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练习)-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练习)-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13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练习原卷版docx、专题13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上·江苏镇江·高三统考期中)“种植业碳排放量”指种植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种植业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粮食产量(kg/t)。下图为2000~2019年间“我国种植业平均碳排放量与强度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我国种植业区域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表现为( )
A.北方:低排放强度-高排放量B.南方:低排放强度-高排放量
C.西部:高排放强度-低排放量D.东部:高排放强度-高排放量
2.实现农业碳减排的关键在于( )
A.提升农业机械化率B.严守18.65亿亩耕地红线
C.提升农业技术效率D.严守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答案】1.A 2.C
【解析】1.读图可知,河南、山东、河北等北方地区的大省总体为低排放强度、高排放量,A正确;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区总体表现为高排放强度、高排放量,B错误;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西部大省表现为低排放强度、低排放量,C错误;上海、浙江等东部省份总体表现为高排放强度,低排放量,D错误。故选A。
2.机械使用过程中要消耗燃料,提升农业机械化率会增加碳排放,A错误;严守18.65亿亩耕地红线、严守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耕地,与实现农业碳减排关系不大,BD错误;提升农业技术效率,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可以利于实现农业碳减排,C正确。故选C。
【点睛】减排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进行能源转型,将产生直接排放的设备装置更换为零碳或低碳设备;二是减少用能活动来减排。
(2024·四川南充·统考一模)中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青藏高原以北,受西风带和东亚季风共同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西北地区出现了气候“暖湿化”现象,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下图示意1961—2022年中国西北地区气温(a)和降水量(b)距平年际变化(虚线为总体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推测,西北地区显著湿化开始的年代是( )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80年代
C.21世纪初D.21世纪20年代
4.若西风带势力增强,西北地区降水可能增多的区域是( )
A.新疆西部B.甘肃南部C.青海东部D.陕西北部
5.西北地区暖湿化将导致( )
A.农业适宜区减少B.气象水文灾害减少
C.农业病虫害增加D.冰川面积显著增加
【答案】3.B 4.A 5.C
【解析】3.据图可知,1985年左右降水距平开始在0mm以上波动,表明1985年后降水量较该地平均降水量多,故西北地区显著湿化开始的年代是20世纪80年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西风带带来的降水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较小主要集中于新疆的西部。这主要由于西风带带来的降水在到达我国之前,由于经过了大范围的陆地区域,水汽含量较少,加之在天山山脉的阻挡下,水汽难以越过,因此西风带带来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天山山脉西侧,也就是新疆西部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降水。西北地区暖湿化后,西北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加,热量条件逐渐改善,农业适宜区将扩大,A错误;气象水文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等。随着西北地区暖湿化的加剧,极端降水或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也会增加,B错误;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不利于病虫害的繁殖和生长。由于西北地区逐渐暖湿化,为病虫害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生长环境,蝗虫等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将会增加,C正确;随着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化速率加快,冰川面积将会减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对气候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同时又可能引发极端寒潮天气,气候异常会导致气象灾害增加;(2)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降水变化比气温变化更加不稳定,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增加。
(2023上·山东·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和林业生产是影响碳储存和分配的重要因素。某团队对广东省林业土地利用碳效应开展调研核算,发现林地土壤有机碳碳汇是表层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但湛江市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年度碳汇量为负值。杉木、樟树生长较快,是高碳汇树种。下图示意该团队调研核算的项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土地利用碳效应核算过程中,较易测得的指标是( )
A.采伐木产品碳储量B.枯枝落叶碳储量
C.死木碳储量D.土壤有机质含量
7.湛江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年度碳汇量为负值,可能取决于( )
A.林地利用方式B.植被覆盖度C.地带性植被类型D.枯落物数量
8.大规模集中培育高碳汇树种,可能导致( )
A.林下光照增强B.温室效应减轻C.水土流失减轻D.林下生物增加
【答案】6.D 7.B 8.B
【解析】6.采伐的木产品、枯枝落叶和死木中的碳储量需要大量采集、检测和核算,比较复杂,ABC错误;而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较容易,D正确。故选D。
7.湛江市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年度碳汇量为负值说明生物固碳量较少,一般是由当地的植被覆盖率较低造成的,B正确;林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碳汇总量影响不大,AC错误;枯落物数量由植被覆盖度决定,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8.结合材料“杉木、樟树生长较快,是高碳汇树种,林地土壤有机碳碳汇是表层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可知大量培育高碳汇树种可以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把其固定在土壤中,可以减轻温室效应,B正确;大量种植生长速度快的高碳汇树种,会使植被茂盛,林下光照减弱,可能导致林下生物减少,AD错误;种植树种不一定都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因此不一定导致水土流失减轻,C错误。故选B。
【点睛】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023上·湖北黄冈·高三校联考期中)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的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代表着草地的潜在恢复力。某高校研究团队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密度进行了研究。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该区域不同放牧强度下种子库密度垂直分布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A.种子库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B.在重度放牧条件下,随着土层的加深,物种数量减少
C.在4~8cm土层中,种子库密度最高
D.随着放牧程度的减弱,种子库密度呈增加趋势
10.目前,该区域天然草坡退化严重,植被恢复压力大,主要原因有( )
①气候炎热干燥,水热矛盾突出②土壤疏松,生产力不高
③新生草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力差④载畜量大量增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为加快干热河谷天然草原的合理利用,特别是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该团队还需优先获取哪些数据( )
①物种相似度②物种优势度③物种丰富度④物种均匀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9.D 10.C 11.B
【分析】9.依据材料和图示,种子库密度在土壤表层最多,在轻度放牧区8-12厘米深度的种子库密度大于4-8厘米,排除A;依据材料“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的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不是物种数量,排除B;依据图示,0-4厘米的土壤中,种子库密度最高,排除C;在图中可以看出,在筋膜去种子库数量总和最大,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0.依据材料和图示,该区域天然草坡退化严重的原因是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原退化,植被恢复压力大是因为该地区为干热河谷,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自然植被一旦被破坏很难得到治理和恢复,人工植被不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排除ABD,故选C。
11.依据材料和图示,为加快干热河谷天然草原的合理利用,特别是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该团队还需获得当地植被的各自优势;对当地植被的丰富度进行调查,②③正确。物种相似度是指群落间或取样间植物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或相异程度。在该地区不能生存的植物及其相似种类也不能生存,对于当地植被的治理和恢复帮助不大,排除①;在干旱环境下,植被不可能出现分布均匀的情况,排除④。综上所述,排除ACD,故选B.
【点睛】植被在土壤形成上有重要作用。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各种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间也呈现出密切的关系。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同时,随着土壤性质的变化,又能促使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2024·黑龙江·统考模拟预测)2021年10月,我国将碳汇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竹林是重要的碳汇。浙江省安吉县竹林资源丰富,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将农户的林权统一流转到合作社集中经营,与交易中心签订碳汇长期收储合同,2022年碳汇交易收入170多万元。该县某村以竹林未来30年碳汇收益作抵押,获得365万元的“碳汇共富贷”,助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安吉县通过碳汇交易获利的前提条件是( )
A.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B.将林权统一流转集中经营
C.签订碳汇长期收储合同D.向竹农发放碳汇抵押贷款
13.“碳汇共富贷”体现了当地的竹林从生态资源转变为( )
A.生态产品B.生态服务C.生态资产D.生态功能
1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目的是( )
A.增加碳汇供给者收入B.提高全社会减排效率
C.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D.降低企业碳排放成本
【答案】12.A 13.C 14.B
【分析】12.安吉县想要通过碳汇交易获利,首先要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使得碳汇能够交易出去,获取利润,A正确;将林权统一流转集中经营、签订碳汇长期收储合同、向竹农发放碳汇抵押贷款都是保障当地在碳汇交易中获利的措施,但不是通过碳汇交易获利的前提条件,BCD错误。所以选A。
1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碳汇共富贷”使得当地利用生态资源获利,体现了当地的竹林从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产,C正确;没有转变为生产产品、生态服务、生态功能,ABD错误。所以选C。
1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能源利用技术的提高,促进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全社会减排效率,B正确;可以增加碳汇供给者收入,但不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目的,A错误;能够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但最主要的是为了节能减排,C错误;会提高企业碳排放成本,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际减排承诺的重要政策工具。
(2024·全国·模拟预测)2019年,部分被临时存放在科伦坡港的“洋垃圾”散发出恶臭。海关抽检后发现,这批中报进口项为旧床垫的“洋垃圾”没有经过最基础的分拣,其中含有大量生活废塑料、生物废料等,均为斯里兰卡法律严令禁止进口的物品。斯里兰卡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退回所有“洋垃圾”。截止到2022年3月,斯里兰卡海关将最后一批装有各种固体废弃物的集装箱装船退回英国。完成下面小题。
15.若“洋垃圾”不被退回,对斯里兰卡水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
A.水体总量减少B.水生生物增多C.水体污染加剧D.地下水位下降
16.近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禁止或者减少“洋垃圾”的进口,在新形势下,以“洋垃圾”为基础发展的相关产业应该( )
A.扩大产业的规模B.提高资源利用率
C.增加工人的数量D.加大宣传的力度
【答案】15.C 16.B
【解析】15.水体总量减少是因为气候变干导致,不是因为进口“洋垃圾",排除A;“洋垃圾"会加剧当地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生物减少,排除B,C正确;对水体总量和地下水位影响不大,排除D。故选C。
16.减少“洋垃圾"进口意味着该行业规模将会缩小,排除A;在“洋垃圾"禁止或减少进口的新形势下,应加大产品研发和增加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提升管理水平、人员培训等。B项正确。减少“洋垃圾"进口意味着该行业规模将会缩小,产业工人需求量减少,排除C;该行业利润低,不应投入资金进行大力宣传,排除D。故选B。
【点睛】工业区位因素:①自然区位因素:原料、燃料(动力)、土地、水源;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
17.(2024·广东惠州·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猫是一种山地林栖动物,畏炎热和寒冷,喜食鲜嫩竹子。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区内海拔1100~1800m之间分布有巴山木竹,2000m以上分布有秦岭箭竹。为了监测大熊猫的活动,景区工作人员在巴山木竹分布区域内设置红外线照相机下图示意某年红外相机捕获次数。下表是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最适宜栖息地部分资料。
注: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1)分析7、8月份巴山木竹分布区大熊猫活动次数极少的主要原因。
(2)说明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最适宜栖息地自然环境特征对大熊猫活动的影响。
(3)分析保护区内减少道路修建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作用。
【答案】(1)7、8月份低海拔地区气温高,大熊猫畏炎热向高海拔地区转移;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湿润;有利于大熊猫度过炎热的夏天; 7、8月份大熊猫迁移到高海拔地区的秦岭箭竹觅食。
(2)大熊猫体格浑圆宽大,坡度平缓有助于减少体能消耗;南坡是阳坡,光热和水分较充足多,有利于竹林生长,保证大熊猫充足的食物;森林茂盛,有利于隐藏;距离河流近,有利于补充水分。
(3)能减少森林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能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河流水质;能减少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的现象,促进数量的增加。
【分析】本题以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物多样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本小题主要从气候、地形结合大熊猫的生长习性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大熊猫畏炎热,7、8月份为夏季,巴山木竹分布区海拔较低,大熊猫为了避暑向高海拔地区迁移,导致巴山木竹分布区大熊猫分布较少。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凉爽舒适;7、8月份降水较多,高海拔地区气候湿润,符合大熊猫的适生环境。高海拔地区有秦岭箭竹分布,大熊猫的食物丰富,利于觅食。
(2)由表格信息可知,大熊猫最适宜栖息地的坡度较小,大熊猫体格浑圆宽大,较小的坡度可以减少大熊猫行走过程中能量的消耗,节省体力。大熊猫最适宜栖息地位于秦岭南坡,属于阳坡光热源丰富,符合大熊猫畏寒冷的特点;秦岭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较为湿润,有利于竹林生长,大熊猫的食物供给充足。大熊猫最适宜栖息地植被覆盖度较高,有利于大熊猫隐藏,安全性较好。大熊猫最适宜栖息地与河流距离较小,有利于饮水。
(3)保护区内植被覆盖度较高,修建道路会破坏地表植被,减少道路修建可以保护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持栖息地的稳定性。减少道路修建,保护了植被,栖息地的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水质得到保护,便于大熊猫饮水。道路修建会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限制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减少道路修建可以减少栖息地碎片化现象,保护大熊猫的生存,促进大熊猫数量的增加。
18.(2024上·辽宁朝阳·高三统考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热带印度洋与西太平洋存在海表温度常年高于的广阔水体,被称为印太暖池,印太暖池大气对流活动变化通常能影响热带甚至中纬度地区的气候。研究显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太暖池呈明显增温扩张趋势。下图示意印太暖池地理位置及周边地区。印太暖池在西太平洋的分布存在“双舌”结构,“南舌”比“北舌”向东延伸更远。
(1)解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太暖池呈明显增温扩张趋势的原因。
(2)指出导致“南舌”比“北舌”向东延伸更远的主要因素。
(3)阐述印太暖池海温偏暖对我国夏季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过程。
【答案】(1)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海水吸收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热量等。
(2)大气环流;洋流;海底地形等。
(3)夏季印太暖池海温偏暖,赤道附近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出现异常上升气流,该上升气流在对流层高层产生辐散,出现向北的环流,(由于地转偏向力和质量堆积的共同作用,)该向北的气流在中纬度下沉.导致西太平洋副高比正常年份偏北、强度偏强,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势力偏强,北上速度快,导致南方降水偏少、北方降水偏多,造成南旱北涝。
【分析】本题以印太暖池为材料,涉及大气环流、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太暖池呈明显增温扩张趋势”可知,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碳排放增长迅速,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导致地球气候系统能量收支失衡,全球变暖显著;在此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亦获得了更多热量,暖池增暖显著,其东边界和北边界不断向外延伸,暖池面积不断扩大、深度加深。
(2)太平洋上层的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携带的水团因在热带停留时间长、吸收了额外多的太阳辐射而不断增温,并共同向热带西太平洋辐聚而形成暖池,受海底地形影响,暖池分布出现“双舌”结构,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南舌”向东延伸更远。故导致“南舌”比“北舌”向东延伸更远的主要因素有大气环流、洋流、海底地形等。
(3)夏季,我国东部地区受来自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东南季风,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降水;当印太暖池海温偏暖时,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水面温度偏高,大气对流运动增强;强烈的上升气流在对流层高层产生辐散,出现向北、向南的环流,其中向北的环流由于地转偏向力和质量堆积的共同作用,该气流在中纬度上空下沉,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比正常年份偏北;进而使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势力偏强,北上速度加快,出现南方降水偏少、北方降水偏多的南旱北涝现象。
19.(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沙尘天气的高发区之一。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沙尘暴发生频次不同。研究表明,近年来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出现频次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
(1)简述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2)图示乙地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少,而甲地明显较多,试分别分析原因。
(3)说出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的高发季节,并说明原因。
(4)说明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多发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图示东南部和西北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少;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暴年总日数较多。
(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北部为盆地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大。
乙地(位于阿尔泰山南侧,准噶尔盆地北侧,)受盛行西风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相对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不易起沙。
(3)春季。春季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地表物质变疏松;春季多大风天气;春季植被返青率低,地表裸露,沙源物质丰富。
(4)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将地表土壤颗粒及有机质带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本题以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图,结合图例可知2000—2020年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年总日数空间分布不均,东南部和西北部年总日数较少,最高值区出现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中西部。
(2)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植被稀疏,沙源丰富,北部为盆地,地形平坦开阔,易起风,故沙尘暴多发;乙地位于阿尔泰山南侧,准噶尔盆地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强,大气湿度较大,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故沙尘暴少。
(3)春季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地表物质变疏松,多大风天气,此时地表植被刚开始萌芽,植被枝叶稀疏,地表裸露,沙源物质丰富,故沙尘暴多发。
(4)沙尘暴多发,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地表土壤颗粒及有机质散失,土壤肥力下降;同时,沙尘覆盖植物,影响植物进行正常生长,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2024·浙江1月卷)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
2.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1.D 2.C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南服务业碳强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降低,A错误;2005—2019年浙江服务业碳强度持续升高,B错误;2005—2012年上海增幅最大,C错误;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正确。故选D。
2.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能够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①正确;扩大绿地面积能够增加碳吸收,但是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②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能够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③正确;外迁服务业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④错误。①③组合正确,故选C。
【点睛】碳排放强度取决于:1,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化石能源的结构;3,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4,能源强度。强度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
(2023·海南卷)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
A.欧洲西部B.南太平洋C.南美洲中部D.中亚地区
4.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B.加大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
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
【答案】3.B 4.C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太平洋岛国众多,他们大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上升对它们构成巨大的威胁。B正确;欧洲西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较大,A错误;南美洲中部地势较高,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小,C错误;中亚地区深居内陆,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小,D错误。故选B。
4.碳交易市场为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发达可以可以进行碳交易,A错误;产业转移并不能减少碳排放,B错误;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缓解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C正确;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大量移民不现实,D错误。故选C。
(2021·湖北卷)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为( )
A.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B.东高西低
C.南北变化大于东西变化D.北高南低
6.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能源消费结构②国内生产总值③能源利用技术④地区人口总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7.为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列区域差异化减排措施合理的是( )
①东部地区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②西部地区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
③北方地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
④南方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5.D 6.B 7.A
【解析】5.读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可知,北部有高强度,南部有低强度,而东部以中低强度为主,西部只有新疆为高强度,因此总体碳排放强度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A错误;D正确;总体看东低西高,B错误;故选D。
6.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高强度主要分布在北方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①正确;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低,因此碳排放强度高,③正确;与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人口总量关系不大,②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利用技术水平高,因此应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量,①正确;西部地区由于煤炭等资源开采和加工,环境污染大,应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减少碳排放量,②正确;③北方地区以煤炭为主,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比重;北方重工业发达,应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③正确;南方地区阴雨天气多,但降水量大,应大力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公里。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图左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右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
绵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该如何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协同多部门,建立有序的管理机制,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划路径时尽量以桥梁、隧道代路,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施工期间减少破坏林地、渣土堆放,控制施工时间和范围;运行时加强巡护,控制车速,在大熊猫活动期间可以局部封路。
【分析】协同林业等多部门,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机制,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划交通线路时尽量减少影响生态环境,以桥梁、隧道代路,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干扰;施工期间减少破坏林地、渣土堆放,减少破会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和施工范围;交通线路运行时,要加强巡护,控制车速,及时监测交通线路运行对大熊猫生活的影响;在大熊猫活动期间可以局部区域封路,停止施工,减少对大熊猫生活活动的影响。
9.(2023·北京卷)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左图为该流域示意图,右图为某同学撰写的考察报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寻访中华蜜蜂谷
(1)阐述该流域发展养蜂产业的优势区位。
任务二、探究水环境变化
查阅文献,获取到图中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监测数据,如表所示。
(2)绘制统计图。概括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并说明理由。
任务三、调研流域生态治理
以“清水下山、净水入库”为目标,当地对蛇鱼川流域开展生态治理。
(3)在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从保护水质的角度列举该地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答案】(1)蜜源丰富;蜂蜜酿造工艺水平高;技术有保障;产品质量好;市场广阔;知名度高。
(2)
变化特征:采样点河水氮含量冬春较低,夏秋较高。理由: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施用化肥和农药,污染水体。
(3)甲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减少河流含沙量;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乙地:控制污染企业布局;严禁施用农药、化肥,防止污染水源;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分析】本题以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农业区位因素、水污染及防治措施等知识,考察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能力和区域素养。
【详解】(1)位于山区,植被茂密,蜜源丰富;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蜂蜜酿造工艺水平高;有科普馆指导,养殖技术有保障;获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产品质量好;借助新媒体宣传,知名度高,产品形象好;靠近经济发达的华北地区,市场广阔。
(2)依据表格数据,绘制统计图如下:
变化特征:2月25日和4月25日,冬春季河水氮含量较低,8月15日最高,9月10月也较高,故采样点河水氮含量冬春较低,夏秋较高。
理由:读图可知,采样点及其上游区域位于乡村,农业较发达,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可能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残余的物质进入河流,污染水体。
(3)甲地:位于山区,应当保护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减少河流含沙量;加大宣传力度,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障下游水体水质。
乙地:位于平原地区,要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布局,防止水体污染;下游平原河谷农业发达,要严禁施用农药、化肥,杜绝污染水源;居民生活点较多,生活污水要净化处理。因素
数值
坡度
5°~30°
与河流距离
0◇500米
植被覆盖度
0.5~1
距离道路
>800米
采样日期
2月25日
4月25日
7月2日
8月15日
9月10日
10月21日
氮含量(毫克/升)
3.4
3.2
5.8
13.9
11.8
8.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3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讲义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3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练习)(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3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练习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3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