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部编版)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部编版)第1页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部编版)第2页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部编版)第3页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部编版)第4页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部编版)第5页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部编版)第6页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部编版)第7页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桃花源记课件(部编版)第8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呈现,习题链接,基础题,综合题,沿着顺着,整齐的样子,竟然居然,先前的,打算计划,陶渊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叹wǎn( )黄发垂tiá( )huò( )然开朗间( )隔此中人语( )云诣( )太守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缘溪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具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咸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7)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及郡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 无论魏晋D.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点拨】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D.“衣着”的古今意义相同,都指“身上的穿戴,包括衣服、鞋、袜、帽子等”。A.“交通”的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运输事业”。B.“妻子”的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C.“无论”的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是“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故选 D。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 便舍船屋舍俨然C. 寻向所志寻病终D. 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用法和意义的理解与辨析。D. 两个“遂”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A. 两个“为”的用法和意义分别为“动词,作为”和“介词,对”。B. 两个“舍”的用法和意义分别为“动词,舍弃”和“名词,屋子”。C. 两个“寻”的用法和意义分别为“动词,寻找”和“副词,随即,不久”。故选D。
    5.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陵人/捕鱼为业B. 问/今是何世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 后遂无问/津者
    【点拨】D 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后 / 遂无问津者”。
    6. 填空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2)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下面的句子,写出相应的成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过。
    【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先将句子中的关键词翻译准确,然后连词成句;其次,注意特殊句式,翻译时注意补、删、调、留、替,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本题需特别注意“妻子”这个古今异义词。另外,要注意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练习。8.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B. 桃花源中人叮嘱即将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C. 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把整个事件贯穿起来,最后以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D. 文章也反映了作者受到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作者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在当时无法实现。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桃花源记》中,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说明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故选 A。
    9.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点拨】结合后文中出现的桃花源人的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以及这个地方最后并没有被其他人找到,可分析出这是个幻景。所以,描绘桃林美景,有渲染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的作用。
    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10. 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为何不愿离开?请说说你的理解。
    【点拨】结合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状况、人际关系等来分析,再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与桃花源外的社会状况等进行对比,然后进行简要作答。
    示例:因为桃花源人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百姓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而外面的世界战乱频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11.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点拨】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与生活朝代来分析,作者生活在东晋,战乱频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再根据作者的政治理想——希望有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来分析。作答时,要做到语言简洁,内容表述完整。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缘溪行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3)谁曰不然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46页第12-15题。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山麓之下,一郡居民咸聚焉。
    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山脚下,一郡的百姓都居住在这里。
    【点拨】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中的重点词语有:语,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2)句中的重点词语有:咸,都。
    14.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忽逢桃花林”中的一个“忽”字使节奏变快,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乙】文中的“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通过描写作者所见积雪和山花竞相斗艳、山峦和河水互相争奇的景象,展现出了点苍山的优美风光。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乙】文是由远及近,先远观,再近看,步步深入。
    C.【乙】文由近及远,先近看,再远观,步步深入。D.【甲】【乙】两文中,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和点苍山都是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睦的地方,都堪称一方“乐土”,使人心驰神往。
    15.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风光,但两位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甲】文表达了作者渴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拨】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中对桃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渴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对点苍山的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6.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为____________ (2)穷____________(3)故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46页第16-18题。
    【点拨】(1)根据所在句子的意思“亲自写了一篇记”可知,“为”为“写”的意思。(2)“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的“穷”与之义同——尽。(3)“故渔者歌曰”(《三峡》)中的“故”与之义同——所以。
    17. 对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于是心胸顿觉畅快而醒来,更想长久地保留而忘了归还。B. 于是心胸顿觉洒脱而酒醒,更想长久地停留而忘了返回。C. 于是心胸顿觉洒脱而酒醒,更想长久地保留而忘了归还。D. 于是心胸顿觉畅快而醒来,更想长久地停留而忘了返回。
    【点拨】 “则其心洒然而醒”形容周围美好的环境带给自己的那种潇洒自然、无拘无束的感觉,句中的“洒”是“洒脱”的意思;“更欲久而忘归也”形容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想在此停留的时间更长久些。据此可知,B 项理解最准确。故选 B。
    18. 第二段结尾句作者用了两个“善”,前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后一个“善”是说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段写了醒心亭四周优美的环境,借景抒情,突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

    相关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细读品味,课文全篇探究,归纳总结,特色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阅读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立德树人,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情回顾,于是就,从哪里来,同“邀”邀请,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听到听说,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询问打听消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