过境前比,台风过境时表层水温变化最明显的海区在( )
    A.台风中心南侧、台风路径左侧
    B.台风中心北侧、台风路径左侧
    C.台风中心南侧、台风路径右侧
    D.台风中心北侧、台风路径右侧
    2.台风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层水温的变化及原因是( )
    A.升温 上升气流影响
    B.升温 表层海水下沉
    C.降温 下沉气流影响
    D.降温 下层海水上升
    3.台风形成及移动过程中,能体现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是( )
    A.海水蒸发 B.狂风暴雨
    C.风暴潮 D.风海流
    【答案】1.D 2.D 3.C
    【解析】第1题,在太平洋,台风中心自东向西移动,逐步从太平洋向我国靠近,台风过境时表层水温变化最明显的海区在23°N-25°N附近,根据MN剖面图可知,23°N-25°N区域在M一侧,由此可以判断台风过境时表层水温变化最明显的海区在台风中心北侧、台风路径右侧。
    第2题,台风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层水温的变化及原因是:由于台风带来狂风,带动表层海水的流动,使下层海水上升来补充,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海水水温下降。
    第3题,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是一种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海水蒸发是海洋向大气输送能量;狂风暴雨是大气的一种能量释放,不能向海洋输送能量;风海流是正常风力带动的表层海水的流动,不是台风发生时的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
    知识点4 寒潮(重点)
    (1)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降温、暴风雪、霜冻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时空分布
    世界: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我国: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最多,隆冬反而较少),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
    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我国寒潮影响范围
    寒潮主要影响我国哪些省份?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南等省份外,其余省份均受寒潮影响。
    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受寒潮影响,我国不同地区都会出现剧烈降温,并伴随大风、雨雪现象,但由于区域环境不同,其影响地区的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列表如下:
    寒潮危害
    寒潮的有利影响:①冷空气南下,有利于地表交换热量;
    ②大规模的雨雪天气,缓解旱情(缓解冬旱、春旱);
    ③雪水氮化物含量高,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④低温,天然的杀虫剂;
    ⑤大风,带来风力资源。
    (6)防避措施
    ①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②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管理;
    ③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做好防冻准备;
    ④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关联性
    题型03 寒潮
    2021年2月底,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25°N-36°N)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风雪,几百万人遭受停电停水影响,灾情非常严重。据此完成3、4题。
    1.一般而言,寒潮对同纬度亚洲东部的影响强于美国中南部,其原因是( )
    A.离极地冷气团更近
    B.地形更利于冷空气南下
    C.海陆热力差异更大
    D.对流层西风带影响更强
    2.受寒潮影响,美国中南部出现暴雪的概率高,其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的地形分布有利于冷空气南下
    B.美国中南部地形有利于冷空气抬升
    C.五大湖为南下冷空气提供充足水汽
    D.墨西哥湾暖流为中南部提供充足水汽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亚洲东部和美国中南部离极地冷气团距离相差不大;美国中南部地形更利于冷空气南下;亚洲东部东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更明显;亚洲东部对流层不受西风带影响。
    第2题,美国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利于北部冷空气长驱直入,在中南部易形成锋面,但降雪水汽是由暖气团提供的;美国中部为平原地形,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低,湖区蒸发量较小;墨西哥湾暖流提供充足暖湿水汽,水汽北上在中南部与冷空气交汇,形成锋面,降雪量大。
    考点二 地质灾害
    知识点1 地震和火山(基础)
    地震
    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衡量指标
    (1)震级: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
    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地震波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有时还与地震发生时间有关联。
    地震构造结构:
    ①震源:指地震的发源地
    ②震源深度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700千米
    ③震中:指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④震中距:指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等震线:指把地面上在同一地震中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⑥震级: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多少的级别,目前国际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法,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源所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地震成因:
    由地质构造变动引发的地震, 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此外,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也诃能引发地震。
    地震危害
    分布: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我国的火山和地震带: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防避措施
    减灾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难以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下图所示区域1900年以来发生8级以上地震就达7次,大地震破裂形成的各种断层张裂缝、地貌断错遗迹等至今仍保持完整、清晰可见,是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地震遗迹,素有“地震博物馆”之称。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易使该地( )
    A.陡崖崩塌,滚石遍布,埋没草地
    B.产生滑坡,阻断交通,阻塞河谷,形成堰塞湖
    C.产生地裂缝,导致地下水变化,使草木枯死
    D.在断陷盆地发育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的土地
    2.该地地震遗迹保存完好得益于( )
    A.板块张裂,断裂发育,地壳运动活跃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侵蚀作用较弱
    C.岩性坚硬,抗外力作用侵蚀能力较强
    D.生态环境脆弱,人类生产活动破坏大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题干设问地震发生时造成的影响,而不是长期影响。地震发生时导致岩层破碎,陡坡岩层沿着断裂面崩塌下来,滚石遍布,埋没坡底的草地;其他三项均为长期影响。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处于板块内部,并不是板块张裂地带;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流水侵蚀作用微弱,但风力侵蚀较强;根据图示可知,该地岩石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较少,人类活动较少,对地震遗迹的破坏作用较少。
    知识点2 滑坡和泥石流(重点)
    (一)滑坡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多发区: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我国的滑坡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二)泥石流: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多发区: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①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地表开挖;②弃土、弃渣的堆放;③乱砍滥伐,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加重水土流失。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与异同
    (1)成因
    (2)异同
    危害: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泥石流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
    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最集中。其中西藏和云南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原因: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地质灾害的成因一般可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地震等自然界固有的强力释放,会对地质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人类活动,如工程开挖、砍伐植被等行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地质环境,形成外力作用,引发地质灾害。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情况下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如下所示:
    泥石流的分布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及降水的控制作用明显。下图示意我国某省泥石流发生次数随暴雨发生日数呈“双峰”现象。据此完成1~3题。
    1.暴雨的年内分布往往呈“双峰”现象,“前峰”与“后峰”的主要降雨类型分别是( )
    A.锋面雨 对流雨 B.锋面雨 气旋雨
    C.地形雨 气旋雨 D.对流雨 地形雨
    2.与“前峰”相比,“后峰”的降水特点及影响最可能是( )
    A.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泥石流次数多
    B.降雨强度小,历时短,泥石流次数少
    C.降雨强度大,历时长,泥石流次数多
    D.降雨强度小,历时长,泥石流次数少
    3.该省份最可能是( )
    A.湖北省 B.江苏省
    C.广东省 D.浙江省
    【答案】1.B 2.A 3.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前峰”降雨发生在6月份,是我国锋面雨带向北推移时期,主要降雨类型为锋面雨;“后峰”降水发生在8月份,我国台风活动频繁时期,多气旋雨;在我国,对流雨发生机会比较少,北方夏季午后,可能会出现对流雨,但发生频率少,地形雨与山地迎风坡有关,季节变化不大。
    第2题,读图可知,与“前锋”相比,“后锋”出现泥石流次数多;“后峰”多气旋雨,暴雨日数少,但形成泥石流次数多,降水特点最可能是降雨强度大,历时短。
    第3题,由图可知,该省6月份出现“前锋”,也说明锋面雨带推移到该省,最可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8月份出现“后锋”,受台风活动影响,多气旋雨,因此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少;该省泥石流多发,因此山地分布较广,江苏省地形平原为主,浙江省位于东南丘陵,多山地,泥石流多发。
    考点三 海洋灾害
    知识点1 灾害性海浪和海啸(基础)
    (一)灾害性海浪
    概念:灾害性海浪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成因: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波高在3米以上的海浪就会给在近岸海城活动的多数船只带来危害。灾害性海浪在近海不仅冲击和摧毁沿海堤岸、码头等,还常伴随着风暴潮,导致沿岸船只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沉没。灾害性海浪冲上岸后,还会导致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盐碱化。
    危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底地震发生时,会向海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海水接收能量后便迅速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到岸边形成巨大的“水墙”,并迅速向陆地推进,常造成岸堤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人员严重伤亡,损失巨大。
    多发区:世界上80%~9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如太平洋西岸和东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和美洲西部沿海;印度洋沿岸国家也时常受到海啸的危害。
    我国海啸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地震海啸形成条件:一是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50千米;震级较高,在里氏6.5级以上。
    二是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
    三是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因此,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起海啸。
    海啸的特点:能量巨大、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强、形成滔天巨浪
    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常因预警时间较短,猝不及防而造成严重灾害 。海啸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能颠覆和摧毁船只,冲毁沿岸防波坝,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7.8级地震,余震不断,灾情严重。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在最短时间内派遣了医疗队,并提供土方急需的救灾物资。于北京时间2月7日22时许,中国救援队从北京出发飞赴地震灾区,于当地时间(东三区区时)2月8日4时30分抵达阿达纳市。下图示意2023年2月6~8日土耳其部分地区地震震中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虚线最可能示意( )
    A.海岸线B.大洲界线
    C.等震线D.板块界线
    2.受土耳其地震影响,可能发布海啸预警的国家是( )
    A.意大利B.澳大利亚
    C.英国D.印度尼西亚
    【答案】1.D 2.A
    【解析】1.图中的圆点代表此次耳其部分地区地震震中位置,这说明在虚线附近处地震发生频率远高于其他周围相邻地区而位于板块的交界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耳其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处附近,所以图中虚线最可能是板块界线,D正确;地震震中位置分布与海岸线和大洲界线无关,AB错误;等震线分布特征一般以震中为中心呈同心弧分布,与图中虚线形态不同,C错误。故选D。
    2.土耳其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由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影响最大的海域应是地中海,而四个国家中只有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所以可能发布海啸预警的国家是意大利,A正确;其他三个国家远离地中海,不可能发布海啸预警,BCD错误。故选A。
    知识点2 风暴潮(重点)
    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一次风暴潮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1000~2000千米的海岸区域,影响时间可达数天。
    成因:
    直接因素是连续向岸边吹的强风(热带、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狂风巨浪、水位暴涨;
    间接因素(危害增加):天文大潮;沿海地势低平,海岸特点。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面对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
    多发区: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中国、孟加拉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危害:冲跨堤防、淹没农田与城镇、摧毁港口和盐场、破坏海岸工程设施和海上油田开发、倾覆海上船只、海水入侵、耕地盐渍化,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分类:风暴潮分为热带气旋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热带气旋风暴潮发生次数多、破坏性强,其中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台风风暴潮。
    热带气旋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我国风暴潮分布:
    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如长江口以南的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沿海。
    我国的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主要受灾地区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风暴潮防避措施:
    ①要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特别是有关警报,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准备。
    ②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
    ③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
    ④船舶在航行中遭遇风暴潮的袭击时,要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动员船员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自然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会位置,自然灾害分布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
    地形多种多样,多山,地壳运动强烈。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环流不稳定。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活动不合理。
    题型05 风暴潮
    荷兰是受风暴潮影响严重的国家,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导致海水异常升降的现象。下图示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由堤防闸坝组成的防潮抗洪系统,其闸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打开或关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荷兰沿海风暴潮多发的原因是( )
    ①沿海台风多发②常年受西风影响③地势低平④海底地壳不稳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以下情形中,堤坝闸门需要打开的是( )
    A.风暴潮发生时B.海水低潮位时C.河流枯水期时D.河流结冰期时
    【答案】1.B 2.B
    【解析】1.荷兰地势低平,地处西风带,常年受来自大西洋强劲西风的影响,容易发生风暴潮,②③正确;台风多发生在低纬地区,荷兰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堤坝闸门的作用主要是防止海水入侵,应在海水低潮位时打开,在海水高潮位时关闭,B正确。风暴潮发生时,应关闭闸门,防止海水入侵,A错误。河水枯水或结冰时,由于河流水较少,海水容易入侵,也应关闭闸门,CD错误。故选B。
    考点四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知识点1 遥感(重点)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概念:所谓遥感(Remte Sensing,简称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遥感技术(RS)是人视力的延伸,本质上是“看”的过程
    分类:遥感分为航天遥感(覆盖范围最广)、航空遥感(覆盖范围较小)和地面遥感(覆盖范围最小)三类。
    遥感的原理依据: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反射、发射电磁波,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波长和频率)不同。
    工作原理: 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或其发射的电磁波,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优点: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应用:广泛应用于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的调查和监测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①可以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②能够快速识别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的应用
    (1)资源普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2)农业方面
    题型06 遥感
    2021年8月23日,云南元江县气象局发出全县强降水天气预警,当地政府及时做好防灾减灾部署,使元江县风险隐患区域182人免受泥石流灾害。据此完成下题。
    1.实时监测本次泥石流受灾范围,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在野外,当发生泥石流时,应该( )
    A.顺泥石流沟谷往下逃跑
    B.爬上泥石流沟谷中的大树
    C.在沟谷中原地等待救援
    D.向泥石流沟两侧高处躲避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监测本次泥石流受灾范围,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
    第2题,在野外发生泥石流时,不能顺着泥石流沟谷往下逃跑,因为泥石流的流速很快。泥石流的冲击力很强,泥石流沟谷中的大树也很可能被毁坏。不能在沟谷中原地等待救援,沟谷处为泥石流流经处。应向泥石流沟两侧高处躲避,尽快躲开泥石流可能流经的地区。
    知识点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重点)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bal Navigati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系统。
    其中的4大卫星导航系统供应商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三大部分
    ①空间部分:卫星星座
    ②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③用户部分:信号接收系统
    GPS导航系统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北斗导航系统卫星星座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 无论身处地球的任何角落人们抬头便可以看见5-6颗北斗星。
    作用: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特点:全能性 全球性 全天候 连续性 实时性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①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定位
    ②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
    题型07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9年3月15日18时05分,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枣岭乡发生山体滑坡,造成20人死亡,13人受伤,卫生院、住宅楼等多个建筑物垮塌,直接经济损失达七百多万元。滑坡区地处黄土斜坡,高70米,坡度45°,在40米处存在一层粉质粘土,渗透性较差。本地区降水集中在每年5-10月份。下图是滑坡地区概览图。据此完成下题。
    在滑坡防御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 )
    A.分析滑坡规律
    B.精准监测滑坡体的移动并预警
    C.获取某时刻滑坡图像
    D.评估滑坡灾情
    【答案】B
    【解析】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其主要的职能为定位、导航。分析滑坡规律,评估滑坡灾情这些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精准监测滑坡体的移动并预警,是由定位导航系统中的定位功能来获得。实时获取滑坡图像是遥感的功能。
    知识点3 地理信息系统(重点)
    地理信息系统(Gegraphic Infrmatin System,简称GIS),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功能:储存庞大的空间数据,能随时制作电子地图,还有详细的属性资料可供查询,并能进行多种空间分析,以此来模拟区域内的资源、人口等要素的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解决的问题
    (1)位置分析:解决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2)趋势研究:包括空间趋势和随时间的演变趋势。
    (3)模式研究:通过模式分析,可以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4)模拟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已掌握的地理规律用数学方法表达出来,即建立模型,来模拟其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以及产生的结果。
    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题型08 地理信息系统
    2021年7月,河南出现极端暴雨天气,影响范围较大,河南多座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多地发生区域性严重洪涝灾害,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据此完成4、5题。
    1.获取洪水淹没地区分布范围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虚拟技术
    2.制定撤离预案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需要用到的地理数据有( )
    ①地形地貌分布 ②土壤类型分布
    ③城市地租水平 ④河流水文信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A 2.B
    【解析】 第1题,遥感主要用于数据获取,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数据分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用于定位导航,虚拟技术主要是模拟现实。获取洪水淹没地区分布范围,属于对地面环境信息的获取,主要应用遥感技术。
    第2题,制定撤离预案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需要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文、交通等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土壤类型及城市地租水平与应急预案关联度不大。
    01 崩岗
    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分离、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赣州(图)过去治理崩岗效果不佳,近年来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现烂山地貌变绿水青山,并助推当地脱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赣州崩岗区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 )
    A.土地沙化B.石质荒漠化C.土壤侵蚀D.土壤盐碱化
    2.赣州综合治理崩岗的对策是( )
    ①种树不种草②山上与山下同治③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④禁止农林开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我国崩岗主要发生在山地南坡,主要原因是南坡( )
    ①太阳辐射量大②风能大③降水量大④坡度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1.C 2.C 3.B
    【解析】1.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分离、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赣州气候湿润,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严重,C正确;土地沙化主要发生在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A 错误;石质荒漠化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B错误;土壤盐碱化主要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D借误。综上所述,ABD错误,故选C。
    2.综合治理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山上与山下同时治理,①错误,②正确;综合治理应该做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③正确;全面禁止农林开发无法保障崩岗区百姓的利益不可取,④错误。故选C。
    3.崩岗景观主要发生我国南坡,是由于我国南坡是阳坡,太阳辐射量大,蒸发快,岩体干燥,且南坡多为迎风坡,降水多,故南坡干湿变化明显,所以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强,岩体结构极易崩解,①③符合题意;南方主要受流水的作用,受风力作用影响小,南坡不一定坡度大,②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 ACD。故选B。
    【点睛】农业布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它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官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知识点拨:
    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分离、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崩”是指崩塌侵蚀方式,“岗”则指所形成的地貌形态。
    1.崩岗形成的主要条件
    (1)有疏松深厚的风化层作为侵蚀的物质基础。
    (2)以径流和重力作用作为侵蚀的作用力。
    (3)由人为破坏活动作为促发崩岗的主导因素。
    2.崩岗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崩岗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的花岗岩和部分砂砾岩区。
    3.崩岗的危害:严重毁坏土地资源,流失泥沙淹没农田、淤塞水库、抬高河床,破坏农业生产,妨碍水利和航运建设。
    4.崩岗的治理措施:以拦蓄径流、消除冲刷和稳定重心、防治崩塌为目的;同时采取植物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提高其抗蚀抗冲能力,通常采用上截、下堵、中绿化的综合措施加以控制。
    02 森林火灾
    (2021·湖南卷)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 )
    A.落叶林火B.针叶林火C.草原火D.荒漠草原火
    2.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须率最高的是( )
    A.东方省B.中央省C.南戈壁省D.色楞格省
    3.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气温变化B.降水变化C.植被生物量D.游牧活动
    【答案】1.C 2.A 3.C
    【解析】1.根据题意,蒙古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为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原的可燃物较多,容易发生野火,因此该地区主要的野火类型为草原火,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根据题意,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来看,东方省河流较多,纬度较高,蒸发较弱,表明当地水分条件较好,植物量更丰富,可燃物多,并且远离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野火发生频率最高,A正确。中央省和色楞格地区靠近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强,野火发生频率相对较低,B、D错误。而南戈壁省深居内陆,河流少,表明气候干旱,植被量较少,可燃物少,野火发生频率较低,C错误。故选A。
    3.从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区发生野火频率与植被生物量有密切关系,该地区整体上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生物量不大,经过一次野火后,往往需要3~4年积累植被生物量,即可燃物,因此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植被生物量,C符合题意;气温变化、降水变化没有明显的3~4年的周期,游牧活动也没有明显年际周期,因此这些因素不可能导致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A、B、D项错误。故选C。
    知识点拨:
    森林火灾发生的条件
    森林火灾的危害
    1)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林木,使森林蓄积量下降;森林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2)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①烧毁林下珍贵的野生植物,或改变其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显著减少,甚至使某些种类灭绝。
    ②破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有时甚至直接烧伤、烧死野生动物。
    3)火灾后,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4)森林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污染空气。同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5)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森林火灾的监测与防御
    03 生物灾害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D.鼠类天敌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知识点拨:
    生物灾害是由有害的虫、鼠、草等生物引发的灾害,主要包括虫害和鼠害。
    (一)虫害:
    农作物: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农作物大幅减产甚至绝产。
    森林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对森林的危害巨大。
    “干旱起蝗灾”。蝗灾的发生与干旱的关系十分密切。干旱可造成湖泊水位下降或湖水干涸,海滩地带的积水干枯,河岸、滩地大面积暴露,从而出现大面积的荒滩草地,芦苇、茅草和莎草等杂草丛生。同时,干旱还能抑制蝗虫天敌的繁殖。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蝗虫可以大量繁殖,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而造成大规模危害。
    蝗灾防治措施:
    ①改变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
    ②喷洒农药
    ③天敌防治,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
    蝗灾与干旱的关系: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二)鼠害
    可分为野栖鼠和家栖鼠,根据野栖鼠的主要栖息地,可以划分为田鼠、草原鼠和林鼠等类型。
    分布:我国农牧区鼠害十分严重
    危害:危害植物的根系,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场的破坏,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 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B.中南半岛C.北冰洋沿岸D.亚洲中部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 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答案】1.D 2.A 3.C
    【解析】1.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的中纬度地带,以40°~50°N最多。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排除AB;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排除C;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灾害,D符合题意。故选D。
    2.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符合题意;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3.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因此破坏力更强,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频次高并不能表明单次洪水的破坏力强,排除A;雨水和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流动性差异不大,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排除D。故选C。
    【点睛】融雪洪水由积雪融化形成的洪水,简称雪洪,融雪洪水在春、夏两季常发生在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区。影响雪洪大小和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积雪的面积、雪深、雪密度、持水能力和雪面冻深,融雪的热量(其中一大半为太阳辐射热)积雪场的地形、地貌、方位、气候和土地使用情况。
    (2023·广东卷)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
    A.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D.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5.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预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完成的是( )
    A.岩土变形预警B.危险岩体清除
    C.气象水文预报D.游客行为监管
    【答案】4.A 5.B
    【解析】4.软岩层岩性软,更容易被侵蚀,使得软岩层上部的坚硬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A正确;重力作用受岩层所处高度的影响,与岩性没有关系,B错误;同等外力条件下,坚硬的岩层抗侵蚀的能力更强,水土流失较软岩层更轻,CD错误。所以选A。
    5.岩土变形预警可以运用GPS系统完成,A不符合题意;危险岩体清除需要用工程机械,地理信息系统不能完成,B符合题意;气象水文预报可以运用RS系统完成,C不符合题意;游客行为监管可以运用RS系统完成,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点睛】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6.(2023·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答案】(1)强风且适逢涨潮,风暴潮强度大;出现在夜间,大部分居民已入睡;荷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经济损失大。
    (2)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分析】本题以荷兰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受台风影响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风暴潮的影响、台风和风暴潮的成因、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风暴潮强度大;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人们已入睡,没有察觉,疏于防范;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
    (2)风暴潮是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根据材料可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加剧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的产生,因此人类活动可能加剧自然灾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考点分布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命题趋势
    自然灾害
    2023福建卷,15-16题,6分
    2023湖南卷,11-13题,9分
    2023广东卷,11题,3分
    2023海南卷,19题,20分
    2022湖南卷,6题,3分
    2022辽宁卷,9题,3分
    2022浙江6月,27题,10分
    2021山东卷,18题,16分
    综合思维: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和减灾中的应用。
    区域认知:以区域图为背景,判断自然灾害类型、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和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
    人地协调观:以防灾减灾中出现的问题为材料,说明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
    地理实践力:结合本地自然灾害,探究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近三年高考题中考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及风暴潮的成因和应对措施的频率很高,往往与天气系统、内力作用等结合进行综合考查,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
    地理信息技术
    2023广东卷,12题,3分
    2023北京卷,2题,3分
    2023浙江1月,10题,2分
    2022河北卷,14-15题,6分
    旱灾类型
    分布地区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春旱
    东北和华北地区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返青时节,需水量大
    伏旱
    江淮地区
    7、8月,雨带北移,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出现持续性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
    作物生长、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夏秋旱
    华南地区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雨带北移,降水少
    工农业用水量大
    冬春连旱
    西南地区
    冬春季节,受云贵高原阻挡,阴雨天气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北部地区,而该地区降水少
    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大;水利设施不完善
    滑坡
    泥石流
    形成条件
    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
    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
    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多发地区
    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项目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破坏力极强;由外力作用导致;突发性
    灾害
    防御措施
    滑坡
    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向滑坡两侧逃离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泥石流
    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向沟谷垂直的山坡逃离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方向
    资源
    普查
    矿产
    资源
    有许多蕴藏矿产的地方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生物
    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释,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提供服务
    环境和
    灾害监测
    环境
    监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河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从而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
    监测
    监测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有利于防灾减灾
    应用领域
    具体应用
    交通
    空中导航——飞行路线管理,空域划分与管理等;航海——自主导航,港口调度
    探险旅游
    定位、线路选择、报警等
    军用
    定位和导航
    其他
    大地测量、野外勘测、紧急救援、农业监测、生态研究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0°~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相关试卷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通),文件包含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原卷版docx、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0讲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0讲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通),文件包含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义原卷版docx、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9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9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通),文件包含第09讲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义原卷版docx、第09讲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