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展开1. 图示为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表示内环境的成分关系,则引起A、C间渗透压差的主要原因是无机盐浓度不同
B. 若图表示内环境的成分关系,则吞噬细胞可生活在A、B、C中
C. 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A分泌的激素减少会促进B、C的分泌
D. 若图表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也受图示调控轴的调节
2. 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电解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
A. 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 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
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进而分泌抗体,细胞毒性T细胞杀死受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B. 激素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最后一个环节
C. 饥饿时,血液流经肌肉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D. 突触前膜上受体数量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4. 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一定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 激素只能运到靶细胞,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 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5. 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A. 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 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6. 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反射建立前灯光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后灯光称为条件刺激
B. 反复仅灯光刺激不给予食物会使唾液分泌量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没有
C. 该条件反射消退过程的实质是神经中枢把灯光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兴奋性效应信号转变为抑制性信号
D. 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过程都有大脑皮层参与
7. 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 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 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 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8. 网瘾者在调节一般的负面情绪和特殊的游戏渴求上,都有着特殊的神经反应模式,即表现为神经调节相关的脑区以及情绪信息处理相关脑区共同的高激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网瘾者通过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对负面情绪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B. 情绪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产生抑郁
C. 和烟瘾一样,采取强制戒网的方式对网瘾者进行干预,不会对其心理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D. 网瘾者体内的某些神经递质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9. 如下图所示将电流表两电极分别接到神经元膜外a、b两点,c点到a点和b点的距离相等,4中的物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假设刺激强度相同且能产生兴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独刺激图中a、b、c三点,会使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的是a、c两点的刺激
B. 同时刺激b、c两点,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电流表发生三次偏转
C. 同时刺激a、c两点,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给予c点刺激时,若降低2处Na+的浓度,则可能会导致3处的动作电位减小
10. 如图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可表示为传出神经末梢以及支配的汗腺或皮肤毛细血管
B. 人体内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C. 增加产热的调节过程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中枢,又是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
11. 两种异常肥硕的小鼠“肥鼠”和“糖鼠”,科学家对其肥胖原因提出了假说:两种小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将“肥鼠”和“糖鼠”分别与正常小鼠形成“连体小鼠”,使两者的血液循环联通(如图),在相同的条件下喂养。结果:“肥鼠—正常鼠”连体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正常鼠仍正常;“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正常鼠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肥鼠”和“糖鼠”肥胖的原因不相同
B. “糖鼠”的细胞表面可能缺少识别该物质的受体
C. “肥鼠—正常鼠”的连体实验不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肥胖形成原因的假说
D. 若将“肥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肥鼠”的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12. 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T型和R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外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
B. 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
C.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
D.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有利于肌肉细胞代谢
13. 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最美逆行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尿量减少。下列关于尿液生成及排放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B. 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大量饮用清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一盐平衡
C. 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
D. 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增加
14. 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后,会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并传递给T细胞。抗原侵入人体后引起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T细胞释放的白介素-4(一种细胞因子)能诱发支气管哮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和T细胞在人体第二道防线中发挥重要作用
B. 图中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与神经元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相同
C. 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后,即能激活B细胞
D. 服用药物来阻断白介素-4的信号通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途径之一
15. 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 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 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 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16. 下图为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样品液中是否含有HIV抗体的试纸,具体过程为:将样品液滴加在HIV抗体试纸的样品垫后,会向试纸另一端流动并到达吸收垫,多余的样品最终被吸收垫截留。结合垫中含有用胶体金(红色)标记的HIV抗原,可随样品液移动。测试线固定有HIV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显红色,质控线上的物质与与胶体金结合后显红色。HIV抗体能同时结合测试线和标记物上的抗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滴加的样品可以是疑似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清
B. HIV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就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
C. 阳性患者样品液中HIV抗体与标记物结合后再与测试线中HIV抗原结合,造成测试线显色,多余的标记物与质控线物质结合显色
D. 疑似感染者早期应先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
17. 抗体具有4条多肽链对称结构(如下图所示),轻链和重链中靠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恒定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同的抗原进入机体,产生的抗体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可变区不同
B. 抗体可分布在血清等各种体液及动物乳汁中
C. 抗体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
D. 抗体中的肽键在浆细胞的核糖体中形成,二硫键在内质网中形成
18. 研究人员对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的根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1所示,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已知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处理后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1结果可知,水稻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
B. 与弱光相比,强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更大
C. 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仅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
D. 水稻根在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状况可能与生长素对根作用的两重性有关
19. “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瓜熟蒂落”的过程体现了乙烯和脱落酸的两重性
B. 上述现象说明植物激素控制植物的所有生命活动
C. 喷洒高浓度植物激素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
D. 光、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可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20. 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细胞伸长,生长素对细胞生长调节的机理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通过控制乙烯的合成参与细胞代谢,调控细胞的伸长
B.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和直接抑制细胞伸长作用
C. 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
D. 生长素和乙烯均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
二、选择题
21. 下列物质口服后将失去原有作用的是( )
A. 胰岛素B. 葡萄糖C. 维生素D. 胃蛋白酶
22.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妇女妊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此现象随孕周数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胰岛素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用下图“→”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发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SHBG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合并转运性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SHBG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B. 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上升
C. 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胎儿在发育中利用葡萄糖
D. 器官甲是下丘脑,其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23. 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图1表示将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相连,图2为a、b处测得的动作电位相对值。在刺激电极处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刺激强度为Smin时,坐骨神经中只有1根或少数神经纤维发生了兴奋
B. 电刺激强度为Smax时,动作电位的峰值大于电刺激强度为Smin时
C. Smax表明全部神经纤维发生兴奋,且每条神经纤维兴奋强度均随刺激增强而增大并达到最大值
D. 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导致显示屏2测得的动作电位叠加值低
24. 科学家将一批莴苣种子交替暴露在红光(R)和红外光(FR)下,处理后置于黑暗处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种子的萌发率如下表。对这一实验结果,科学家研究发现其机理如下图。已知光敏色素有Pr型(吸收红光)和Pfr型(吸收红外光),Pr与Pfr在不同光谱下可以相互转换,且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表可知,种子的萌发率与最后一次光照的类型密切相关
B. Pr在吸收红光后转变为Pfr,而Pfr吸收远红光后转变为Pr
C. 黑暗下生长的莴苣中,光敏色素以非活性的Pr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
D. Pfr传导的信号可能影响赤霉素基因在细胞核内的表达进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25.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在土壤中萌发的过程中,幼苗顶端形成“弯钩”结构。研究发现,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研究者在暗处理条件下探究SA(水杨酸)和ACC(乙烯前体)对弯钩的形成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
C SA和ACC对弯钩形成具有协同作用
D. 弯钩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
三、非选择题
26. 下面甲图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乙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XX医院化验单
姓名:XXX
(1)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_____________。
(2)乙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乙图中____________(填序号)的氧气浓度最低。
(3)血清葡萄糖存在于乙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
(4)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
(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
27. 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如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___________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___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_膜(填“甲”、“乙”或“丙”)。
(3)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以下两种功能密切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是_______________。
A. 谷氨酸B. 内源性大麻素C. 甘氨酸受体D. Ca2+通道
28. 耳蜗(含听毛细胞)是接受声音刺激的重要结构,分为前庭阶、鼓阶、蜗管三个小室。其中前庭阶和鼓阶充满外淋巴液,蜗管充满内淋巴液。听毛细胞顶部的纤毛位于蜗管的内淋巴液中,其余部分位于外淋巴液中。下图1表示K+从血浆向内淋巴液富集的机制,图2表示当声音传到耳蜗时,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纤毛顶端的相关离子通道开启,相应的离子内流,听毛细胞兴奋,并传递给神经元的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外淋巴液和组织液成分相近,与外淋巴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分析,K+向内淋巴液富集过程中,K+进入纤维细胞和出边缘细胞的运输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l-进入纤维细胞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
(3)据图2分析,听毛细胞纤毛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对_____________的通透性增大。
(4)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听毛细胞顶部产生的兴奋传到底部后,引起钙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神经递质释放,进而引起传入神经元的膜外发生______的电位变化,最终传至________产生听觉。
(5)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综合征(SIADH)患者的血浆渗透压较正常人___________,常用呋塞米(Na+-K+-2Cl-同向运输载体抑制剂)来治疗。但注射呋塞米过快会引起暂时性耳聋,结合图1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听毛细胞不能兴奋。
29. 大豆根的弯曲生长与多种因素有关,某高中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图1和图2两组实验。图1实验中将大豆幼根分为A、B、C三组,其中A、C组根冠完整,B组切除一半根冠;C组将根一侧运输部分阻断,箭头所示为生长素(IAA)的运输方向。图2甲为一株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根和茎的生长情况,乙和丙为1~4处IAA相对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时的IAA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通过___________(选填“A、B”、“A、C”或“B、C”)的对照说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是否完整有关,此实验必须在__________(选填“单侧光照”或“黑暗”)的环境下进行。
(2)图2甲中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__________(选填1、2、3、4)处的IAA相对浓度。测量发现,乙中C对应的IAA浓度比丙中D对应的IAA浓度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推测不同浓度的IAA可能通过一种TMK蛋白调控细胞生长(机理见图3)。当IAA浓度较高时,____________被剪切,然后该物质进入细胞核,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
30.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新冠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应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Ⅰ的作用是吞噬、处理和____________抗原,由此可体现细胞质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
(2)过程①-④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细胞免疫的是____________。
(3)过程④形成的复合体需经细胞____________(填写图中细胞序号)进行彻底的清除;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主要是细胞____________(填写图中细胞序号)发挥强烈的二次免疫。
(4)淋巴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或以上的信号刺激才能被活化,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的意义可能是_________。
(5)2021年2月25日,由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上市注册申请获得批准。现用若干只健康实验动物、接种物(含各种不同浓度疫苗制剂的溶液)、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进行实验,检测疫苗接种后动物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对照组具体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检测新冠病毒抗体水平。
②根据下表信息,请阐述其中接种新冠疫苗的最佳方案: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光照处理方式
萌发率
1
R
70%
2
R→FR
6%
3
R-→FR一→R
74%
4
R→FR一R一FR
6%
5
R一FR→R→FR一R
76%
6
R一FR一R一FR一R-→FR
7%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
17
IUL
0-45
肌酐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TCH
179
mg/dL
150-220
组别
浓度:(单位VP)
剂量(支)
间隔时间(周)
抗体水平
1
4×105
2
2
94.43
2
5×105
2
2
96.26
3
4×105
2
4
97.56
4
5×105
2
4
98.87
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二年级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图示为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表示内环境的成分关系,则引起A、C间渗透压差的主要原因是无机盐浓度不同
B. 若图表示内环境的成分关系,则吞噬细胞可生活在A、B、C中
C. 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A分泌的激素减少会促进B、C的分泌
D. 若图表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也受图示调控轴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AC之间是双向箭头,AB之间是单向箭头,BC之间也是单向箭头。
【详解】A、若图表示内环境的成分关系,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则引起A组织液、C血浆间渗透压差的主要原因是蛋白质含量不同,A错误;
B、若图表示内环境的成分关系,则吞噬细胞可生活在A组织液、B淋巴、C血浆中,B正确;
C、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A表示甲状腺激素,B表示下丘脑,C表示垂体,则A分泌的激素减少,会对B、C的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C错误;
D、若图表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不受图示调控轴的调节,D错误;
故选B。
2. 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电解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
A. 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蛋白质
C. 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
【答案】B
【解析】
【分析】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需要多种酶共同参与,酶大多为蛋白质,因而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在蛋白质浓度上相差较大。
【详解】A、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和血浆所含物质除蛋白质外均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即除蛋白外,其它电解质成分基本相同,A错误;
B、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需要多种酶共同参与,酶大多为蛋白质,因而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在蛋白质浓度上相差较大,B正确;
C、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质和水分都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交流,这一部分液体的理化性质的变化常与组织液平行。在血液不断循环流动的情况下。血浆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C错误;
D、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进而分泌抗体,细胞毒性T细胞杀死受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B. 激素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最后一个环节
C. 饥饿时,血液流经肌肉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D. 突触前膜上受体数量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泌抗体,通过抗体来消灭抗原;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从而使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其中的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来消灭病原体。
【详解】A、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裂解靶细胞,A错误;
B、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情况下,激素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最后一个环节,即相关腺体充当神经调节的效应器,B正确;
C、饥饿时,血液流经肌肉时血糖浓度会降低,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会增加,C错误 ;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一定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 激素只能运到靶细胞,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D. 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激素是专门的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的、对机体的生命活动能做出调节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即激素能与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抗原不一定具有细胞结构,A错误;
B、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几乎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是只有内分泌腺细胞才能产生激素,所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
C、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能作用于靶细胞,C错误;
D、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即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D。
5. 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A. 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 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 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文分析,长跑过程中由于未正确分配体力导致呼吸困难,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造成腰腿酸痛。外界加油声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从而提高机体有氧呼吸的能力,获得较多能量。
【详解】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速度快,运动员在听到加油后能迅速加速,说明调节所用时间短,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了主导作用不能是激素调节,而应该是神经调节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从而促进有氧呼吸,获得较多能量;激素调节速度慢,运动员在听到加油后能迅速加速,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是神经调节而不是激素调节。
故选A。
6. 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反射建立前灯光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后灯光称为条件刺激
B. 反复仅灯光刺激不给予食物会使唾液分泌量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没有
C. 该条件反射消退过程的实质是神经中枢把灯光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兴奋性效应信号转变为抑制性信号
D. 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过程都有大脑皮层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条件反射建立前灯光称为无关刺激,条件反射建立后灯光称为条件刺激,A错误;
B、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若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故反复仅灯光刺激不给予食物会使唾液分泌量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没有,B正确;
C、条件反射消退的实质是神经中枢把灯光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兴奋性效应信号转变为抑制性信号,C正确;
D、条件反射是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D正确。
故选A。
7. 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 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 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 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A、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
B、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
C、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A。
8. 网瘾者在调节一般的负面情绪和特殊的游戏渴求上,都有着特殊的神经反应模式,即表现为神经调节相关的脑区以及情绪信息处理相关脑区共同的高激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网瘾者通过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对负面情绪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B. 情绪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产生抑郁
C. 和烟瘾一样,采取强制戒网的方式对网瘾者进行干预,不会对其心理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D. 网瘾者体内的某些神经递质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情绪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
【详解】A、网瘾者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的运动和调节压力可以减少情绪的波动,对负面情绪有一定程度的缓解,A正确;
B、情绪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郁,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B正确;
C、采取强制戒网的方式对网瘾者进行干预,会对其心理活动产生较大影响,C错误;
D、长时间的网络信息、游戏等刺激,可导致突触间隙中过多的多巴胺刺激突触后细胞,故网瘾者体内的某些神经递质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9. 如下图所示将电流表两电极分别接到神经元膜外a、b两点,c点到a点和b点的距离相等,4中的物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假设刺激强度相同且能产生兴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独刺激图中a、b、c三点,会使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的是a、c两点的刺激
B. 同时刺激b、c两点,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电流表发生三次偏转
C. 同时刺激a、c两点,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给予c点刺激时,若降低2处Na+的浓度,则可能会导致3处的动作电位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了2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1是突触前膜,2是突触后膜,3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之间单向传递。
【详解】A、在a 点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先偏转一.次,等兴奋经过突触传到b点时,电流表再反向偏转一次;在b点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偏转一次,但兴奋不能经过突触反向传到a点;在c点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但向右传递时经过突触,具有突触延搁现象,又c点到a点和b点的距离相等,因此兴奋先传导至a点,后传递至b点,,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因此分别刺激图中的三点,会使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的是a、c两点的刺激,A正确;
B、同时刺激b、c两点,b点产生的兴奋先使电流表偏转一次,c点产生的兴奋双向传导,其中向左传导的兴奋传到a点时,再使电流表偏转一次;已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c点向右传递的兴奋会与b点产生的向左传导的兴奋相遇而相互抵消,不能使电流表偏转,因此同时刺激b、c两点,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电流表发生二次偏转,B错误;
C、同时刺激a、c两点,a点先兴奋,指针发生一次向右的偏转,随后与c传来的兴奋相抵,兴奋不再传递,但c点的兴奋能继续向右传导b点,指针又偏转一次,因此最终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
D、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的机理是兴奋时细胞膜外的Na+内流,若降低2处膜外Na+浓度降低,则可能会导致动作电位减小,D正确。
故选B。
10. 如图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可表示为传出神经末梢以及支配的汗腺或皮肤毛细血管
B. 人体内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C. 增加产热的调节过程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中枢,又是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下,机体增加产热的途径包括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减少散热的途径包括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等。
【详解】A、由图可知甲为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以及支配的汗腺或皮肤毛细血管,A正确;
B、人体内热量来源主要是骨骼肌或肝脏细胞中有机物通过细胞呼吸的氧化放能,B正确;
C、由图可知增加产热的调节过程涉及反射弧结构,故存在神经调节,又涉及相关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加快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故也存在体液调节,C正确;
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D错误。
故选D。
11. 两种异常肥硕的小鼠“肥鼠”和“糖鼠”,科学家对其肥胖原因提出了假说:两种小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将“肥鼠”和“糖鼠”分别与正常小鼠形成“连体小鼠”,使两者的血液循环联通(如图),在相同的条件下喂养。结果:“肥鼠—正常鼠”连体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正常鼠仍正常;“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正常鼠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肥鼠”和“糖鼠”肥胖的原因不相同
B. “糖鼠”的细胞表面可能缺少识别该物质的受体
C. “肥鼠—正常鼠”的连体实验不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肥胖形成原因的假说
D. 若将“肥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肥鼠”的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题目的是探究糖鼠和肥鼠肥胖的成因,通过①单独糖鼠、②单独肥鼠、③糖鼠与正常鼠制成连体鼠、④肥鼠与正常鼠制成连体鼠等进行实验,实验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①和②对照,①和③对照,②和④对照得出结论,实验中应该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相同且适宜,根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肥鼠—正常鼠连体组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而“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故推测肥鼠是因为吃得多而肥胖,糖鼠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有问题,肥胖原因不同,A正确;
B、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糖鼠可能是细胞表面缺少胰岛素的受体,导致没有办法降低血糖而肥胖,B正确;
C、实验假说为“两种小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其中肥鼠与正常鼠制成连体鼠,肥鼠食欲和体重下降,正常鼠正常,说明肥鼠体内缺乏抑制因子,故与正常鼠连通后可恢复正常,可以证明假说,C错误;
D、将胖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胖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因为胖鼠虽然身体较胖,但是它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和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是正常的,只是吃的较多,而糖鼠胰岛素分泌或者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异常,血糖较高,最终胖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D正确。
故选C。
12. 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T型和R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外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
B. 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
C.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
D.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有利于肌肉细胞代谢
【答案】A
【解析】
【分析】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当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当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
【详解】A、由题意可知,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温度下降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故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时,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A正确;
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浆要为肾脏细胞提供氧气,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实线向虚线2方向偏移,B错误;
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需要增加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1方向偏移,C错误;
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氧分压偏低,血红蛋白饱和度偏低,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这样便于释放氧气用于肌肉呼吸,D错误。
故选A。
13. 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最美逆行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尿量减少。下列关于尿液生成及排放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B. 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大量饮用清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一盐平衡
C. 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
D. 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在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能力增强,排尿减少;反之,重吸收能力减弱,排尿增多。
【详解】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错误;
B、医护工作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这个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故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一盐平衡,B错误;
C、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控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当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使排尿减少,C正确;
D、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排尿减少,D错误。
故选C。
14. 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后,会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并传递给T细胞。抗原侵入人体后引起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T细胞释放的白介素-4(一种细胞因子)能诱发支气管哮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和T细胞在人体第二道防线中发挥重要作用
B. 图中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与神经元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相同
C. 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后,即能激活B细胞
D. 服用药物来阻断白介素-4的信号通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途径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2、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A、T细胞在人体第三道防线中发挥重要作用,A错误;
B、吞噬细胞和T细胞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交流,而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二者信息交流的方式不同,B错误;
C、B细胞的活化需要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同时还需要T细胞传递的信号的作用才能被激活,且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C错误;
D、T细胞释放的白介素-4(一种细胞因子)能诱发支气管哮喘,因此,服用药物来阻断白介素-4的信号通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途径之一,D正确。
故选D。
15. 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 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 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 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体液免疫过程:
【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甲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说明其为浆细胞,其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
B、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说明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B正确;
C、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C正确;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和清除功能,D错误。
故选D。
16. 下图为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样品液中是否含有HIV抗体的试纸,具体过程为:将样品液滴加在HIV抗体试纸的样品垫后,会向试纸另一端流动并到达吸收垫,多余的样品最终被吸收垫截留。结合垫中含有用胶体金(红色)标记的HIV抗原,可随样品液移动。测试线固定有HIV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显红色,质控线上的物质与与胶体金结合后显红色。HIV抗体能同时结合测试线和标记物上的抗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滴加的样品可以是疑似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清
B. HIV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就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
C. 阳性患者样品液中HIV抗体与标记物结合后再与测试线中HIV抗原结合,造成测试线显色,多余的标记物与质控线物质结合显色
D. 疑似感染者早期应先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检测试剂盒检测的患者的抗体,因此样本最好选用待测个体的血清或血液,检测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
B、HIV是RNA病毒,宿主细胞没有逆转录酶,B错误;
C、由题意知,阳性患者样品液中HIV抗体与标记物结合后再与测试线中HIV抗原结合,造成测试线显色,多余的标记物与质控线物质结合显色,C正确;
D、疑似感染者早期血液中有抗体,所以要先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D正确。
故选B。
17. 抗体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如下图所示),轻链和重链中靠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恒定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同的抗原进入机体,产生的抗体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可变区不同
B. 抗体可分布在血清等各种体液及动物乳汁中
C. 抗体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
D. 抗体中的肽键在浆细胞的核糖体中形成,二硫键在内质网中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体消灭抗原后,抗体仍然存留。若再有该病原体入侵,抗体还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轻链和重链中靠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可知,不同的抗原进入机体,产生的抗体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可变区不同,A正确;
B、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和组织液(即细胞外液中),也可以存在于乳汁(不属于体液)中,B错误;
C、抗体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其功能是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再被吞噬细胞清除,C正确;
D、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是氨基酸在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键,再到内质网加工,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形成二硫键),D正确。
故选B。
18. 研究人员对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的根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1所示,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已知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处理后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1结果可知,水稻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
B. 与弱光相比,强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更大
C. 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仅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
D. 水稻根在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状况可能与生长素对根作用的两重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单侧光对根生长的影响,黑暗组为对照组,弱光和强光组为实验组。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含量相同,弱光和强光条件下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且向光侧生长素的减少量大于背光侧生长素的增加量,强光条件下的差异略大于弱光条件下。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这一结果体现了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A正确;
B、根据弯曲角度可知,与弱光相比,强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更大,B正确;
C、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两侧生长素的总量为700ng·g-1,而弱光、强光条件下生长素的总量分别为539.8ng·g-1(138.2+401.6)、506.6ng·g-1(92.2+414.4),推测单侧光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弱光、强光条件下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分别为401.6ng·g-1、414.4ng·g-1,均大于黑暗条件下的一侧生长素含量350ng·g-1,故推知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部分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故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与两方面有关(单侧光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C错误;
D、由题图分析可知,单侧光照射后,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反而生长慢,说明生长素对根作用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C。
19. “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瓜熟蒂落”的过程体现了乙烯和脱落酸的两重性
B. 上述现象说明植物激素控制植物的所有生命活动
C. 喷洒高浓度植物激素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
D. 光、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可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但是激素不能控制植物的所有生命活动。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 乙烯和脱落酸不具有调节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
B. 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B错误。
C. 喷洒高浓度植物激素2,4-D会疏花疏果,所以不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C错误。
D. 光、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可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文需识记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乙烯和脱落酸等激素没有两重性。
20. 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细胞伸长,生长素对细胞生长调节的机理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通过控制乙烯的合成参与细胞代谢,调控细胞的伸长
B.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和直接抑制细胞伸长的作用
C. 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
D. 生长素和乙烯均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共同调节切段细胞的伸长。
【详解】A、生长素属于信息分子,通过调控细胞代谢,从而调控细胞的伸长,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才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从而控制生长,A错误;
B、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乙烯是信息分子,不能直接抑制细胞伸长的作用,其调节作用,B错误;
C、植物体中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有的部位不能合成生长素(如无尖端的胚芽鞘就不能合成),C正确;
D、生长素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乙烯是气体,通过自由扩散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D错误。
故选C。
二、选择题
21. 下列物质口服后将失去原有作用的是( )
A. 胰岛素B. 葡萄糖C. 维生素D. 胃蛋白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蛋白质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结构被破坏,功能也会发生改变。
【详解】A、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失去胰岛素的功能,A正确;
B、葡萄糖可以直接被小肠吸收进入体内,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会因口服失去其功能,B错误;
C、维生素是可以直接被小肠吸收进入体内的物质,不会因口服失去其功能,C错误;
D、胃蛋白酶的作用场所是胃,口服后,在口腔、咽、食道部位无相应的酶作用,进入胃后发挥其催化作用,因此胃蛋白酶不会因口服后失去原有作用,D错误。
故选A。
22.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妇女妊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此现象随孕周数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胰岛素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用下图“→”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发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SHBG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合并转运性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SHBG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B. 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上升
C. 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胎儿在发育中利用葡萄糖
D. 器官甲是下丘脑,其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D
【解析】
【分析】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详解】A、由图可知,雌激素促进肝脏细胞分泌SHBC,而胰岛素抑制肝脏细胞分泌SHBG,二者为拮抗关系,A错误;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若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则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会减少,对肝脏中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抑制减弱,B错误;
C、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正常的生理性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降血糖的功能减弱,导致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增多,从而使胎儿获得更多的葡萄糖,C正确;
D、由图可知,器官甲为下丘脑,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腺细胞,使其分泌相应激素对血糖浓度进行调节,该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D。
23. 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图1表示将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相连,图2为a、b处测得的动作电位相对值。在刺激电极处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刺激强度为Smin时,坐骨神经中只有1根或少数神经纤维发生了兴奋
B. 电刺激强度为Smax时,动作电位的峰值大于电刺激强度为Smin时
C. Smax表明全部神经纤维发生兴奋,且每条神经纤维兴奋强度均随刺激增强而增大并达到最大值
D. 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导致显示屏2测得的动作电位叠加值低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逐渐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
【详解】A、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则电刺激强度为Smin时,坐骨神经中只有1根或少数神经纤维发生了兴奋,A正确;
B、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所以电刺激强度为Smax时,动作电位的峰值大于电刺激强度为Smin时,B正确;
C、结合题意可知,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因此在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此时不一定每条神经纤维的兴奋强度都达到最大值,C错误;
D、据图可知,显示屏2的动作电位叠加值比显示屏1要低,说明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D正确。
故选ABD。
24. 科学家将一批莴苣种子交替暴露在红光(R)和红外光(FR)下,处理后置于黑暗处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种子的萌发率如下表。对这一实验结果,科学家研究发现其机理如下图。已知光敏色素有Pr型(吸收红光)和Pfr型(吸收红外光),Pr与Pfr在不同光谱下可以相互转换,且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表可知,种子的萌发率与最后一次光照的类型密切相关
B. Pr在吸收红光后转变为Pfr,而Pfr吸收远红光后转变为Pr
C. 黑暗下生长的莴苣中,光敏色素以非活性的Pr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
D. Pfr传导的信号可能影响赤霉素基因在细胞核内的表达进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第一组为单色红光处理组,属于对照组,其余均为实验组。与第一组(对照组)相比,第二组R-FR交替处理组种子的萌发率明显降低,说明红光促进莴苣种子萌发,远红光抑制种子萌发;根据后几组的实验结果可知,红光的促进作用可以被随后照射的远红光降低。
【详解】A、根据交替处理的几组的实验结果可知,红光的促进作用可以被随后照射的远红光降低。若用红光和远红光交替多次处理,则种子的萌发率取决于最后一次处理的是哪种波长的光,若是远红光,则萌发率低,若是红光,则萌发率较高,A正确;
B、据图分析,红光诱导光敏色素发生空间结构变化,使P转化为Pfr形式,而Pfr吸收远红光后转变为Pr,B正确;
C、光敏色素蛋白有两种形式,无活性Pr形式和有活性的Pfr形式,黑暗条件下以Pfr形式存在,光照会促进Pr转化为Pfr,C正确;
D、Pfr传导的信号可能抑制核内赤霉素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种子的萌发,D错误。
故选ABC。
25.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在土壤中萌发的过程中,幼苗顶端形成“弯钩”结构。研究发现,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研究者在暗处理条件下探究SA(水杨酸)和ACC(乙烯前体)对弯钩的形成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
C. SA和ACC对弯钩形成具有协同作用
D. 弯钩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与对照组相比ACC处理的弯钩没有打开,这是说明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而SA和SA+ACC处理的弯钩现象较对照组减弱,说明SA和SA+ACC处理能够抑制弯钩的形成。
【详解】A、题意显示,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造成的,这是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体现,A正确;
B、与对照组相比ACC处理的弯钩没有打开,这说明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B正确;
C、由图分析可知,SA处理的弯钩现象较对照组明显减弱,而ACC处理的弯钩没有打开,由此推测SA和ACC对弯钩形成的作用具有拮抗关系,C错误;
D、弯钩的形成是为了防止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在出土过程中与土壤直接接触而造成的机械伤害,即弯钩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D正确。
故选ABD。
【点睛】
三、非选择题
26. 下面甲图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乙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XX医院化验单
姓名:XXX
(1)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_____________。
(2)乙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乙图中____________(填序号)的氧气浓度最低。
(3)血清葡萄糖存在于乙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
(4)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
(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对的(或动态平衡)
(2) ① ①③④ ②. ②
(3) ①. ④ ②. 6
(4)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为淋巴,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⑤为红细胞。分析表格:该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其中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值。进食可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判断各指标是否正常,因此在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
【小问1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动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
【小问2详解】
图乙中①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它们三者共同参与组成细胞外液,图中的②为细胞内液,因组织细胞进行需氧呼吸消耗氧气,氧气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随着氧气运输方向,氧气浓度逐渐降低,因此②的氧气浓度最低。
【小问3详解】
血清葡萄糖存在于图中的④(血浆)。血清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组织细胞利用(在细胞溶胶中被利用),至少穿过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共计3层细胞膜,每层细胞膜都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因此至少穿过6层磷脂分子。
【小问4详解】
肌肉组织中的细胞代谢需要消耗氧气和营养物质等,这些物质是从血液运输而来,因此随着血液运输方向氧气和营养物质等不断消耗,这些物质不断减少,据图可知,血流方向为A→B,因此B端明显减少的是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小问5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正确分析题图;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正确分析表格,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 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如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
据图回答:
(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___________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___________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___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_________膜(填“甲”、“乙”或“丙”)。
(3)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以下两种功能密切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
A. 谷氨酸B. 内源性大麻素C. 甘氨酸受体D. Ca2+通道
【答案】(1) ①. 突触小泡 ②. 谷氨酸受体 ③. 抑制 ④. 减少
(2) ①. 降低 ②. 丙
(3) ①.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②.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C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据此分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突触小泡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据图可知,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可抑制甲膜表面的Ca2+通道的开放,使Ca2+内流减少,进而使BC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释放甘氨酸,BC上有甘氨酸受体,因此AC膜(丙膜)为突触前膜。
【小问3详解】
上述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涉及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谷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成分;而甘氨酸受体和Ca2+通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CD。
28. 耳蜗(含听毛细胞)是接受声音刺激的重要结构,分为前庭阶、鼓阶、蜗管三个小室。其中前庭阶和鼓阶充满外淋巴液,蜗管充满内淋巴液。听毛细胞顶部的纤毛位于蜗管的内淋巴液中,其余部分位于外淋巴液中。下图1表示K+从血浆向内淋巴液富集的机制,图2表示当声音传到耳蜗时,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纤毛顶端的相关离子通道开启,相应的离子内流,听毛细胞兴奋,并传递给神经元的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外淋巴液和组织液成分相近,与外淋巴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分析,K+向内淋巴液富集过程中,K+进入纤维细胞和出边缘细胞的运输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l-进入纤维细胞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
(3)据图2分析,听毛细胞纤毛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对_____________的通透性增大。
(4)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听毛细胞顶部产生的兴奋传到底部后,引起钙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神经递质释放,进而引起传入神经元的膜外发生______的电位变化,最终传至________产生听觉。
(5)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综合征(SIADH)患者的血浆渗透压较正常人___________,常用呋塞米(Na+-K+-2Cl-同向运输载体抑制剂)来治疗。但注射呋塞米过快会引起暂时性耳聋,结合图1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听毛细胞不能兴奋。
【答案】(1)蛋白质 (2) ①. 主动运输 ②. 协助扩散 ③. 主动运输
(3)K+ (4) ①. 正电位→负电位 ②. 大脑皮层
(5) ①. 低 ②. 呋塞米抑制Na+-K+-2Cl-同向运输载体的活性,不能维持耳蜗内淋巴液的高K+环境
【解析】
【分析】1、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液成分的成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主要区别是血浆蛋白质含量高,而组织液和淋巴蛋白质含量低,其他成分也有区别。
2、与一般的组织液、淋巴液的高钠低钾不同,内淋巴液以高钾低钠为特征。听毛细胞发生兴奋时离子的流动情况与神经细胞相反。
【小问1详解】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但是淋巴液没有,所以与外淋巴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小问2详解】
据图1可知,血浆中的K+通过Na+-K+-2Cl-同向运输载体运输进纤维细胞内,属于主动运输,而K+再通过细胞间的孔道扩散到中间细胞,中间细胞再通过协助扩散将K+运到血管纹间液,实现K+从血浆向血管纹间液的富集。2Cl-进入纤维细胞需要通过Na+-K+-2Cl-同向运输载体运输,的因此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小问3详解】
图2中,听毛细胞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听毛细胞纤毛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听毛细胞。
【小问4详解】
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听毛细胞顶部产生的兴奋传到底部后,引起钙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神经递质释放,进产生的兴奋引起传入神经元的膜外发生正电位→负电位的电位变化,最终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小问5详解】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管腔内水的重吸收,则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综合征(SIADH)患者的血浆渗透压较正常人低。由于呋塞米抑制Na+-K+-2Cl-同向运输载体的活性,不能维持耳蜗内淋巴液的高K+环境,导致听毛细胞不能兴奋,因此注射呋塞米过快会引起暂时性耳聋。
29. 大豆根的弯曲生长与多种因素有关,某高中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图1和图2两组实验。图1实验中将大豆幼根分为A、B、C三组,其中A、C组根冠完整,B组切除一半根冠;C组将根一侧运输部分阻断,箭头所示为生长素(IAA)的运输方向。图2甲为一株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根和茎的生长情况,乙和丙为1~4处IAA相对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时的IAA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中通过___________(选填“A、B”、“A、C”或“B、C”)的对照说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是否完整有关,此实验必须在__________(选填“单侧光照”或“黑暗”)的环境下进行。
(2)图2甲中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__________(选填1、2、3、4)处的IAA相对浓度。测量发现,乙中C对应的IAA浓度比丙中D对应的IAA浓度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推测不同浓度的IAA可能通过一种TMK蛋白调控细胞生长(机理见图3)。当IAA浓度较高时,____________被剪切,然后该物质进入细胞核,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
【答案】(1) ①. A、B ②. 黑暗
(2)重力作用使IAA在近地侧浓度较高,近地侧的生长受到抑制
(3) ①. 2 ②. 根比茎对生长素更加敏感
(4) ①. TMK蛋白C端 ②. 使蛋白X磷酸化,促进生长基因的表达/促进生长基因的转录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图1中A组没有做任何处理为空白对照,B组的实验变量为有无根冠,C组的实验变量为根尖伸长区部位两侧生长素的含量,A组与B组的对照表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有关;C组与A组进行对照分析,C组幼根一侧的生长素运输被阻断,导致根尖伸长区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根尖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左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右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向左侧弯曲;
图2中生长素的浓度2>1,4>3,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茎,故根的部位2生长素浓度高表现为促进作用弱,甚至抑制生长,对应A1,1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对应A2,茎的部位,生长素浓度4>3,促进作用4>3,表现为背地生长,故4对应B1,3对应B2。
图3在IAA浓度较高时,TMK蛋白C端被剪切,进入细胞核,导致蛋白X发生磷酸化,抑制促生长基因的转录,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细胞生长变慢。
【小问1详解】
据分析可知,A组没有做任何处理为空白对照,B组的实验变量为有无根冠,A组与B组的对照表明,根的弯曲生长与根冠是否完整有关。由于光照会引起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故此实验必须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
【小问2详解】
图2甲中水平放置的大豆幼苗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重力作用使IAA在近地侧浓度较高,近地侧的生长受到抑制。
【小问3详解】
图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2处的生长素相对浓度变化,即浓度升高,抑制根的生长。由于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图乙中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低。
【小问4详解】
在IAA浓度较高时,TMK蛋白C端被剪切,进入细胞核,导致蛋白X发生磷酸化,抑制促生长基因的转录,最终使促生长因子不能合成,导致细胞伸长生长被抑制。
【点睛】本题依托生长素的有关知识,主要考查相关实验的设计、分析,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0.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新冠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应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Ⅰ的作用是吞噬、处理和____________抗原,由此可体现细胞质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
(2)过程①-④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细胞免疫的是____________。
(3)过程④形成的复合体需经细胞____________(填写图中细胞序号)进行彻底的清除;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主要是细胞____________(填写图中细胞序号)发挥强烈的二次免疫。
(4)淋巴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或以上的信号刺激才能被活化,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的意义可能是_________。
(5)2021年2月25日,由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上市注册申请获得批准。现用若干只健康实验动物、接种物(含各种不同浓度疫苗制剂的溶液)、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进行实验,检测疫苗接种后动物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对照组具体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检测新冠病毒抗体水平。
②根据下表信息,请阐述其中接种新冠疫苗的最佳方案: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提呈##呈递 ②. 一定的流动性##流动性
(2) ①. ①②④或②④ ②. ①②③或②③
(3) ①. Ⅰ ②. Ⅲ、Ⅵ
(4)有利于机体防止免疫系统破坏自身的健康组织细胞(或避免引发自身免疫病等)
(5) ①. 接种等量不含新冠疫苗溶液 ②. 注射浓度为5×105VP的新冠病毒疫苗两支,间隔时间为4周
【解析】
【分析】细胞Ⅰ是巨噬细胞,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Ⅲ为记忆细胞,细胞Ⅳ表示B细胞,细胞Ⅵ记忆细胞,细胞V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小问1详解】
图中细胞I为巨噬细胞;作用是吞噬、处理和提呈抗原,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时,形成吞噬泡,吞噬泡和溶酶体融合;溶酶体中含有溶菌酶和多种蛋白质水解酶,能杀灭细菌等病原体并将其消化。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小问2详解】
细胞Ⅰ是巨噬细胞,细胞Ⅳ表示B细胞,细胞Ⅵ记忆细胞,细胞V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所以①②④是体液免疫过程;细胞Ⅰ是巨噬细胞,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Ⅲ为记忆细胞,所以①②③是细胞免疫过程。
【小问3详解】
过程④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胞集团需要被细胞Ⅰ巨噬细胞进行吞噬消化,才能彻底清除;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主要是细胞Ⅲ、Ⅵ记忆细胞发挥强烈的二次免疫。
【小问4详解】
机体为了防止免疫系统破坏自身的健康组织细胞(或避免引发自身免疫病等),所以淋巴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或以上的信号刺激才能被活化。
【小问5详解】
①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疫苗接种后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所以要和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空白对照组对照才能检测,所以对照组的操作为接种不含新冠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检测新冠病毒抗体水平。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4组的抗体水平相对值最高,所以接种新冠疫苗的较佳方案为注射剂量为5×105VP的新冠病毒疫苗两支,间隔时间为4周,产生的抗体水平最好。组别|
光照处理方式
萌发率
1
R
70%
2
R→FR
6%
3
R-→FR一→R
74%
4
R→FR一R一FR
6%
5
R一FR→R→FR一R
76%
6
R一FR一R一FR一R-→FR
7%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
17
IUL
0-45
肌酐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TCH
179
mg/dL
150-220
组别
浓度:(单位VP)
剂量(支)
间隔时间(周)
抗体水平
1
4×105
2
2
94.43
2
5×105
2
2
96.26
3
4×105
2
4
97.56
4
5×105
2
4
98.87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钢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莱钢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