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内外阅读训练(附参考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42588/0-17096002325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内外阅读训练(附参考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42588/0-170960023263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时训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以吾A一日B长C乎尔D毋吾E以也F居则G曰H不吾I知也。
2.下列对材料中下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千乘,一千辆兵车。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车上配备三位甲士,车下配备72名步卒。
B.勇,指拿起武器保家卫国的勇气。该词在文中的用法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的“灰”“烟”不同。
C.冠者,行了冠礼的人,指成年人。古人在20岁时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因为身体条件尚有欠缺,故称之为“弱冠”。
D.后,走在后面,留在最后。词语的这一意义和用法,与范仲淹《岳阳楼记》文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后”是不同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主要记述了作为师长的孔子和作为弟子的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在一次“课堂活动”中有关“志”的对话。
B.子路性情急躁,经常因说话口无遮拦,被孔子批评,同时也是一个直率的人,说话不遮掩,文中大致可以看出这种端倪。
C.因“夫子哂之”,其他弟子不再主动回答,在孔子“点名提问”后,从冉有到公西华,再到曾皙,他们回答得越发谦卑。
D.对弟子有关“志”的回答和表达,孔子都予以认可;孔子的“哂”并非针对子路的梦想,孔子的“与点”也非发自内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4分)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4分)
5.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仁者”“勇者”正构成了“君子”的美好品格,请简析这些君子品格在四位弟子身上的体现。(3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选自《论语·先进》,有删节)
材料二: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相夫A子B远人C不服D而不能来也E邦分崩离析F而不能G守也H而谋动干戈I于邦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方,指合乎礼仪的行为准则。这一意思和“方六七十”的“方”不同,和“方宅十余亩”的“方”也不相同。
B.伐,攻打。古代“征”“侵”“袭”也表示“攻打”,但是在文中,“征”“侵”“袭”不能替换“伐”。
C.社稷,国家。这里是以重要的“社团”和“高粱”指代国家。封土立社,以示有土,立稷而祭之,以示五谷生长。
D.夫子,即“大夫”,“夫”是“大夫”的简称,“子”是对“大夫”的敬称。与词语“夫子庙”的“夫子”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和冉求的志向是治理国家,材料二中子路和冉有已经开始从政,看孔子的话语可以推出二人可能已经当了季氏的家臣。
B.在材料一中,子路“率尔而对”显示其在学习时代的思维敏捷和昂扬向上;材料二中未写子路的话语,反映了子路的懈怠。
C.材料一中,冉有的谦虚回答得道孔子课后的认可;材料二中冉有对“伐颛臾”的掩饰、狡辩、口是心非,遭到孔子的抨击。
D.孔子讲求“礼”,这从材料一中他对弟子的相应反馈,和材料二中他对“颛臾国”的评价和对两位弟子的要求就能看出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分)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分)
5.依据材料二中孔子的话语,概述孔子在“伐颛臾”之事中所秉持的三个观点。(3分)
附: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1.D F H(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2.C(“古人在20岁时举行加冠礼”不正确,“古人”应为“古代男子”。)
3.D(“也非发自内心”错,这从文中的“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就可以看出,孔子是发自内心的。)
4.(1)祭祀或者朝觐仪式,穿上端(礼服),戴上章甫(礼帽),我愿意在仪式中担任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2)要用礼治理国家,他回答问题(或“他的回答”)毫不谦让,因此(因为这个)笑他。
5.示例:(1)曾皙向往美好自在的个人生活,是“智者”;(2)冉有愿意尽力使一个国家的变得富足,公西华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在祭祀和朝觐仪式服务,是“仁者”;(3)子路计划通过自身努力,让一个内忧外困、积贫积弱的国家,变得不惧外敌,且坚守行为准则,主要是“勇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B E H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C(“土地”和“五谷”指代国家)
3. B(材料一中,子路“率尔而对”不仅显示了其在学习时代的思维敏捷和昂扬向上,同时显示了其草率、急躁的特点;材料二未写子路的话语,反映了子路的谨慎和相应急躁行为的改进,并非“懈怠”。)
4.(1)假如盲人晃晃悠悠地要倒下但没人去扶他,跌倒在地了但没人去搀起他,那么还要用那个照顾他的人干什么呢?(2)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就修治仁义礼乐的政教以促使他们来。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下心来。
5.(1)攻打颛臾国之事是错误的;(2)谋划攻打颛臾之事责任在子路和冉求;(3)作为臣子应以德服人,不应有非分之想。
附参考译文:
孙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和季路来拜见孔子,冉有说:“季孙氏谋划对颛臾国用兵。”孔子说:“冉有!这件事恐怕应该怨你吧。那颛臾国,先王曾经让它的国君担任主祭东蒙山的人,而且它就在鲁国的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士计划这么做,我们两个做家臣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史官周任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能展示才能就担任那个职位,不能胜任的话就应该让出位置。’假如盲人晃晃悠悠地要倒下但没人去扶他,跌倒在地了但没人去搀起他,那么还要用那个照顾他的人干什么呢?何况你说错了,凶猛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该怨谁呢?”
冉有说:“现在那个颛臾国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攻打下来,后世一定会成为季孙氏子孙的心腹之患。”孔子说:“冉有!德才兼备的人厌恶那种不想说自己要那样而替它找借口的人。我孔丘听说,作为诸侯和大夫,不会担心国家的财富不多,而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心国家的人民太少,而是担心人民不安定团结。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国内安定团结就无所谓人民少,人民安定团结国家便不会被颠覆。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就修治仁义礼乐的政教以促使他们来。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下心来。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小子,做季孙氏的家臣,远方的人不归附,你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将要四分五裂了却不能使它稳定统一;反而要在国内使用武力。我猜想季孙氏谋求的,不是颛臾国,而是整个鲁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语段的空缺部分,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按要求填写下列名句,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当堂达标检测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多义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点实词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