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共11页。
第一单元高频考点1.《北京的春节》一课的第7—11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2.《腊八粥》一课,八儿等粥时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常以课文内容填空的形式考查。3.《古诗三首》一课常以默写填空的形式考查。4.《藏戏》一课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常以判断的形式考查。5.第一单元作文,常以“✕✕的风俗”的形式,要求写某个传统节日或某地的一种风俗。6.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①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个句子。一、基础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处事 处置 处所 处理 B.店铺 铺设 铺张 铺天盖地C.散步 松散 散开 散漫 D.喷撒 撒种 播撒 撒了汤2.读拼音,写词语。我又浏览了一遍忙了一tōng xiāo才写完的稿子,舒了一口气。一zhá yǎn又到了初八,nóng chóu的là bā zhōu勾起了我封存了一年的记忆。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日子 ( )地歌唱 期待( )( )的感觉 ( )地叹气 对待( )4.先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然不同 万( )更新 悬灯( )彩 两( )三( )毫不( )奇 行善积( ) 能歌善( ) 万不( )( )(1)快要过年了,大街两侧的商铺门口展览着各式各样的商品,特别是夜晚,全城各处( ),一派( )的气象。(2)小美是艺校的高材生,她冰雪聪明,( ),而且很热心,用她的话来说,上天赐予我生命,我就应该( ),回报社会。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2)《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写的。(修改病句) (3)图书节期间,书店里摆出许许多多图书,各种各样有的书柜上都是( )儿童书,有的书柜上都是( )保健养生的书,也有的书柜上都是( )军事类图书,还有的书柜上都是( )彩绘的历史图书。(4处“都是”换成不同的说法)(4)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膩的感觉呢。(仿写句子)赛场夺金的 , ,戍守边防的 ,旅居海外的 ,谁不是对祖国充满了 呢。【答案】1.D2.通宵 眨眼 浓稠 腊八粥3.示例:快乐 愉快 未来 甜甜 沉重 工作4. 截 象 结 面 刀 稀 德 舞 得 已(1)悬灯结彩 万象更新(2)能歌善舞 行善积德5.(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2)删除“写的”或者删除“的作者”。(3)一律是 清一色是 通通是 全是(4)示例:健儿 战士 游子 无限深情二、积累运用1.看图默写古诗,再说说后两句话的意思。 , 。 ,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2.传统习俗和节日我知道。(1)根据节日填写恰当的节日习俗,完成小诗。①五月五,过端午。吃 ,蘸白糖。 下水喜洋洋。②九月九,过重阳。插 ,赏 。 健体开视野。(2)根据诗词句写出相应的节日名称。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 传蜡烛, 五侯家。” 这两句诗出自《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2)《腊八粥》的作者是 ,对八儿等粥的过程的描写,可分为迫不及待地 、妙不可言地 和充满惊讶地 。全文以比灶台矮了许多的八儿的视角,写出了腊八粥的 。全文多用 的修辞手法和 、 、 等描写方法。(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 ;藏戏的 和 的艺术形式;作者笔下让人馋涎欲滴的“ ”和描写传统习俗的古诗“《 》和《 》”所描绘的景色。4.语文综合实践。“过节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抢红包’。”每到节日,“抢红包”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长辈给晚辈发,老板给员工发,朋友、同学相互派发,有的还玩起“红包接龙”,手气最佳的接着发。“抢红包”游戏大有旋风席卷之势。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1)你觉得“抢红包”这种现象好吗?请写出你的观点。 (2)根据你的观点,请写出两条合适的理由。理由一: 理由二: 【答案】1.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2.(1)①粽子 龙舟 ②茱萸 菊花 登高(2)①七夕节 ②元宵节3.(1)日暮汉宫 轻烟散入 寒食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2)沈从文 盼 猜 看 浓香可口 拟人 语言 心理 动作(3)隆重与热闹 温馨与美好 形成 独具特色 八宝粥 寒食 十五夜望月 4.(1)示例:我觉得“抢红包”这种现象很好。(2)示例:“抢红包”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抢红包”能增进朋友之间的友情。三、课内阅读(一)(2022·聊城百草园·六年级期末)课内阅读。北京的春节(节选)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1.选文第1自然段是围绕“ ” 这句话来写的。2.品读选文画“ ”的句子,通过“ ”“ ”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它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选文中画“ ”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A.承上启下 B.总结全文 C.点明中心4.选文按照 顺序来写的,写出除夕和正月初一鲜明的特点:除夕的特点是 ;正月初一的特点是 。【答案】1.除夕真热闹2.万不得已 必定3.A4.时间 忙碌 休息(二)(2022·聊城鼎顺小学·六年级期末)课内阅读。腊八粥(节选)初学喊爸爸的( ),会出门叫洋车了的( ),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 ),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 )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第一句就采用了 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 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 。第二句则用 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 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 ,那香气,如入 ,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3.煮粥的基本原料? 4.作者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答案】1. 小孩子 大孩子 老孩子 甜甜的腻腻 2.排比 腊八粥 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 拟人 熬制过程 眼前 五腑六赃 3.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4.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四、拓展提升(一)(2022·聊城英才小学·六年级专题练习)课外阅读。中国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載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栩栩如生: 2.这篇短文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 、皮影制作、 、广泛流传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作者详细描写了 和 ,略写其他,这样写的好处是 。3.根据短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引用《汉书》记载的故事,既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B.皮影的绘画也有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水、草、云等纹样为图案。C.皮影的高度比较统一,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D.其他戏剧和皮影戏一样,在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4.文中画“ ”线句中的“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1.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文中指布娃娃的影子倒映在地上,生动逼真。2.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皮影制作 皮影表演 突出重点,让皮影戏这一民间戏剧深入心田,留下深刻印象3.A4.不能去掉。乙一”表示传到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除了皮影戏之外还有其他的,去掉后就改变了原来的意思,表达不够准确。(二)(2022·聊城澜庭小学·六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灰暗的年①有一年是我们家最灰暗的一年。②这一年我们打的草绳,父亲托人在大洼卖了个好价钱。父亲还说等卖完草绳,过年多给我们点儿零花钱。我们都十分高兴地盼望着,其实我们最高兴的是,能多卖点儿钱给姐姐治病,那时姐姐已经重病两年了。父亲一个人在医院照顾姐姐,家里已经没有人在生产队劳动了,什么地方都需要钱啊。③可盼到了出售的日子!我们帮着装好车后就在家里盼着父亲回来,这一天姐姐的精神状态也很好,跟我们不时说笑着。④到了晚上父亲终于回来了,我们看着父亲进到屋子里,并没有高兴的样子,反倒一脸的沮丧,一声不吭地坐在了炕上。母亲反复地问,这才知道,原来草绳卖了800元钱,这可是那个时候的天文数字啊。父亲把卖草绳的800元钱揣在兜里,在去市场准备给姐姐买点儿什么的时候,被小偷给偷走了。父亲在那儿呆呆地一直待到晚上,才沮丧地回来。我们听了都大哭了起来,这在我们家简直就是天塌了下来。我长这么大从没看见父亲哭过,这时父亲却也流下了眼泪。悲痛过后,父亲就是父亲,转过来安慰我们,嘱咐我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过了年,我们接着干。⑤说是这样说,这一年我们谁的心情都没好过。1.选文第①段点出了这一年对“我们”家来说是 的,后面交代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整个事件的经过,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情节是 ,写得简略的情节是 ,完全省略的情节是 。2.第④自然段省略了钱被小偷偷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改为详写吗?将你的看法批注在文中的对话框里。3.下列不能体现本文详略得当写法的作用的一项是( )。A.略写作好铺垫,对比突出人物的心情。B.详写突出重点,突出文章心情的主线。C.有详有略,使文章有节奏感,放松读者心情。D.主次分明,使文章有层次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答案】1.最灰暗 父亲卖草绳的钱被偷了 钱被偷走后一家人的沮丧 卖草绳前一家人的欢喜 钱被偷的过程 2. 不可以。短文主要通过写父亲来突出中心,而小偷偷钱的过程不直接表达中心,如果详写,文章会显得烦琐,主次就不分明了。3. C(三)(2022·聊城阳光小学·六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消失的年声肖复兴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行。②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③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④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⑤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⑥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1.本文第2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A.开篇点题 B.承上启下 C.总领全文 D.总结全文2.“乍暖还寒”的“还”读音为 ,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3.“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逝,最让我遗憾”中“两种年声”在文中是指 。4.老北京大年夜“踩岁”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A.把“岁”字写在纸上踩在脚下,一年都会有好运。B.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C.踩碎干秫秸或芝麻秆,越碎越好。D.只是为了玩,让院子响起过年的前奏。5.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逝的年声”怎样的情感? 【答案】1. B2. huán 天气突然回暖,一会儿又寒冷起来3.“踩岁”的声音和街头卖小金鱼儿的吆喝声4. B5.作者借“消逝的年声”,表达出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俗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