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1页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2页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3页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4页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5页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6页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7页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题型特训·命题预测,人口迁移,推拉理论,城镇化进程及影响,PARTSIX,城市的辐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
    考查角度 人口分布
    (2023·全国甲卷)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①工业 ②农业 ③内河运输 ④公路运输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早期主要用于工业和船舶动力
    信息: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
    推理:随着蒸汽机的使用,工业快速发展,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故①正确,②错误;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机的出现使船舶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内河航运迅速发展,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是在内燃机出现之后,故③正确,④错误
    (2023·浙江1月卷)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土库曼斯坦B.哈萨克斯坦C.吉尔吉斯斯坦D.塔吉克斯坦
    信息:图示中亚五国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数据
    推理论证: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领土面积。由此计算出选项中四国的人口密度,土库曼斯坦约为12.6人/千米2、哈萨克斯坦约为7.0人/千米2、吉尔吉斯斯坦约为33.7人/千米2、塔吉克斯坦约为69.2人/千米2,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3.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B.矿产C.水源D.土壤
    总特点:分布不均匀;各大洲和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沿海的低地地区
    概念: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间的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人口分布的主要形式和指标
    中国人口分布:人口数量多、密度大;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此外,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人口分布特征的三维描述
    描述区域人口分布的整体特征:如描述世界或我国或某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的整体特征是“人口分布不均匀”。
    借助地理事物或方位、交通线、城市等描述区域内部人口密度的显著差异
    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差异:东多西少
    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描述区域内部人就分布的特殊之处:极大值(即人口稠密区)、极小值(即人口稀疏区)或人口密度差异过于显著的小范围区域。如描述世界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北美东部和欧洲西部等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因素
    考查角度 人口的数量变化
    (2022·江苏卷)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京、沪 B.黑、吉 C.粤、鄂 D.渝、黔
    5.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 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A.向城市群集聚B.向中西部迁移C.沿长江带集聚D.分布更加均衡
    (2020·全国Ⅲ卷)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
    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
    8.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该市20-24岁年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20-2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
    1986-1990年左右生育政策稳定,A错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均较快,不会仅仅影响某个短时间段,B错误。
    1986-1990年左右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太快,D错误。故选C。
    9.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4岁、5-9岁,图中这部分人数量少且较长时间人数少,且10-14岁的人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
    人口出生率逐渐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不一定是逐渐增加,A错误。
    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25年即15年后进入育龄年龄的人2010年是6-14岁,这部分人2010年数量较少,不会再2025年出现生育高峰,C错误。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较宽松,图中信息不足以判断其人口总量减少且20年期间不一定是逐渐减少,D错。
    公式: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影响因素:人口的机械增长就是由人口迁移引起青壮年劳动力的增长,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变化,主要指户籍人口,影响青少年比重的变化
    人口增长中的“增长”并非一定是人口数量增加。既可以是正增长,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注意增长率的正负增长率是0,人口数量不变;增长率是正值,人口数量一直增加;增长率是负值,人口数量一直减少。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区别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表示人口增长的速度慢,并不一定人口增长数量少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增长数量要考虑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增长率只代表人口增长的速度
    正增长向负增长转变的零增长是某时段人口最多的时期。负增长向正增长转变的零增长是某时段人口最少的时期。
    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的分析思路①速度快慢(注意分段)。②人口数量多少变化(注意不同年龄段)。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①资源;②经济;③社会:教育、交通、住房(房价)、管理(治安);④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⑤产业:劳动力的数量及价格影响产业的规模、成本、市场竞争力,影响产业的市场需求,高素质劳动力数量影响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转型。
    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有关(如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放宽三胎鼓励生育等)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经济因素:古代自然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现代社会由于经济越发达、科技越雄厚的地区,人口负担加重,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发达国家和地区: 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环境(自然灾害)因素:自然灾害影响死亡率升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趋缓
    自然资源因素:自然资源越多,供给人口数量越多,人口数量增加
    出生率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育龄人口的教育水平、就业率、婚育观念(生育观念)、宗教、人口政策等影响;死亡率受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
    考向1 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
    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地区人口密度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矿产资源贫乏 B.滩涂广布 C.赤潮多发 D.地震多发
    【分析】1.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滩涂广布,不适宜大规模居住,难以开发利用,人口密度小,B正确;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是人口密度低的主要原因,A错误;赤潮属于海洋水污染现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C错误;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地震较少,D错误。故选B。
    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一直比较稳定,其主导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河湖分布 C.经济格局 D.国家政策
    【分析】2.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格局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因,C正确;自然环境、河湖分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B错误;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南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C。
    3.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是( )A.鼓励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B.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C.实施移民搬迁,分散大城市职能 D.完善交通网络,便于人口流动
    【分析】3.由题意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差异,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B正确;其它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ACD错误。故选B。
    肯尼亚是东非国家,首都内罗毕是诸多国际组织总部和分支机构的所在地。蒙巴萨作为肯尼亚唯一的港口城市,是东非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自独立以来,肯尼亚延续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发展格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规模急剧增长。肯尼亚当前的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格局,主要城市沿殖民统治时期修建的铁路呈东西向分布。图示意肯尼亚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概况。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分析,1999—2019年肯尼亚人口分布( )①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②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③整体呈现“东、北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④整体呈现“西、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4.由材料可知,肯尼亚国内人口重心所处的经度(东经)越来越小,纬度(南纬)越来越小,因此该国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①错误,②正确;1999—2019年肯尼亚人口分布整体呈现“西、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
    5.自肯尼亚独立以来,加剧该国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居住条件 B.自然资源C.经济发展水平D.海港服务设施
    【解析】5.自独立以来,肯尼亚延续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发展格局,城市以其发达的经济、潜在的就业机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不断吸引着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规模急剧增长,因此加剧了肯尼亚国内人口区域分布差异,C正确;影响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因素与居住条件、自然资源、海港服务设施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6.为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亟须( )A.在肯尼亚南部地区建设节点城市 B.政府适当鼓励城市人口回流农村C.大力升级蒙巴萨的港口基础设施 D.投入资金建设肯尼亚南北向铁路
    6.肯尼亚仅有蒙巴萨这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既是国内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也是非洲重要的区域性节点港口,但蒙巴萨的港口职能仍弱于其城市职能。因此,肯尼亚政府应合理规划沿海城市的职能定位,继续升级蒙巴萨的港口基础设施,使其成为东非地区贸易与海洋物流的中心,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C正确;肯尼亚经济落后,不应扩建新的城市,A错误;农村相对于城市经济落后,鼓励回流农村不现实,B错误;修建铁路对于城市体系布局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我国于1971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确立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21年5月31日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图示意1950~2016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及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1995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再次出现小高峰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B.招商引资促进外籍人口迁入C.人口流动频繁导致生育率高 D.上一次婴儿潮已到育龄阶段
    【解析】7.据图分析可知,1975年是0~14岁人口数量的高峰期,且1975年与1995年相差20年,到1995年0~14岁人口已成长到育龄阶段,育龄妇女人数较多使得1995年0~14岁人口数量再次出现小高峰,D正确;改革开放是1978年开始,而且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一直持续到现在,不是95年出现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A错;外籍人口迁入主要为青壮年,0~14岁占比小,不会导致明显人口年龄结构变化,B错;人口流动频繁一般会导致生育率变低,C错。故选D。
    8.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B.男女比例失衡严重C.人们生育观念转变D.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8.据材料可知,放开二孩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生育观念已发生转变,不愿意生育,C正确;社会保障完善会促进生育率提升,不会导致该现象,A错;男女比例失衡不会影响二孩的生育,B错;放开二孩时,居民收入较之前水平较高,D错。故选C。
    9.我国1971~2021年间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有利于( )A.改善我国人口结构B.促进人口均衡分布C.应对人口的老龄化D.调整三大产业结构
    9.我国1971~2021年间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有利于改善我国的人口结构,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相适应,A正确;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生育政策不能使人口均衡分布,B错误;1971~2021年间,我国生育政策变化较大,由限制生育转变成鼓励生育,限制生育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C错;生育政策调整和三大产业结构关系不大,D错。故选A。
    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图示信息1: 该市常住人口总量减少
    推理1:人口外迁规模大,其他县级行政区经济较落后,人口规模大,外迁人口多,市辖区经济较发达,人口规模小,外迁人口少。排除③和④
    必备知识:人口流动主要受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距离远近、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
    图示信息2:市辖区人口小幅增加;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大幅减少
    推理2:其他县级行政区经济较落后,与市辖区交通、行政联系密切,迁入市辖区人口多;市辖区迁入人口多多于迁出人口数量。排除②,①正确
    与2010年相比,2020年该市常住人口总量减少;市辖区人口小幅增加;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大幅减少
    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图示信息:市辖区人口小幅增加;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大幅减少
    必备知识:我国人口流动群体以青壮年为主
    推理判断:青壮年人口迁入市辖区,会降低市辖区的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两项错误,C项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项错误
    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
    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县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市辖区以人口净迁入为主;其他县级行政区以人口净迁出为主
    (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5.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概念:一段时间内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三大特征:①居住地发生改变(前提条件);②居住地改变一年以上(时间限度);③移动范围跨越行政区边界或国界(空间移动)
    人口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 - 迁出率人口迁移率为正时,迁入大于迁出,人口净迁入;人口迁移率为负时,迁出大于迁入,人口净迁出
    新大陆被发现后(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规模由旧大陆到新大陆,欧洲人→美洲;非洲人→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
    二战后: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数量增多;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由于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使人口大规模南迁
    建国到改革开发前:组织性迁移为主,因为国家政策,开发内地和边疆,大批人口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改革开放后:自发的,流动人口剧增;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大批人口由乡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向工矿地区
    教育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宗教迫害
    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
    文化教育水平高;理想的生活条件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判读技巧
    地域间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地域间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越大,人口迁移就越容易发生;
    生产力水平较低时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产力水平较高时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口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主要是农村迁往城市,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人口虹吸最强区域--珠三角
    近两年,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流入人口减少的情况,但总体吸引力还在。
    1. 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劳动力需求。
    2. “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圈”的快速崛起
    3. 乡村振兴,人口回流
    4. 突发原因:新冠疫情影响。(疫情爆发对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人口流动、生育、教育、医疗等全方位影响)
    考查角度 人口迁移的影响
    (2021·浙江6月卷)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2021·浙江6月卷)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压力巨大
    缓解人地矛盾,开发土地资源
    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为城镇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镇的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区也随之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发展。
    伴随着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和就业机会,如学龄儿童迁入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该加强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
    人口迁移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4)从人口问题产生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往往会导致某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引发某地人口问题。如我国农村人口的大量外迁,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留守家庭”问题突出;某地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吸收大量男性人口迁入,引发性别比例失调问题。
    (1)从地理环境的变化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利于迁入地自然资源的开发,但会加大环境压力;也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减轻环境负担;促进迁入、迁出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从就业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某地人口的大量迁入,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迁入地就业结构的变化。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配备;老年人口的大量迁入,则应增加老年护理、保健等相关工作人员的比重。
    解答“人口迁移类”试题的思维流程
    考查角度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与人口迁移
    (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D.行政区划变动
    9.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10.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B.旅游业C.制造业D.物流业
    利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据判断人口迁移情况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指在某地居住时间达6个月以上的人口。户籍人口指已依相关法律法规在其经常居住地的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籍的人。户籍人口不管其是否迁移,都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公式户籍人口数=常住户籍人口数+人口迁出的人口户籍数常住人口数=常住户籍人口数+人口迁入的无户籍人口数
    三者关系及变化:①户籍人口数=常住人口数,说明人口机械变化小;②户籍人口数>常住人口数,说明人口净迁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地区;③户籍人口数<常住人口数,人口净迁入。一般为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地区;
    户籍人口数曲线和常住人口数曲线差距缩小,说明经济提升,人口迁入逐渐增多;反之,经济落后,人口迁出逐渐增多;
    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说明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反之,是当地实行严格的落户政策或低生育政策,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
    考向1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呈动态变化趋势。下表为该县村庄三个年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在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呈聚集态势的村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为( )A.≤0.60 B.0.60—0.80C.0.80—1.00D.≥1.00
    【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地大多数村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小于1,即常住人口数量小于户籍人口数量,受城镇化发展影响,人口以净迁出为主,而在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呈聚集态势的村庄受城区的辐射作用强,经济发展条件较优越,吸引人口迁入,故其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1.00。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整体来看,柘城县村庄( )A.老年人口比重减小 B.老年人口平均年龄减小C.劳动人口比重减小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减小
    【解析】2.整体来看,在经济因素影响下,柘城县村庄劳动力人口大量外出,老人和儿童留守村庄,故使其劳动人口比重减小,老年人口比重可能增加。C正确、A错误。从表中信息不能确定老年人口平均年龄及劳动人口平均年龄,BD错误。故选C。
    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区域,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解析】3.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不同区域的经济规模一般有所差异,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区域,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相似,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区域,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考向2 人口迁移新趋势
    区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动人口由跨省流动转为省内流动,亦或由省内跨市流动转为市内跨县流动的返迁流动行为。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区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级城镇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显示( )A.全国省会和直辖市接受的区域性回流人口最多B.东部地区的省会是区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C.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对区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强D.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
    【解析】4.由图可知,全国省会、直辖市回流人口占比24.8,小于普通地级城市回流人口占比44.5,A错误;东部地区省会回流人口占比最小,B错误;西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回流人口占比最大,对人口吸引力最强,C错误;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回流人口占比最高,D正确。故选D。
    5.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 ②距离大城市更近③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更高 ④公共服务更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5.流动人口以劳动力人口为主,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业机会越多、工资水平越高、公共服务越完善,对人口的吸引力越强。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级别更高,能提供比低级城市更高的城市职能,即二、三产业更发达、公共服务水平更好。③④对,B正确;生活成本更高、离大城市近不是普通地级城市吸引人口回流的原因,①②错,ACD错误。故选B。
    “老漂族”指为支持子女事业或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到子女工作所在的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我国“老漂族”人口数量巨大,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老漂族”集中的区域之一。调查还发现,目前上海市也有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的水乡古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省区中,“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数量最多的省份是( )A.安徽B.贵州C.北京D.湖南
    【解析】6.“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而来,而来沪的劳动力主要是就近欠发达的省份,安徽与上海地理位置临近,有大量的劳动力来沪打工,所以会有大量安徽来沪劳动力的父母老年人来沪,A正确;贵州和湖南两省更靠近珠三角,劳动力多去珠三角,BD错误;北京经济也较发达,且距离上海远,漂在上海的北京老人数量很少,C错误。故选A。
    7.上海市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水乡古镇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活成本较低 ②便于照顾家庭 ③交通便利 ④环境优美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7.水乡古镇并不是城市而是村镇,与上海大城市相比物价水平较低,生活成本较低,①正确;老年人属于被照顾的对象,而不是照顾别人,②错误;村镇交通并不便利,③错误;水乡古镇环境优美,适宜老年人居住,④正确。故选D。
    城镇、乡村区位与空间结构
    考查角度 城市(聚落)区位
    1.(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分析】读左图可知,柴河自南向北注入滇池,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地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越接近河口,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不利于耕作;而B地地势更高,排水条件更好,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答案】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地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而B地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说明图中柴河是注入滇池,可以判断流向
    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气候: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部地区优越。
    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在工业革命之前,河流的运输功能最为重要。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此外,古代城市为了安全,利用天然的河道进行防卫。
    自然资源:工业革命之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交通: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般都建立在主要的交通线附近。
    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会影响城市
    政治:许多城市都是其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
    城市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1)首先考虑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自然因素)。(2)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3)在影响城市区位的两大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4)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如经济布局调整、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区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
    考查角度 城镇空间形态
    (2023·浙江6月卷)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3.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风向B.地形C.资源D.河流
    信息解读:早期城区以煤矿带为中心呈东西带状分布
    信息解读:早期城区在浑河北岸的面积很小,主要分布在南岸,且浑河南岸靠近河流但远离煤矿的地区在早期未发展为城区
    逻辑推理: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煤矿)资源而不是河流,C项正确
    考查角度 城乡空间结构
    (2023·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图1)。图2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A.A B.B C.CD.D
    住宅、桑基和鱼塘相间分布,住宅宽度大于桑基和鱼塘宽度
    6.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
    文字信息: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
    图示信息:水闸位于古村落与河流交界的堤围处,并且与村落内的河涌水网相通
    水闸与堤围形成相对完整的防洪体系,通过水闸的开关起至较好的防洪排涝效果
    水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C项正确。水闸不具备抵御外敌的功能,A项错误;地势起伏小,河流落差小,蓄水发电效果差,B项错误
    7.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批判性质疑1:1972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向浑河北岸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煤矿开采与城市建设的突出矛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煤矿开采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煤矸石堆放、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抚顺市发展了钢铁、化工等重工业;浑河南岸地区(早期城区)位于主导风向(东北风)的下风向,重工业发展导致城区空气污染较严重。由此可知,煤矿开采以及重工业发展导致的人居生态环境较差是抚顺市将发展重心向浑河北岸转移的主要原因
    批判性质疑2:发展空间大小是否是影响抚顺市发展重心重新回到浑河南岸的主要原因?读图可知,虽然浑河北岸地区有丘陵分布,但是目前仍然有较大面积地势平坦的空间可以利用。由此可判断发展空间大小不是影响抚顺市发展重心重新回到浑河南岸的主要原因批判性质疑3:抚顺市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可知,抚顺市经济结构以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重工业发展、产业转型团难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普遍困难。抚顺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根据上述分析判断,在抚顺市没有找到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前提下,为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重新回到浑河南岸地区,D 项正确。第3题,信息的获取与解读、逻辑推理。
    8.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2021·山东卷)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如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
    ①新被区靠近刚果河且有大面的滨河湿地,为什么还要在城区内部规划面积较大的泊?滨河湿地和刚果河因为地理位置特点(位于城区外部)对缓解城市内涝的效果较差。②湖泊为什么被设计成“串珠状”?“串珠状”湖泊散布在新城区内部不同位置,可以更好地调蓄城市过多的地表径流。
    10. O、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 (  )A.降低成本 B.提升品质 C.隔热防潮 D.生态环保
    装配式木质建筑与钢筋混凝土建筑有什么差异?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建造速度较快,成本较低,适合建造简易房屋;钢筋混凝土建筑坚固结实,造价高,适合建造高层建筑。高级住宅区的高层楼房鲜有木质结构。
    乡村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用地(水域、耕地、林地、草地等)、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以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
    居住区:规模较小,点缀于农业生产区间
    农业生产区:规模较大,几乎遍布整个乡村
    公共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
    特点: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功能分化明显,居住区由分散到集中
    成因: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交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
    乡村空间形态:聚集型和分散型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向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原则
    考向1 聚落分布的区位条件
    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印记,也承载着游子们浓浓的乡愁。通过对我国某县辖区地名统计发现,该辖区内85%以上村名都与自然要素有关,很多地名都蕴涵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下面是该县辖区村名用字分类及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区域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B.土壤 C.水源D.植被
    【解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出现次数最多的地名多带有“三点水”的形旁,表明这些聚落主要分布在小溪小河旁边,所以该地区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源,C正确。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地气候干旱,地形、土壤、植被等均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ABD错误。故选C。
    2.推测该县所处地区可能( )A.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B.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C.由草原向荒漠带过渡 D.由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
    【解析】2.“峁”、“梁”、“塬”三种地形在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由村名“峁”、“梁”、“塬”可推测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研究发现,该区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位置多次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河道持续淤积B.人类生产活动C.地壳间歇抬升D.气候干湿变化
    【解析】3.该区域“涉水”村庄是在小溪小河旁。气候干湿变化,导致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地貌环境情况等不断发生着变化,故该区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位置出现多次变化,D正确;该地处于季风气候区,雨季河道以冲刷为主,河道不会持续淤积,A错误;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不大,B错误;黄土高原地壳相对稳定,C错误。故选D。
    考向2 城乡空间形态
    福建省厦门市陆地面积1700.61平方千米(2020年),由厦门岛、鼓浪屿、海沧半岛、集美半岛、翔安半岛、大嶝岛、小山登岛、内陆同安及九龙江等组成,历经了从海岛向海湾扩展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形态布局。厦门市交通压力大,本地居民职住通勤是交通压力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厦门市以厦门岛为中心的空间结构规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厦门市“多中心、组团式”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引导 B.经济发展 C.山水阻隔 D.环境问题
    【解析】4.厦门市是依托厦门岛港口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其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要由海岛向海湾内陆发展,海湾内陆主要由多个半岛组成,受山水自然地形阻隔,城市用地不连续,块与块之间被分割,用地分散,各组团之间联系不便,城市形态为“多中心、组团式”。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5.厦门市各组团之间( )A.均衡发展 B.功能分工明确 C.孤立发展 D.向心联系明显
    【解析】5.由图可知,各组团发展并不均衡,每个组团相对独立,说明组团之间功能分工并不明确,AB错误;发展主络和发展次络都联系都市发展核,且都市发展核联系网络最多;厦门岛是城市核心,各组团向心联系明显,D正确;各组团不是孤立发展,C错误。故选D。
    6.为促进厦门市职住平衡,其城市规划应( )A.在岛湾之间增建跨海通道 B.在半岛之间填海造陆C.促进各组团城市功能专门化 D.促进各组团服务业健全发展
    【解析】6.由上题可知,各组团之间向心联系明显,本地居民职住通勤是交通压力的主要来源,为减轻交通压力,促进职住平衡,可在各组团内建立生产、生活服务业网络,减少因生产、生活造成人员在各组团之间的大量流动,D正确。在岛湾之间增建跨海通道,在半岛之间填海造陆,促进各组团城市功能专门化,不能促进厦门市职住平衡,ABC错误。故选D。
    考向3 城市功能区与城市空间结构
    下图示意重庆市北培区城区4个功能区(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城区主干道)道路人流量在某日部分时段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甲功能区为( )A.商业区B.文化区 C.居住区D.城区主干道
    【解析】7.材料中提出图示为重庆市北暗区城区4个功能区(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城区主干道)道路人流量在某日部分时段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功能区人流量在上下班时间出现高峰,图示时段(白天)人流量整体较低,与居住区的人流量变化特点相符合,C正确;商业区人流量要大于其他三个功能区,A错误;城市主干道以及文化区人流量总体平稳,相对于居住区早晚高峰不明显,BD错误。故选C。
    8.图中各时段( )A.文化区人流量变化受学生上下学时间影响大B.城区主干道人流量变化一天内出现两次高峰C.商业区与文化区人流量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D.居住区在中午时段的人流量达到一天中最大
    【解析】8.结合上题及各时段人流量变化特点可以推断出,甲为居住区、乙为文化区、丙为商业区、丁为城区主干道。文化区人流量变化在学生上下学时间出现高峰,A正确;图示时段无法判断城区主干道人流量在一天内的变化,B错误;商业区与居住区人流量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负相关),C错误;居住区人流量达到最大值应为上下班时间,D错误。故选A。
    考查角度 城镇化进程及影响
    (2023·广东卷)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由图可知,相较于阶段Ⅰ,阶段Ⅱ的变化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
    开发区、高新区由政府主导
    产业园、工业园以企业为主
    2.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的开发区、高新区及新城、新区与产业园、工业区位置一致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达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匹配,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在阶段 I,郊区的发展历史短暂,与中心城区在基础设施、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差距较大,导致企业、居民向郊区迁移的意愿不强,郊区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经过几十年的推动发展,居住、就业、消费、公共服务等功能要素在郊区开始大量布局,并围绕新城空间全面展开,远郊新城成为郊区空间开发建设的重要载体。与阶段[工业卫星城、产业园、工业区带动郊区开发模式相比,阶段新城开发模式使得该特大城市的郊区功能空间变得更加复合多元,产城融合发展特征明显,B 项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空间结构更复杂,居住功能增强,其余三项
    (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读表可知,上海和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将两列数据分别相加计算,上海总人口增加185.17万,北京总人口增加228.1万
    读表可知,广州和深圳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虽然增长,但比较可知,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增速慢于中心城区以外地区,推断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将两列数据分别相加计算,广州总人口增加597.58万,深圳总人口增加713.61万
    4.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5.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②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最重要指标)
    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推力:①人口增长快;②对土地压力大;③收入低;④社会服务短缺;⑤自然灾害影响大
    拉力:①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交通便捷;
    概念: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思路(1)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具体如右图所示: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造成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1)景观变化的影响①不利影响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3)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社会问题等方面,不同城镇化问题的应对措施不同。(1)城市内涝:整治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绿地 和 湿 地 面 积;建 设 海 绵 城 市、雨 水 花园等。(2)环境恶化: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3)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城市公交等。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角度,考查城市功能区?
    表现: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措施: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表现:①交通阻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频繁;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紧张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城市公交等。
    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措施:加强政府保障性住房供应;建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人口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措施:加强城市管理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
    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推进郊区城市化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市民绿化意识
    缓解城市中心区压力,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城市职能
    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成因:城市硬化路面多,下垫面比热容小;生产生活、交通工具排放废热多
    应对措施: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
    成因:自然:降水强度大(城市雨岛效应)人为: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排水系统不完善
    应对措施: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雨水花园、透水砖、下凹式绿地、旱溪),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量;恢复城市湿地;加强雨水资源的收集、过滤、净化、回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农民非农化、生活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来自本镇、县内及省内。200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发展迅速。图示意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2000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是( )A.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B.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C.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升级D.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
    【解析】1.就近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从而导致本地人员远距离外出务工减少,就近迁移比例增大,A正确;基础设施完善可以促进城镇化,但不是就近城镇化的根本原因,B错误;中西部地区主要以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小,C错误;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镇就业和居住,不是人口回流导致的,D错误。故选A。
    2.城镇化劳动力来自本镇的部分称之为本镇贡献率。研究显示,中西部地区本地工业化水平提高能提高本镇贡献率,而本地服务业水平提高却能降低本镇贡献率,主要是因为( )A.工业化主要承接外地农村劳动力转移B.服务业主要承接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C.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D.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水平较高
    【解析】2.工业化水平是承接本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要素,服务业水平是承接省内劳动力转移的关键要素,工业化初期,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主要来源于本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化中后期,随着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本省其他市和本县其他镇劳动力迁移成为就近城镇化的新动力,从而降低了本镇贡献率(本镇贡献率和县内、省内贡献率此消彼长),B正确,A错误。东部地区的工业化、服务化水平高,CD错误。故选B。
    考查角度 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2022·广东卷)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题。
    3.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作用 (  )A.最大的是甲模式 B.最大的是乙模式 C.最大的是丙模式 D.三种模式一样大
    从甲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交通流位于一般城市之间,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流为一般交通流,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作用并不明显。
    从乙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交通流为一般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区域中心城市能起到一般城市集聚作用;
    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对于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并未起到主要作用,故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作用最大的应为乙模式。
    4.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 (  )A.职能一致性 B.区域均衡性 C.空间封闭性 D.等级差异性
    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能够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说明各区域中心城市其城市职能并不一致,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并不均衡。各区域城市并不具有封闭性,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从丙模式中可以看到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主要交通流多为单向流动,这可能与区域中心城市等级差异有关。
    概念: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思想观念等
    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的功能有关,其辐射能力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来表示。一般来说,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城市辐射功能、城市腹地与城市等级之间的关系
    不同城市规模等级的特点
    结论: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腹地越广,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图示法理解现代大都市发展的两个阶段
    基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下的大都市辐射功能示意图
    考向 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依托西安、宝鸡、天水等城市,国家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西北产业集聚带。该经济区战略区位重要,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下图示意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分布和辐射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1.与中上游城市比,黄河下游的城市辐射范围总体更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城市体系 B.地理位置 C.水运条件 D.资源禀赋
    【解析】1.黄河下游城市数量众多,这得益于城市辐射作用强大,而不是城市体系影响其辐射范围,A错误;与中上游城市相比,黄河下游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市辐射范围总体更大,B正确;黄河下游地区是地上河,河流易断流,水量较小,有结冰期,水运条件比黄河中游地区差,C错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能资源、煤炭资源较为丰富,资源禀赋不比黄河下游差,D错误。故选B。
    2.关中—天水经济区对黄河中上游区域辐射作用主要表现为( )A.转入高耗水企业 B.集聚人才资本 C.转入高科技产业D.加强分工协作
    【解析】2.由材料可知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该经济区对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辐射作用表现为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D正确;转入高耗水企业、集聚人才资本、转入高科技产业是该经济区对黄河中上游区域各要素的集聚,不是辐射,ABC错误。故选D。
    研究者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获取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流、交通流、信息流等数据,计算出城市间的关联度。一个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占该城市关联度总量的比例,称为中心城市对该城市的控制度。苏州市为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控制度有强有弱。下图示意苏州市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控制度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推测影响苏州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控制度的主要因素有( )A.企业流动和交通联系 B.人口迁移和经济水平C.距离远近和行政区划 D.工业联系和信息交流
    【解析】3.由图可知,强控制度城市上海和无锡距离苏州近,而且无锡、常州、镇江和苏州都属于江苏省,弱控制度城市与苏州距离较远或不属于同一个省区,C正确;企业流动、交通联系、人口迁移、信息交流、工业联系、经济水平等因素对于苏州市对其他城市控制度影响较小,且在图中无法体现,ABD错误。所以选C。
    4.苏州和上海之间关联度高,体现在( )①苏州企业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业产品 ②上海为苏州企业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务③上海主要依靠苏州交通设施对外联系 ④苏州企业的大量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上海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4.由材料可知,苏州企业为上海提供大量制造业产品,①正确;上海经济发达,以第三产业为主,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上海为苏州企业提供大量信息金融服务,②正确;上海对外联系不会依靠苏州交通设施,③错误;上海比苏州经济发达,苏州企业的劳动力不是主要来自上海,④错误。所以选A。
    5.能够提高苏州对南通的控制度的做法是( )A.加强省际之间的政府联系 B.两地协同发展相同产业C.大力发展苏州金融科技业 D.扩大两地间的互联互通
    【解析】5.苏州与南通都是江苏省的城市,不属于省际之间,A错误;两地协同发展相同的产业会产生竞争,关联度降低,会降低苏州对南通的控制度,不合题意,B错误;苏州市是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中心,优势产业是制造业,发展金融科技产业不是苏州的发展优势和定位,C错误;由材料可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流、火车流、信息流会提高关联度,扩大两地间的互联、互通,能够提高苏州对南通的控制度,D正确。所以选D。

    相关课件

    微专题 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微专题 人口问题、传统文化和民居、城市群(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人口问题,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年轻化,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的机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8 人口与城市(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题型特训·命题预测,人口迁移,推拉理论,城镇化进程及影响,PARTSIX,城市的辐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和微专题人口新问题、传统文化与民居、城市群(课件) -(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人口与城市和微专题人口新问题、传统文化与民居、城市群(课件) -(新高考专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8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以考定法,核心素养·微专题,创新好题·分层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