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1页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2页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3页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4页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5页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6页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7页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气象灾害,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暴雨洪涝灾害,修建水库拦蓄洪水,蓄洪工程,疏浚河道裁弯取直,加固堤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查角度 台风
    (2020·海南卷)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重要的牵引力。下图示意近地面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线的气压值、N处的天气状况分别为( )A.1000 晴朗B.1000 阴雨 C.1010 晴朗D.1010 阴雨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等压距为5百帕,结合图中风向可知,图中1005hPa等压线以北气压值增高(该等压线以北盛行东北风),故M线的气压值为1010百帕。由此判断N处为高压脊,天气状况晴朗。故选C。
    2.如果P是一个台风,它最有可能的行进方向是( )A.偏东B.偏西C.偏南D.偏北
    台风通常向西移动:夏秋之际,西太平洋上常有一个独立的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以下简称副高)。而影响我国的台风也大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且大多产生于副高的南缘,并沿着副高的外围移动。当副高呈东西带状,且强度稳定时,其南侧的台风将向西移动,路径稳定
    18.根据材料“在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是一个重要的牵引力”可知,台风的移动受副热带高气压的牵引。根据上题分析可知,N为高气压中心,应隶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图中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方向是偏西方向,因此如果P是一个台风,它最有可能的被牵引的行进方向也是偏西方向,故选B。
    3.(2020·北京卷)2020年7月1日起,我国对孟加拉国的产品实施进口优惠政策。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5月20日下午,热带风暴“安攀”在孟加拉国沿海登陆。下图为“安攀”登陆前的位置和中心气压值变化示意图。
    概述“安攀”登陆前的移动方向和强度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热带风暴在5月20日下午登陆,而图示所示的时间是5月16日20时至5月20日8时,读图可知,在“安攀”登陆之前,结合其纬度变化以及经度变化可知,“安攀”的移动方向为北偏东方向移动。根据图中该热带气旋中心气压值的变化可知,中心气压先减小后增大,因此强度先逐渐增强,临近登陆时有所减弱。
    【答案】向北偏东的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临近登陆有所减弱。
    夏秋季节(需要在较高的条件形成的):一般为北半球7至10月
    热带、副热带海区:孟加拉湾北部、西北太平洋、加勒比海和美国东海岸、我国东部沿海
    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以上热带气旋
    热力因素:较高温度(>26)的洋面(热带、副热带),提供充足的热量
    动力因素: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
    垂直方向:下热上冷,对流旺盛,近地面空气强烈辐合上升,形成低压中心;
    水平方向:地转偏向力,气流旋转
    注意:台风登陆后,失去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和热量供应,又受到陆地下垫面地表状况阻挡,风速变慢,风力减弱
    台风的形成过程:①热带或副热带海区,由于水面温度高,加热近洋面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②热带低压形成后,外围空气水平方向不断向中心汇集上升,同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③垂直方向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促使气流进一步上升,底层气压进一步下降,气流旋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形成台风。
    台风路径及影响因素分析
    ①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②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③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台风向高纬度一侧的偏转力度比向赤道一侧更大,向北移动的动力。
    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牵引力作用:副高呈东西带状,且强度稳定时,其南侧的台风将向西移动;副高强度不强,台风转而向北移动;另外,台风还可使较弱的副高断裂,并从其中间穿过北上
    注意:影响我国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高压脊,在其控制之下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如我国江淮地区7、8月份伏旱天气
    影响路径因素:副高的位置、盛行风、下垫面的状况(陆地、海洋)、地转偏向力
    高纬度地区:纬度高→水温较低,无法提供其热量条件
    赤道地区: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很难形成台风
    西北太平洋的台风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平均水温最高,广阔洋面;地转偏向力较大;多发生在南北纬度5度至20度的高温洋面上。
    注意:台风与飓风的不同点在于发生的地点不同,所以称谓不同。台风产生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而飓风产生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东海岸,印度洋也时有台风发生,但这些地方习惯把台风叫做飓风。
    危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好处:①增加降水,缓解伏旱;②防暑降温
    ③台风来临前,船舶听从指挥,立即到避风场所避风
    ④加大宣传,提高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2022·湖南卷)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水流汇集快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D.地质条件复杂
    考查角度 暴雨洪涝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
    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
    5.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a处B.b处C.c处D.d处
    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故选A。
    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
    6.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
    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7.(2021·浙江1月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是洪水的主要来源,下垫面状况会影响洪峰的形成,夏季暴雨易引发洪灾。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50年一遇洪峰流量等值线图,图2为我国3个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随日期变化图。
    (1)甲地地形为________(填类型),夏季盛行________(填风向)风,降水较多。
    【分析】读图根据经纬度等位置判断,甲地为长白山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水汽受地形阻挡故而降水较多。
    【答案】(1) 山地 东南
    (2)指出我国东部夏季暴雨高概率出现时间的规律。从降水角度说明乙地防洪难度大的原因。
    【答案】(2)规律:自南向北推迟。原因:降水集中,季节变化明显,年际变化较大;暴雨出现概率高
    (3)从地形影响角度,分析丙岛东部易发山洪的原因。
    【答案】(3)中部有山脉,东部迎风坡降水量大;东部地形陡峭,河流短,汇流时间短。
    成因:锋面、气旋系统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易造成地表水泛滥
    我国的时空分布:夏季除了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雨,东部地区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加强监测预报和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时空分布: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成因分析:降水对且集中;地势低,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不合理活动等
    时空分布:4-5月融雪洪水(东北高纬度地区),7-8月融冰洪水(西部山区)
    成因分析:随着气温的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时空分布:初冬和初春;河流聪低纬度向高维度的河段
    成因分析: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封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降水: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气温: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
    天气:短时间内暴雨、沿海地区受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
    河流:干流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
    地形:上游坡度大、来水迅猛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下渗减少),地表水容易汇集
    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河流:入海河道单一,排水不畅
    河流: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河流:河道淤积,排水不畅
    海水:海水顶托,排水不畅
    地面性质: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水容易汇集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区域: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水文水系原因: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原因: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原则: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①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②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如排水管网标准偏低,硬化面积增加)
    可以从水平衡角度理解:进来的水多,出去的水少
    工程措施: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水;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非工程措施:建立城市防涝预警系统;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
    8.(2022·浙江6月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答案】(1) 位于西北(北)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
    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
    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
    【答案】(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对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的盐碱化。
    【答案】(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概念: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引起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正常生物发育而减产失败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降水相对变率越大,说明降水年际变化越大,发生干旱的概率越高。
    原因分类: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
    季节分类:春旱、夏旱、秋旱、冬旱
    分布地区:华北、东北(春旱)、华南、西南地区、江淮地区(夏旱)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
    华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多大风天气,气温回升快,蒸发剧烈;②春季锋面雨带未到华北地区,降水较少;③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④人口众多,工业发达,生活生产需水量大。⑤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
    江淮地区夏旱:夏季受副高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
    西南地区旱灾:①西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少;②西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高,蒸发旺盛;③多岩溶地貌,地表水少;④地势起伏大,地表水停留时间短
    抗旱措施 (1)开源节流,合理灌溉 (2)选用耐旱品种,抗旱播种 (3)耕作和覆盖保墒抑制农田蒸发 (4)适当抽取地下水,缓解旱情避旱措施 (1)改革种植制度,避旱夺丰收 (2)调整播种,躲过干旱 (3)水路不通走旱路 (4)育苗移栽躲过春旱防旱措施 (1)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2)深耕改土,增强土壤蓄水能力 (3)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 (4)绿化荒坡隙地,改善生态环境 (5)跨流域调水 (6) 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7) 加强对干旱的监测和预报;
    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
    9. (2021·上海卷)超强寒潮是一种极端天气过程,往往给工农业生产,交通出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概括上海2001-2019年12月最低气温总体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考查角度 寒潮
    【答案】变化趋势∶总体波动上升原因∶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变暖;冬季风强弱不稳定
    (2)2020年12月末,上海经历了一次超强寒潮天气过程。判断12月31日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并说明其原因。
    读图可知,12月末,上海的气温不断下降,气温很低,并伴有降水天气。
    【答案】(2)天气系统:冷锋。理由:气温不断下降,并伴有大风、雨雪天气。
    (3)比较上海和成都受此次寒潮影响的程度,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程度∶上海受寒潮影响更大
    原因∶ 上海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受冬季风影响大;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山阻挡,冬季风难以到达,且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温度较高。
    (4)列举超强寒潮可能给上海带来的危害,并为交通管理部门提出防灾减灾建议。
    【答案】 影响∶ 造成冻裂水管、破坏电力设施,影响生活。道路结冰,影响交通出行。建议∶技术措施:对道路交通情况做好监测和预报,提前进行预警;及时通知船舶回港避风,停止水上作业。加强道路安全巡查,及时排查风险并采取工程措施(除雪车、撒盐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宣传管理措施:向居民及时推送相关交通讯息,提高公众的;政策措施:注意应急联动,加强与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的协调联动。
    冬半年、以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为主
    大风、降温、雨雪、冻害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冬季风强冷空气南下造成剧烈的降温,快行冷锋造成的
    大风:①造成海上翻船事故;大雪、冰冻:②道路结冰,使交通堵塞,电信、电力中断;急剧降温:③造成霜冻、冰冻等冻害,危害农作物;尤其是春季和秋季的寒潮
    ①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②能带来雨雪天气,是风调雨顺的保证;③低温是“天然的杀虫剂”;④带来风力资源;
    防御措施:对道路交通情况做好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防寒准备。加强道路安全巡查,及时排查风险并采取工程措施(除雪车、撒盐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向居民及时推送相关交通讯息,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注意应急联动,加强与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的协调联动。
    10.(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信息进行逻辑推理(逆向追溯原因),澳大利亚大陆中西部气候干旱,草原和荒漠广布,经常发生沙尘暴天气;此次沙尘暴势力强,影响范围广,必定在前期铺垫了一定的条件。按照“超强沙尘暴的形成→需要特定的下垫面及沙源物质条件→需要异常的气候条件”进行逆向推理即可,具体过程见下图: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干燥的地表、丰富的沙源、植被覆盖率低等下垫面
    降水偏少,气候异常干旱的气候条件
    【答案】(1)气候异常干早(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土壤湿度偏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城面积减少,地表裸露面积扩大,地表更易起沙尘。
    考查角度 沙尘暴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有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其他三地不具备此条件
    来自较高纬度,为冷气流;在低压槽附近与暖气流相遇形成冷锋且位于锋后
    甲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
    丙地吹西南风,等压线密集,风速大
    丁地位于澳大利亚沿海地区
    沙尘暴发生的一般条件:①物质:沙源;②地表状况:土壤、水域、植被等;④动力:风力、冷锋(大风及上升气流)
    【答案】(2)丙地。受低压槽控制,位于冷锋锋后,风速大、挟沙尘能力强。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根据 10月 23日4时的气压形势在时间上进行过程倒推:
    前期:经历沙尘暴的中东部地区位于低压槽的东部,盛行偏北风(暖气流),气温高。后期:随冷锋和低压槽的东移,中东部地区逐步位于低压槽的西部(冷锋锋后),盛行西南风(冷气流),气温下降
    根据气压形势判断:强劲的西南风(或偏西风)形成的冷锋(或低压槽)会逐渐向东移动
    【答案】(3)由偏北风转为偏西(南)风;气温降低。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由结论逆向追溯原因(或论据),考查批判性思维。
    【答案】(4)观点一:不干预。理由:沙尘暴在地球演化史中对于地貌演变、物质迁移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存在已久的自然现象;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调节人类活动,适应自然。观点二:应适度干预。理由:沙尘暴对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威胁;人类可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沙源区生态环境,降低沙尘暴的危害程度。
    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动力条件:上升气流,沙尘卷扬
    盛行风从上风地带携带的沙尘物质
    裸露的表土、河滩、湖滩、海滩等
    动力条件:大风且日数多,多集中在冬春季节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春季温差大或等压线密集等)
    摩擦力小(下垫面性质(如海陆、植被覆盖率低(干旱、植被稀少))
    ①风力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线杆、造成人畜伤亡)
    ②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③污染带起环境(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混浊、危害人体健康)
    ④影响生产生活(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①可以增加降尘区的土壤肥力
    ①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②建立风沙灾害的检测、预报体系
    ③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
    ④设置沙障、草方格沙障等工程措施
    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4—5月:华北、西北春旱、华南暴雨、洪涝、冰雹;
    6月:长江流域梅雨天气、洪涝灾害;
    7—8月:华北、东北暴雨、洪涝、长江流域伏旱、华南台风、暴雨、洪涝
    9—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自北向南雨季结束,干旱、低温、冻害发生频率高;
    11月至次年3月:寒潮、冻害、大雪,沙尘暴。
    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西北地区:干旱、沙尘暴等
    西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冷害、冰雹等
    东北地区:干旱、暴雨、洪涝等
    华北地区:干旱、暴雨、洪涝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伏旱、台风等 华南地区:暴雨、低温冻害、冰雹、台风等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分布
    考向1 热带气旋危害
    2023年9月10日,地中海飓风(一种副热带气旋)“丹尼尔”登陆利比亚北部,带来强降水并引发洪水和泥石流,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飓风登陆前,地中海南部海面水温高达27℃,极大加强了飓风强度。下图为该飓风登陆时的卫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利比亚在此次飓风中受灾严重的原因有( )①叠加雨季降水②该国河网密布③防灾经验不足④城镇多在北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利比亚北部沿海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2023年9月份此时恰逢干季,降水较少,排除①;该国由于气候较为干旱,因此河流较少,排除②;该国由于气候干旱,因此当飓风来临时防灾经验并不充足,导致受灾严重,③正确;由于该国北部为地中海气候,该国城镇大多分布于北部地区,因此,当飓风来临时北部地区受灾严重,④正确。③④正确,故选D。
    2.地中海南部水温高加强了此次飓风的强度,主要原因是( )A.增加潜热输送 B.减弱对流运动C.吸引西风深入 D.加强海水运动
    【解析】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中海南部地区水温较高,因此,对流活动较为旺盛,增加潜入输送,加剧飓风强度,A正确,B错误;西风带影响地中海沿岸是因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温较高,对于吸引西风深入影响小,C错误;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水温高不会加强海水运动,D错误。故选A。
    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新疆,由于地质地貌条件和植被条件特殊,一次强降水事件就很容易引发洪水灾害。下图示意1980-2019年新疆南部一般性暴雨洪水灾害事件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多发的地区是( )A.阿克苏地区B.哈密市C.和田地区北部D.吐鲁番市
    【解析】3.根据1980-2019年新疆南部一般性暴雨洪水灾害事件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图中的信息可知,阿克苏地区年平均出现次数最多,所以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多发的地区是阿克苏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新疆南部暴雨洪水灾害造成损失较小的主要人文因素是( )A.人口素质 B.暴雨次数 C.基础设施D.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4.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新疆南部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暴雨洪水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小,D正确; 人口素质与基础设施的影响不是最大的,AC错误;暴雨次数为自然原因,B错误;故选D。
    5.暴雨洪水对塔里木河流域的短期影响可能主要是( )A.气候趋于温和湿润B.河流沿岸农牧业受损C.河流航运能力减弱D.土壤肥力显著提高
    【解析】5.气候是长时期的大气状况,而非短时间的暴雨洪水所能改变的,A错误;暴雨洪水会淹没河流沿岸农田、草场,使农牧业受损,B正确;塔里木河不具备航运能力,C错误;洪水可能会带来泥沙淤积在河流两侧,但土壤肥力也不会因此显著提高,D错误;故选B。
    辽西北地区位于我国黄金玉米带,特殊的地理位置(辽西地区多山地丘陵)加之大气环流的影响,使该地区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图为辽西北地区春玉米干旱灾损风险区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辽西北地区春玉米旱灾高发期是在( )A.播种期(4月)B.苗期(5月)C.拔节期(6月)D.抽穗期(7月)
    【解析】6.辽西北地区春玉米旱灾高发期是苗期(5月),此时正值春旱,降水少,地下水位低,灌溉水源不足,且此时玉米苗期需水量大,故选B。
    7.IV区春玉米干旱灾损风险高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密集 B.水利设施缺乏 C.坡耕地多 D.降水稀少
    【解析】7.II区沈阳市是省会城市,应该人口最密集,A错误;I、II、IV区水利设施、降水情况应该差别不大,BD错误。有材料可知:辽西地区多山地丘陵,因此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干旱灾损风险高。故选C。
    8.推测因城市用地规模大、植被稀疏,导致土壤墒情差、易产生干旱的是( )A.IV区B.II区C.II区D.I区
    【解析】8.由图可知,II区为省会城市沈阳,城市用地规模大,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导致土壤干旱缺水,故选C。
    正常年份,冬季我国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的强度较北方地区弱,但在一定的环流背景下也会造成急剧降温和极端低温事件,并伴有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下图示意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多年各月累计不同等级冷空气出现次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1—3月,三水区各等级冷空气出现次数( )A.寒潮逐渐减少 B.强冷空气持续减少C.中等强度冷空气逐渐增加 D.弱冷空气先减后增
    【解析】9.读图可知,三水区1月寒潮次数最多,3月最少,即1—3月逐渐减少,A正确;1—3月,三水区强冷空气次数持续增多,B错误;1—3月,三水区中等强度冷空气先减少后增多,C错误;1—3月,三水区弱冷空气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A。
    10.与弱冷空气出现次数最多关联性最大的是( )A.高大山脉阻挡 B.受海洋影响显著C.平原面积狭小 D.距冷空气源地近
    【解析】10.结合材料可知,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属于我国南方地区,在影响该地的冷空气中,弱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最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地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加上受到众多高大山脉的阻挡,导致冷空气到达三水区时,势力已经大大削弱,A正确D错误;受海洋影响显著和平原面积狭小对于该地区受弱冷空气出现次数最多的关联性不大,BC错误。故选A。
    塔尔沙漠地处南亚,周围风成黄土分布广泛。研究表明,塔尔沙漠是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东部沙尘暴的主要物源区,该区域沙尘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图为塔尔沙漠位置图,实地勘测表明图中采样点P地黄土颗粒较M地和J地小。完成下面小题。
    11.新德里沙尘暴发生频次最高的时段可能是( )A.1-3月B.4-6月C.7-9月D.10-12月
    【解析】11.塔尔沙漠的活动沙丘位于新德里的西南方向,新德里沙尘暴频率最高时,当地应该盛行西南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西南季风,因而新德里沙尘暴发生频次最高的时段可能是4-6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造成J→M→P地黄土颗粒由大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增多B.高大地形阻挡C.风沙活动渐小D.人类活动频繁
    【解析】12. J→M→P地黄土颗粒由大变小,主要是由于J→M→P距离沙丘活动源地变远,受风沙活动影响小造成的,C正确;降水量、高大地形、人类活动与黄土颗粒由大变小排列没有关系,ABD错误。故选C。
    13.沙尘暴的降尘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增加土壤肥力B.缩短白昼时长C.提高地面温度D.导致水体酸化
    【解析】13.沙尘暴的降尘携带较多矿物质,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A正确;沙尘暴不会缩短白昼时长,会影响太阳辐射,减低地面温度,沙尘多为碱性,不会导致水体酸化,BCD错误。故选A。
    1.(2020·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平洋西南部群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多集中在沿海平原。主陆多山,西南部和沿海有平原和沼泽低地,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森林覆盖率超过80%。目前,该国经济较为落后,以初级产品(矿石、椰油、椰干等)输出为主。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希望与中国开展多方面合作。 材料二:下图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岛屿。
    说出该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答案】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考查角度 地震火山
    概念:岩层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的而地面震动
    多发成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层活动频繁
    指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分布: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烈度: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烈度的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发生时间、经济活动密度、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等。
    我国地震多发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成因:岩浆沿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活火山: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例如: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吐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日本富士山等;
    死火山: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如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等;
    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维苏威火山,中国长白山天池等
    火山喷发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会影响航班的正常运行,并可能导致气候变迁;
    火山活动还可能引发地震的灾害;
    增加大气中SO2等有毒气体(污染大气),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掩埋农作物,毁坏农作物;
    减少太阳辐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等
    可能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资源,增加土壤矿物养分;
    许多火山地区已经成为旅游和疗养的胜地,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2020·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
    堰塞湖是由河流被两侧外来物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常有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造成),既有堰塞湖的一侧为河流上游;古堰塞湖和滑坡边界都位于西北侧,说明滑坡体由西北滑向东南
    说明图示区域地势西高东低
    3.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解析】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
    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重力:降雨河流冲刷、地震、融雪
    人为: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矿建设等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结构:滑坡面、滑坡前缘、滑坡体等
    分布及条件: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向滑坡两侧逃离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4.(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图示信息:雪山山峰及海拔、断层、崩滑体
    必备知识: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微泥沙、石块等
    推理判断:形成泥石流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来源多样,包括风化、冰川等外力作用形成的碎屑物,断层构造形成时产生的破碎物,崩塌和滑坡等灾害发生时形成的破碎物
    【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答案】(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 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 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答案】(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大;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形条件:地形陡峻,坡高谷深
    物质基础:丰富的松散物质
    动力条件:暴雨、冰川融水、湖泊水库决堤,短时间汇集大量水流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矿建设,破坏地质结构,地基松动
    多发区: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我国的滑坡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危害:①对居民点: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等场所,淹没人畜、毁坏土地,从而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②对交通设施:摧毁铁路、公路,毁坏路基、桥涵等设施,迫使河流改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③对工程:水利工程(冲毁水电站、淤积水库等);矿山(摧毁设施、淤埋矿山坑道等而造成矿山报废)
    防御措施: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向沟谷垂直的山坡逃离。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年降水多且集中于某个季节
    气温陡升,冰雪大量融化,短时间大量水源
    谷地地形,谷深地势地洼,不利于泄洪
    山地地形,地表汇水速度快,易爆发山洪
    构造破碎带提供大量碎屑物质来源
    岩石风化形成大量碎屑物质来源
    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形成大量碎屑物质来源
    地处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剧烈,强烈地震,岩层破碎,造成山崩滑坡形成大量土石体碎屑物质来源
    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松散物质较多)(植少)
    湖泊水库决堤,短时间汇集大量水流
    河道占用(河湖面积缩小,调蓄山洪的能力减弱)(水多)
    不合理的工矿建设,破坏地质结构,地基松动 (土松)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地质灾害的成因一般可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地震等自然界固有的强力释放,会对地质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人类活动,如工程开挖、砍伐植被等行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地质环境,形成外力作用,引发地质灾害。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情况下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2023·广东卷)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A.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C.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D.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导致上方坚硬岩石失去支撑,易产生崩塌
    图示:软岩层与硬岩层相间分布
    6.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预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 )A.岩土变形预警B.危险岩体清除C.气象水文预报D.游客行为监管
    根据地理信息技术的特征及应用领域可知,可以运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岩土变形预警;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气象水文预报,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游客行为进行监管。危险岩体清除需要采用具体的(工程)施工措施,无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完成,B项为正确答案
    必备知识:地理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题干:不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完成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
    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形成散落型崩塌。滑动型崩塌:沿某一滑动面发生崩塌,有时崩塌体保持了整体形态,和滑坡很相似,但垂直移动距离往往大于水平移动距离。流动型崩塌:松散岩屑、砂、粘土,受水浸湿后产生流动崩塌。这种类型的崩塌和泥石流很相似。称为崩塌型泥石流。
    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崩塌特征:速度快;规模差异大;崩塌下落后,崩塌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完全打乱,大小混杂,形成较大石块翻滚较远的倒石堆。
    崩积物崩塌:山坡上已有的崩塌岩屑和沙土等物质,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浸湿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表层风化物崩塌: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
    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层冰积物、冲击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由于结构舒散,形成崩塌
    基岩崩塌:在基岩山坡面上,常沿节理面、地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崩塌
    基本条件(地质条件):①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②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③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诱发塌陷:诱发因素作用的时间和强度都与崩塌有关。能够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是一个重要原因。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的机械震动。
    外界因素:①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②融雪、降雨 特别是大暴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③地表冲刷、浸泡 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⑤冻胀、昼夜温度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
    降雨过程之中或稍微滞后。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
    强烈地震过程之中。震级在6级以上的强震过程中,震中区(山区)通常有崩塌出现。
    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会使建筑物,甚至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交通中断,运输带来重大损失;
    兴建铁路,为了防止崩塌掩埋铁路耗费大量工程量;
    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上部岩(土)体的稳定性,常发生崩塌。崩塌在施工中,以小型居多,较多的崩塌发生在施工之后一段时间里。
    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水库蓄水初期或库水位的第一个高峰期,库岸岩、土体首次浸没(软化),上部岩土体容易失稳,在退水后产生崩塌的机率最大。
    加强崩塌灾害的监测与预报,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清除(规模小、危险性高的)危岩体(或减小陡坡的坡度);修建排水设施,防止水体渗透;在坡度大的区域(或危岩体)修建固坡工程。
    主震型地震的震级很高,主震释放的能量占整个地震序列的90%以上。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4时17分与13时24分,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大地震及多次余震,震中相距96千米,震源深度均在20千米以内,是一种罕见的“双主震型地震”,损失巨大。如图示意此次土耳其“双主震型地震”烈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烈度的空间分布可以推断( )A.震中位置 B.震源深度 C.断层走向 D.断层类型
    【解析】1.读图可知,断层周边的烈度较大,烈度较大的区域呈带状延伸,与断层空间分布方向一致,C对;震中位置可通过烈度最大位置进行确定,A错;震源深度反映地震的破坏性,B错;断层类型和其有关几何构造有关,D错。故选C。
    2.与同震级的“单主震型地震”相比,“双主震型地震”( )A.前震更多 B.余震更多 C.震源更深D.烈度更大
    2.由于主震型地震中主震释放的能量占整个地震序列的90%以上,因此主震发生前的前震和余震都很少;“单主震型地震”与“双主震型地震”的震源深度无法判断;“双主震型地震”中第二次地震使已经受损的建筑物雪上加霜,造成了更多的伤亡和损失,“双主震型地震”烈度更大,排除ABC。故选D。
    3.地震发生后,有一个气旋从地中海登陆灾区,该气旋可能为灾区( )A.带来一次升温天气B.增加地震救援难度 C.带来降水缓解春旱D.诱发余震加重灾情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旋来自海洋,一般会带来降水等,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使地震救援难度加大,B对;气旋来自海洋,一般会带来降水,会带来一次降温天气,A错;地震发生时,处于冬春季节,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较丰富,不需要降雨缓解春旱,C错;诱发余震的因素为主要为内力作用,D错。故选B。
    黄土高原是我国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区之一。监测资料表明,黄土滑坡变形演化和成灾过程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黄土高原滑坡多发季节及其原因说法合理的是( )A.春季 春旱严重 B.夏季 夏季多暴雨C.秋季 多大风天气D.冬季 冻融作用强烈
    【解析】4.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结合区域背景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可知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易发生滑坡灾害,B正确;干旱、大风与滑坡关系不大,排除AC;冻融作用主要见于冰川作用区、高山区和冻土区,冻融作用在黄土高原相对较弱,且冻融作用多引起泥流,D错误。故选B。
    5.黄土滑坡成灾阶段对应的是( )A.初始变形阶段B.等速变形阶段C.加速变形阶段D.破坏运动阶段
    【解析】5.由材料可知,前三个阶段表现为岩体或土体的变形阶段,主体部分尚未失稳,故滑坡尚未成灾,排除ABC;破坏运动阶段主滑地段已失稳,滑动面以上的岩(土)体沿滑动面滑出,即灾害已形成,D正确。故选D。
    西藏地区扎墨公路沿线的泥石流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下图为扎墨公路沿线泥石流成因类型的垂直地带性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不同海拔的泥石流成因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甲-冻融型B.乙-融水-降雨型 C.丙-降雨型D.丁-融水型
    【解析】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两地所处海拔较高,位于冻融带,该地形成泥流和碎屑流,主要原因在于气温升高,导致冻土融化引起的泥石流,A正确,排除B;丙处位于冻融带和流水带的交界地带,因此该地区形成稀性泥石流主要成因在于降水和融水共同作用形成,排除C;丁地所处海拔最低,属于流水带泥石流成因,主要原因在于降雨,形成大量坡面径流,导致坡面形成粘性泥石流,排除D。故选A。
    7.关于泥石流成因类型的垂直地带性说法正确的( )A.水是引起该区域泥石流垂直分异的根本原因B.从高到低泥石流流体的容重(单位容积内物体重量)有规律地变小C.4000米附近发生的泥石流中石头磨圆性比较好D.4000米附近发育有山地针阔混交林
    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不同海拔由于泥石流成因不同,形成不同流体性质的泥石流,但形成泥石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海拔出现水的流动,导致地表输送物质,顺坡而下形成泥石流,A正确;从高到低海拔逐渐降低,泥石流流体的容重并不一定有规律的变小,携带的物质量较多,容重量有可能增加,排除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4000米处位于冻融地带,形成碎屑泥石流,石头磨圆度较差,该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应分布着灌丛或高寒草甸,排除CD。故选A。
    青龙峡位于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东部,属太行山区向林州盆地的过渡地带,区内海拔500~1350米,发育有大面积的岩溶地貌、峰丛地貌、峡谷地貌、砂岩地貌和崩塌地貌。下图示意青龙峡岩层错断式崩塌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青龙峡岩层崩塌过程中,危岩体的主要成因是( )A.节理和裂隙发育,岩体逐渐与母岩分离B.坡脚断裂发育,砂岩底部发生坍塌C.溶洞地貌发育,底部岩层支撑能力下降D.岩壁坡度陡峭,岩层抗侵蚀能力弱
    【解析】8.读“青龙峡岩层错断式崩塌过程示意图”可知,岩体顶部发育有明显的节理和拉张裂缝,在外力侵蚀作用下节理和裂缝不断加深,导致危岩体逐渐与母岩分离,最终危岩体沿着断面发生崩塌,A正确。危岩体坡脚断裂发育,易被外力风化剥蚀,导致砂岩底部变为碎石土,大量堆积在坡脚,B错误。溶洞地貌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危岩体处为石英岩状砂岩,无溶洞发育,C错误。岩壁坡度陡峭,同为石英岩状砂岩,岩层抗侵蚀能力相差不大,D错误。故选A。
    9.6—8月青龙峡岩层崩塌多发的主要诱因是( )A.风化B.风蚀C.冰川融化D.降雨冲刷
    【解析】9.根据材料“青龙峡位于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东部”,结合所学可知,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6—8月青龙峡进入雨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坡脚受降水冲刷后岩层不稳,易诱发岩层崩塌,D正确。风化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条件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崩解或蚀变,是一个相对缓慢且长时间的岩石破坏过程,风化会导致危岩体体量减小,碎石土增加,对岩体崩塌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与题意不符,A错误。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冰川融化主要发生在有冰川分布地区,与该地自然环境特征不符,BC错误。故选D。

    相关课件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课件07 雾: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课件07 雾,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雾形成的条件,常见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雾的消散条件,雾的消散过程,雾的成因和类型,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上坡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七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2025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专题七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2025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点气象灾害,教材素材变式,变式2台风与冰雹,知识点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地理信息技术,远距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7 自然灾害(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气象灾害,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暴雨洪涝灾害,修建水库拦蓄洪水,蓄洪工程,疏浚河道裁弯取直,加固堤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