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100,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朱俊锋 娄连君 刘畅 李征审校:谢虹 丁安阁 马桂莲 柳力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造园方面,一个好的造园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例如弯曲的径、廊和桥,除具有绘画美以外,没有什么别的解释。而就那些精美的漏窗、奇异的门洞以及千变万化的铺地来说,原因亦然。
中国园林往往封以高墙。园内庭院亦由墙来分割,时而一边时而两边沿墙设廊。除在坡地情况下,墙体作为分割园林与外界的手段十分必要。平整素白的墙面衬出成组薄砖片瓦叠砌的漏窗。漏窗的深度加强了形象美:阳光照耀其上,绚丽多变。不同角度的阳光又可使同一漏窗看起来完全不同。漏窗样式亦变化无穷,一座园中极少出现雷同。
中国南方园林中的墙面总要刷白,这可以巧妙衬出日月所射的竹影。白墙、绿叶、青瓦、木作,组成中国园林的基调。墙顶蜿蜒起伏,瓦做漏窗能减轻沉重感。有做法甚者,加以首尾,比拟游龙。墙少直行。它曲折波转,或于亭侧或于山边终止;可以弧线优美地停顿,或以一屏山石而续行。
中国园林艺术不事炫耀,它以墙掩藏内秀而以门洞窗格后的一瞥以召唤游人。门洞窗格的造型多姿多彩,亦为中国园林特色所在。门洞形同月亮、花瓶或花瓣。没有比通过这类门洞将美景引入眼底更诱人的画框。窗格形象无穷,其花式细密,再嵌以半透明而尺寸不大的贝片。不过,上品乃属简洁有力纹样,而绝非争奇斗巧者。
廉次材料甚至废物的利用,使中国园林中的小径铺地趣味倍增。片石、残瓦、卵石和碎瓷片拼成形色无穷的图案。平面一般呈多边形或四叶形对称组合。也有不对称者,其中最常见的是“冰纹式”。不过,若将图案做成逼真的鱼、鹿、莲或鹤形,便又近庸俗。
中国园林中另一半具有极大魅力的独特成分是假山。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没有对人工山有如此的热情。诚然,在西方园林中,人们常可发现岩石和洞穴,在日本园林中,发现石山或“散石”。但在所有这些地方,石头均未经受过水力侵蚀。中国假山多由经过水侵蚀而形状奇异的石灰石组成。这就是“湖石”,经数百年水浪冲击使成漏、瘦奇形,人们将其从湖底掘起。中国园林少不了假山,它们或峰、或岸、或丘、或穴,甚至统领全园。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最新小初高试卷,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假山不仅是吸引穴居者和诗人的自然因素,而且在中国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它使植物、水与建筑群巧妙结合,作为自然与人类创造的中介,假山将前者生命的搏动,优美地带给后者的冷漠造作。
(摘编自童寓《中国园林》)
材料二: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认为是虚拟的,也有以为是写实的;有认为是理想的,也有以为是现实的。但无论观点如何,作为一种园林艺术,大观园对苏州园林特点的继承和发挥,那种如人在图画中的总体感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正是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对江南园林所作的基本概括。
苏州园林一般可以从山水规划、建筑布局、花木种植等角度来分析,而对大观园的讨论也不外乎这些方面。不过,大观园除了元妃省亲使用过一次外,主要就是宝玉和众姐妹的日常居住环境。这样,把自然景观、人工建筑与人的日常活动结合在一起书写,让人物本身也组合在园林中成为一道风景,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充分展开,构成大观园环境描写的一种特色。
大观园体现了空间营构意义上的多层次美。第四十九回写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循着宝玉的视角,空间的角度不断在改变,层次不断在推进:
“虽然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已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的有一尺多厚。”
“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上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这里,人所在的当下位置,把外与内、近与远、前与后的空间层次,分隔得细腻而又富有想象力。这是因为,在人向外部世界的观察中,也同时有向自身心灵、想象世界的努力开拓,像其中一句“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即是。而苏州园林园中有院的丰富格局,比如此段中“怡红院”和“桡翠庵”分隔形成的不同特点,也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
当然,上述的空间位置变化,基本是在水平面的,在垂直轴的高下方面,在自然与人工的整体结合上,也特别见出空间设计匠心。这一点,以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为代表。这里不仅有山水月色和建筑的综合性设计,耐人寻味的还在于,当老祖宗带着人在凸碧堂赏月,又让女孩子在桂花树下吹笛助兴时,月色、桂花香和悠扬的笛声,给人视觉、嗅觉和听觉的全方位享受。而通过清点凸碧堂茶具,发现少了一个茶杯,了解到是史湘云身边丫鬟翠缕拿走的,又把凸碧堂的赏月活动自然过渡到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凹晶馆月下联诗。山上与近水的两处空间,以人物活动的动态方式连接了起来。
不过,苏州园林毕竟是人工开发的一个个园区,往往是在城市喧嚣环境中建起的一个相对隔离的自然环境。其中虽然有构成自然一部分的元素,但其本质上的非自然性,使得这种美,也带有很大的非自然性。所以,如何在自然和非自然中勉力达成一种协调,正是有关大观园艺术审美中需要考虑的。
(摘编自詹丹《苏州园林和大观园之美》)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园林中的漏窗、门洞和铺地可以不按逻辑来设计,而是要体现出绘画美。一个不懂得绘画的人就没有资格造园。
B. 中国园林中的漏窗以薄砖片瓦叠砌,可减轻重量;漏窗样式也变化无穷,在不同角度阳光照射下,可呈现不同面貌。
C. 用争奇斗巧的纹样设计窗格,用逼真的动植物图案装饰铺地,都不是造园最佳手段,上品园林应该避免繁复和庸俗。
D. 假山是中国园林必不可少的景观,造园用的假山石必须经过几百年的水浪冲击,形成各种造型,再从湖底打捞出来。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人物也组合在自然景观、人工建筑中成为一道风景,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展开,这是《红楼梦》环境描写的特色之一。
B. 大观园空间营构意义上的多层次美感是通过宝玉的审美视角逐步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可见宝玉有很高的审美素养。
C. 将“怡红院”和“桃翠庵”分隔开形成不同特点,这种格局体现了苏州园林园中有院的特点,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
D. 贾母带人在凸碧堂赏月,而后黛玉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这里用人物活动的动态把高下不同的两处空间连接起来了。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阐释“中国造园从属于绘画艺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
B. 材料一探讨虽是中国造园话题,却也不乏国际视野。谈及假山的用石,便同外国园林进行了比较。
C. 材料二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红楼梦》原文语句,这样既增强了文章论证的力度,也充实了文章内容。
D. 材料一与材料二均对园林的特点进行了阐释,虽角度各有侧重,但都体现出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4. 材料一划线句子有什么含义?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阐释。
5. 大观园与苏州园林有哪些联系?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包含植物与水的自然是有生命的,人类的建筑群是冷冰冰的。
②假山作为自然与人类创造的中介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建筑有了美感与活力。
5. ①追求人如在画中的感觉。
②苏州园林一般可以从山水规划、建筑布局、花木种植等角度来分析,而对大观园的讨论也不外乎这些方面。
③大观园中各场所分隔形成的不同特点,也符合苏州园林园中有院的丰富格局。
④追求自然和非自然中的协调,是苏州园林与大观园艺术审美中都要考虑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一个不懂得绘画的人就没有资格造园”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一个好的造园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画家”,选项把原文内容说反了。
B.“中国园林中的漏窗以薄砖片瓦叠砌,可减轻重量”理解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材料一第四段“墙顶蜿蜒起伏,瓦做漏窗能减轻沉重感”“重量”和“沉重感”的概念不同。
D.“造园用的假山石必须经过几百年的水浪冲击”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第七段“中国假山多由经过水侵蚀而形状奇异的石灰石组成”,可见选项“必须”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大观园空间营构意义上的多层次美感是通过宝玉的审美视角逐步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理解错误,主观臆断。由原文材料二第三段“第四十九回写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循着宝玉的视角,空间的角度不断在改变,层次不断在推进”可知,材料二以第四十九回为例,大观园循着宝玉的视角,空间的角度不断在改变,层次不断在推进,但并不能证明整个大观园空间营造上的美感都是通过宝玉的视角展现出来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点”理解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文章的主旨就是“中国造园的绘画美”,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整句话理解句子中的“前者”和“后者”,根据划线句子的前句“作为自然与人类创造的中介”可知,前者指自然,后者指建筑;然后再分析“搏动”和“冷漠”,结合整句话中的“它使植物、水与建筑群巧妙结合”可知,①包含植物与水的自然是有生命的,是搏动的,人类的建筑群是冷冰冰的,是冷漠的。
“作为自然与人类创造的中介,假山将前者生命的搏动,优美地带给后者的冷漠造作”一句说出了假山的作用,假山是自然与人类创造的中介,它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自然界的植物和水使人类创造的建筑有了美感与活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但无论观点如何,作为一种园林艺术,大观园对苏州园林特点的继承和发挥,那种如人在图画中的总体感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知,大观园与苏州园林都追求人如在画中的感觉。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苏州园林一般可以从山水规划、建筑布局、花木种植等角度来分析,而对大观园的讨论也不外乎这些方面”可知,苏州园林一般可以从山水规划、建筑布局、花木种植等角度来分析,而对大观园的讨论也不外乎这些方面。
根据材料二第六段“这里,人所在的当下位置,把外与内、近与远、前与后的空间层次,分隔得细腻而又富有想象力。这是因为,在人向外部世界的观察中,也同时有向自身心灵、想象世界的努力开拓,像其中一句“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即是。而苏州园林园中有院的丰富格局,比如此段中‘怡红院’和‘桡翠庵分隔形成的不同特点,也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可知,大观园中各场所分隔形成的不同特点,也符合苏州园林园中有院的丰富格局。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其中虽然有构成自然一部分的元素,但其本质上的非自然性,使得这种美,也带有很大的非自然性。所以,如何在自然和非自然中勉力达成一种协调,正是有关大观园艺术审美中需要考虑的”可知,追求自然和非自然中的协调,是苏州园林与大观园艺术审美中都要考虑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向此时分
肖复兴
二十四节气中,有秋分和春分相对应,它们分别又是和立秋、立春相关联的。
也就是说,立秋和立春是秋天与春天的开始,秋分和春分则是说秋天和春天都各自过去一半了。所谓“分”,是均等的平分。俗话说的平分秋色,是这个意思;清诗里说的“雁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也是这个意思。
秋分到了,意味着深秋来临,和夏天里的仲夏是一种相同的气候象征。这时候是秋天最好的时候,不冷不热,凉爽宜人,即便人们常说是“一场秋雨一场寒”,那秋雨再凉,也是爽快的。在北京,这是一年四季最好的季节,秋高气爽,阳光明亮,却不再灼人。有歌在唱:“那段盛夏灿烂过,长过一声叶落……”,叶落了,也是金黄色的,绛红色的,可以作为书签,夹在季节的记忆里。
在北京,这时候是水果上市的时候,即便在以往交通不发达的日子里,没有南方水果,北京自己的水果品种也已经不少。《北平风物类征》引《春明采风志》中记载,就有“雅尔梨、沙果梨、白梨、水梨、苹果、林擒、沙果、槟子、秋果、海棠、欧李、青柿、鲜枣、葡萄、晚桃、桃奴。又有带枝毛豆、果藕、红黄鸡冠花、西瓜”。这些水果中,有的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比如林擒果,如今到哪儿能买到?
这时候,北京城大街上会应时应令摆出许多大小摊子,专门卖水果,叫做“临节果摊儿”。当然,最集中也最热闹的,当属前门外的果子市。这是一条小街,北起鲜鱼口,南至珠市口,不过长一里地,却是果摊儿鳞次栉比,批发兼零售,如同现今西红门外的新发地。《都门记略》一书中说:“果子市在前门东……列灯火如昼,出诸果陈列,充溢一市。”
这时候,北京大街上还有一景,便是卖糖炒栗子的。《都门琐记》里说:“每将晚,则出巨锅,临街以糖炒之。”《燕京杂记》里说:“每日落上灯时,市上炒栗,火光相接,然必营灶门外,致碍车马。”那是清末民初时的情景了,巨锅临街而火光相接,乃至妨碍交通,想必很是壮观。而且,一街栗子飘香,是这时节最热烈而浓郁的香气,盖过了这时节的桂花香味扑鼻。
在老北京,这时候,大街上另有一景,是卖兔儿爷的。这种兔儿爷是用黄土加水和泥做成的,烧干之后,涂上颜色,大小不一,造型不一,有的骑马,有的骑虎,有的穿着戏装,扎着靠旗,摞成小山一样,堆放在摊子上卖,有竹枝词说“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争摆兔儿山。”这里说的佳节,是指中秋节,秋分节气是紧紧挨着中秋节的。今年更是如此,秋分过后四天,便是中秋节。在以前的日子里,这时节不仅是月饼上市的时候,更是少不了兔儿爷列阵的。这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民间神话传说,是月宫里和嫦娥、吴刚、桂花树四位一体的捣药的玉兔,大小也是一尊神仙,是要请回家供奉的呢。
如今的北京,这时节水果琳琅满目的情景依然还在;虽然不再是巨锅临街火光相接,已经改成电火炉,但糖炒粟子香飘满街的情景依然还在。只是,兔儿爷有些沦落了。前两天逛前门,在杨梅竹斜街上看到一家小店,店门的窗户上写着“北京兔儿爷”几个红色大字,专门卖兔儿爷,其它地方还真的少见。如今,各种新潮的变形金刚之类的玩偶占据了市场。但兔儿爷这种带有我们民族与民俗特色的玩意儿,却是有故事可以娓娓道来的,是和节气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呀。
又想起了那句诗:“雁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可以向此时分,雁也可以在明日去,但是有些东西,不要也一起远去了呀!
文本二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中国总结出独有的二十四节气,农事稼穑、辛酸苦辣都融合在一节一气之中,它并不是一种风花雪月,而是自然界节律变化的体现,与老百姓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十四节气就像一本书,并且它不是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包罗了丰富的民俗,如同百姓生活的缩影,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和情感总结出来的。这些民俗不仅是生活的外在体现,也是文化的升华,化在生活之上,与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影响着我们对于未来和过去的认知。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二十四节气的更替里走过来的,谁也逃脱不了,没有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流转,就没有我们自己经过的生命,没有一天天、一年年的年岁增长,我们生命的形成也是跟二十四节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节气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认识。就像春分节气是生机勃勃的气象,大暑节气如同人的壮年时期,秋分节气恰如人的中年,大雪节气宛如人生暮年,二十四节气也对应着人生的四季。
(节选自肖复兴《忆老北京的节气物语》)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诗句“秋向此时分”为题,富有诗意美;同时也巧妙点明了文章围绕“秋分”来选取典型材料的特点。
B. 文章依次写了秋分时节的水果品类、果子市、糖炒栗子、兔儿爷等,真实生动地折射出老北京的生活风貌。
C. 二十四节气浓缩了农事稼穑、特色风物、民风民俗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今天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D. 两则文本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分别抒写了秋分时节世俗生活气象和作者对秋分节气的丰富体验及深刻感悟。
7. 下列对本文引用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平风物类征》引用《春明采风志》中关于水果的记载,列举非常详尽,展现了老北京水果品类之丰富。
B. 文章引用《都门琐记》《燕京杂记》的记载,重现了清末民初时卖糖炒栗子的场景,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 文本一开篇与结尾引用诗句“雁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为文章平添诗意,也都表达了叹惋和希望的情感。
D. 作者善于旁征博引,引诗词、歌谣、俗语等,丰富了文章内容;引文献资料,使文章富有历史和文化的意蕴。
8. 相比果子市、糖炒栗子,作者为何用较多笔墨写兔儿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请结合两则文本,从内容方面点评下面这首书写秋分的歌谣。
秋分
昼夜均,寒暑平
一半微凉,一半秋阳
一半热烈,一半清朗
一场雨,一朝寒
草木染青黄,蝉噤荷残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燥养阴,红柿当季
甜枣满仓,石榴清肺
闻果香,念旧事
祭秋月,竖俏蛋
人生恰如秋分,生活恰如其分
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一半清醒,一半释然
【答案】6. D 7. C
8. ①兔儿爷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民间神话传说,是月宫里和嫦娥、吴刚、桂花树四位一体的捣药的玉兔,是有故事的,是和节气密切联系的,是带有我们民族与民俗特色的。
②如今北京,秋分时节水果琳琅满目、糖炒栗子香飘满街的情景依然还在,兔儿爷却沦落了。
③通过对秋分时节兔儿爷列阵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代表秋分民俗的兔儿爷的喜爱,对其沦落的惋惜,表达了对保护我们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的深情厚望。
9. ①歌谣点明了秋分这一节气的自然节律特点,昼夜平分,冷热均衡。
②歌谣书写了秋分节气特有的诸多的风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祭秋月,竖俏蛋”等等,有的是百姓生活的缩影,如“闻果香,念旧事”;有的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如“秋燥养阴”“石榴清肺,早卧晚起”。
③歌谣书写了秋分这一节气带给人的生活与生命的体验。“人生恰如秋分,生活恰如其分;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清醒,一半释然”,生命的绚烂与淡泊,人生的酸甜苦辣、喜乐悲伤,恰如秋分,均衡存在,对此,我们既需要拥有清醒的认知,亦能释然接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作者对秋分节气的丰富体验及深刻感悟”错误,材料二,书写的是对二十四节气的体验和感悟,不是秋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引用手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首尾引用同样的诗句,用意不同,开篇“俗话说的平分秋色,是这个意思;清诗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借以阐释“秋分”之“分”的含义,结尾“秋可以向此时分,雁也可以在明日去,但是有些东西,不要也一起远去了呀”,借此表达一种叹惋和希望。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结合“这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民间神话传说,是月宫里和嫦娥、吴刚、桂花树四位一体的捣药的玉兔,大小也是一尊神仙,是要请回家供奉的呢”“兔儿爷这种带有我们民族与民俗特色的玩意儿,却是有故事可以娓娓道来的,是和节气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知,兔儿爷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民间神话传说,是月宫里和嫦娥、吴刚、桂花树四位一体的捣药的玉兔,是有故事的,是和节气密切联系的,是带有我们民族与民俗特色的。
结合“如今的北京,这时节水果琳琅满目的情景依然还在;虽然不再是巨锅临街火光相接,已经改成电火炉,但糖炒粟子香飘满街的情景依然还在。只是,兔儿爷有些沦落了”可知,如今的北京,秋分时节水果琳琅满目、糖炒栗子香飘满街的情景依然还在,兔儿爷却沦落了。
“这种兔儿爷是用黄土加水和泥做成的,烧干之后,涂上颜色,大小不一,造型不一,有的骑马,有的骑虎,有的穿着戏装,扎着靠旗”,通过对秋分时节兔儿爷列阵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代表秋分民俗的兔儿爷的喜爱,对其沦落的惋惜,结合结尾“但是有些东西,不要也一起远去了”的一叹,表达了对保护我们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的深情厚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结合“所谓‘分’,是均等的平分。俗话说的平分秋色,是这个意思”“昼夜均,寒暑平/一半微凉,一半秋阳”分析可知,歌谣开头点明了秋分这一节气的自然节律特点,昼夜平分,冷热均衡。
结合“二十四节气就像一本书,并且它不是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包罗了丰富的民俗,如同百姓生活的缩影,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和情感总结出来的。这些民俗不仅是生活的外在体现,也是文化的升华”分析,歌谣书写了秋分节气特有的诸多的风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祭秋月,竖俏蛋”等等,有的是百姓生活的缩影,如“闻果香,念旧事”;有的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如“秋燥养阴”“石榴清肺,早卧晚起”。
结合“对节气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认识”可知,歌谣书写了秋分这一节气带给人的生活与生命的体验。“人生恰如秋分,生活恰如其分;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清醒,一半释然”,人生没有绝对的辉煌与落寞,应该是多面均衡的,生命的绚烂与淡泊,人生的酸甜苦辣、喜乐悲伤,恰如秋分,应均衡存在,对此,我们需要智慧与胸怀,既需要拥有清醒的认知,亦能释然接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襄公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先使解扬如宋,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於是楚登解扬楼车。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呼宋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楚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第四十二卷,有删改)
材料二:
晋孝武帝太元三年,秦将彭超请攻沛郡太守戴逯于彭城,秦王坚从之。谢玄帅众万余救彭城,军于泗口,欲遣间使报戴逯而不可得;部曲将田泓请没水潜行趣彭城,玄遣之。泓为秦人所获,厚赂之,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秦人杀之。彭超置辎重于留城,谢玄扬声遣后军将军何谦向留城。超闻之,释彭城围,引兵还保辎重。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四卷,有删改)
材料三: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治楼船数百艘,尽锐攻洪都。太祖从子朱文正坚守,三月不能下。洪都围久,内外隔绝,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告急于应天从水关潜出夜行昼止半月始得达。太祖问友谅兵势,对曰:“兵虽盛,战斗死者不少。今江水日涸,贼巨舰将不利。援至可破也。”太祖谓子明:“归语而帅:坚守一月,吾自取之。”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厚馈与金,令诱城中降,子明佯诺。至城下,大呼:“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贼怒,攒槊杀之。追封忠节侯。太祖自将救之,友谅撤围,遇于康郎山,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等皆烧死。友谅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
(节选自《明史》第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三十三卷有删改)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正遣千户A张子明告急B于应天C从水关D潜出E夜行昼止F半月始H得达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许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 释,文中意为“放下、放弃”,与成语“爱不释手”“冰释前嫌”中的“释”含义相同。
C. “归语而帅”与“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含义相同。
D. 槊,长矛,“攒槊杀之”表明了张子明结局;《赤壁赋》中“横槊赋诗”体现曹操豪情。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扬认为“信”是执行君王的命令,楚庄王认为“信”是不违背诺言,二者见解不同。
B. 部曲将田泓主动请缨,认为可以通过水路偷偷前往彭城,与城内守将戴逯取得联系。
C. 陈友谅建造数百艘高大战船,率领精锐部队攻打洪都,长达数月,仍没能取得成功。
D. 张子明在前往应天的途中被陈友谅抓获,他为了送情报,佯装投降,最终不幸被杀。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
(2)泓为秦人所获,厚赂之,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
14. 解扬、田泓、张子明三人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
【答案】10. CEF
11. B 12. D
13. (1)楚庄王给了他丰富的赏赐并和他约定,让他反着说(推翻原来的说法、改变说法),使宋国尽快投降,多次要求他才答应。
(2)田泓被前秦的人抓住,给他丰厚的财物,让他说南方来的军队已经投敌,田泓假装答应了他们。
14. ①尽职担当,为了完成使命不畏牺牲。
②沉着机智,都成功骗取了围城敌军的信任。
③忠诚坚定,面对利益的诱惑没有变节投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朱文正派遣千户张子明到应天去向朱元璋告急。张子明从水路悄悄离开,晚上前进,白天停止,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到应天。
“文正遣千户张子明告急于应天”,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故在C处断句;
“从水关潜出”,“从水关”修饰“潜出”,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故在E处断句;
“夜行昼止”,并列短语,中间不断开,作张子明的谓语,“半月始得达”主语也是张子明,故在F处断句。
故三处需要断句的是C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我答应你的原因。/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错误。放下、放弃。/放下、放弃。/消融、消除。句意:放弃了对彭城的包围。/喜欢得舍不得放手。/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反感,在某一时刻,像冰一样融化,消失。
C.正确。均指你的。句意:回去告诉你的统帅。/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张子明在前往应天的途中被陈友谅抓获”错误,结合原文“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可知,张子明回去经过湖口时,被陈友谅的军队抓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约”,与之约,与他订立盟约或和他约定;“反其言”,反着说;“趣”,通“促”,赶紧、赶快。
(2)“为……所”,被;“厚赂”,丰厚的财物;“云”,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可知,尽职担当,为了完成使命不畏牺牲。
结合原文“泓为秦人所获,厚赂之,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可知,沉着机智,都成功骗取了围城敌军的信任。
结合原文“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厚馈与金,令诱城中降,子明佯诺。至城下,大呼:‘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可知,忠诚坚定,面对利益的诱惑没有变节投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
郑襄公十一年,楚庄王讨伐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晋景公想派军救援宋国,先让解扬去宋国,让宋国不要投降,解扬路过郑国,郑国和楚国关系亲密,就抓住解扬献给楚国。楚王赏赐给解扬厚礼并与他约定,让他说反话,叫宋国赶快投降,楚王多次要挟解扬,解扬才答应。于是楚王让解扬登上楼车,但是解扬违背与楚人的约定,传达了晋君给他的命令,大声向宋国人喊道:“晋国正结集全国的军队来救援宋国,千不要投降楚国,晋军马上就要赶到了!楚王非常生气,要杀死解扬。解扬说:“国君以制定命令为本分,臣下以执行命令为信用。我接受我国国君的命令出国办事,宁死也不以让君命受损”。庄王说:“你已经答应了我,之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解扬说:“我答应你的原因,就是想用来完成我国国君的命令。”于是楚王赦免了他,让他回晋国。晋国授予他上卿的爵位
材料二:
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前秦将领彭超请求攻打在彭城的沛郡太守戴逯,前秦王苻坚听从了他的意见。兖州刺史谢玄率领一万多兵众救援彭城,驻扎在泗口,想要派遣伺机行事的使者去向戴逯报告,但找不到合适的人。军中将领田泓请求潜水去彭城,谢玄派他去了。田泓被前秦人抓获,前秦人送给他很多财物,让他报告说南军已经失败,田泓假装同意。但到达后却告诉城里的人说:“南军快要到达了,我独自前来报告,被敌人抓获,你们努力吧!” 前秦人把田泓杀掉了。彭超将装备放到了留城,谢玄扬言派遣后军将军何谦开赴留城。彭超听说后,放弃了对彭城的包围,率兵返回留城保护装备。
材料三:
元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建造数百艘楼船,以全部精锐部队攻打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坚守洪都,陈友谅攻打了三个月也没有攻下。洪都被围困的时间长了,内外的联系断绝,朱文正派遣千户张子明到应天去向朱元璋告急。张子明从水路悄悄离开,晚上前进,白天停止,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到应天。朱元璋问他关于陈友谅兵势的情况,张子明回答说:“陈友谅的士兵虽然多,但是战死了不少,现在江水日益干涸,对敌人的大型战舰很不利,援军到了就可以击破。”朱元璋对张子明说:“回去告诉你的统帅,再坚守一个月,我将亲自去攻打陈友谅。”张子明回去经过湖口时,被陈友谅的军队抓住,给了他很多钱,让他诱使城中的人投降,张子明假装答应,到城下大声呼喊“我已经见到了主上,他让各位坚守,援军很快就会到了。” 贼人很生气,用槊杀死了张子明,他后来被追封为忠节侯。朱元璋亲自率军救援洪都,陈友谅放弃围城撤军,在康郎山遇到了朱元璋的军队,当时起风了,朱元璋的军队于是放火焚烧陈友谅的舰船,陈友谅的弟弟等人都被烧死。陈友谅突然被流箭射中,箭从眼睛穿入到达脑颅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思
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寒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围绕“秋思”二字展开,塑造了一个体弱多病却依然心忧国家、情系天下的爱国诗人形象。
B. 诗人久病缠身,闭门谢客,“昏灯”“寒雨”渲染了凄清的意境氛围,也影射出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C. 诗人心念山川壮美、关河依旧的中原,期盼南宋统治者如历代圣明君主一般忧心国事,泽被天下。
D. 诗人最后以“秋砧”萦绕都城开封之景收束全诗,流露出挥之不去的浓浓愁绪,言有尽而意无穷。
16. 本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均出现了“遗民”形象,两首诗中的“遗民”形象及塑造“遗民”的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5. B 16. (1)本诗中“遗民”形象:(身在旧都故土),但被外敌统治,痛苦垂泪,思念流离失所的亲人。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遗民的同情,以及对故国的思念。
(2)辛词中的“遗民”形象:在佛狸祠前擂鼓祭祀,欢度社日,已经安于异族统治,不思收复。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地塑造,告诫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警醒百姓不忘国耻家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影射出人世间的世态炎凉”错误,结合“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寒雨滴愁心”可知,帐外昏暗的灯光伴着孤独的梦,屋檐前的寒雨滴下愁绪。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作者的孤老之状和愁苦之深。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可知,想象中原移民在被外敌侵占的地方悲苦哭泣,北宋的故都大梁城外又响起秋天捣洗衣服的声音,让人思念流离失所的亲人。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恢复中原的愿望。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遗民的同情,以及对故国的思念。
结合“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可知,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地塑造,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警醒百姓不忘国耻家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在《望海潮》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写出水边树木的静态美和江水的动态美。
(2)杜甫在《客至》中,表面写老朋友来访突然、草堂距街市较远、酒食简单,而实则显出主客深厚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在古诗文中可以表达不同情感,如李密《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的孤独无依;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描写树影摇动的幽雅可爱,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
【答案】 ①. 云树绕堤沙 ②. 怒涛卷霜雪 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④. 樽酒家贫只旧醅 ⑤. 形影相吊 ⑥. 风移影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堤”“怒涛”“飧”“樽”“醅”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将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创新“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共享一台精彩纷呈、情真意切的文化盛宴。主题中的“龘”字,吸引了众多网友注意。②据《康熙字典》记载,“龘”音同“沓(dá)”。“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2024年央视春晚以“龘”字为题眼,用“龘”之姿生动描摹出14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主标识由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的设计者顾永江设计,他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充满了科技感。
③《康熙字典》中像“龘”这样“叠罗汉”的汉字并不少见,往往是由多个相同(2~4个)的汉字(或字符)在字形美观的前提下组成汉字。④有些因为不常用,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⑤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用语的流行,不少生僻字被网友赋予新的用法和含义,成为网络热词,才得以“重见天日”,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不由得让人感叹,中国汉字具有强大的再创造能力。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中的三处引号使用正确,都表强调;③句中两个括号位置正确。
B. ②句中“沓(dá)”也读“沓(tà)”,读(tà)时可表示懈怠不振,如“纷至沓来”。
C. ④句中加点的关联词“因为”应该放在“有些”的前面,即句首位置。
D. ⑥句中加点的成语“重见天日”可以换成“东山再起”或“卷土重来”。
19. 请结合上述语段信息,分析春晚主标识的寓意。
【答案】18. C 19. ①作为春晚标识的主视觉符号,“龘”字由三个繁体的“龙”字组成,寄托着国人对龙年的美好憧憬,传递出龙的传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②采用传统篆刻字体,体现中国书法的艺术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体现文化自信。
③“龘”字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将古代汉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合了古今之美,象征着未来的融通。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词语的用法及辨析语病的综合能力。
A.“①句中的三处引号使用正确”错误,结合“‘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可知,“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是节目名称,故①第一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③句中两个括号位置正确”错误,③句中第一处括号位置错误,结合“往往是由多个相同(2~4个)的汉字”可知,“2~4个”解释说明“多个”,应紧跟在被解释词语“多个”的后面。
B.“读(tà)时可表示懈怠不振,如‘纷至沓来’”错误,“纷至沓来”中的“沓”意为“多而重复”。
D.“成语‘重见天日’可以换成‘东山再起’或‘卷土重来’”错误,“重见天日”指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东山再起”指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与语境不符,不可以换。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能力。
首先找全构图要素,一一写出来,尽量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自上而下由高到低从左至右由中间向四周等等,力求条理清楚层次井然。比如:作为春晚标识的主视觉符号,“龘”字由三个繁体的“龙”字组成。然后明确寓意,即构图要素单独的意思,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含义等等。理解内涵时别忘了参考主题和徽标的名字,从中体会深层含义或者指向。
作为春晚标识的主视觉符号,“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寓意着民族精神的振奋与自豪。这也与新时代中国崛起的气势相契合,展现出了国家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同时采用传统篆刻字体,这一古老的字体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并且“龘”字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充满了科技感,将古代汉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合了古今之美,象征着未来的融通。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本身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为土壤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存环境。你知道吗?我们平时不怎么留心观察的土壤是会呼吸的。
挖开土壤,会看见里面有大量植物根系,以及蚯蚓、蚂蚁等动物; ① ,比如数量众多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这些土壤生物要生存,需要食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它们的食物一方面来自植物死亡后的凋落物,另一方面来自其他土壤生物的排泄物或死亡后的残体。它们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消耗这些有机物,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地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土壤呼吸维持了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② :土壤淹水,通气不畅,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土壤受污染,生物活动受到抑制甚至危害,土壤呼吸也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状况也与土壤呼吸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土壤呼吸始终处于高度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而且由于土壤的范围极其广大, ③ ,就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中碳库的重大变化。当下,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而努力,因此,要准确评估区域乃至全球的碳循环,必须各类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过程和机理准确理解,才能做到精准地认识、科学地预测现状及未来。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从上面材料中筛选、整合必要信息,给“土壤呼吸”下定义,不超过45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还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土壤生物)/土壤呼吸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土壤呼吸(它)的微小变化
21.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生物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消耗有机物,吸收氧气并释放(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22. 改后:要准确评估区域乃至全球的碳循环,必须对各类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过程和机理准确理解,才能做到精准认识现状,科学预测未来。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面语境是挖开土壤后有植物根系以及蚯蚓等动物,其后是“比如数量众多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也就是说还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故此处可以填:还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土壤生物)。
第二处,后面的语境“土壤淹水,通气不畅,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土壤受污染,生物活动受到抑制甚至危害,土壤呼吸也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状况也与土壤呼吸密切相关”,由此可推知该处讲的是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故此处可填:土壤呼吸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第三处,前面的语境是“土壤呼吸始终处于高度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而且由于土壤的范围极其广大”,后面的语境是“就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说明该处是说土壤呼吸的细小变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故此处可填:土壤呼吸(它)的微小变化。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压缩之下定义的能力。
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一般以判断句式加以表述。
“它们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消耗这些有机物,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地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中,依据“这一过程”可知,“土壤呼吸”的属概念是“过程”,而种差为“土壤生物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消耗有机物,吸收氧气并释放(产生)二氧化碳”。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病因有二:
一是成分残缺,应在“必须”后加介词“对”;
二是搭配不当,“现状”不需要“预测”,应将“现状”放在“认识”之后,这样变成:做到精准认识现状,科学预测未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能虚心去请教他人,才能集思广益。(松下幸之助)
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威廉·莎士比亚)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寓意,以“他人的意见和自己的判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独立思考练内功,他人意见助成长
独立思考,是锻炼内心功夫的基石,是塑造个人独特性的关键。他人的意见,则是成长的助推器,是丰富我们人生经验的宝贵资源。独立思考和他人意见是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独立思考能够让我们形成独特的见解和判断力,而他人意见则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和经验。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方可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独立思考,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独立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做出理性的判断,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刘备,他虽然建立了蜀国,但始终坚持听取诸葛亮等人的建议。他深知,一个人的智慧有限,只有通过集思广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明白,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帮助他弥补自身的不足,拓宽视野,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因此,我们应该像刘备一样,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更高的目标。
然而,独立思考并非一意孤行。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他人往往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正如唐太宗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需要魏征的正直进谏,方能更好地约束自我,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如若他刚愎自用,为所欲为,怎会有“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在接受他人意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只有倾听他人的声音,才能真正吸收他人的智慧。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分辨真伪,避免被错误的意见误导。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善于从他人的意见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独立思考和他人意见是相辅相成的。独立思考能让我们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他人意见则能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和决心,又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让我们以独立思考为基石,以他人意见为助力。不断磨砺自己的内心功夫,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成就。正如古人所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所给的四句名言,第一句以两个“能虚心……”,向我们揭示了虚心听取、接受、请教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因为,个人的力量终究是薄弱的,而通过接受他人意见,集思广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们才能避免盲目自大,更好地前行。而第二句和第三句,则同时展示了听取他人意见与保留自身思考与判断应并重的观点。第四句话,则强调了保持自我独立的重要性。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常常追求外界的认可,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的眼光之中。我们渴望被肯定、被赞美,认为这才是生活的价值所在。然而,当岁月渐渐流逝,我们才渐渐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不能让别人的看法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委屈求全、人云亦云,最终失去了自我。因此,对于这一类人,能够树立自信、坚持自己的判断,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材料中阐述了“坚持自己的判断”(也就是“独立思考”)和“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两种成长的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第一个角度,独立思考后产生自己的判断,是做出理性判断的基石,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不“喂养”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决策。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在学习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第二个角度,我们需要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以矫正自我偏差,健康成长。虽然独立思考非常重要,但我们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建议。通过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快地成长。第三个角度,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需要平衡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接受他人意见之间的关系。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自主思考、自主决策,但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和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
本次作文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中心论点,正文部分应围绕二者的特点意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展开议论,但写作时也不必二者平分秋色。可以重点写人应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再写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来补充、完善、纠正自我见解,从而让自己的判断更准确、全面。还可以思考如何正确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能人云亦云,需要借助独立思考进行判断,确认他人意见是否正确,是否适合自己等。
立意:
1.独立思考与倾听他人意见是成长的双翼。
2.用独立思考接评判他人意见。
3.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走自己的路才能到达终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附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丹东市2023-2024上学期期末高三语文试题pdf、丹东市2023-2024上学期期末高三语文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