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一、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二、学习方法
批画圈点、合作探究
三、导语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从木叶中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审美意蕴。
四、预习检测
袅袅:微风轻拂的样子 窸窣:轻微、细碎的声音
万应锭:万能药 不落言筌:不在语言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五、梳理文脉
大家快速浏览文章,概括每段文意,梳理文章思路。
方法提示:抓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抓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明确:①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总结句)
②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注意“可是”“例如”“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③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反复出现的句子、开头句)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结尾句)
⑤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开头句)
⑥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上段尾句——过渡句)
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独立成段的句子)
小结: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含有落叶的因素和③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六、探究诗句
问题一:在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问题二:第四段中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树”能换成吴均的“高木”吗?二者有何区别?
明确:高木——叶子越来越少,“落木千山”的空阔;
高树——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
问题三:品味第六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及“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
明确:“木叶”——飘零、透些微黄、暗示叹息、漂泊;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微黄而不飘零,太黄。
“木叶”之所以与“落叶”、“黄叶”意味不同,就在于“木”在颜色上富有暗示性:它的颜色可能是黄色的,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小结: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对于阐发道理起了什么作用?
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
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
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指导》49—50页习题。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9 说“木叶”第二课时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导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第一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5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2 祝福第一课时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上节课问题设置,导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9 说“木叶”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9 说“木叶”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检测,合作探究,当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