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课件(部编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12.蒹葭课件.ppt
    • 音频
      12.蒹葭 朗读.mp3
    12.蒹葭课件第1页
    12.蒹葭课件第2页
    12.蒹葭课件第3页
    12.蒹葭课件第4页
    12.蒹葭课件第5页
    12.蒹葭课件第6页
    12.蒹葭课件第7页
    12.蒹葭课件第8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课件(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课件(部编版),文件包含12蒹葭课件ppt、12蒹葭朗读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这里说说的“诗”,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 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走进2000多年以前的周代,去体会了解掌握《诗经》。12 蒹 葭学习目标阅读目标12诵读: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形式特点: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3内涵:把握两首诗内在的情韵。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三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立德树人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做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作品简介预习资料速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 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篇。“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 “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共40篇。《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经典一起被称为“五经”。《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赋就是直接叙述,铺陈情节,抒发情志。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预习资料速查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jiān jiā·······蒹葭( ) 溯洄( ) 晞( )湄( ) 跻( ) 涘( ) 沚( )·sù huíxīméijīsìzhǐ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左右采之( )道阻且右( )1.右··名词作状语,在右边名词用作动词,向右迂曲在河之洲( )钟鼓乐之( )左右采之( )2.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她代词,指荇菜左右采之( )蒹葭采采( )3.采···动词,采摘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1. 道阻且长 ( )2. 蒹葭苍苍  [ ]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深绿色。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这首诗中,主人公是怎样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何作用?内容表现形式景物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情感预习思考问题这首诗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作用?2导思1导思3导思4关键词:爱恋、思念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本文是古典诗歌,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读出诗的情感。如《蒹葭》每章的第一句中,“苍苍” “萋萋”“采采”要重读;每章的第六句中,“阻” “长”“跻”“右”要重读;每章的最后一句,“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朗读时要语调低缓,适度拖长声音。课文初读感知层次结构第一章(第1—8 句):以水边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能相见的惆怅。第二章(第9—16 句):反复咏唱,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失望和愁闷之情。第三章(第17—24 句):反复咏唱,写出追寻之路的漫长艰辛,突出主人公感情的持久急切。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蒹葭》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与绵绵思念之情。板书设计时间推移蒹葭道路艰险地点变换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苦苦追寻上下求索若即若离飘忽不定伊人难求课文细读品味1.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开篇两句用水边的秋景起兴,交代了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萧瑟冷寂的秋景图,为全诗渲染了凄凉惆怅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课文细读品味2.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深。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课文细读品味3.每章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写追寻“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样构思有什么作用?每章的前两句均以写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三、四句写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至八句写追寻道路艰险漫长,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之情。这样构思,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1.[难点] 《关雎》与《蒹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探究一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男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想象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了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灯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课文全篇探究探究二 在表现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白露”“水”和“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蒙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只能够远望。“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课文全篇探究1.起兴手法,借景抒情。本诗同样运用了“兴”的手法。每章的开头两句即以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露水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清之感。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主人公去寻找自己爱慕的恋人,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露水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又逐渐蒸发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执着也在这种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宣泄。归纳总结3.虚实结合,想象丰富。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所爱的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伊人”就在眼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感情。归纳总结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