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正面朝上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12月1日,我国多地出现绚丽极光。读“某网友在北京拍摄的极光和流星影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流星( )
A. 已脱离银河系B. 正飞向天王星C. 已进入地月系D. 将绕月球运动
2. 极光常见于高纬度地区,在北京拍摄到极光现象主要因为( )
A. 太阳辐射量小B. 太阳活动剧烈C. 全球气候变暖D. 极夜范围扩大
3. 极光出现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①卫星导航误差大③指南针突然失灵②地表温度升高④电力系统故障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最新小初高试卷,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大气层中的高层大气中,80~120km来自太空的流星体在此燃烧,有流星现象,所以图中流星进入地月系,C正确;图中流星未脱离银河系、飞向天王星、绕月球运动,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会抛出高能带电粒子,其冲进两极高空,与稀薄大气相撞,产生美丽的极光,极光常见于高纬度地区,在北京拍摄到极光现象主要因为太阳活动剧烈,使较低纬度拍摄到极光现象,B正确;与太阳辐射量、全球气候变暖、极夜范围扩大无关,A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极光出现反映太阳活动,可能发生的现象为太阳活动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极光出现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有,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导致卫星导航误差大,①正确;地表温度升高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②错误;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的磁场,干扰地球磁场,使指南针突然失灵,③正确;冲击电网,电力系统故障,④正确。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图1、图2、图3分别是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冰川地貌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有关图1所示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风力侵蚀形成B. 缓坡为迎风坡
C. 沉积物颗粒大小混杂D. 只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5. 图2洞穴和洞穴内微景观钟乳石、石柱的成因分别是( )
A. 流水侵蚀、流水堆积B. 流水堆积、流水堆积
C. 流水侵蚀、流水侵科D. 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6. 在沿海地区,冰川消融合,“可演变为峡湾的冰川地貌是图3中的(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4. B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图1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A错误;缓坡为迎风坡,B正确;沉积物颗粒分选性好,C错误;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湿润地区也有少量分布,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图2的洞穴是溶洞,是具有溶蚀力的水侵蚀可溶性岩石形成的,故其成因是流水侵蚀(溶蚀);钟乳石(石钟乳)和石柱由于含有碳酸盐的水不断沉淀后形成的堆积体,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3中①是角峰,②是冰斗,③是U型谷,④是刃脊。在沿海地区,冰川侵蚀作用可形成U型谷(冰川槽谷),当冰川消融后,海水灌入,形成峡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中,溶洞、地下河等是由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由流水沉积(堆积)作用形成的。
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如果上图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F1、F2、F3依次为( )
A. 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B. 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D. 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8. 如果上图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则风向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F1与当地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F1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近地面,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与等压线斜交,则F2与风向相反,应为摩擦力,F3与风向垂直,并指向右,应为地转偏向力。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果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高空大气水平运动忽略摩擦力影响,仅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材料信息表明,当地位于北半球,则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图中④箭头与等压线平行,并相对于F1(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右,因此④表示高空风向,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大气水平受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地转偏向力(改变方向);摩擦力(降低风速)。在不受摩擦力时(如高空大气),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右,南半球指向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时(如低空大气),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当地农民在耕地表面铺设砾石覆盖层,种植远近闻名的压砂瓜。图1为当地4月末种瓜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状况,图2为宁夏压砂瓜种植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9. 据图推测土壤含水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10cm处,裸田与砂田差异最小 ②含水量变化以30~40cm处最明显
③10~40cm裸田的含水量垂直变化较大 ④同一深度上砂田的含水量大于裸田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10. 砂石覆盖层对水循环的影响有(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地表径流 ②有效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③增加下渗量和耕作层土壤含水量 ④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降水量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9. D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10cm处,裸田与砂田含水量差异最大,①错误;30~40cm处裸田、砂田土壤含水量变化很小,②错误;10~40cm,裸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约为7%,砂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约为4%,③正确;同一深度上砂田的土壤含水量总是大于裸田,④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砂石覆盖增加地表粗糙度,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使下渗量和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增加,①③正确;砂石覆盖减少太阳直接照射土壤,降低土壤温度,有效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②正确;砂石覆盖能抑制杂草等植被的生长,不能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增加降水量,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2、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3、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4、影响地表径流,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巴丹吉林沙漠中有很多被当地俗称“海子”的湖泊,太阳升起以后,海子周边常刮起“太阳风”。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中某海子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太阳风”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沙山吹向湖泊②由湖泊吹向沙山
③日出前后风力最大④当地14时前后风力最大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12. 该“太阳风”会使( )
A. 沙山温度有所升高B. 海子盐度逐渐降低
C. 海子面积逐渐增大D. 沙山湿度有所提高
【答案】11. D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太阳升起以后,海子周边常刮起“太阳风”,湖面比陆地升温慢,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陆地相对升温快,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因此,“太阳风”由湖泊吹向沙山;风力大小与温差相关,日出前后,湖泊与沙山的温差较小,而14点前后,沙山与湖泊的温差较大,风力较为强劲。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及孙雪可知,“太阳风”由湖泊吹向沙山,湖泊温度偏低,会使得沙山的温度有所降低,A错误;“太阳风”因温差而产生,风力越大,带走的水分越多,会加剧海子的蒸发,使盐度升高,B错误;蒸发加剧,海子面积会减小,C错误;湖泊的水汽随“太阳风”向沙山吹拂,会带来较多的水分,使得沙山的湿度增加,D正确。故选D。
【点睛】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
福建省平潭岛象鼻湾素有“亚洲第一冲击坝”的美誉,因沙滩如同大象的鼻子映在海面上而得名。读图“象鼻湾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象鼻湾( )
A. 由砾石、贝壳组成
B. 属于海水堆积地貌
C. 植被茂密,高差较大
D. 呈现形态与潮汐无关
14. 观察该地貌的正确方法有( )
①选择远处或高空观察整体形态②观察坡度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③临近观察物质组成及其变化④从微观到宏观判断土壤类型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3. B 14. A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象鼻湾素有“亚洲第一冲击坝”美誉,其沙滩如同大象的鼻子,由海沙组成;属于海水堆积地貌;据图可知,象鼻湾植被较少,高差较小;象鼻湾是海岛上独特的沙坝——潟湖地貌景观,潮汐运动利于海沙沉积,其呈现形态与潮汐有关。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鼻湾素沙滩如同大象的鼻子映在海面上而得名,观察该地貌的正确方法有①选择远处或高空观察整体形态(大象的鼻子)、③临近观察物质组成(沙)及其变化;②观察坡度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④从微观到宏观判断土壤类型对观察其“鼻湾素沙滩如同大象的鼻子”作用不大,A正确。故选A。
【点睛】在平潭金井片区建民村象鼻湾,每至涨潮时分,一片浅滩斜伸入大海,从空中俯瞰,其状宛若象鼻,遂得名。
三文鱼属冷水性鱼类。我国近岸养殖三文鱼成活率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进口。2018年,我国首个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山东日照以东海域下水,并投放来自挪威的三文鱼苗。该网箱可视水温调整潜水深度,实现了我国三文鱼规模化养殖的突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我国近岸养殖三文鱼成活率低,主要是因为( )
A. 受洋流影响小B. 海水温度高C. 受海浪影响大D. 海水盐度低
16. 夏季,深海网箱调节方向和原因分别为( )
A. 向上,降低水温B. 向上,提升水温
C 向下,降低水温D. 向下,提升水温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三文鱼苗来自挪威,属冷水性鱼类,受海水温度影响大,我国近岸养殖三文鱼成活率低,主要因为我国沿海较挪威纬度低,海水温度较高,B正确。洋流、海浪、海水盐度等状况与挪威沿海差别不大,对三文鱼影响小,A、C、D错误。所以选B。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三文鱼属冷水性鱼类。夏季表层水温较高,因此深海网箱就当向下调节,以降低水温,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三文鱼体侧扁,背部隆起,齿尖锐,鳞片细小,银灰色,产卵期有橙色条纹。鲑鱼肉质紧密鲜美,肉色粉红色并具有弹性。三文鱼为溯河洄游性鱼类,在河三文鱼三文鱼 溪中生活1~5年后,再入海生活2~4年。产卵期为8月至翌年1月。溯河产卵洄游期间,它们跳越小瀑布和小堤坝,经过长途跋涉,千辛万苦才能到达产卵场,而且还不摄食。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园开展实践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探究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组成。同学们在学校随机挖取小块土壤,通过实验来验证土壤的组成成分。
(1)模仿下表中的例子,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土壤的某种组成成分。
活动二探究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同学们挖取土壤样本时,发现学校种植了苜蓿草的土壤明显与周围裸露的土壤不同,如下表所示。
(2)通过对比,同学们总结了生物对土壤的作用有( )。(双项选择题)
A. 促进腐殖质的形成B. 减弱岩石风化和成土的过程
C. 加速有机质的淋溶D. 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活动三认识校园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观察记录了校园内的植物并进行了分类,包括落叶乔木、针叶乔木、灌木等,植物种类多为北京地区乡土植物或是经过长期栽培的引进植物。进入秋季,校园里树木的叶子逐渐变色,之后纷纷飙落。同学们向学校提出“落叶缓扫”的建议。层层叠叠的落叶,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美景。
(3)说明校园植物种类多选择为本土植物的原因。
(4)列举“落叶缓扫”的好处。
活动四认识海绵校园
为响应“建设节水型社会”号召,该校进行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下图)。
(5)随着“海绵校园”的建成,水循环环节中增强的有____、____等。
【答案】(1)
(2)AD (3)乡土植物能适应本地自然环境,易栽培和成活;人工干预少,养护成本低。 (4)让落叶在一定程度上回归自然,提高土壤肥力,为植物提供保温层;为小动物提供栖息地,延长师生欣赏落叶景观的时间。
(5) ①. 下渗 ②. 地下径流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京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园开展实践活动为背景,设置五道小题,涉及实验验证土壤的组成、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乡土植被的优点及落叶缓扫的好处、水循环环节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验证空气,依据空气不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步骤: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适量土壤轻轻放入,可以看见气泡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验证水,依据水的三相变化,实验步骤:用试管装着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内有水汽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验证有机质,依据有机质的密度较小的特点,实验步骤: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土壤放入,充分搅拌后,静置一会水面漂浮一些草根、树叶残渣等,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质。
【小问2详解】
读表对比裸地土壤和种植苜蓿的土壤可知,种植苜蓿土壤呈深棕色,多植物根系、生物残渣、小虫子,说明 生物能促进腐殖质的形成,A正确;土壤湿度较大,较易搓成条说明生物能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D正确;土壤以小颗粒为主,说明生物能加速岩石的风化和成土过程,B错误;土壤颜色呈深棕色,说明淋溶作用弱,有机质容量高,C错误。故选AD。
【小问3详解】
乡土植物,一般指长期生长于当地,已适应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因此乡土植被对本地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栽培和成活,因自然分布、自然演替形成,人工干扰少,养护成本低,
【小问4详解】
让落叶在一定程度上回归自然,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落叶层可以减少地面辐射,为植物提供保温层,为小动物提供栖息地,可以成为一道自然景观,延长师生欣赏落叶景观的时间。
【小问5详解】
海绵校园通过铺设透水砖、增加绿化等措施延缓了地表水流汇聚的速度,从而增强蒸发、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
18. 本学期学习了许多关于大气的知识,小明同学期末复习时进行了梳理。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搭建知识结构
(1)填写完成“大气”部分知识结构。
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2)任务二绘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请指出小明同学绘图(下图)中出现的错误。(至少三处)
错误1____;错误2____;错误3____。
任务三大气受热过程对比实验
小明和其他地理兴趣小组用四个玻璃箱设计了对比实验,在晴天观测并记录相关数据。下图为小明同学的实验报告单(节选)。
(3)通过甲、乙对比实验,验证了北京郊区可以利用温室大棚种植火龙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辐射,大气温度升高,同时____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4)甲、丙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双项选择题)
A. 晴天大气没有削弱作用B. 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C. 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少D. 大气逆辐射有保温作用
(5)该实验结束后,若将丙与丁放置在阴凉处,继续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下降较快的是____,说明理由:____。
【答案】18. ①. 氧气 ②. 太阳辐射 ③. 热力环流 ④. 水汽
19. ①. 错误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粗细一样 ②. 错误2:地面反射 ③. 错误3:大气辐射用短波辐射符号表示
20. ①. 地面 ②. 大气逆辐射(大气的保温作用) 21. BD
22. ①. 丙 ②. 由于土壤和水的热力性质差异差异(或土壤比热容比水小),土壤降温快,故丙比丁气温下降速度快。
【解析】
【分析】本题目以热力环流为背景材料,考查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干燥清洁的空气、水汽和悬浮微粒,其中人类能呼吸的是①氧气 。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②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③热力环流。大气运动能够实现热量和④水汽的输送。
【小问2详解】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太阳表面温度高,它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为此,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地面和大气温度低,其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大气中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吸收具有选择性,对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吸收性强;近地面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和CO2,H₂O和CO2对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对红外线长波辐射吸收性(地面辐射)强,对短波辐射吸收(太阳辐射)弱。因此,错误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粗细一样;错误2:地面辐射写成了地面反射;错误3:大气辐射用短波辐射符号表示。
【小问3详解】
在温室大棚内,地面长波辐射被阻挡,主要被温室大棚内部的大气所吸收,使温室大棚内部温度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热量条件较充足。结合图一,可以判断,能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原理主要是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棚温度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
【小问4详解】
结合实验得出的结论分析,甲丙都在升温,但是丙升温更快,丙玻璃箱下有土,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于没土的甲玻璃箱,丙玻璃箱大气得到的地面辐射多,大气增温后大气逆辐射强于甲玻璃箱,大气逆辐射强于甲玻璃箱,BD正确。晴天仍然有大气的削弱作用,A错误。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于玻璃,D错误。故选BD。
【小问5详解】
丁玻璃箱装的是水,水的比热容大于土。该实验结束后,若将丙与丁放置在阴凉处,继续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下降较快的是丙,原因是由于土壤和水的热力性质差异(土壤比水降温快),故丙比丁气温下降速度快。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暑假浙江省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沿着当地某河流干流从河口到源头进行地貌、植被、土壤等综合考察。下图是兴趣小组绘制的该河流沿途地貌示意图及在考察点拍摄的景观照片。
任务一观察地貌
(1)观察图中①、②、③、④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下表。
(2)②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其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较快,扇顶颗粒较____(填粗、细),扇缘颗粒较____(填粗、细)。
(3)③处地势平坦,多曲流,由于流水的惯性,河流____岸堆积,____岸侵蚀,促使河曲不断发育,由于流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____;河由曲变直,原有的河曲被废弃,最终形成牛轭湖。
任务二观察植被
同学们在②地观察植被,这里植被茂密,森林为主,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四季常绿。
(4)植被类型属于____
任务三观察土壤
同学们在林区①地挖了自然土壤剖面,在③地挖了耕作土壤-水稻土剖面,绘制了剖面图进行对比(下图)。
(5)通过观察①、③两地土壤剖面,发现两种土壤颜色不一样,结构也不同。两种土壤比较,水稻土( )(双项选择题)
A. 枯枝落叶层增厚B. 不含有机质C. 肥力水平更高D. 结构更复杂
任务四灾害预防
(6)①附近多发泥石流,在泥石流流经区的游客,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单项选择题)
A. 朝河流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势低的地方
B. 垂直于河谷方向逃离,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
C. 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
D. 站在原地大声呼救
【答案】19. ①. 冲积扇 ②. 三角洲 ③. 河谷窄而深;河谷两壁险峻陡峭 ④. 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
20. ①. 粗 ②. 细
21. ①. 凸 ②. 凹 ③. 裁弯取直(或截弯取直)
2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3. CD 24. B
【解析】
【分析】本题以以野外实地考察为材料,设置六道试题,涉及常见的地貌类型、土壤剖面、植被类型、灾害预防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读河流地貌景观图可知,图中①地貌为分布在河流上游的“V”形峡谷,其河谷特点主要表现为河谷呈V形,崖壁陡峻,深度大于宽度,山高谷深,谷底狭窄;图中②地貌呈扇形,从山顶向扇缘倾斜,有错综河网,即为冲积扇;图中③地貌地表平坦,河床较浅,河流侧向侵蚀充分,曲流发育。
【小问2详解】
图中②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呈扇形,从山顶向扇缘倾斜,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变化,扇顶颗粒较粗,扇缘颗粒较细。
【小问3详解】
图中③地貌为河漫滩,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多发育曲流。河流裁弯取直(或截弯取直),曲流变直流。
【小问4详解】
②地植被以森林为主,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四季常绿,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小问5详解】
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形成的。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因此水稻土应该富含腐殖质,肥力水平应该是比较高的,C正确,B错误;由于水稻土是经过人类精心耕作、培育形成的,所以自然形成的枯枝落叶层不会更厚,甚至极少存在,A错误;另外比较自然土壤和水稻土的土壤剖面图,可以看出水稻土的剖面结构更复杂,D正确。故选CD。
【小问6详解】
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垂直于河谷的高处逃离,B正确;不能朝河流下游方向跑,A错误;不能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会遇到泥石流,C错误;也不能站在原地大声呼救,D错误。故选B。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圣劳伦斯湾和芬迪湾的地理位置略图和洋流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反映的是芬迪湾同一地点、同一天不同时间的景观图。左图是人们在出露的淤泥上走动,右图是人们在海面上泛舟。
(1)指出图中景观变化所反映是哪一种主要海水运动形式,并举例说出该海水运动形式可开发利用的方向。
(2)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图中“海蚀柱”形成过程的描述。
“海蚀柱”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中,来自东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
材料三每年大约有400座冰山被洋流带至纽芬兰岛附近的温暖水域。
(3)将大量冰山带至纽芬兰岛附近海域的洋流为____(填“甲”或“乙”),该洋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特征有____影响。
材料四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早在16世纪,这里鳕鱼群非常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
(4)运用洋流知识分析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材料五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湾平均盐度2.2%,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卡伯特海峡流出。大量浮冰是圣劳伦斯湾突出的特征,2月中旬浮冰最多,空间分布不均。
(5)简析圣劳伦斯湾平均盐度低的原因。
【答案】(1)形式:潮汐。方向:水产养殖、潮汐发电、航运、旅游等。
(2)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门)外侧的部分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形成形状各异的海蚀柱。
(3) ①. 甲 ②. 降温减湿
(4)该海域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5)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沿岸河流汇入淡水多;高纬度方向的低温海水进入,水温低;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换弱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圣劳伦斯湾和芬迪湾的地理位置略图为背景,涉及海水性质、海岸地貌、海水运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
【小问1详解】
海水运动主要包括,潮汐、海浪和洋流。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芬迪湾地形较封闭,受到风力影响较小,因此该地的主要海水运动形式为潮汐。利用潮汐能可以发电;海洋养殖也与潮汐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潮汐涨落的规律,可以发展航运,也可以在沿海地区发展赶海、海中泛舟等旅游业。
【小问2详解】
“海蚀柱”形成过程是海浪不断侵蚀作用的结果。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门)不断遭到破坏,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门)外侧的部分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形成形状各异的海蚀柱。
【小问3详解】
将大量冰山带至纽芬兰岛附近海域的洋流为从北冰洋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对应甲;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小问4详解】
该海域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吸引鱼群大量聚集,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小问5详解】
本题主要从温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地表径流及与外界海水交换这几个方面来分析。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圣劳伦斯湾纬度较高,温度较低,蒸发较弱,使海水盐度较低;该区域降水较丰富,有多条河流汇入,淡水注入较多,对海水的盐分稀释作用强;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卡伯特海峡流出,故该海湾高纬度方向有低温海水进入,使海湾内水温较低,蒸发减少,盐度降低;据图可知,圣劳伦斯湾被周边陆地包围,与大西洋水体交换较弱,因此盐度较低。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例: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土壤放入,充分搅拌后,静置一会
烧杯底出现类似石头一样的沉淀物
土壤中含有矿物质
裸地土壤
种植苜蓿土壤
土壤颜色
浅棕色
深棕色
土壤颗粒大小
大颗粒为主
小颗粒为主
土壤黏度
不易搓成条
较易搓成条
土壤湿度
较小
较大
生物情况
少有植物根系
多植物根系、生物残渣、小虫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适量土壤轻轻放入
产生气泡
土壤中含有空气
用试管装着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试管内有水汽产生
土壤中含有水分
烧杯中装入干净的水,将土壤放入,充分搅拌后,静置一会
水面漂浮一些草根、树叶残渣等
土壤中含有有机质
温度计读书统计(单位;℃)
玻璃箱
10:10
10:30
10:30
甲
26
28
30
乙
26
27
28
丙
26
29
32
丁
26
28.5
31
观察地点
①
②
③
④
地貌名称
V形谷
____
河漫滩
____
形态特征
____
扇形,从山顶向扇缘倾斜,有错综河网
____
地势低平水网密布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诗中描述的岩石按成因属于,有关该类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新西兰多地震是因为其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期末测试地理试题docx、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期末测试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