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九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
展开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点 阅读古代诗文名篇,考查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等。
主要题型 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外阅读。分值一般在8-16分。
命题趋势 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
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 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篇目1:《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语句翻译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三、课文理解 1.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2.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答: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篇目2:《送东阳马生序》
一、主题概述 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说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和专心,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应德业双修,有所成就。
二、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二)古今异义1.余幼时即嗜学古义:我;今义:剩下。2.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跟“真”相对。4.尝趋百里外古义:曾经;今义:品尝,尝试。5.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6.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7.右备容臭古义:香气;今义:(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三)一词多义 1.无从致书以观(书籍) 撰长书以为贽(信) 2.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求而不得者也(得到) 3.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谈论)
4.援疑质理(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 5.今诸生学于太学(各,众多) 假诸人而后见也(之于)
(四)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 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笔) 3.寓逆旅(名词作动词,住) 4.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形容词,装饰着朱缨的) 5.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三、思考探究1.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目的在于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2.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感染力和教育作用。3.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请举出一例,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做对比,更加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4.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以及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①学习要勤奋;②求师要诚心;③学习中需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④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
一、作者作品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左传》所记内容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
二、重点语句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给别人。3.小惠未扁,民弗从也。译:这种小恩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灵不保佑您。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是根据实情判断。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述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2.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有爱国热情、对国家有责任感;有政治远见;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不懂战术;平庸;但是他能做到取信于民,礼贤下士,从谏如流,虚怀若谷,也不失是一位明君。
篇目4:《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二.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内容理解1、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答: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2、邹忌为什么时候么会劝谏成功?答: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
3、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4、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答: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含蓄地指出了国家问题所在——建筑君主售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势强大,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战胜于朝廷。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汉魏六朝散文选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此文是写给后主刘禅的。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二、文中的成语1.开张圣听:意思是指要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2.优劣得所:意思是指好的差的各得其所。3.引喻失义: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4.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5.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6.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三、重点句子翻译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希望您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取得成效,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3.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知道我细致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寄托给我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诚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7.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无二。8.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果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9.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他们)大都是追念先帝在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啊。10.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来拜访我) 。
四、问题研讨1.请结合本文中的相关情节评价一下刘备的为人。答: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危难之际委诸葛亮以重任等,可以看出刘备有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美德。2.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人。答: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忠心耿耿淡泊名利、有谋略。
3.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答:①广开言路;②严明法纪,赏罚分明,内外一致;③亲贤远佞。 选择从能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侧加冕角度;选择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选择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4.作者回顾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追述自己随先帝艰难创业,忘身忧国,不避辛劳的历史。既表达自己一片忠贞激励刘禅,更主要是为北伐请命。说明这是先帝托付,是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和行动。
5.“亲贤远佞”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示例一: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 为人民服务。 示例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⑦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⑧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丘:指孔子。⑧勉:勤勉,努力。
1.(4分)请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1)益慕圣贤之道 益: (2)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 (3)俟其欣悦 俟: (4)不日进则日退 日: (5)若既不出户 户: 2.(4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2)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3.(2分)请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用/标出)又 患 无 硕 师 名 人 与 游4.(3分)【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所谈的道理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1. 更加 挤满 等待 每天 门 2.(1)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2)即使(你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对国家没有帮助。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1)要勤勉好学(2)广泛学习,多求教。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
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1、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2、语境推断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3、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 “(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 (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4、句位分析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5、课内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
6、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语法分析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8、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4分)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贤者能勿丧耳( )(3)今谓人曰( ) (4)何故( )2.(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2分)【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3分)【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答案】1. 患:祸患,灾难 丧:丧失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2.(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什么手段不用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3.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4.“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第19讲 九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19讲 九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考点精析,网络构建,篇目2《醉翁亭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8讲 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18讲 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考点精析,网络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7讲 八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17讲 八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课件)-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讲与练(全国通用),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考点精析,网络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