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透)
展开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喀什噶尔河流域绿洲(图1)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部,海拔在1 050-3 000米,总体地势西部、南部与北部高,东部低。调查发现,1993-2019年该区域内6-9月植被覆盖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图2示意1993-2019年喀什噶尔河流域绿洲年均降水量、气温变化趋势。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喀什噶尔河流域绿洲内,植被覆盖度较高处位于( )
A.流域西部 B.流域边缘
C.河流下游 D.河流两岸
2.1993-2019年,该流域绿洲内植被覆盖度( )
A.整体向东部扩大
B.整体呈下降趋势
C.受降水变化影响小
D.受土地利用影响小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喀什噶尔河流域绿洲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河流流经大片的沙漠地区,河流两岸水源条件较好。因此,喀什噶尔河流域绿洲植被分布总体上以克孜河与盖孜河为轴线,呈现从高到低向外分布,植被覆盖度较高处位于流域两岸,呈大面积片状分布;流域西部地势较高,植被覆盖率低;流域边缘远离河流,水源缺乏,植被较稀疏;该流域河流主要是内流河,河流下游水量较小,植被覆盖率较低。第2题,由图2知,年均降水量增多、气温升高,会导致内流河水量增加,流域绿洲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流域内地势西部、南部与北部高,东部低,河流向东流,植被覆盖度整体向东部扩大;流域内人口和城市较多,植被受土地利用影响较大。
影响植被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因素包括:气温、降雨以及干旱发生的月份等。蒙古国大部分区域植被生长受干旱影响较强,其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用系数R表示(R等于植被覆盖度和降水蒸散发指数的比值)。图1是蒙古国2001-2019年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敏感系数的趋势统计图,图2是蒙古国不同月份与敏感系数趋势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蒙古国植被总体上对干旱响应最敏感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据图可推测蒙古国( )
A.年平均气温对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影响是负向的
B.年平均降水量对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影响是正向的
C.水分平衡是影响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关键
D.土壤性质是影响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关键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由图2知,蒙古国植被总体上对夏季的干旱响应敏感性最高,对冬季干旱的响应敏感性最低;从春季开始,植被对干旱的响应敏感性逐渐增强,到夏季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弱。第4题,由图1知,多年平均气温对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影响是正向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对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影响是负向的;影响植被对干旱响应敏感性的主要条件有气温、降雨、干旱的时间尺度以及干旱发生的月份,水分平衡是影响植被干旱响应敏感性的关键;土壤性质不是关键。
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区有大面积富硒土壤。研究表明,有机质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加强土壤中硒元素的吸附和固定。下图示意新平县哀牢山不同海拔样本土壤硒含量,采样点选择考虑了分布的均匀性。据此完成5、6题。
5.随着海拔升高,影响土壤硒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度 D.光照
6.推测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中,土壤硒含量最高的是( )
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林地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随着海拔升高,土壤硒含量的平均值不断增加,选项中只有热量是随着海拔升高呈递减的趋势,说明随海拔升高,土壤砷含量变化受热量的影响;而水分随着海拔升高是先增多后减少,坡度通常指的是山斜坡与地面成角的正切值,在山的跨度不变时,海拔越高,坡度越大,由于山体一般是不规则的,因此坡度与海拔之间不完全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一个山体山麓到山顶所接受到的光照差别不明显。第6题,结合表中信息判断,在2 000-2 500米的海拔高度,土壤硒含量最高,根据哀牢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亚热带地区)和相对高度进行推断,在2 000-2 500米高度应为草地;水田主要分布在灌溉条件和地形较为平坦的河谷地区,旱地分布在水田以上至森林的下界,森林分布在水分条件比较好(多地形雨)的半山腰地区,以上为草地。
陕西省横山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研究该区不同尺度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特征,可为区域退化土地的恢复重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有机质含量是土壤属性重要特征之一。以正北方向为0°,将坡向以45°为间隔划分为8类(0°~22.5°和337.6°~360°为北坡,22.6°~67.5°为东北坡,67.6°~112.5°为东坡,112.6°~157.5°为东南坡,157.6°~202.5°为南坡,202.6°~247.5°为西南坡,247.6°~292.5°为西坡,292.6°~337.5°为西北坡)。下图为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图。据此完成7、8题。
7.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坡向是( )
A.北坡 B.东坡
C.南坡 D.西坡
8.关于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正确的是( )
A.阳坡热量较高,生物生长旺盛,有机质含量较高
B.阴坡为背风坡,土壤水分较少,有机质含量较低
C.阳坡为迎风坡,对母质风化强,有机质含量较低
D.阴坡热量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含量较高
【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据图可知,位于0°~22.5°和337.6°~360°的北坡,有机质含量为6.4-6.7,比其他坡向都高。第8题,阳坡热量较高,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被分解能力强,故有机质含量较低;因位于黄土高原季风气候区,阴坡为背风坡,降水稍少但也属于半湿润区,土壤较湿润利于有机质积累,且同海拔的阴坡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能力弱,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对母质风化强,土壤的厚度大,与有机质含量无关。
(2023·河北张家口模拟)土层深厚的土壤具有与水库类似的存蓄、调节水分的功能,由此常常将地下潜水位以上的土层定义为土壤水库。研究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蓄水量变化规律,对减少旱涝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下图为福建闽江上游某区域森林土壤水库蓄水量月变化图。图中木荷林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杉木林地以针叶林为主,封育林地以灌木与乔木幼树为主。研究发现,该地0-40厘米土层蓄水量较底层变化大,对水分的调节能力强。据此完成9、10题。
9.与夏初相比,7月该地林地土壤蓄水量偏低,可能的原因是该月份( )
①降雨量减少,进入伏旱期
②枯枝落叶增多,土壤下渗受阻
③土壤水分达到饱和,地表径流多
④气温高,林木蒸腾和土壤蒸发作用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为充分发挥森林土壤水库涵养水源功能,该区域应当保护和营造( )
A.草甸群落或灌木丛林
B.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C.高大笔直的针叶林
D.结构复杂的灌木林
【答案】9.D 10.B
【解析】第9题,7月份,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进入伏旱期,降水少于5、6月份;气温高,林木蒸腾和土壤蒸发作用增强,森林土壤水库蓄水量减少,①④正确;该地自然带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夏季气温高,枯枝落叶少,枯枝落叶层对下渗影响小,土壤蓄水量偏低,土壤水分含量低,②③错误。第10题,该区域木荷林地和杉木林地土壤水库一年中平均蓄水量较高,说明木荷林地和杉木林地土壤水库涵养水源功能较强。由材料“木荷林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杉木林地以针叶林为主,封育林地以灌木与乔木幼树为主”可知,为充分发挥森林土壤水库涵养水源功能,该区域应当保护和营造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草甸群落不符合本区的自然环境;灌木林以及高大笔直的针叶林土层蓄水量较低,涵养水源功能不充分。
某高校在天山东部调查分析不同海拔的西伯利亚落叶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采样发现:在林地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的树木径向(直径)生长呈现较大差异,表现为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与气温相关系数呈负相关,而在高海拔则呈显著正相关。据此完成11、12题。
11.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与气温相关系数呈负相关,其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热量
12.气候变暖对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的影响是( )
A.高海拔年轮更稀疏
B.中、低海拔长势趋好
C.低海拔年轮更稀疏
D.中、高海拔长势趋缓
【答案】11.B 12.A
【解析】第11题,根据材料提示,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会因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而受到限制,最有可能是因为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加剧,影响落叶松生长所需的水分条件。气温升高对光照和坡度影响不大。气温升高,热量条件会变好,不会成为制约因素。第12题,林地中,低海拔地区随气温升高,水分条件变差,落叶松生长速度减慢,长势会趋缓,年轮会更加密集;据材料可知,高海拔地区落叶松生长与气温呈正相关,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的落叶松生长长势(径向生长)会趋好,年轮会更稀疏。
(2023·朝阳模拟)生物结皮是由微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科研人员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丘上栽植植物进行固沙,随固沙时间的增加,土壤生物结皮及表土层厚度增加,影响到植被的生长。研究人员对降雨后流沙和生物结皮土壤的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见下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 下列关于生物结皮的生态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
A.形成“荒漠地毯”,降低沙漠活化程度
B.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显著减小昼夜温差,增加生物多样性
C.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有利于将贫瘠的沙土变得肥沃
D.生物结皮提升了碳周转速率,有利于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
14. 对比流沙与生物结皮土壤图像,可以得出( )
①第一阶段,两者产生的差异,是因为生物结皮土壤雨水下渗慢,表面水分保持时间长
②第一阶段,两者产生的差异,是因为生物结皮土壤地表更粗糙,风速慢
③第二阶段,因为生物结皮表面水分在第一阶段已被大量蒸发,所以其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
④第二阶段,因为生物结皮土壤土层厚度下降,所以其土壤蒸发量迅速下降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13.B 14.C
【解析】第13题,生物结皮是由微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不仅能在严重干旱缺水,营养贫瘠,生境条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并且能通过其生活代谢方式影响并改变环境,在防风固沙,防止土壤侵蚀,改变水分分布状况等方面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荒漠地毯”,降低沙漠活化程度;生物土壤结皮的白天气温相对会低,夜晚气温相对会高,对减小昼夜温差有一定的影响,但效果不显著;由于生物的固碳作用,沙土变得肥沃;生物结皮由于生物作用,提升了碳周转速率,有利于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第14题,在第一阶段生物结皮的存在使得雨水下渗减慢,结皮表面水分较多,所以其蒸发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在第二阶段,一方面,结皮表面水分蒸发殆尽,另一方面,随着水分下渗,土壤含水量增加,而生物结皮束缚了土壤水分,抑制了蒸发所以其蒸发量显著下降。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科斯克洞穴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以发现者科斯克的名字命名。洞穴唯一入口位于现海平面以下36米,洞内有各种各样的史前壁画,其中能够认出的动物有马、海豹、各种鱼类,大部分是海洋生物,且很多壁画已严重受损。经研究人员测定,动物壁画约为2万年前的古人类遗迹。下图示意科斯克洞穴纵剖面(图示175米为入口至洞穴的距离,其余标注为海拔)
(1)说出该洞穴所在地2万年前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2)从气候与海平面的关系角度,简述距今2万年以来洞穴入口的位置变化。
【答案】(1)气候较冷;海平面较低(或洞穴位置较高);植被稀疏;动植物种类耐寒;河流发育程度较低。
(2)2万年以来,该地气候经历由冷变暖的过程;气候寒冷期,海平面低,洞口位于距海岸线较远的陆地之上;气候转暖后,海平面升高,洞口被海水淹没,位于海平面以下。
【分析】本大题以科斯克洞穴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环境演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洞内有各种各样的史前壁画,说明曾经为陆地,海平面较低(或洞穴位置较高);壁画内画有海豹,海豹生活在比较冷的环境中,因此2万年前气候较冷、动植物种类耐寒,冰川分布面积较广,植被稀疏、河流发育程度较低。
(2)读图可知,现今洞口位于海平面之下,说明海平面上升,因此可推断2万年以来,该地气候经历由冷变暖的过程;气候寒冷期,冰川覆盖较多,海平面低,洞口位于距海岸线较远的陆地之上;气候转暖后,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洞口被海水淹没,位于海平面以下。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塔林是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性冰川上形成的裂缝和裂隙,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是冰川末端消融残存的塔状冰体群,常与冰舌分离。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山谷冰川发育有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其形貌如丘陵或金字塔等。据统计,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退缩幅度达15%。左图、右图分别为青藏高原主要山脉分布图和冰塔林景观图。
(1)推测青藏高原地区冰塔林今后可能的位置变动,并说明理由。
(2)指出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初期对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冰塔林出现的海拔高度升高。理由: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退缩至更高海拔地区。
(2)水资源增加,生物生存条件改善;改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河流径流量增大,导致泥石流、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加。
【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的冰塔林地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川地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冰塔林出现在冰川末端,推测青藏高原地区冰塔林今后可能的位置变动,实质是分析冰川末端位置的变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地区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大量消融,冰川末端将退缩至更高海拔地区,冰塔林出现的位置也将退缩至更高海拔地区。
(2)影响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青藏高原冰川消融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初期,水资源增加,为生物生存提供充足的水源,生物生存条件改善;随着气温升高和水量增加,有利于改善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但短期内河流径流量增大,流水的侵蚀作用加强,可能导致泥石流、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加。
1.(2022·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图。该地的地下水主要靠地表径流补给。图中,相对于荒漠( )
A.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低B.耕地地下水埋藏较深
C.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较少D.耕地地表水蒸发量小
【答案】1.A
【解析】由图可知,与荒漠相比,河岸林地距河流更近,地下水位更高,地下水直接接受河水的补给,含盐量较小,而荒漠的地下水中含有更多的地下水流动过程中和地表径流下渗过程中溶解的盐类物质,A正确;由图可看出,耕地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小于荒漠,B错误;林地植被能涵养水源,增加下渗,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的更多,C错误;与荒漠相比,耕地土壤水分含量高,故耕地地表水蒸发量更大,D错误。故选A。
(2021·河北卷)冰川物质平衡是单位时间内冰川以固态降水为主的物质收入和以冰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的代数和。天山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岳冰川分布区,前者冰温(℃)恒为负,后者接近0℃,下表为两山区代表性冰川物质平衡情况,下图表示两山区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2.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
A.到海距离 B.主导风向
C.冰川温度 D.山地坡度
3.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的变化指示出( )
A.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大
B.天山冰川扩张更明显
C.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
D.阿尔卑斯山冰川积累速度较快
4.影响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是( )
A.所处山体隆起 B.臭氧空洞扩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山地林线上升
【答案】2.B 3.C 4.C
【解析】第2题,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表中信息显示天山朝向西的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可判断与主导风向有关。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西部,受西风带影响,西北部降水多,表中信息显示阿尔卑斯山脉朝向西北的冰川物质平衡为正。综合以上可以判断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主导风向。
第3题,图中显示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不断降低。结合冰川物质平衡的概念,可以判断冰川消融量大于收入,冰川消融,会导致雪线高度上升,故B项错,C项正确;图中阿尔卑斯山脉冰川物质平衡降低更快,故消融量较大,积累减少,A、D项错。
第4题,结合图像,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不断降低,说明消融量不断增加,影响其变化的关键是全球气候变暖。
(2021·广东卷)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8—9题。
5.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
A.湖岸线长度变短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湖泊的面积稳定D.沿岸区域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5.A 6.D
【解析】5.读图分析,1973-2004年SD值呈上升趋势,说明湖岸线变曲折。水下地貌体出露会导致湖岸线更加曲折,SDI值会变大。①符合;湖岸土地沙化会导致湖岸线越来越曲折,②符合;湖盆区构造沉降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③不符合;人类活动强度减弱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读图分析,2010-2017年SD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读图分析,2010-2017年该湖泊水位上升,造成水域面积扩大,更多原来单一陆境生物环境区域变为水域和陆域交替环境,生境多样性增加。D正确;SD值上升说明湖岸线曲折,湖岸线长度变长,A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弱,B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C错误;故选D。
(2021·海南卷)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读图,据此完成下题。
7.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8.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答案】7.D 8.D
【解析】7.根据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所以当前食物增多,故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热带季雨林面积增大,故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对中高纬度影响较大,对低纬度影响小,故C错误;读图可知,自然保护区中猿群分布比较分散,且有山脊、道路等将其栖息地分割,影响其生存,故D正确。故选D。
8.基因技术应主要针对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根据材料,近些年海南长臂猿数量有所增加,不需要采用基因技术,故A错误;道路建设,使栖息地更加破碎,不利于保护海南长臂猿,故B错误;加强巡山会打扰其生存环境,人工驯化不利于野生习性的保护,故C错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进而扩大其生存空间,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故D正确。故选D。
海拔/m
硒含量均值/(mg·kg-1)
样本数/个
500m以下
0.17
382
500~1 000m
0.23
3 788
1 000~1 500m
0.28
2 348
1 500~2 000m
0.49
2 060
2 000~2 500m
0.97
1 174
地区
冰川代号
朝向
物质平衡(毫米/年)
天山
T1
N
-423
T2
NE
-446
T3
W
261
阿尔卑
斯山
H1
N
-455
H2
NE
-384
H3
NW
56
H4
SE
27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练透),文件包含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练习原卷版docx、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河流冲淤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透),文件包含第06讲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习原卷版docx、第06讲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透),文件包含第0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原卷版docx、第0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