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题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米勒实验的结果推测,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将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
B.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生命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进化而来
C.在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比正常翅的昆虫更能适应环境
D.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
(2)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详解】A.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正确。
B.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如图所示:
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图中的①②,B错误。
C.在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比正常翅的昆虫更能适应环境,属于有利变异,C正确。
D.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D正确。
故选B。
2.下列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需要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B.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C.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D.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因食物和空间等生存资源是有限的,生物的过度繁殖会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生物种间的斗争,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这些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生物产生的变异并非都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B错误。
C.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C正确。
D.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D正确。
故选B。
3.小明家一直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蚊子开始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对此,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蚊子产生的后代中既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差的个体
B.蚊子为了适应杀虫剂,为了繁衍更多的后代,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变异就没进化
D.滥用杀虫剂后蚊子群体抗药性增强,是杀虫剂对蚊子不断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认为,在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不定向的变异,定向的自然选择,经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A.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定向的,既有有利变异也有有害变异,蚊子产生的后代中既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差的个体,正确。
BD.杀虫剂使用杀死抗药性差的个体,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并把抗药性基因传给后代,多代积累,使得蚊子种群抗药性增强,这是杀虫剂对蚊子不断选择的结果,B错误,D正确。
C.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自然选择的基础,即生物不断产生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因,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
故选B。
4.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通常群集于番茄幼嫩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引起作物减产。番茄遭到烟粉虱取食时会启动抗反应机制,产生具苦味的茉莉酸,从而使烟粉虱厌食,达到抗虫目的。结合下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烟粉虱和番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未被烟粉虱取食的番茄不会产生茉莉酸
C.为了抵抗烟粉虱的取食,番茄产生了分泌茉莉酸的变异
D.烟粉虱对番茄的变异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2)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量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烟粉虱和番茄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错误。
B. 从图中可知:未经烟粉虱取食的番茄也会产生茉莉酸,只是量比较少而已,错误。
CD.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番茄在未经烟粉虱取食时就出现了有会分泌茉莉酸和不会分泌茉莉酸的变异,通过烟粉虱对番茄的变异的定向选择后,最终会分泌茉莉酸的变异保留下来,C错误,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B.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C.生物的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详解】A.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A错误。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此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的证据是生物化石,B正确。
C.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故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总体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选A。
6.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达尔文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这种的昆虫,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大约50年以后,研究人员果然发现了这样的蛾类昆虫。(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蛾类生有吸管似的口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吸管似的口器有助于该种蛾类避开与其他蛾的竞争
C.这种兰花可以在没有这种吸管似的口器蛾类昆虫的地方繁衍后代
D.该图中的兰花和蛾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选择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这种蛾类生有吸管似的口器与兰花细长的花距相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吸管似的口器与兰花细长的花距相适应,该种蛾类可以避开与其他蛾的竞争而更好的生存下来,B正确。
C.这种兰花的花距细长,在没有这种吸管似的口器蛾类昆虫的地方无法繁殖,因为只有生有吸管似的口器的蛾类才能为它传粉,C错误。
D.细长花距的兰花作为环境选择了有吸管似的口器的蛾,吸管似的口器的蛾也作为环境选择了细长花距的兰花。所以兰花和蛾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选择,D正确。
故选C。
7.某岛屿上经常遭受风暴,岛上植物都很矮小,甚至贴地生长。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长期的风暴袭击,使植物产生了变异
B.生物体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C.岛上植物普遍矮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植物矮小是环境造成的,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的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详解】A.变异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
B.变异是随机的,可能适应环境,也可能不适应环境,B错误。
C.风暴把高大的植物吹倒,或吹到海里,导致植物死亡,矮小的植物生活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植株矮小是基因决定的,是可遗传变异,D错误。
故选C。
8.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呈灰黄色,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新陈代谢B.过度繁殖C.人工选择D.自然选择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相一致,是环境对蝗虫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D。
二、综合题
9.橡树是自然界最大的绿色开花植物,其种子是松鼠等动物的重要食物。不同种的橡树种子具有不同特点,白栎橡种子没有休眠期,不越冬就萌发,而青冈橡种子具有休眠期,第二年春天才萌发。
(1)橡树种子中储存的有机物是橡树经光合作用制造的,在这一过程中,橡树利用_____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淀粉等物质,并释放_____。
(2)橡树种子是由雌蕊中的_____发育而来的。
(3)人们发现松鼠可将一些种子的胚部分切除,如下图所示。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做了相关研究。
①通常,种子萌发时_____最先发育,松鼠可通过该结构的细微改变,判断种子是否要萌发。
②若橡树种子不需要休眠即可萌发,对松鼠而言是不利的,因为萌发时会消耗其_____结构贮存的有机物,减少了松鼠对营养的获取。
③综合分析,松鼠为了保证越冬时具有充足的食物,最可能会对_____(白栎橡/青冈橡)的种子进行切胚阻止其萌发。
在演化过程中,一些没有休眠期的橡树种子因能够将上述“易被切除”的结构埋藏的更深,可以防止松鼠过度切胚,保证了物种繁衍。橡树和松鼠的这种共同进化是长期_____的结果。
【答案】(1) 叶绿体 氧气
(2)胚珠
(3) 胚根 子叶 白栎橡
(4)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
(2)绿色植物经过传粉和受精后,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子房壁发育为果皮,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卵发育为胚。
(3)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4)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1)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照,所以橡树种子中储存的有机物是橡树经光合作用制造的,在这一过程中,橡树利用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淀粉等物质,并释放氧气。
(2)
花经过传粉和受精后的发育情况为:
因此,橡树种子是由雌蕊中的胚珠发育而来的。
(3)
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发育,松鼠可通过该结构的细微改变,判断种子是否要萌发。
②橡树种子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由种皮和胚组成,胚中的子叶两片,储存营养物质,所以橡树种子的子叶中含丰富的营养物质,萌发时会消耗其子叶贮存的有机物,减少了松鼠对营养的获取。
③白栎橡种子没有休眠期,不越冬就萌发,而青冈橡种子具有休眠期,第二年春天才萌发。因此松鼠为了保证越冬时具有充足的食物,最可能会对白栎橡的种子进行切胚,通过破坏种子的完整性阻止其萌发。
(4)
自然界的生物能产生很多后代,但它们并不能都存活下来,只有有限的后代能够存活。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题干中橡树和松鼠的这种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0.2022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未来”。我国作为最早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1)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是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______、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例如,银杏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属于_______植物。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__________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以_________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科学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
(3)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种措施中,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属于______;将濒危植物迁入国家植物园,属于迁地保护;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属于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
【答案】(1) 形态结构 种子
(2)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自然选择
(3)就地保护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详解】(1)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着,我们把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裸子植物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是裸露的;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所以,银杏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属于种子植物。
(2)
结合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结合分析可知: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科学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
(3)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属于就地保护。
一、单选题
1.夏天蚊子肆虐,而我们使用的蚊香效果却一年比一年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蚊香使蚊子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蚊香增强了害虫的繁殖能力
C.蚊子抗药性增强是蚊香选择的结果D.产生了变异的蚊子都能生存下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ABC.在使用蚊香之前,蚊子中就存在抗药性的突变个体。杀虫剂不能使蚊子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不能增强害虫的繁殖能力。因此,蚊子抗药性的增强是蚊香对蚊子不断选择的结果,AB错误、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蚊香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D错误。
故选C。
2.某患者经常使用各种抗生素,体内出现“超级细菌”,使药效降低。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合理的是
A.抗生素使病菌发生了抵抗药物的变异B.抗生素选择了病菌中能抵抗药物的变异
C.病菌只向着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D.药物的质量越来越差
【答案】B
【解析】
【分析】超级病菌是对所有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详解】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超级细菌的产生:细菌中由于基因突变,出现了极个别的能抵抗抗生素的个体。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细菌进行了一次选择,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死,原先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衍。所以,超级细菌的进化原因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在超级细菌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抗生素。抗生素选择了病菌中能抵抗药物的变异。
故选B。
3.下列事例中全部属于自然选择的是( )
①变色龙会随时变幻体色 ②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③长颈鹿长颈的形成 ④兰草的组织培养过程 ⑤雷鸟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很相似
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①变色龙随环境的改变而变换体色,当有敌害追击时变色龙能较快的隐藏起来,属于有利于逃避敌害,也利于捕到食物,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正确。
②克隆羊“多莉”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利用了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子官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因此“克隆”实际上属于无性生殖,与自然选择无关,②错误。
③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长颈鹿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短颈是不适应环境的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因此导致短颈长颈鹿灭绝,长颈鹿长颈的形成,③正确。
④兰草的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与自然选择无关,④错误。
⑤雷鸟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属于有利变异,适应环境,适者生存。因此雷鸟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的原因是自然选择,⑤正确。
故选C。
4.图是某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原来都是非抗药性个体
B.农药的使用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害虫群体的抗药性与农药的使用无关
D.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详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
故选D。
5.某种眼蝶翅上有酷似猫头鹰眼睛的斑纹,有利于其躲避天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眼蝶翅上的斑纹是一种拟态
B.斑纹是眼蝶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异
C.斑纹不能使眼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
D.眼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答案】B
【解析】
【分析】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枯叶蝶的身体极像一片树叶,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能生存下来。如枭蝴蝶的翅上的圆斑酷似猫头鹰的眼睛,这样可以吓唬鸟类,这种现象属于属于拟态。
【详解】A.眼蝶静止时,抬起前翅,暴露出后翅上的“眼斑”,是一种拟态,A正确。
B.蝴蝶的翅上的圆斑酷似猫头鹰的眼睛,这样可以吓唬鸟类,斑纹的形成是眼蝶适应环境的结果,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异,B错误。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斑纹不能使眼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C正确。
D.眼蝶身体分为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D正确。
故选B。
6.一块马铃薯种植地中,甲虫泛滥成灾。农民施用杀虫剂Ⅰ后, 甲虫的数量急剧减少, 然后又逐渐增加。一段时间后, 农民又施用杀虫剂Ⅱ, 甲虫数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见下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存在抗药性变异个体,并通过繁殖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
B.害虫为适应环境产生了定向变异
C.杀虫剂对害虫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D.这种现象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解释
【答案】B
【解析】
【分析】(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甲虫的抗药性产生机制是这样的:甲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杀虫剂对甲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无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甲虫的抗药性。
【详解】A.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群体中存在抗药性变异个体,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不断繁殖,并把该性状遗传给后代,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杀虫剂不能导致甲虫产生抗药性强的变异,B错误。
C.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正确。
D.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①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②未使用杀虫剂Ⅰ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③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起了定向选择作用;④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Ⅰ一段时间后,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开始繁殖,数量增加,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使用杀虫剂Ⅱ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D正确。
故选B。
7.研究表明,螽斯(一种昆虫)能接收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降低被蝙蝠捕食的风险。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蝙蝠捕食使螽斯祖先中出现能接收超声波的变异
B.能接收超声波的变异对螽斯而言是有利变异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
D.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容易被淘汰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因生存资源有限,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A.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螽斯祖先中存在能接收超声波的变异,而不是蝙蝠捕食使之出现能接收超声波的变异,A不正确。
B.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适应环境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不适应环境的变异是不利变异。螽斯能接收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降低被蝙蝠捕食的风险,对螽斯而言是有利变异,B正确。
C.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C正确。
D.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因此自然界中的生物,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D正确。
故选A。
8.2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观点不谋而合。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1965年,我园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阶段
B.分子生物学为判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证据
C.野兔能迅速奔跑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超级细菌的出现源于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详解】A.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可见是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二步,A不符合题意。
B.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但更多化石有待进一步发现。除此之外,对现存生物同类器官、胚胎发育过程的比较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也能提供有关进化的证据,B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所以,不能迅速奔跑的兔子生存斗争失败,被自然淘汰,而能迅速奔跑的兔子,生存下来,是被自然选择,C不符合题意。
D.超级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是因为滥用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起了选择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综合题
9.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个种,因最初是达尔文发现的,被统称为达尔文地雀。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______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它们虽来自共同的祖先,但喙的大小、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表明达尔文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现象。
(2)不同的小岛上环境不同,如果地雀的喙与之相适应,就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机会,反之则被淘汰,所以不同的环境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____作用。
(3)在不同岛的特定条件下,地雀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激烈的____________,是不同岛屿上地雀进化的动力。
(4)在漫长年代的进化中,达尔文地雀最终演变为不同的物种。可见,达尔文地雀的进化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1) 南美洲地雀 变异
(2)选择
(3)生存斗争
(4)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1)
从图中的进化树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进化而来的。它们虽来自共同的祖先,但喙的大小、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之为变异。
(2)
不同的小岛上环境不同,因此食物种类也不同,如果地雀的喙与之相适应,就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机会,所以环境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3)
地雀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地雀必须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因此地雀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是不同岛屿上地雀进化的动力。
(4)
不同的小岛上环境不同,对不同小岛上地雀的变异品种进行了选择,使不同小岛上地雀的喙在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漫长年代的进化中,达尔文地雀最终演变为不同的物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0.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地球上的生物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根据下面图一至图四,回答后面的问题:
(1)在图一中,经A注入该装置的气体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较,不包括的气体是______,在该实验装置的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处将会搜集到关于生命的证据通过该证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2)图二中的甲、乙、丙三图,分别对应的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______(请选择:1.生物进化的动力、2.生物进化的内因、3.生物进化的结果)。
(3)请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解释,在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图三所示曲线之所以出现bc段的原因是______。
(4)科学家通过分析比较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等4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鸭的细胞色素C和其他3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些差异,如表所示。
①上述研究生物进化关系所提供的证据及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分别是______。
②如果用生物进化树表示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4种生物,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的动物依次为______。
【答案】(1) 氧气 D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2)2、1、3
(3)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且其抗药性逐渐加强并大量繁殖
(4) 分子生物学证据、比较法 金枪鱼、响尾蛇、海龟
【解析】
【分析】(1)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等人所做的实验是为了证明该学说的第一步。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3)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的方法。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详解】(1)
由图一可知,米勒实验装置中的B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装置B中不含有的气体成分是氧气。该实验装置D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2)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进化的前提)、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遗传和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进化的结果)。图二中的甲表明古代的长颈鹿个体存在差异,有的颈长,有的颈短,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说明了②生物进化的内因;图二中的乙表明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说明了①生物进化的动力;图二中的丙表明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了,说明了③生物进化的结果。
(3)
分析图三所示曲线可知,曲线ab表示害虫数量下降,曲线bc表示害虫数量升高,说明农药的施用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继续生活下去,表明害虫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农药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使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因此出现bc段的原因是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且其抗药性逐渐加强并大量繁殖。
(4)
①比较法和实验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题干中通过比较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等4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鸭的细胞色素C和其它3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些差异,从而确定生物的进化关系,其中材料提供的证据是分子生物学证据,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比较法。
②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细胞色素C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越相似或相同。分析图表中鸭、响尾蛇、海龟、金枪鱼等4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可知,鸭的细胞色素C与响尾蛇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17,与海龟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7;响尾蛇的细胞色素C与海龟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22,与金枪鱼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是26,由此可以推断出进化树图中①是金枪鱼、②是响尾蛇、③是海龟。
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册<a href="/sw/tb_c545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课后练习题</a>,共5页。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精品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精品一课一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识图作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练习题: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