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题(二)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题(二),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可以照到洋面下30英尺的地方,这股力量真使我惊奇。太阳光强有力地穿过水层,把水中的颜色qū散,我可以清楚地分辨100米以内的物体。百米之外,水底现出天蓝一般的渐次晕淡的不同色度,在远处变成浅蓝,没入模糊的黑暗中。真的,在我周围的这水实在不过是一种空气,虽然密度较地上的空气大,但透明的情形跟地上空气相仿。在我头上,我又看见那平静无波的海面。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晕( )淡 qū( )散
(2)下列词语的词性与“惊奇”相同的一项是( )
A.太阳B.看见C.平静D.虽然
(3)以上文段选自名著《 》,作者是法国作家 。
(4)故事主要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一个捕鲸手和仆人康塞尔,跟着 (填人名)船长,驾着 潜水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下面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农家虽然生活清贫,但主人却格外殷勤、热情待客。
B.颔联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而后又现绿树成荫、鲜花灼灼的景象变化。
C.颈联中“箫鼓追随”的场面描写,再现了农民们劳动的热闹情形。
D.尾联写诗人游兴正浓,乘着月色拄着拐杖,挨家挨户敲门拜访。
3.此诗写于陆游罢官回乡闲居之时,有人认为此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宽之感。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 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对下列句子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坦然面对失败,并忠实地接受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可敬可佩。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输给对手的痛苦心情。
C.“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在作者看来,角逐失败意味着毫无价值和悲哀,一切的努力都成了徒劳,斯科特的这次南极之行已经毫无意义。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句子中一个“拖”字写出了斯科特和伙伴们面对他们是第二批到达的人的残酷现实时的沉重心情。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
B.选文主要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时失望、沮丧的心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绝望、狂躁和毫不理智的做法。
C.本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D.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6.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万年来”“太古以来”与“一个月内”形成强烈的对比,此句通过记叙的方式,预示着斯科特一行人的悲剧命运。
B.选文部分引用了主人公斯科特上校日记中的文字,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提高了文章的可信度。
C.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遗书,发挥他的天才的文学想象而写成的。
D.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人临近南极点时,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最终还是失望而痛苦地到达极点。
7.围绕“伟大的悲剧”,下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斯科特一行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失败了,他们倒下去了,所以是“悲剧”。
B.史料记载,斯科特历经艰难险阻,成功地把阿蒙森的信亲自交给哈康国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
C.斯科特一行人作为失败者,即使忍受失败的痛苦也要为胜利者做证的诚实精神和博大胸怀是“伟大”的。
D.斯科特一行人热爱祖国、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纪略 张世勤
①一切凹凸不平,都可能是美学、哲学甚至宗教的起点。凡是凸起的地方,都会给人一种无限生发的想象。如果有人执意追着要证据,泰山可能就会笑你有眼不识泰山。
②生在东方,长在中国,享誉世界,万古长青。这便是泰山。
③造山运动虽然是自然界力量美学的拿手好戏,可以激情迸发,可以平地惊雷;但人类的“造山运动”同样活跃,而且比起地质构造学来说,更加简洁明了——想让它成为一座什么样的山,就能成为一座什么样的山。
④一般说来,一件物事,只要有了文化的附着,其巨大的包容性,强大的渗透力,模模糊糊不尽确定的多重意蕴,便会瞬间开枝散叶。
⑤万千气象,氤氲开来;诸神泰山,由此诞生。
⑥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石敢当一俟到任,就再也没有闲下来过。他们日夜听报应愿,解难救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随之,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时常光顾泰山,斗母无君在此有了自己的宫殿,神仙们也一一住进了泰山的万仙楼。由是,万家灯火,天下太平。
⑦不难看出,人类在此造种的目的,可能仅仅是为方便对山的膜拜而已。其中暗藏的,是人类对不断强大自我的坚定追求。
⑧随着儒学、道说、佛念的一一上山,整个泰山山脉似乎也得以一次次更新。文化的祥云开始徜徉,思想的天空被不断撑开。
⑨孔子懂得,“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他展“入世”情怀,渴望礼乐、仁政,看到天下大同,看到百姓们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⑩老子懂得,“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所有的努力,都是试图帮助人们打通“内宇宙”和“外宇宙”的无缝连接,天人一体,星云同在。
⑪释迦牟尼懂得,众生苦难,须懂感恩,知敬畏,存善念。他试图说服人们,信因果,度轮回,自我拯救。
⑫百姓们懂得,他们不需要那些封天禅地的烦琐礼仪,一切劳民伤财的事宜尽管交给那些热衷歌功颂德的封建帝王们去做好了。他们只想借助一座有灵性的神山,祈求风能调,雨能顺,身能健,家能安。
⑬几亿年过去了,泰山一直在生长——不断地生长神话,生长传说,生长传奇,生长人们需要的故事。当我们迈过三重门,攀越十八盘,登临玉皇顶,望日出,看晚霞,极目天外时,不是最高、最陡、最大的泰山,却成了一座分量极重的山。它的重,是被司马迁的著史巨笔称出来的,容不得半点质疑。
⑭泰山被公认为“天下第一山”,极顶的无字碑,不管是秦皇立起的,还是汉武立起的,妙处正在于“无字”。站上泰山,已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话。一如问道泰山,泰山什么也不会跟你说一样。只有等下山之后,你才会慢慢懂得,可能泰山什么都已经跟你说了。
⑮一地一山,能上升为“国泰民安”者,唯泰山可有这样的殊荣。
⑯有泰山学者给出了泰山“刚、键、中、正”四字的评价,总结出“会凌绝顶”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的“泰山精神”,应属大致正确。
⑰倒是被泰山名头盖过的泰安市民,在面对一座并非单纯以风景悦人的神山的时候,偶尔会生发出“有一种参与叫离开”的想法。他们试图在旅游旺季离开一段时间,把通畅的道路、方便的生活留给那些外来登山者。不知道当地在面对一座依山而建的城市时,有没有重置城市规划的大胆设想:城市的产业体系是否也能围绕泰山的文化思想,与旅游服务更加完美对接?
⑱有山就有玉,整个泰山或许就是最大的一块玉。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美学、地质学、民俗学,尽在其中。
⑲2023年10月15日,再次登上泰山看完日出后,我不禁吟诵小诗一首:
何地不日出,红自东方来。
何处无凸起,唯泰天际外!
⑳以此为结,暂作念别。
(《文艺报》,2023年12月13日)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述作者登临泰山的所见所闻,略写作者的感受与思考。
B.开头写凸起之地生发无限想象,为下文写泰山的丰富意蕴做铺垫。
C.第⑯段中对于泰山学者有关泰山多重意蕴的总结,作者基本认同。
D.泰山享誉世界,是唯一具有“国泰民安”寓意的“天下第一山”。
9.文章第③段写人类也有“造山运动”,对于泰山,人类从哪些方面开展“造山运动”?结合第⑥-⑪段的内容简要概括。
10.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几亿年过去了,泰山一直在生长。(赏析加点文字)
(2)何处无凸起,唯泰天际外!(赏析句子)
11.有同学认为第⑰段加入泰安市民的想法和设想城市规划的内容,与本文主题无关,可以删掉。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12.杜甫的《望岳》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陶后鲜有闻”中“鲜”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鲜艳夺目B.芳草鲜美C.寡廉鲜耻D.屡见不鲜
14.结合语境,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理解:在孔子看来,诸葛亮的草庐和扬雄的屋舍,因其主人品德高尚而不显得简陋。
【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理解:周敦颐借世人对三种花的态度,感叹爱莲者少,表达自己的独立坚守。
15.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①竹,莳②之以卉药,琴编③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④焉。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⑤孔子之言。
(取材于王阳明《何陋轩记》)
材料二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⑥抱材⑦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取材于刘基《尚节亭记》)
注:①[桧]桧柏,树木名。②[莳]移植。③[编]书。④[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⑤[信] 通“伸”,伸张。⑥[中立]会稽人黄中立。他因喜欢竹节而修建尚节亭,刘基看到后很喜欢。⑦[抱材]怀藏才能。
君子不为环境所困。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高雅的情趣:刘禹锡身处陋室,“调素琴,阅金经”,选择与“① ”往来;王阳明居何陋轩,栽树植竹种花,“② ”,引来文人学士聚集。也有人③ :周敦颐主张“出淤泥而不染”,黄中立在社会道德风尚衰落时“④ ”。
阅读《活板》(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A.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自钱孔入 一板已自布字
B.持就火炀之 蒙乃始就学 瞬息可就
C.每字为一印 密布字印 其印自落
D.有奇字素无备者 可以调素琴 安之若素
1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18.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19.下面的链接材料也是介绍了活字印刷,但两个语段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原因。
【链接材料】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①。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故王祯《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板。其贮字之盘,则设以转轮,较为径捷,而亦未详备。至陆深《金台经闻》所云铅字之法,则质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是编参酌旧制,而变通以新意。
(选自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有删改)
【注】①权舆:本意是草木发芽,这里指开始的意思。
五、名著阅读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于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A)祥子坐了很久,他心中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彷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的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又坐了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那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彷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麼是好了,低头,拉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
(B)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己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20.请用一句简介的话概括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
21.(A)段的环境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突出天气什么特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2.(A)(B)两段选文,塑造了祥子怎样的形象?
23.(B)文段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人怎样的性格特点?反映了祥子怎样的社会地位?由此看出祥子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六、作文
24.本文作者对老王临终前的肖像描写细致入微,让人如见其人。请发挥你的想象,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课文片段在线】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写法分析】这段文字中的肖像描写采用拟物、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强调了老王已经病入膏肓。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肖像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参考答案:
1.(1) yūn 驱
(2)C
(3) 海底两万里 儒勒·凡尔纳
(4) 尼摩 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
2.B 3.两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因为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快的景象和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农村秀美的风光及古朴的农村生活习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示例二:表达了作者罢官后的落寞之感。诗人被罢官归故里,心中不免失意和不平,“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柳暗花明”隐含诗人受挫不馁、失意而不悲观。“乘夜闲游”“拄杖叩门”虽貌似闲适,实则隐含诗人不忘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苦闷。
4.C 5.B 6.A 7.B
8.A 9.制造天下太平、自我强大的神话传说;融入儒学、道说、佛念的观念;寄托老百姓风调雨顺、健康安居的祈盼。 10.(1)“生长”指生物体的成长,“一直在生长”将泰山说成是持续成长的生命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泰山的内涵与意蕴不断丰富的特点。
(2)夸张,将泰山说成是唯一高出天际之外的山,突出泰山之高,表达作者的赞叹之情。 11.不用删掉。该段由泰安市民的想法而提出希望围绕泰山的文化思想,完美对接旅游服务的设想,这与文章主题泰山文化有关;这些设想和下文的“经济学”“地质学”等名词相呼应,丰富了关于泰山文化的思考。 12.《望岳》的前三联主要写眺望泰山的所见所感,表现了泰山的雄奇秀丽,抒发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美之情,尾联抒发诗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本文主要阐述了泰山厚重的文化意蕴,表达作者对泰山文化的景仰之情。
13.C 14.乙 15. 博学的人 琴编图史 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以节立志
16.B 17.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擦,字印自然落下。 18.①“活板”“活”在字印,每个字刻一个印,取用灵活;
②“活”在排版,密密地排上字印,随时排用;
③“活”在印刷,两块交替使用,统筹用版,提高效率;
④“活”在选用,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
⑤“活”在做法,对于生僻字可以很快制成,随时增补;
⑥“活”在拆版,可重复使用。(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19.选文是为了与以前的雕版印刷对比来介绍活字印刷工艺,所以侧重于介绍活字印刷的优越性。链接材料是为了写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与变革,所以侧重于介绍以前的活字印刷工艺的缺点。
20.这部小说通过祥子三次买车、三次丢车的情节反映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 21.(A)段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柳条一动也懒得动”“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就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炎热的特点,烘托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和祥子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性格特点。 22.(A)(B)两段文字塑造了祥子老实健壮、坚韧顽强、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形象。 23.表现了坐车人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的特点。反映了祥子低下的社会地位。由此看出祥子所处的是一个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社会。
24.示例:一张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两只又大又圆的眼睛,时而忽闪忽闪,流露出一种可爱的神态,时而眼珠左转右转,十分机灵地眨着眼。高挺的鼻子下一张灵巧的小嘴,别看它小,从早到晚就数它最勤劳。最有特色的是他那蓬松的西瓜太郎的发型,走起路来忽上忽下,像个不知疲倦的精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题(五),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题(六),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试题(五),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性学习,语言表达,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填空题,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